印度登月為何功虧一簣?反衝火箭設計極為關鍵

2020-11-24 環球網

【環球時報報導 特約記者 章節 柳玉鵬】在印度月球探測器「月船二號」釋放的著陸器7日嘗試在月球南極區域著陸前,印度媒體集體發出歡呼:「我們將緊隨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之後,成為第四太空強國!」然而就在著陸器距離月面僅2.1公裡時,突然與地球失去聯繫。印度空間研究組織8日宣布,在月球軌道上運行的「月船二號」軌道器已經發現著陸器的位置,但未能確認它的狀態,印度科學家們正試圖與它重新建立聯繫。

從掌聲到沮喪

《印度時報》7日稱,「月船2號」是印度第二個月球探測器,於7月22日發射升空,它由軌道器、著陸器和月球車3部分組成。9月2日,著陸器與「月船2號」的軌道器分離,開始嘗試在月球南極地區著陸。印度當地時間7日1時38分,著陸器從距月面約35公裡高度進入動力下降段,開始計劃中的15分鐘著陸。印度總理莫迪親臨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位於班加羅爾的總部,見證這個歷史時刻。著陸器順利進入降落階段時,控制中心爆出熱烈掌聲。下降飛行開始時數據顯示一切正常,但在距離月面2.1公裡時,著陸器突然與地面失去聯繫。當時,著陸器距離預定著陸點有約1公裡的水平偏差。儘管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一直沒有宣布登月失敗的消息,但根據當時著陸器的速度,外界猜測它很可能已經當場墜毀。

面對全場沮喪的印度科學家,莫迪將原先的慶祝儀式化為一場替科學家重新加油鼓氣的演講。他安慰說:「生活中有起起伏伏,這是一個不小的成就。國家為你們驕傲。」對於這次挫折,他還表示,「在太空計劃上我們充滿信心,最好的還在後頭。」

從某種意義上說,莫迪的安慰的確言之有理。美國「太空」網站8日稱,雖然外界對「月船2號」能否在月球上軟著陸更為重視,但其實仍在月球軌道上運轉的軌道器才承擔著這次月球任務的主要科學任務。印度空間研究組織負責人西旺在證實著陸器失聯的同時,也強調「軌道器很健康,完好無損,在月球軌道正常運行」。

落月過程難度極大

全球航天界也對印度月球著陸器軟著陸失敗給予安慰。美國航空航天局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太空(探索)是很困難的。我們讚賞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用『月船2號』登陸月球南極的嘗試,你們的旅程激勵著我們,期待著未來有機會一起探索我們的太陽系。」

對於事故原因,外界也各有猜測。印度空間研究組織負責人西旺8日接受「今日印度電視臺」採訪時透露,目前「月船二號」軌道器已通過熱成像發現著陸器的位置,科學家正試圖與它重新恢復聯繫。

俄《觀點報》稱,俄航天集團公司此前曾告訴印方,應對「月船2號」項目相關的技術進行全面的重新審查。報導稱,當時俄專家認為,最容易出現問題的是在落月過程中,此時設備不能出現任何差錯。俄方還建議印度增加月球著陸器的重量,以避免風險。但印度最終決定不需要俄羅斯的幫助,自主發射著陸器和月球車。

據介紹,在整個落月過程中,著陸器的反衝火箭設計極為關鍵。因為月球基本沒有空氣,而且月球表面坑窪不平,只能依靠反衝火箭的精確控制,讓著陸器慢慢落到月面。中國「嫦娥」月球探測器數次乾淨利索地順利落月,看似平常,背後卻是實力的支撐。根據印度媒體此前披露的信息,「月船2號」著陸器使用多臺發動機配合工作的方式進行減速和著陸。首先使用4臺推力為800牛的液體火箭發動機同時工作以「粗減速」,到一定速度和高度後改變發動機推力進行「精減速」,然後關閉其中兩臺發動機,使用兩臺發動機進行精密垂直著陸,最後啟動位於登陸器中央的一臺發動機進行緩衝。這個過程中姿態控制非常關鍵,特別是由4臺發動機轉為使用兩臺對角線發動機進行控制時,容易導致姿態控制不穩而「翻船」失控。

依然雄心不減

《印度時報》稱,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數據,60年來只有60%的探月計劃能取得成功。「總計109次月球任務中,61次成功,48次失敗」。目前軌道器仍將按計劃繞月球運轉一年,依靠搭載的多臺科研設備對月球表面進行細緻的探測,因此整個「月船2號」計劃仍難言失敗。美國《華盛頓郵報》表示,此次登月任務是印度「巨大的民族自豪感」的來源之一。儘管遭遇挫折,但社交媒體上還是爆發了對印度航天部門及科學家的支持。《紐約時報》稱,「雖然印度沒有在第一次嘗試中成功軟著陸,但它的嘗試突顯出其工程實力和數十年的太空發展,與它的全球雄心是結合在一起的。」

這次失敗之後,印度打算在未來的落月計劃中尋求國際合作。《印度時報》稱,印度計劃於2023年與日本合作登月。其中日本提供運載火箭和月球車,印度則提供著陸器。▲

相關焦點

  • 印度「登月夢」,莫迪多年的經營要「泡湯」了?
    最值得注意的還是印度的登月工程,在2019年,印度的月船2號功虧一簣!印度月船2號經歷1個多月的旅程,連續闖關,可惜止步於最後一環,把登月變成了撞月,但是不意味著完全失敗,月船2號的軌道器依然在軌道上,相當於月球的一個衛星,等於把登月不成變成探索月球了。據介紹,在整個落月過程中,著陸器的反衝火箭設計極為關鍵。根據印度媒體此前披露的信息,「月船2號」著陸器使用多臺發動機配合工作的方式進行減速和著陸。
  • 功虧一簣!印度月船2號連續闖關止步於最後一環,登月不成變探索
    印度擁有非常發達的航天業,雖然無法與前列的中美俄三國家相比,但是在後起國家當中絕對處於前列之中的前列,最值得注意的還是印度的登月工程,在2019年,印度的月船2號功虧一簣!
  • 嫦娥五號已經登月,為何海外火箭訂單卻被印度搶走?
    上個世紀中國就在航天領域展開了研究,從第一顆人造衛星到神州五號的升天,再到現在嫦娥五號的登月,可以說中國在航天領域一直都保持著高速發展,漸漸的縮短了和美國之間的差距。中國的嫦娥五號已經成功的將探測器送上了月球,宣布中國的航天技術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不過讓人想不通的是,中國在海外的商用火箭市場卻被印度給搶走了
  • 「月船2號」何以功虧一簣
    9月7日登陸月球,但是在距離月面2.1千米處,與地球失去通信聯繫,印度首次月面「軟著陸」嘗試失敗,可謂「功虧一簣」。有報導稱,在「月船2號」的「軟著陸」過程中,其自動控制系統出現故障,導致其翻了一個筋鬥,將用於減速的火箭翻到了身後,速度反而增加了15—25米/秒,最終失控。自主研發為主導的登月嘗試洪遠稱,此次「月船2號」任務基本採用印度本國技術,著陸技術、巡視技術均為自主研發。
  • 為了趕上中國,印度航天事業曾放下豪言,卻沒想到最終功虧一簣
    中國當然也不例外,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之後,就開始對航天技術大力發展,並且做出了極大的成就,在2003年的時候,中國成功的載人航天,這個時候作為亞洲的另外一個大國,印度看到中國的航天技術如此發展,印度也坐不住了。
  • 印度登月功虧一簣,距離月球表面2公裡,突然失控墜毀
    當地時間7日凌晨2:15,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宣布,印度「月船2號」著陸器在距離月球表面2.1公裡的時候突然失去了信號,這次登月任務宣告完全失敗,在班加羅爾航天指揮中心現場的印度總理莫迪鼓勵全體工作人員繼續努力,而印度媒體覺得登月成功了95%,僅僅最後5%出問題。
  • 印度登月失敗2周後,中國玉兔2號拍罕見畫面,神秘物質引人注意
    登月事件最近一直是國際上的熱門事件,印度探月飛船"月船2號"在登月失敗2周後,中國"玉兔2號"在月球上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並且發布了一組月球表面上的最新圖片。如此對比,兩國探月技術的差距十分明顯。圖:中國玉兔2號據美國太空網(Space.com)報導,月球表面上新發現的這種"膠狀物"材料,引起了眾多月球科學家的廣泛興趣。
  • 詳細回顧一下印度登月探測器的失敗過程及原因
    搭載印度「月船」2 號月球登錄器的GSLV Mk.3 M1 火箭準時發射,GSLV Mk.3(GSLV:Geostationary Satellite Launch Vehicle )是印度國產最強推力的火箭,1000秒後器-箭成功分離,發射成功。月船二號著陸器在54天後抵達月球,原以為會成為繼美國、蘇聯和中國之後第四個完成月球軟著陸的國家,一次完成「繞、落、巡」任務。
  • 魔法玉米粒 | 飛向太空的七彩火箭,原來這些運動也是反衝原理
    新的一年開始,我們要像充滿能量的小火箭一樣,鼓足幹勁,一飛沖天!佩奇和喬治在談論長大後的理想,佩奇有一副好嗓子,想做一名歌手。喬治說,我想做太空人。佩奇好奇的問道,你知道怎麼去宇宙嗎?喬治說:我當然知道了,是坐火箭去的,我還會用材料製作火箭呢。佩奇好奇的說:哇,你好厲害,那就做給我看看吧!飛向宇宙的火箭是長什麼樣的?
  • 印度宣布登月失敗 「月船2號」在距離月球表面2.1公裡時失聯!功虧...
    印度宣布登月失敗 「月船2號」在距離月球表面2.1公裡時失聯!功虧一簣!時間:2019-09-07 18:4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印度宣布登月失敗 月船2號在距離月球表面2.1公裡時失聯!功虧一簣! 今天,對於印度人民來說不是一個高興的日子。
  • 嫦娥五號返回地球,為何中國多次上太空卻不直接登月?
    中國很早就有了登月計劃,並且可能在2030年左右實現載人登月,現在我國正處於登月關鍵技術攻關和登月籌備的階段。一旦技術條件達到要求,我國隨時可能完成登月任務。作為登月的前奏,我國已經進行過多次月球探測,早在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嫦娥工程」。
  • 印度登月計劃遭遇重大挫折!發射前56分鐘叫停,險些引發嚴重後果
    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近日印度本打算於15日凌晨2:51分發射「月船2號」登月船,然而在距離發射還有56分鐘的時候,該任務卻突然被叫停並宣布放棄二次登月計劃
  • 美國公開登月失敗鐵證!印度航天專家至今嘴硬:80%任務成功
    深空探索工程歷來有著科學與戰略的雙重價值,美國通過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確立了科技霸主地位,同時刺激工業手段革新,由此產生的一系列技術紅利與航天文化軟實力時至今日仍然在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印度作為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早在半個多世紀前就立志要做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他們的目光也早早盯住了月球,並於本世紀初啟動了月船系列探測器項目。
  • 中國載人登月開啟倒計時,兩個登月計劃誰更優?
    其中科技領域,是中美競爭的關鍵陣地。  而以當前全球的科技水準,如果一個國家能實現載人登月,毫無疑問是該國掌握人類最高科技的直觀體現。  由於人類科技的限制,當前各國火箭設計製造,依然得遵循「大就是美,粗就是好」這種簡單粗暴且近乎原始的規律。
  • 印度發布新的航天計劃,還有堪比登月工程的重點任務
    印度在技術發展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問題,在航天領域的問題就是失敗多,到目前為印度的航天任務成功率不是非常高,落後於其他國家,但是對印度來說失敗無所謂!如今印度發布新的航天計劃,人們可以看到載人航天以及登月工程等項目,如果論起項目重要度,還有堪比登月工程的重點任務,這就是與美國合作搞的NASA-ISRO合成孔徑雷達。
  • 為何印度至今尚未登月,美國和俄羅斯等國近50年前就成功了
    為什麼印度至今還未能成功登月,而美國和俄羅斯等國家在近50年前就成功了?這是不是意味著印度的科學技術比美國等發達國家落後50年?羅伯特·弗羅斯特關於登月所需技術的回答非常有見地,不妨讀一讀。連結:我們是如何失去登月技術的?如果飛行器建成過,還可以再建,不是嗎?到底有什麼問題?此外,我們還有其他需要馬上優先解決的事。而且,由於印度是發展中國家,ISRO從來沒有足夠的預算與NASA競爭。
  • 新型登月火箭再次失敗,引發質疑:連52年前的技術都達不到嗎?
    此後,美國又進行了六次載人登月,五次獲得成功,將九名太空人送上月球。從發射首顆繞月衛星到首次載人登月,美國只用了短短八年時間,而從1972年阿波羅登月計劃終止到今天已經過去48年,美國為何無法進行再次登月呢?
  • 用土星5號進行載人登月已過去快50年,為何不再用它來登月了呢?
    不過,很多人將現有大型運載火箭的推力和運載能力,與上世紀承擔阿波羅計劃後期載人航天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進行深入對比,發現各個方面的技術指標都是遜色的,按理說50多年的科學水平發展,不可能還造不出比土星5號更出色的火箭,因此得出當年美國登月時的土星5號,要麼是個模型、登月造假,要麼土星5號的技術丟失的結論。實際上,這兩個猜測都站不住腳。
  • 小火箭:自行車拉火箭,教堂改廠房——傳奇的印度航天史
    印度正在以飛快地速度發展太空技術。 本文,小火箭應各位好友在月船2號項目立項以來就對印度航天的發展極為關切的要求,準備以印度為主題,講述印度太空事業的發軔和發展,分析印度航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印度失聯的月球探測器依然成功了 95%?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月球
    針對此次印度登月,NASA在推特上發文對印度登月表示讚賞,並向印度拋出橄欖枝,「期待未來有機會共同探索太陽系」。與其同時,印度計劃在明年啟動太陽探測計劃。而在後期的登月計劃中,印度打算與其他國家合作進行。據《印度時報》報導,印度計劃於2023年與日本合作再次嘗試登月,其中,日本將提供運載火箭和月球車,印度提供著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