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科學
紐約第一條地鐵由《科學美國人》主編阿爾弗雷德·埃利·比奇秘密修建。
一些神秘的重型設備被運到了紐約市中心,沃倫街和百老匯大道交匯處的一家服裝店。深夜,一根根金屬棒從地下某些地方刺穿路基,地面下方正在開展一項秘密而宏偉的計劃。
1869年,紐約人口已接近百萬,然而依賴畜力的交通運輸方式,嚴重困擾著這座城市。而在1846年,20歲的阿爾弗雷德·埃利·比奇(Alfred Ely Beach)同他的合作夥伴一起收購了《科學美國人》,自那時起,他就在醞釀一項旨在升級交通方式的計劃。
1867年,作為當時傑出的發明家,比奇在紐約舉辦的美國學院展覽會上,演示了一列在地面管道內運行的氣動火車,並獲得了極大關注。
作為雜誌主編的比奇,曾在《科學美國人》上發表過他設計的一臺液壓鑽機,它由木材和金屬製成,直徑約2.7米,可以在液壓驅動下向前挖掘出圓形的隧道。至此,在曼哈頓區構建清潔、現代的交通系統的全部條件均已具備,只等審批通過即可動工。
彼時的紐約,完全在臭名昭著的政客威廉·特威德(William Tweed)掌控之下。為此,比奇不得不隱藏起計劃的真實目的,申請中寫的是建設用於運輸郵件的小規模地下氣動管道,並以此獲得了政府的建設審批許可。之後,他又悄悄地通過一項修正案,獲得了建設一條大規模管道的許可。之後,比奇投入約35萬美元,悄然推動了這項百老匯大道地下約6.4米處的工程。利用液壓鑽機,工人們可以一次掘進約0.6米,並加固新掘進的隧道。每隔一段時間和距離,工人還會向上打入一根根金屬棒,通到路面以保證掘進方向正確。
1870年2月26日,項目開始還不到兩個月,比奇便舉辦了「比奇氣動運輸系統」的通車儀式。他邀請了部分立法人員、學者以及雜誌社的成員,通過商店附近的地下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地下車站。據《科學美國人》記載,參觀人員無不吃驚:「車站一點也不潮溼、陰暗。相反,它不僅寬敞、通風,並且還很舒適。」
1870年3月1日,氣動地鐵對公眾付費開放,每人只需支付0.25美元即可體驗。安裝在車站尾端的一臺功率高達100馬力的巨型風扇,推動封閉的車廂在軌道上緩緩開行。機車將運行大約91米,最終到達唯一的另一座車站。工程師之後將調整風扇的轉向,製造負壓,將機車牽引回起點。車廂內部裝潢豪華,裝飾著藝術品、明亮的鋯燈以及可以容納18人的座椅。之後的幾個月,有數千名乘客參與了旅行體驗。
比奇計劃最終可以將氣動地鐵的運行範圍延長,穿過整個曼哈頓區,並將車廂拓展到約30.5米長。然而,當特威德發現自己被比奇欺騙,還被搶了風頭之後,他大為惱火,不僅中斷了這項工程,還操縱當時的政府,將該項目的資金轉而用於曼哈頓島西部一條鐵路的升級改造工程。在1873年的金融風暴中,比奇損失慘重,不得不關閉了比奇氣動運輸系統項目。1896年1月1日,比奇由於肺炎導致的缺氧不幸逝世,享年69歲。
比奇去世3年後,百老匯大道的一座建築被大火焚毀,當工人們清理現場時,無意間發現了這個塵封了超過25年的隧道。一篇《科學美國人》的文章報導了這次發現,文章寫道:「隧道仍然保存完好,毫無疑問地顯示了其在快速運輸系統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