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作曾提"炸牡丹" 明清時炸花片成流行小吃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蘇軾詩作曾提"炸牡丹" 明清時炸花片成流行小吃

  網友在微博中戲謔地列舉蘇軾的「代表作」,有東坡肘子、東坡肉、東坡羹、東坡燒賣……引來一片會心的笑聲。大約沒有哪一位文豪像東坡居士這樣,在身後,被附會成那麼多種美食的「發明人」。其實,有一樣夢幻色彩的雅食也不妨借用一下東坡的名號,名之曰「東坡炸牡丹」。

  把鮮花的花瓣扯下,一片片的加以油炸,當作賞春應景美食,聽著似乎像是小說中虛構的細節,不過,蘇東坡確實有兩首詩作談到這個做法。其一為《雨中看牡丹》:「未忍汙泥沙,牛酥煎落蕊。」另一首為《雨中明慶賞牡丹》:「明日春陰花未老,故應未忍著酥煎。」

  當然,依古人記載來看,東坡居士並不是炸牡丹花的首創者。宋人祝穆《古今事文類聚》中就有「酥煎牡丹」一條,引錄了一則軼聞:孟蜀時,兵部尚書李昊每將牡丹花數枝分遺朋友,以興平酥同贈,且曰:「候花凋謝,即以酥煎,食之,無棄穠豔。」其風流貴重如此。(《復齋漫錄》)

  按其所述,五代西蜀的時候,逢到牡丹盛開,兵部尚書李昊不僅要向每位好友都送上多枝鮮花,還會同時贈以上等的牛酥油,並且囑咐:「等牡丹花將要凋謝的時候,就用酥油煎炸一下吃掉,不要讓如此的華豔遭受被遺棄的命運!」這麼說來,在五代時,炸牡丹鮮花片的做法就已經出現,李昊即使不是發明人,也是積極的倡導者。

  無論如何,蘇東坡兩次在詩中提到「酥煎牡丹」,顯示他對這一道奇巧炸食頗為愛好。值得注意的是,南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一書引錄邱濬《牡丹榮辱志》,「花屯難」中有一條為「酥煎了下麥飯」,就是說,把牡丹花片用酥油煎炸成小吃之後,卻當鹹菜一樣,用來下粗糧飯。在《牡丹榮辱志》的作者看來,如此的做法是和頭戴鮮花上廁所、圍坐花叢前鬥茶酗酒一樣,都是牡丹的災難。既然出現了這一論點,那麼,顯然,酥煎牡丹在宋代確實存在,是風雅人士當中流行的一款芳饌。所以,東坡詩中並非杜撰,他和他的同好們真的會將微凋狀態的花片炸熟了品嘗。

  傳為宋人林洪所作的《山家清供》也提到,南宋初年,吳太后喜歡將「牡丹瓣」「用微面裹,煠之以酥」。該書還介紹了一款「薝蔔煎」,是把大瓣的梔子花片用熱水燙一下,晾至微幹,裹上甘草水調成的稀麵糊,在油中煎熟,據說品嘗起來「清芳極可愛」。

  實際上,到明清時代,炸花片竟是風行度頗高的清口小吃,並不稀罕。明人王世貞於《弇山園記》一文便特意提及,「弇山堂」前「左右各植玉蘭五株,花時交映如雪山瓊島,採而入煎」——直接從書房前的玉蘭樹上摘下盛開的鮮瓣,送到廚房中隨即炸制,成品乃是「芳脆激齒」。據清代著名食譜《調鼎集》,炸玉蘭花瓣的具體方法為「面拖、油炸、加糖」,在裹面油炸之後,還要撒上糖粉。同樣,芍藥花瓣也可以「拖麵粉,油炸」,此外還有炸玉簪花、炸荷花。

  依文獻記載來看,從梔子花到玉蘭花,都是用植物油——素油——炸即可。但在宋人那裡,炸牡丹花片卻是靠「牛酥」。所謂牛酥,是把煮沸的牛奶晾涼,揭取凝在表面上的一層奶皮,煎成油。居然講究用這樣的葷油來煎炸盛開的牡丹花,想來一定有必然的道理。

  推測起來,牛酥炸的小吃,味道與口感應該接近今日的奶油炸食。也許,能有高人按照宋時古法恢復「牛酥煎牡丹花片」,然後命名為「東坡炸牡丹」,讓老饕們不僅吃遍環宇,還能穿越古今。

相關焦點

  • 北京東華門小吃街現炸蜈蚣、炸蛇 一隻炸蜘蛛80元
    炸蜘蛛炸蛇你敢吃嗎?」近來本報不斷接到一些讀者的線索,反映已經經營了31年、素有北京「小吃名片」之稱的東華門夜市,「北京小吃」的口味越來越不正宗,而且銷售的品種越來越邪乎。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進行了一番實地探訪。
  • 十首冷門詩詞,見證蘇軾絕世才華
    蘇軾是宋代偉大的文學家, 他留下許多令人稱誦的詩作, 其中的許多如 《水調歌頭》、《念奴嬌》等千古流傳。
  • 蘇軾酒宴應酬,歌女求詩,提筆揮就一首七言絕句,誇人不著痕跡
    其中尤為典型的,就是「蘇軾」。我們都知道蘇軾的「狂」,他的不少經歷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狂」而起的,尤其是年輕的時候。但因為他的才華,遠遠勝於普通人,甚至相比於同為文人的人而言,同樣魅力更勝。所以,走到哪兒都成焦點的蘇軾,也被當年不少人追著「求詩」。每每參加酒宴時,總有不少官員、歌妓等地蜂擁求詩求詞。就好比當下遇到明星偶像是,不少人會爭著上前求籤名一般。
  • 魷魚墨炸丸子、炸鳳尾魚……巴塞隆納最好的西班牙小吃你pick誰?
    他們是大多數美食雜誌中特色的小吃吧,這使得他們的西班牙美食成為全球廚師的羨慕之選。巴塞隆納最好的西班牙小吃既現代又傳統,它是最好的菜餚。說說西班牙不可錯過的美食小吃,吃貨的口水都流下來的那種!在他們的1.30 pm到1.30 pm的晚上10點之後,許多當地人會說加泰隆尼亞語,並喝著巴塞隆納的西班牙小吃喝大量的葡萄酒。BarCaete酒吧的招牌菜是必選菜。
  • 蘇軾書李白仙詩帖,寫的真有那麼精彩嗎?
    宋室南遷後,手卷藏者蔡松年留仕北方,因此留下五則金人題跋;元朝時被帶往江南,為杭州鑑藏家喬簣成所藏,此後經陳謙、毛晉、高士奇等等,一直遞藏於蘇杭。「手卷內容」《李白仙詩卷》中,蘇軾以豐腴跌宕、天真爛漫的筆法,寫下兩首五言古詩。詩文想像奇特、語氣豪放,修辭手法多變,典故華麗鋪張,無論「雙鯉魚」、「十二環」,還是「梅花妝」、「燭上花」,既深蘊漢語本身的魅力,亦飽含仙遊詠懷的旨趣。
  • 蘇軾被貶黃州時,寫了一首詞,全篇借用了別人8首詩,卻一氣呵成
    文豪的才華在這首隱詞中表現得02八首合一首,文豪巧手改詞這一首《南鄉子·集句》,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作這詞作乍讀之下並未覺得有什麼不妥,遣詞造句流暢至極,而且表達的感情也很豐沛,不知道的人恐怕會認為這一定是蘇軾的原作,並非什麼隱括詞。實則這首詞句,一共引用了八首詩作,蘇軾信手拈來,將其合作成一篇千古詞,還是文豪的筆墨春秋有功力。悵望送春懷。
  • 用詞隱諱,實則前方高能,老夫少妻,讓蘇軾寫的意味深長
    大可指點江山,小可家長裡短蘇軾的詞幾乎佔了宋詞的半壁江山,他的詞以氣勢豪放著稱,多寫一些家國情懷的山河詞句,這與蘇軾自始至終的政治抱負有關。由於詞人蘇軾的性格,他寫了許多細枝末節的小事,雖是小事,卻絲毫不影響這些詞句依然成為傳世經典。
  • 從蘇軾的詩作裡推算出一百隻鳥?復旦五浦匯老師的數學課別具一格
    來源/視覺中國這是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預備年級的一堂課:一名50多歲的男老師正在向同學們娓娓道來,蘇軾曾為其畫作例如,蘇軾的《題西林壁》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要求人們從多個角度看問題,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則是解數學題時很多時候面臨的困境:陷於局部最優而無法得到全局最優。而中國不少古算家以詩詞抒懷,一些數學名題以及數學思想、方法等被編成耐人尋味的詩詞題,使一些抽象、難懂的數學問題得到形象生動和押韻的詩意表達,既有助於理解記誦,又可引人入勝,激發讀者的濃厚興趣和好奇心。
  • 大概就是像蘇軾這樣的!
    慢著火、少著水,柴火罨焰煙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這首打油詩所描述的,就是我們最為熟悉的東坡肉了。要知道的是,蘇軾在燉煮東坡肉之前,經歷了一次生死考驗,當他終於免於一死、發配至黃州這一蠻荒之地,轉而悉心研究美食,最終做出了「東坡肉」,果然是標準的吃貨。
  • 七寶夜市試營業,東南亞小吃、網紅小吃……百餘種美食...
    七寶夜市試營業,東南亞小吃、網紅小吃……百餘種美食挑戰你的胃 2020-12-01 0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蘇軾《減字木蘭花》,西湖邊上寫下四十四個字,卻成為一代佳作
    蘇軾是一個很喜歡交朋友的人,尤其是喜歡和僧人交往,在杭州做通判的時候,他曾在寺院裡住了很長一段時間。當然和他交往的僧人也不少,比如佛印參寥。有一年,他再次去杭州,偶然結識了一位僧人,叫清順。蘇軾還為他做了一首詞,成為了千古佳作。今天我們就來賞析一下這首詞,了解一下蘇軾和清順的故事吧!《減字木蘭花》雙龍對起,白甲蒼髯煙雨裡。
  • 蘇軾與弟弟7年未見,思念時寫下一詩,全篇名句,現很多人都會唱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首詞真的是火遍大江南北,火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步,全篇名句還被寫入了初中的語文課本裡,中國幾乎人人都會背誦。你無法想像這首詩在今後能有多火。它不僅在近代受到高度讚揚,而且受到歷代詩人和詩人對《水調歌頭》都是高度讚揚。
  • 蘇軾如何形容女子?寫的這首詞,以花喻人,最後一句令人心動
    現在當我們去旅遊時看見一朵花時,我們會覺得這朵花長得太好看了,而古人會覺得「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當我們看見一川瀑布時,我們會覺得這川瀑布太壯觀了;而古人會覺得「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當我們看見一位女子時,我們會覺得很好看 很漂亮時,而古人會覺得「
  • 明清銅動物擺件種類較多,形態各異,有的有象徵意義
    鹿是古代民眾崇拜的一種動物,當人們崇拜神仙時,白鹿又被當作仙家的神畜。我國的蒙古族古代崇拜白鹿。在民間,鹿還以長壽仙獸的形象出現,在多種場合用以表達祝壽、祈壽的主題。此外鹿還與「祿」諧音,象徵福氣體。明清銅鹿既有鹿的單體擺件,也有鹿與壽星、仙鶴等組合在一起的作品。天津國際拍賣有限責任公司曾推出一件清銅壽星騎鹿擺件,高15釐米,銅精質良,建呈回首狀,壽星騎於鹿背,標價4000元至1萬元。
  • 烏臺詩案與蘇軾詩風的轉變
    一.柏臺霜氣夜悽悽——烏臺詩案 漢代時,御史臺內有許多柏樹,樹上常棲宿烏鴉,時人就把御史臺稱作「柏臺」或「烏臺」,這一稱呼一直沿用到宋代。過了月餘,一日,蘇邁因錢糧用盡而到陳留去告貸,委託一親戚為蘇軾送飯,卻忘記了告知約定,那親戚偶得一條魚,做好後便給蘇軾送去。蘇軾以為必死無疑,即賦絕命詩兩首,託獄卒梁成轉交弟弟蘇轍,詩題為《予以事系御史臺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作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 被稱為傳統飲食「活化石」的沙縣小吃,為何成為福建飲食中一朵奇葩
    沙縣小吃為何成為福建飲食中一朵奇葩沙縣小吃不但流行在三明市各縣(市、區),而且在南平、福州、廈門也可常常遇到掛著"沙縣小吃"招牌的小吃店,甚至北至北京、南至深圳,以及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的太平洋旅遊勝地--塞班島也有"沙縣小吃"的蹤跡。足見沙縣小吃影響之大、傳播之廣。
  • 蘇軾的這首詞看似在描寫風景,其實更多的是表達了一種人生態度!
    蘇軾可謂是大名鼎鼎,從北宋一直到現在,他一直被人們所喜愛,無論是他的人生經歷,還是他的文學作品,都被人們所津津樂道。蘇軾之所以能夠有這樣的成就,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那便是他高尚的品格,我們從他身上可以看到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把生活過成了詩一般的人。
  • 他是行走的詩篇,活成了神一般的存在,他就是蘇軾
    他茫然地看著眼前這片寒冷肅殺、名叫黃州的黃土山崗,回首漫漫來路,不知道這裡會是自己人生的終點呢,還是起點。他的名字叫蘇軾,剛剛經歷了人生中最為驚心動魄的大事件。這一年春天,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為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宋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
  • 文豪蘇軾專門寫書談養花:煮鯽魚湯插養梅花,牡丹則用火燒鹽擦
    據西南大學楊帥的論文《宋詩中的「瓶中插花」現象研究》,插花是在宋代流行的一種雅致娛樂活動,上下皆愛。北宋文學大家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中便寫道:「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大抵洛人家家有花。」洛陽人為花痴狂,其他地方同樣如此。宋人在日常生活裡就喜歡插花點綴,逢遇節慶更是不可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