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天柱縣邦洞街道高西村的張先生在自家雞圈上發現一隻疑似「偷雞賊」的怪鳥,形似貓頭鷹,但又比貓頭鷹兇猛。張先生報警求助後,民警驚訝地發現,這竟然是一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褐林鴞,經確認這隻褐林鴞安然無恙後,將其放歸大自然。
民警測量褐林鴞的展翼長度
當天上午,張先生打電話到天柱縣森林公安局求助:自家雞圈飛來一隻兇猛鳥,很有可能是想捕食雞,被雞圈上的網套住了。他知道不能隨意處置野生動物,隨即向森林公安求助。
接警後,民警立即趕往張先生的住處,將這隻被困在網上的鳥成功解救。經檢查發現,鳥的身體並無明顯傷痕,翼展120CM,屬於成年鳥。
為安全起見,民警將鳥暫時關在一個籠子裡觀察體徵,仔細檢查和圖片對比,初步判斷鳥名為褐林鴞,屬國家瀕危二級保護動物。
為確認它的真實「身份」,民警聯繫了此前經常免費給他們做野生動物鑑定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森林公安局物證鑑定中心,經鑑定,確認這隻鳥就是褐林鴞。
民警測量褐林鴞的展翼長度
據張先生介紹,前幾天,他家雞圈的有兩隻雞突然不見了,很可能被野生動物偷食,為了逮住「偷雞賊」,他便買來一鋪網安裝在雞圈上方,不料卻網到了這隻「國寶」。
民警對這隻褐林鴞進行仔細檢查,確定它無傷又能正常捕食,於是將它放飛大自然。
暫時關養在籠子裡觀察體徵的褐林鴞
但這隻褐林鴞到底是不是「偷雞賊」呢?記者電話採訪了黔東南州林業局保護科負責人,該負責人表示,褐林鴞是一種夜行猛禽,在黔東南境內時不時被發現,白天很難見到,夜間捕食時最愛抓老鼠,但不會食雞。張先生家出現的情況,很有可能是褐林鴞在捕食老鼠過程中意外「落網」,而不是為了「偷雞」。
延伸閱讀褐林鴞(學名:Strix leptogrammica)是夜行猛禽。喙堅強而鉤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腳強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爪大而銳,尾脂腺裸出。無副羽,間或留存。耳孔周緣具耳羽,有助於夜間分辨聲響與夜間定位。
棲息於亞熱帶山林,包括山地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歡河岸和溝谷森林地帶,也出現於林緣疏林和灌叢地區。主要以嚙齒類為食,也吃小鳥、蛙、小型獸類和昆蟲,偶爾在水中捕食魚類。
捕食方式主要是等候在樹枝頭,當獵物出現時,突然撲向獵物的偷襲方式。
王建軍 吳就潤 都市新聞記者 楊光乾
編輯 陳茜茜
校對 郝夢
編審 羅瑋 石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