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要虛度這一期難得的生命

2020-12-05 念佛居士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不要生病,永遠健康,社會上有句話講「有什麼別有病,缺什麼別缺錢」。但是疾病不可避免,一生病,就感覺人生很黯淡、很痛苦。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永遠活在這個世間,不要死去,但死亡卻是註定的——人是一定會死的。所以西方文化把死亡稱為「大收割者」,在死亡面前,富人窮人都是平等的,它一律收割。

然有一個剎土卻沒有老、病、死的痛苦。在極樂世界不會衰老,因為往生者證到了恆常不變的法性;

在極樂世界也不會遭受病苦,因為往生者不再是四大假合而成的血肉之軀,而是金剛那羅延的身體,不會生病;尤其是在極樂世界沒有死亡,壽命無量。這是何等超勝的境界!

除了生老病死的痛苦,這個世間還有「怨憎會苦」,冤家對頭、不想見的人卻不得不天天相見。

或者成為鄰居,每天進出家門就要碰面,無法迴避;或者成為同事,每天都坐在同一個辦公室裡;或者直接就是你的上司,天天對你管卡壓。「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怨憎會苦的寫照。

為什麼冤家對頭會天天見面?這是業力自然感招的。如果不能相遇,天各一方,那彼此的債務關係就沒法了斷,所以冤家對頭一定會與你有密切的關聯,或者成為夫妻、父子、同事、鄰居。

你多生多劫欠了他人的命債、錢債或感情債,今生就得償還。所以碰到冤家對頭,種種苦惱,一定要作還債想。

但極樂世界沒有冤家對頭,那裡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大家都是同參道友,彼此之間都是慈心相向。即便宿世曾是冤家,若都往生到極樂世界,以往的宿債一筆勾銷,悉是蓮池海會的菩薩,歡喜同住。

這個世間還有「愛別離苦」,親愛的人卻常常要分離,令人痛心疾首。而極樂世界沒有六親眷屬,都是同參蓮友,也沒有女人和家庭關係,極樂世界往生者心地清淨,無我相,無人相,自然不會有情感上的煎熬。

這個世間有諸多的願望都無法得到滿足,「求不得苦」。而極樂世界念頭一動,一切資生用具自然現前,應有盡有。一切精神心性上的悟證,也能蒙佛威神,得以圓滿。

是故,成就往生極樂淨土一願,就等於成就圓滿一切願,永遠不再有求不得苦。這個世間還有「五陰熾盛苦」,無論是精神上還是心理上,每天都處在煩惱熾盛的狀態,就像猛火燃燒一樣。

這種煎熬令眾生深感痛苦,內心不安寧,妄想紛飛。常為失眠所困擾,苦不堪言。而極樂世界往生者離開了身見我執,身心寂靜安樂,逍遙自在。

吾人既然觀照到每日經受八苦交煎,就應當要從中激活厭離娑婆懇切之願心;既然了解極樂淨土種種安樂,自應升華欣慕願往生心。如是才不虛度這一期難得的生命。——大安法師《淨土資糧信願行續編》

相關焦點

  • 生命是什麼?佛教怎麼解釋生命一詞?
    生命是什麼?佛教怎麼解釋生命一詞? 生命是指一種「東西」的存在,同時,也是人類對生命現象存在的詮釋。
  • 不要任由時間虛度
    當然,這或許只是我的錯覺。不知道大家會不會也這樣,還是我一個人特殊而已。現在想想,有時候之所以焦慮,完全是因為把之前一些需要我及時去解決的問題延後了,但是到了延後的時間段裡面,我又毫無辦法。因為無法適應,所以感到痛苦。
  • 佛教認為一個人的生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編者按:關於人類起源問題,佛教有過詳細解答,比如一些佛經記載,地球最早人類來自色界第六天光音天,他們飛空而來。佛教認為,眾生分為四種形態,胎生,化生,溼生,卵生,人類屬於胎生。那麼,入胎需要具備哪些因緣?在佛教經論中,也有相應解答。
  • 生命從何而來,死後又歸何處?
    另外,就目前保守的生命定義而言,已知的自然演化而成的生命具有較為顯著的分形特徵,而這一特徵在目前界定的非生命自然現象中普遍存在,因此,雖然不能說所有的分形結構都是生命,但是,所有的生命結構都是分形的,是一句廣泛適用的重要衡量標準。
  • 佛教的生死觀一一智者學佛
    佛教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沒有常性,萬法都是因緣所生,沒有常性才是世界的根本性質。所以持「常」的觀點,就會生起諸多煩惱和欲望。因此我們要看破始終沉浸在悲歡離合之中的情感,看透眾生因無明而輪迴的實質。不要落入六道輪迴中而不得解脫。所以我們既然知道有生必有死,就不要執著、貪戀。
  • 晚安說說,熱愛生命是人類的永恆主題,珍惜生命是人生的終身課目
    五、縱使擁有百萬家產,顯赫身份,也換不回完整而精彩的生命。只有淡泊名利,修身奉獻,才能得到完整而精彩的一生。六、佛教認為眾生都是平等的,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生成的產物,所以佛教提倡眾生共生、友好相處,佛教中「不殺生」的戒律就體現了這種理念。七、人身比泡沫還脆弱,容易被破壞。
  • 第四屆普覺文化「2019佛教與生命教育」學術交流大會在廣州開幕
    今年全國開始申報開展安寧醫療,只有全社會共同參與,才能更好地踐行生命教育。澳門城市大學教授申荷永表示:生死學這門學科,不僅讓大家了解生死,也啟示大眾對生死有所超越。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如何把中國的典籍、佛法的教義用心理學的自由想像法、沙盤遊戲等方法展現出來,對患者進行積極治療,是佛教教義與現代心理學的共同點。
  • 綠色膠囊:時光可以虛度,生命可以永恆
    幸福是稍縱即逝的,這沒有關係。學會捕捉快樂是第一步。吃一個草莓奶油味的紅色馬卡龍,和邊牧一起感受放羊的速度,聽一場史詩級的演唱會,這些都像煙花,幾個小時結束了,你有計算過你笑了多少次嗎?發自內心的快樂,讓人心曠神怡。
  • 隕石能量與佛教神秘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隕石的能量和佛教的神秘文化是契合的,從佛教的角度來看,隕石與有緣人歡喜結緣是「上天的禮物」,可遇不可求。所以,佛教視隕石為吉祥的寶物,有些地方還專門供奉。儘管研究隕石的是科學家們的事,但由於隕石的出現沒有規律,也沒有預兆,是一件很神秘的事件。所以,幾大宗教幾乎都尊崇隕石,以期通過隕石增加功修與功德,這種文化源遠流長。
  • 生命形態的轉變:佛教死亡觀
    人死之後,並非形神皆滅,佛教在吸收印度教「業報輪迴」的思想的基礎上,釋迦牟尼在禪思中思察生死輪迴因果本末的基本方法或所依據的基本原理,是被強調為佛法理論基石乃至佛法代稱的「緣起法」。此一法則,可用《雜阿含經》裡的偈語:「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概括。
  • 池田大作:以佛教的思維方式解析生命現象_佛教_鳳凰網
    《論生命》是他眾多佛學著作中討論生命現象的專著。在該書中,他用佛教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對人類最奇妙、最精微的生命現象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當代西方著名學者J·湯因比對該書的評價是:「池田大作先生對生命動力的佛學分析,比我所知的現代任何西方的分析都精美深奧。」
  • 人世間最寶貴的就是生命,它因頑強而美麗
    人世間最寶貴的就是生命。當今世界,自殺已經成為最為危險的現象,社會上因挫折壓力而自殺者越來越多。佛教講人身難得,我們要善待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時更要慈愛善待一切眾生的生命。他的故事成為很多人再次回首這段灰色記憶時難得的亮色。什麼是「可樂男孩」,內涵不在這簡單的四個字,而是一種精神,「一種面對事情,泰然處之的樂觀精神,是一種樂觀的態度。薛梟笑言:「我是死裡逃生的人,有什麼過不去的」。對自己而言,延續這種精神更重要,如果能夠影響到別人就更好了。
  • 神秘的多維空間生命透視與佛教世界層級觀
    這在整個西方中世紀,成為一般人的生命觀。 人本的生命觀,對於人從何而生、人的特徵是什麼,依據人類通常的認識,以為生則稟之父母,死則歸之天地,除此以外的無須推究。孔子曾在回答生命問題時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強調了對生的本質認識,是明白生命的關鍵。對於生命價值的意義,孔子則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 科學實驗證靈魂存在 佛教竟說「靈魂不存在」
    這也就是說,人是靈魂套上了肉體的東西,肉體可以換了又換,靈魂是一成不變的,以為靈魂就是我們生死之流中的主體。事實上,正信的佛教,並不接受這一套靈魂的觀念,因為這在緣起緣滅的理論上不能成立,站在『生滅無常』的立足點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滅無常的,物質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復如此。
  •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目的在於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
  • 對話淨因法師:生命是延續的,佛教不講生死
    當他放棄生命的時候,其實他已經絕望了,還有可能真的是他沒有任何活下去的理由,也就是一個人生觀的問題,或者涉及到生命的意義跟價值的問題。有的時候,他把很小的東西當成他的全部,好像這井裡的驢,他只看到這一點點,其實真的需要我們很多的熱心人。有的時候可能一句話就能徹底改變一個人,一念之間由跳樓變得不跳樓,有的時候說起來很簡單,但是真的需要更多的愛心。
  • 《達摩祖師傳》裡的佛教知識試解析一
    更為難於得的是導演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將還能將禪宗的精髓教理闡述得當、生動而有趣,尤為難得。如果有一點佛教基礎知識,您也許對影片能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影片那麼精彩,那達摩祖師在歷史上是真有其人嗎?答案是肯定的。
  • 佛教:具足這3個特徵,與佛有緣,是大善根之人,看看有你嗎?
    有的人確實,天生就具有深厚的佛緣,天生就「心慈念善」,我們往往稱這類人,具有大善根福德。一般來講,在生活具足大善根的人,都有以下3個特徵,看看有你嗎? 第一、對佛法信心堅定,對因果報應深信不疑。
  • 喜歡佛教的同學不要錯過了
    喜歡佛教的同學不要錯過了!在旅途中感知世界,在生命裡感受奇趣。歡迎大家來到旅遊與攝影頻道。剛剛結束一段斯裡蘭卡的窮遊,要說感受,那就是我還想再去一次。如果說斯裡蘭卡是佛陀的一滴眼淚,那一定是微笑凝結的淚珠。雖然一直在趕路會很辛苦,但每每遇到微笑的斯裡蘭卡人,美到令人窒息的風景,一切都是值得的。
  • 佛教:人不要去算命,人生是自己掌握的,努力才能改變命運
    其實在佛教裡面我們是不提倡算命的。先不說算命的準確不準確,就算你算出來結果了,你不去有作為,你不去勞作又有什麼意義呢。知道了後果又能怎樣?正常的行走路線是對的,但是你提前知道了結果,可能會鬆懈,一鬆懈就導致結果不是對的了。佛教告誡我們,人生是自己掌握的。我們現在吃的果是我們前世所種的因,我們現在種的因是下世才出果。有什麼好算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