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推薦
育人先育己,領軍人才的培養需要具有培養領軍人才能力的高素質教師。陶立老師在海外求學工作多年後,毅然回到母校任教,他是愛國愛校的榜樣;在海外求學工作多年,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名中共黨員,回國後就向組織匯報作為「流動黨員」的思想、學習情況,他是優秀青年黨員的榜樣;學院行政換屆期間,他不辜負師生的信任,是敢於擔當的榜樣。
如今,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正肩負著「融合優勢理科,引領強勢工科」的重要使命,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像陶立一樣,努力成為新時代「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術嫻熟」的優秀教師,為學校領軍人才的培養做出貢獻!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 楊樹東
人物簡介
陶立,1982年生。國家青年特聘專家,江蘇省雙創人才及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在納米功能材料與微納器件等領域發表SCI論文40餘篇,WoS他引2500(一作單篇引用700+)。
EIPBN國際會議常務委員,IEEENTC會議籌委會成員,中國材料學會青委會理事,國際期刊IETMicro&NanoLetters和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副主編。
作為一名80後青年科學家,陶立是大家口中「看起來像個學生」「長著一張娃娃臉」的科學家。但在工作上,他既有著學者的嚴謹務實、積極創新,也兼顧師者的循循善誘、亦師亦友。
陶立認為,「做科研需要有品牌意識,打造有辨識度、原創性、代表性的成果。」這需要我們既要勇於挑戰、腦洞大開地探索新領域;也要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十年磨一劍。「納」新傳承,「晶」益求精,這是陶立對科研的一種追求,也是他對校訓「止於至善」精神的實踐和詮釋。
「納」新傳承,挑戰自我
提到個人成長,陶立深受父母言行的影響。在東大讀本科期間,專業成績優異的他發揮中小學時積累的電腦技能,為多個校內單位提供技術服務。在當時,陶立結識了於敦德、嚴海鋒。志同道合的他們在2004年製作了當時全國高校第一個SARS實時預警網站;之後他繼任CTO一年多。他笑談道:「要不是後來出國留學,我當年肯定會加入他們的創業。
本科學習的深入讓陶立意識到當時國內外在材料科學與工程上的巨大差距,他下決心要出國留學,「把國際領先的新科技和新理念帶回來。」在老師同學的鼓勵和幫助下,陶立申請到美國學校的全額獎學金,開始了研究生學習。留學伊始,他從一開始的低調內斂成長到後來的主動和老師溝通,也許就是因為這種勇於挑戰、突破自我的態度,陶立的海外求學歷程收穫頗豐。2010年他博士畢業於美國UT-Dallas,後進入UT-Austin微電子研究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短短兩年後升任正式研究員。
2016年,陶立入選國家海外高層次引進青年人才。懷著「止於至善」的報國初心,他回到母校,回到曾經培養自己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陶立認為做研究不能循規蹈矩,而要傳承納新。在美國時,他研究的是二維電子、生物醫學材料及器件技術;回國以後結合之前研究基礎和當下趨勢,他決定開拓一些與能源環境、物聯網及大健康相關的新邊疆。
「納新很關鍵,但不能盲目跟風;考世系、知終始。」陶立說,「既要有詩和遠方那樣長遠的眼光,又要腳踏實地專注於有自己特色的傳承工作。」年少時父親的話「要積極地接納新鮮事物」對他一直到現在的研究習慣都影響深遠。
「晶」益求精,腳踏實地
當今資訊時代5G、物聯網等重要技術研發的核心是新型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研究。這其中,以大家耳熟能詳的石墨烯為代表的二維材料是研究的前沿熱點。在UT-Austin微電子研究中心工作期間,陶立所在的團隊一直在探尋比石墨烯更能兼容現有半導體器件技術的二維材料。但全新的方向令研究過程道阻且長。每當研究不順利、倍感壓力的時候,陶立經常會用「Winners never quit, and quitters never win.(鍥而不捨,方得始終)」這句話來鼓勵自己要百折不撓。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帶領團隊首次實驗製備並表徵了矽烯場效應電晶體。簡單來說,如果電腦和手機的CPU相當於人體的大腦,那麼場效應電晶體就相當於一個個神經元細胞。基於新材料的器件有望讓晶片處理速度更快、能耗更低、功能更多。
他的這項成果發表在頂級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不到五年的時間引用逾700次(ESI高被引論文)。《時代周刊》博客等50多家媒體進行了報導,位列Discover2015年100項科學新聞第33名。陶立也應邀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作相關邀請報告十多次。
科研工作上「精益求精」的態度也是陶立的一貫堅持。「曾經看過老師的滿滿幾大本的實驗記錄,每次實驗的參數詳細清晰地記錄在冊。」談起陶老師,材料學院研二學生孫星浩的語氣裡充滿著欽佩。陶老師有做總結的習慣,每天都會把重要的工作做一個梳理;在一個完整的實驗結束後,也會系統整理成報告,以便隨時查找參考。
國外的學習和工作經歷讓陶立有機會和世界各地科學家一起合作,也讓他更加確信國際視野的重要性。他既積極地「走出去」,在國際知名出版商擔任專著主編或期刊嘉賓編輯,宣傳國內外同行的最新成果;又主動地「請進來」,把重要的國際會議引進到國內舉辦。「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交流和合作,才能互相了解和提升。重要的不是最好,而是最搭。」平時做科研立項目,他特別看重團隊協作,堅信眾人拾柴火焰高。
諄諄善誘,亦師亦友
問到對陶老師的印象,「平易近人,謙遜低調,亦師亦友」是最常得到的答案。陶立對學生的要求很簡明,「接地氣來說就是要靠譜,做事情要走心。」他說,「好習慣也同樣重要,做事情更要有方法。」
對於如何指導學生,陶立認為,導師不能只是手把手教學生做什麼,而是要啟發學生為什麼、怎麼做,「大學生和研究生,要從『會解題』轉變到『會解決問題』,這點很重要。」在每周組會交流討論前,陶立告訴學生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既要善於提出並分析問題,也要積極主動地從文獻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尋找突破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陶立對此特別認同,「一門大學課程最重要的是學以致用。」他認為,老師應該充分激發學生對知識、技能、學術的興趣,並通過具體應用舉例讓學生意識到不是紙上談兵。
在一次本科生科研項目中,陶立作為導師,並沒有直接給出標準實驗步驟,而是讓學生先了解實驗所需的主要儀器。對新機器的好奇讓三位本科生興奮不已,查閱文獻、請教學長、動手操作……通過一系列的積極思考與自主探索,他們自己設計出了合理的實驗步驟。這樣的鍛鍊不僅增強了學生對科研題目的理解和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獨立地做科研。
對於學生如何做科研,陶立認為重要的要把握好三點:興趣與實際契合、敢想敢做、經得起挫折。
他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我們國家通過5G及6G技術彎道超車歐美,就是選準了契機、敢想敢做;如果當初跟著別人3G、4G的標準後面追趕,就算投入很多時間和精力,也未必能夠取得同行認可的成績。」
一萬個人可能只有一個人成功,當期待與結果相悖時,選擇咬緊牙關還是另闢蹊徑,是每一個科研人員都會面對的問題。陶立認為想清楚這三點,是做好科研工作的第一步。在他的帶領下,課題組瞄準了前沿的方向,克服了新組的困難,進行了勇敢的嘗試。學生們已多次在國際會議上摘得最佳牆報獎,兩名同學在研一下提交的摘要被行業知名的國際會議(MRS和3Beams)選為了口頭報告。
陶立說:「做科研好比人類登月,是個探索未知的過程。只有經歷了『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才能領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風景。」他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
這位三十多歲的青年學者,先後獲得了國家和江蘇省級多個人才項目資助,不久前榮獲2018國際微系統及納米工程峰會青年科學家獎。成功從來都沒有捷徑,才華與勤奮並存,實力與機會共在,這才讓陶立成為了東大學子身邊的榜樣。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科研路上,他始終帶著自己的一腔熱情,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來源:東南大學 文 | 朱逸然 攝影 | 穆安澤 唐子軒 編輯 | 劉廣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