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長著一張「娃娃臉」,卻發表SCI論文40多篇,對待學生亦師亦友!

2020-12-06 中國校園在線

院系推薦

育人先育己,領軍人才的培養需要具有培養領軍人才能力的高素質教師。陶立老師在海外求學工作多年後,毅然回到母校任教,他是愛國愛校的榜樣;在海外求學工作多年,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名中共黨員,回國後就向組織匯報作為「流動黨員」的思想、學習情況,他是優秀青年黨員的榜樣;學院行政換屆期間,他不辜負師生的信任,是敢於擔當的榜樣。

如今,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正肩負著「融合優勢理科,引領強勢工科」的重要使命,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像陶立一樣,努力成為新時代「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術嫻熟」的優秀教師,為學校領軍人才的培養做出貢獻!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 楊樹東

人物簡介

陶立,1982年生。國家青年特聘專家,江蘇省雙創人才及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在納米功能材料與微納器件等領域發表SCI論文40餘篇,WoS他引2500(一作單篇引用700+)。

EIPBN國際會議常務委員,IEEENTC會議籌委會成員,中國材料學會青委會理事,國際期刊IETMicro&NanoLetters和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副主編。

作為一名80後青年科學家,陶立是大家口中「看起來像個學生」「長著一張娃娃臉」的科學家。但在工作上,他既有著學者的嚴謹務實、積極創新,也兼顧師者的循循善誘、亦師亦友。

陶立認為,「做科研需要有品牌意識,打造有辨識度、原創性、代表性的成果。」這需要我們既要勇於挑戰、腦洞大開地探索新領域;也要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十年磨一劍。「納」新傳承,「晶」益求精,這是陶立對科研的一種追求,也是他對校訓「止於至善」精神的實踐和詮釋。

「納」新傳承,挑戰自我

提到個人成長,陶立深受父母言行的影響。在東大讀本科期間,專業成績優異的他發揮中小學時積累的電腦技能,為多個校內單位提供技術服務。在當時,陶立結識了於敦德、嚴海鋒。志同道合的他們在2004年製作了當時全國高校第一個SARS實時預警網站;之後他繼任CTO一年多。他笑談道:「要不是後來出國留學,我當年肯定會加入他們的創業。

本科學習的深入讓陶立意識到當時國內外在材料科學與工程上的巨大差距,他下決心要出國留學,「把國際領先的新科技和新理念帶回來。」在老師同學的鼓勵和幫助下,陶立申請到美國學校的全額獎學金,開始了研究生學習。留學伊始,他從一開始的低調內斂成長到後來的主動和老師溝通,也許就是因為這種勇於挑戰、突破自我的態度,陶立的海外求學歷程收穫頗豐。2010年他博士畢業於美國UT-Dallas,後進入UT-Austin微電子研究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短短兩年後升任正式研究員。

2016年,陶立入選國家海外高層次引進青年人才。懷著「止於至善」的報國初心,他回到母校,回到曾經培養自己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陶立認為做研究不能循規蹈矩,而要傳承納新。在美國時,他研究的是二維電子、生物醫學材料及器件技術;回國以後結合之前研究基礎和當下趨勢,他決定開拓一些與能源環境、物聯網及大健康相關的新邊疆。

「納新很關鍵,但不能盲目跟風;考世系、知終始。」陶立說,「既要有詩和遠方那樣長遠的眼光,又要腳踏實地專注於有自己特色的傳承工作。」年少時父親的話「要積極地接納新鮮事物」對他一直到現在的研究習慣都影響深遠。

「晶」益求精,腳踏實地

當今資訊時代5G、物聯網等重要技術研發的核心是新型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研究。這其中,以大家耳熟能詳的石墨烯為代表的二維材料是研究的前沿熱點。在UT-Austin微電子研究中心工作期間,陶立所在的團隊一直在探尋比石墨烯更能兼容現有半導體器件技術的二維材料。但全新的方向令研究過程道阻且長。每當研究不順利、倍感壓力的時候,陶立經常會用「Winners never quit, and quitters never win.(鍥而不捨,方得始終)」這句話來鼓勵自己要百折不撓。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帶領團隊首次實驗製備並表徵了矽烯場效應電晶體。簡單來說,如果電腦和手機的CPU相當於人體的大腦,那麼場效應電晶體就相當於一個個神經元細胞。基於新材料的器件有望讓晶片處理速度更快、能耗更低、功能更多。

他的這項成果發表在頂級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不到五年的時間引用逾700次(ESI高被引論文)。《時代周刊》博客等50多家媒體進行了報導,位列Discover2015年100項科學新聞第33名。陶立也應邀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作相關邀請報告十多次。

科研工作上「精益求精」的態度也是陶立的一貫堅持。「曾經看過老師的滿滿幾大本的實驗記錄,每次實驗的參數詳細清晰地記錄在冊。」談起陶老師,材料學院研二學生孫星浩的語氣裡充滿著欽佩。陶老師有做總結的習慣,每天都會把重要的工作做一個梳理;在一個完整的實驗結束後,也會系統整理成報告,以便隨時查找參考。

國外的學習和工作經歷讓陶立有機會和世界各地科學家一起合作,也讓他更加確信國際視野的重要性。他既積極地「走出去」,在國際知名出版商擔任專著主編或期刊嘉賓編輯,宣傳國內外同行的最新成果;又主動地「請進來」,把重要的國際會議引進到國內舉辦。「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交流和合作,才能互相了解和提升。重要的不是最好,而是最搭。」平時做科研立項目,他特別看重團隊協作,堅信眾人拾柴火焰高。

諄諄善誘,亦師亦友

問到對陶老師的印象,「平易近人,謙遜低調,亦師亦友」是最常得到的答案。陶立對學生的要求很簡明,「接地氣來說就是要靠譜,做事情要走心。」他說,「好習慣也同樣重要,做事情更要有方法。」

對於如何指導學生,陶立認為,導師不能只是手把手教學生做什麼,而是要啟發學生為什麼、怎麼做,「大學生和研究生,要從『會解題』轉變到『會解決問題』,這點很重要。」在每周組會交流討論前,陶立告訴學生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既要善於提出並分析問題,也要積極主動地從文獻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尋找突破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陶立對此特別認同,「一門大學課程最重要的是學以致用。」他認為,老師應該充分激發學生對知識、技能、學術的興趣,並通過具體應用舉例讓學生意識到不是紙上談兵。

在一次本科生科研項目中,陶立作為導師,並沒有直接給出標準實驗步驟,而是讓學生先了解實驗所需的主要儀器。對新機器的好奇讓三位本科生興奮不已,查閱文獻、請教學長、動手操作……通過一系列的積極思考與自主探索,他們自己設計出了合理的實驗步驟。這樣的鍛鍊不僅增強了學生對科研題目的理解和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獨立地做科研。

對於學生如何做科研,陶立認為重要的要把握好三點:興趣與實際契合、敢想敢做、經得起挫折。

他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我們國家通過5G及6G技術彎道超車歐美,就是選準了契機、敢想敢做;如果當初跟著別人3G、4G的標準後面追趕,就算投入很多時間和精力,也未必能夠取得同行認可的成績。」

一萬個人可能只有一個人成功,當期待與結果相悖時,選擇咬緊牙關還是另闢蹊徑,是每一個科研人員都會面對的問題。陶立認為想清楚這三點,是做好科研工作的第一步。在他的帶領下,課題組瞄準了前沿的方向,克服了新組的困難,進行了勇敢的嘗試。學生們已多次在國際會議上摘得最佳牆報獎,兩名同學在研一下提交的摘要被行業知名的國際會議(MRS和3Beams)選為了口頭報告。

陶立說:「做科研好比人類登月,是個探索未知的過程。只有經歷了『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才能領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風景。」他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

這位三十多歲的青年學者,先後獲得了國家和江蘇省級多個人才項目資助,不久前榮獲2018國際微系統及納米工程峰會青年科學家獎。成功從來都沒有捷徑,才華與勤奮並存,實力與機會共在,這才讓陶立成為了東大學子身邊的榜樣。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科研路上,他始終帶著自己的一腔熱情,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來源:東南大學 文 | 朱逸然 攝影 | 穆安澤 唐子軒 編輯 | 劉廣沛

相關焦點

  • 他發表6篇SCI、6篇EI、1篇為《Nature》子刊論文,榮獲寶鋼特等獎
    博士期間,他在國際一流期刊上共發表SCI收錄論文25篇,影響因子總計204.863,引用次數總計701次,h指數13;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學術論文12篇,其中高水平SCI期刊收錄6篇,EI收錄6篇;一作SCI論文總影響因子高達69.579,引用次數達231次,其中有一篇為《Nature》子刊,兩篇被選為封面,三篇發表在影響因子高於
  • sci發表後多久可檢索
    sci檢索,是指發表的sci論文可以在web of science上查詢到,是sci論文發表的最後一個步驟,建立在見刊的基礎之上。那麼,sci發表後多久可檢索?沒有統一標準,刊物不同,檢索時間有差異。sci發表後,期刊需要把發表的sci送檢至資料庫,再由資料庫進行檢索收錄,最終成功收錄了,才代表可檢索。完成這一過程,刊物不同,效率不同,那sci可檢索到的時間亦不同。在期刊送檢效率上,有的是在sci發表後,會立刻送檢資料庫,還有的是在等一段時間,才會安排送檢。這樣一對比,同時見刊發表的sci論文,可檢索的時間也是有差異的。
  • sci期刊發表論文質量和數量哪個重要
    統計一個人或單位或國家sci論文發表情況時,既包括論文質量,也包括論文數量。那麼,sci期刊發表論文質量和數量哪個重要?兩者都重要,只是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作者面對的情況不同,側重點有所不同。質量是作者在sci期刊發表論文的最終追求,在論文質量接近的前提下,論文數量才有意義。這並不是說論文數量不如論文質量,只是在告訴大家沒有必要一味地追求論文數量,而不顧論文的質量。比如A發表了2篇Nature,B發表了1篇Nature,A與B比較,顯然A重要,因為數量多。
  • 他是90後,卻已是教授、博導了,發表SCI論文20餘篇,有這些經歷!
    在Journal of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Journal of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Engineering Structures等期刊發表SCI論文20餘篇,三年內引用200餘次,同時為本領域多個主流期刊審稿服務。
  • 亦敵亦友的「草根人物」——拉拉秧
    葉似蓖麻而小且薄,蔓生,有刺,亦名葛葎蔓。」很佩服這些前輩,寥寥數語,就將葎草的生境、葉形、特徵等方面說得非常清晰。【1】亦敵亦友?拉拉秧全國各地均有發生,為常見雜草。其匍匐莖生長蔓延迅速,常纏繞在植株上,嚴重影響植物的生長。因其倒刺對人皮膚易造成傷害,也會妨礙人類活動,對園林植物具有絞殺作用。
  • sci論文發表流程
    發表sci論文,不知道流程是不行的,否則完成sci論文發表,要經過幾個步驟,每個步驟做什麼,要滿足什麼要求,準備什麼資料等,都無法理清思路,成為sci論文成功發表的阻礙。那麼,sci論文發表流程是什麼?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3個榮譽畢業生發表的文章分別為:榮譽畢業生A:SCI論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響因子大於120分。榮譽畢業生B:SCI論文30多篇。榮譽畢業生C:發表SCI論文31篇,影響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並列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20篇。
  • sci論文多久能發表
    一篇文章不是投稿sci期刊就能夠立刻安排印刷出版,不僅要經過期刊編輯的審核,還要根據期刊周期和版面進行排期。因而,不花時間,花幾天時間完成sci論文發表是不現實的。那麼,sci論文多久能發表?首先,sci論文發表要匹配期刊,期刊不同,完成論文發表所需要的時間有差異,可能是3-6個月,可能是一年,甚至更久。作者在投稿前,先了解期刊的大概發表時間,著急發表的,優先考慮所需時間短的期刊,以免sci論文不能及時發表。
  • 雙非院校讀研,有幸發了二區SCI論文,不讀博如何利用論文優勢?
    小師弟讀研時發了4篇中科院II區sci論文,均是環境類期刊中影響力較高的。畢業後,他還留2篇初稿給師妹,期間參與了實驗。研二時拒絕了團隊的碩博連讀,研三拒絕了團隊小導師的留學建議,更為遺憾的是他研三拒絕了推薦的一個博導(願意招他),去年新增為院士。不想讀博的理由很簡單,兩個字「累了」。之前,和他聊過,他的想法是工作2年後再去國外讀博。
  • sci一區論文發表難度大嗎
    sci期刊之間存在影響因子的差異,根據一定的標準,把每本sci期刊按照影響因子,對號入座相應的分區。不同的分區,對於論文要求高度不同,那發表的難度也不同。那麼,sci一區論文發表難度大嗎?當然大。知實學術與多本期刊合作,投刊發論文,關注我,發留言~sci一區論文發表難度大嗎
  • 他是南科大的第1個全職教師,發表52篇SCI論文,與學校共同成長!
    作為年齡未滿40周歲的年輕骨幹教授,在科研上,他們瞄準國際學科前沿,面向國家需求,刻苦攻堅,碩果纍纍,在各自領域成為學科帶頭人。在教學方面,他們承擔多門專業課程。在學校服務方面,他們以學校為家,在招生宣傳,科普科教、指導學生等方面均為表率。他們是青年楷模……」這是2019年南方科技大學教師節表彰大會上的頒獎詞。在表彰大會上,物理系副教授徐虎榮獲年度青年教授獎、校長青年科研獎兩個獎項。
  • 為什麼要發表sci論文,有多難
    sci論文是國際核心論文,隨著學術國際化的發展,發表sci論文成為一項常見的要求。但sci論文發表,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但依舊有那麼多人努力著、爭搶著要發表,肯定是有原因所在。那麼,為什麼要發表sci論文,有多難?
  • 發表sci論文有哪些規定
    與國際學術交流,證明自己的學術研究能力水準,很多人把目光放在了發表sci論文上。sci論文發表是有難度上,若你寫的論文達不到一定的水準,或者滿足不了發文的規定,哪怕是投稿也是被拒稿。那麼,發表sci論文有哪些規定?
  • 夏濟安、夏志清書信集:一段亦師亦友的兄弟情
    整理並發表這些信件一直是夏志清先生晚年的夙願,可惜未能完成。夏志清先生身後,經其太太王洞女士的授權和整理,並蘇州大學季進教授的整理和注釋,這些信件得以首次向外界披露,不可謂不珍貴。本文為序言。卷四中的人與事文 | 王洞《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已出版了三卷,尚有 272 封信未曾發表,計劃再增兩卷,共五卷刊完。
  • 他攻克國際難題,發表10餘篇SCI論文,網友:驚為天人
    近日,南昌航空大學官方網站發布通知:熱烈祝賀畢業於本校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材料化學專業的杜志國同學在《Nature》雜誌上發表高水平論文,攻克了世界性的難題。其實,除此之外,他還發表了10餘篇SCI論文,申請了一項國家發明專利,這一系列的操作不禁讓人感嘆:真是驚為天人!
  • 發表sci論文需要注意什麼
    sci論文在科研評價、評職稱中認可度非常高,同時也意味著其不好發表。不好發表的原因中,除了sci期刊錄用標準高之外,還有很多注意事項未能引起作者的重視。那麼,發表sci論文需要注意什麼?1、期刊選擇發表sci論文要找sci期刊。作者可以先通過下載sci期刊影響因子表,或閱讀文獻,或相關單位推薦,或找專業人推薦等多個渠道查找到sci期刊名單。再根據本sci論文的內容方向、質量水平,以及相關單位要求,從學科、收稿範圍、影響因子、分區、審稿周期、發表費用等多少角度,綜合考慮分析來確定目標sci期刊。
  • 匪夷所思,兩中國學者抄襲國外博士論文,幾周內連發表9篇SCI
    Bik博士發現,這兩位不僅僅都姓Zhang,還共享了9篇論文。而這9篇論文都包含了抄襲/剽竊的內容。  Bik博士之所以認為這是明顯的抄襲,是因為有足夠的證據。  舉例如下,除了參考文獻插入格式不同,這些論文與別人的論文幾乎都一樣。
  • SCI論文查重是SCI論文發表前必須的一個環節
    Sci論文查重是sci論文發表前必須的一個環節,主要是為了確保論文的原創性、新穎性是否達到刊登標準,同時也是為了防止有抄襲的行為出現。那sci期刊哪個階段查重呢?下面學術顧問給大家介紹介紹。sci期刊查重都是在作者將sci論文提交給雜誌社後,雜誌社會對sci論文進行三審,三個審分為:初審、覆審和終審。Sci論文查重是在初審階段進行的,往往是將sci查重放在初審的第一位。只有sci論文查重率符合投稿要求後,才會進行接下來的審稿流程。
  • 發表sci論文必須全部是英語嗎
    發表sci論文必須全部是英語嗎?不是。發表sci論文經常遇到英語的要求,甚至很多作者因為英語水平不夠高,影響了sci論文發表。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sci期刊要求英語,但不是所有的sci期刊都要求英語。sci中收錄的期刊來自很多個國家,包含很多本期刊,每本期刊都有各自相應的要求。
  • 92年的小哥,985的特聘教授:3年博士期間發表40篇SCI
    近日,又有一位90後學者火了:92年出生,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 31 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他就是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的特聘教授——齊衝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