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曼曾說過,雙縫實驗「處於量子力學的中心」。有人想重新理解量子,那麼雙縫實驗是繞不開的。物理學家 John Wheeler 聲稱,如果我們真正理解量子理論的中心要點,我們則能夠用一句任何人都能理解的簡單句子來表達它,像相對論理論那樣。量子重建計劃,就是試圖從幾個簡單的原理出發,從零開始構建量子理論。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傑拉德·特·胡夫特(Gerard ’t Hooft)並不相信量子隨機論,他在新書《量子力學的細胞自動機解釋》(The Cellular Automaton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Springer, 2016)中,提出我們可能僅僅是因為缺乏相關的數據,才無法將量子概率分布轉變成精確的預測。他完全用決定論的方法來設計量子力學的細胞自動機模型,既沒有希爾伯特空間,也沒有薛丁格方程,只有傳統的算法。
我之前有過幾篇關於雙縫實驗的內容:《從朱清時院士關於意識產生于波函數坍縮再談雙縫幹涉實驗》、《再談雙縫實驗,我們感應到的幹涉條紋並不是光的信息》、《雙縫幹涉實驗可以用於對量子糾纏的研究,甚至測量糾纏傳輸的速度》等等。有一位網友對我用到的一個名詞「非信息能量」評價非常負面,的確,非信息的東西還有能量嗎?這個想想,肯定大多數人接受不了。
最近有類似思路的德布羅意-玻姆理論又被人再次重視起來(只能說類似,因為我還是相信隨機性),這個理論宣稱粒子始終擁有確定的位置。這個理論由德布羅意(Louis de Broglie)提出,玻姆(David Bohm)延續,所以稱之為德布羅意-玻姆理論。但是該理論涉及的超光速作用與狹義相對論似乎又產生了矛盾。該理論也沒有被寫進教科書。
1992年,有篇論文給了這個理論以沉重打擊,在該論文的雙縫實驗中,通過左狹縫的中子會被記錄為從右狹縫通過。但二十多年後,Steinberg和他的同事們在《科學》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大量實驗發現,對於兩顆處於糾纏態的中子,第二顆中子的軌跡中含有了第一顆的信息。因為兩顆中子互相影響,相比之下第一顆中子的軌跡就顯得離奇。波姆力學預見了這樣軌跡的存在。
因為一直有人試圖做量子二次革命,所以重新理解哥本哈根詮釋也是很多人的目標。除了哥本哈根詮釋,還有多世界詮釋,或許以後還會有更多更有意義的詮釋,甚至像相對論理論那樣只用幾個簡單的公理就可以做出解釋。我想說的是,對於經驗的解釋,可以發明無數個意識工具,由感應信息和意識工具就組成了科學理論。現在的量子力學,的確很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