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物理學教授周樹雲:從不考慮女性是否適合做科研

2020-12-05 百家她說

周樹雲,2002 年 在清華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2007 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獲博士學位。2012 年4月-2016 年11 月任清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2016年12 月至今任清華大學物理系 長聘教授。2017年2 月,獲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從清華物理系學生到成為清華物理系教授,周樹雲的人生經歷簡單又夢幻。簡單的是她的工作和生活都在學校裡,夢幻的是她所從事的學科研究總能發現「秘密」。

周樹雲領導一個由十來位博士生組成的實驗室,研究「石墨烯」「拓撲半金屬」……她深耕於凝聚態物理領域,運用「角解析度光電子譜」技術,在石墨烯、第二類拓撲半金屬、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新型拓撲材料以及異質結等新奇電子結構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高深的「石墨烯」在她眼裡就像堆積木

在電影《阿凡達》裡,導演通過電腦特技向我們描繪了一個虛構的星球——潘多拉。強大的人類艦隊跨越幾個光年來到這裡,不惜破壞這裡的生態,屠戮原住民,為的就是得到這個星球上一種特殊的資源 :Unobtainium。這種元素,在地球上售價是2000 萬美金一千克。這個在電影裡一閃而過的特殊材料unobtainium」翻譯成中文的字面意思,其實叫「難得的元素」。

這可不是編出來的詞兒,在航空領域,人們用「難得的元素」形容性能完美的材料,比如輕得像空氣卻堅硬得像鋼鐵。

而今天,一種全新的材料,正在接近人類夢想中的「難得的元素」,這就是石墨烯。它和我們常見的石墨棒和鉛筆芯一樣,全是由碳原子組成,只不過,它只由一層碳原子在平面上構成,可以說它的特點就是薄,薄到不能再薄。根據已知信息,它的厚度僅為頭髮絲的二十萬分之一,強度是鋼的200 倍,是世界上已知最薄最輕最強的材料,如果用石墨烯打造快速充電的手機,20 秒就能把手機充滿。而周樹雲正是國際上最早利用角分辨光電子譜研究石墨烯的研究者之一。

2002 年從清華物理系畢業,她去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7 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她在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先後以博士後和項目科學家的身份工作了四年。2012 年,周樹雲回到母校清華大學,成為中國物理學界最年輕的女科學家之一。

普通人覺得枯燥深奧的物理研究,在周樹雲眼裡卻是一條無比歡樂幸福的道路。「這就像最簡單的樂高積木,可以搭建成各種想像不到的東西一樣。把研究透徹的不同材料進行『拼接』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原來單個材料所沒有的、更加有意思的特性,有一些特性甚至是超出我們預想的。」

搞科研 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主宰電子信息產業飛速發展幾十年的「摩爾定律」即將走到尾聲——單純依靠縮小電晶體尺寸的做法,不僅受到工藝成本的限制,還將帶來棘手的功耗和散熱問題。

近年來,全世界對石墨烯等二維材料的研究進行了巨大的投入,就是希望從中找到能夠替代矽的理想半導體材料。周樹雲表示 :「過去十幾年,人們發現雖然石墨烯具有一些非常奇特的性質,但它卻缺乏半導體器件的重要特徵——能隙。」

ARPES 是一種直接測量材料中的能帶結構的技術手段,可以揭示許多以前未被發現的新材料屬性。能帶結構決定了一種材料幾乎所有的主要特性,就像生物體的DNA 決定了生物的特性一樣。可以說,能帶扮演著「材料DNA」的作用。2012 年,周樹雲組建了自己的實驗室之後,利用這些技術,她一方面尋找那些有潛力「超越石墨烯」的新型材料,一方面將熟悉的材料組合出全新的特性。

其中一類新型材料,是與石墨烯擁有相似蜂巢狀結構的「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該家族化合物中有許多成員仍缺乏研究和探索,例如二硒化鉑(PtSe2)。周樹雲及合作者不僅首次成功製備了單層二硒化鉑,還揭示了該材料體系具有高達1.2 電子伏特的能隙——這種石墨烯不具備的性質,讓二硒化鉑在光催化作用和光電效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潛能。實驗證實,單層的二硒化鉑具有半導體性質,而多層累加的二硒化鉑「單晶」,則是一種新型拓撲材料「半金屬」。

周樹雲團隊順藤摸瓜,瞄準了「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中的另一個材料體系二碲化鉬(MoTe2)——很快地,他們直接從實驗上證實了 :低溫下的二碲化鉬具有理論預言中「第二類外爾半金屬」的特徵。該研究成果為層狀材料實現拓撲電子學器件開闢了新的體系。

要尋找理想的材料,除了寄希望於新型材料體系之外,另一個策略則是將一些熟悉的材料進行重新組合。周樹雲所感興趣的「石墨烯/ 氮化硼異質結」正是這樣的組合 :層狀的氮化硼與石墨烯雖然原子排列十分相似,不過由於原子對稱性的不同,兩種材料的性質差異很大——石墨烯具有「半金屬」性質,而氮化硼則是不導電的絕緣體。

將這兩種材料通過弱範徳華作用力結合、形成異質結之後,其中的石墨烯出現了原本不具備的半導體性質。她的團隊隨後利用ARPES 技術,首次觀測並證實了石墨烯/ 氮化硼異質結中的能帶結構及能隙,用直接的測量結果,解決了該材料體系中有關能帶調控的若干關鍵科學問題。

女性是否適合做科研?沒考慮過!

周樹雲所在的凝聚態物理領域,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存在懸殊的性別比例現象。「女性適不適合從事科研,從來都不是我考慮的問題。我只需要問自己喜不喜歡科研,能否從科研中得到樂趣和成就感。」周樹雲。

周樹雲提到,自己在留學期間的博士導師Alessandra Lanzara 就是一位優秀的女科學家 :「我開始讀博士的那一年,也正是她到伯克利開始教職的時候。在幾年的時間裡,我看到她是怎麼樣一步一步從零開始建立小組,並且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在這個過程中,她建立了家庭、有了孩子,工作和生活都處理得井井有條。」

得益於國家對科技的重視以及國內整體科研環境的改善,目前我國從事科學研究、開發、傳播和應用的女性科研工作者隊伍已日益壯大,其中不乏取得斐然成就的卓越女科學家。然而,由於傳統觀念和社會認知的影響,持續投身科學並晉升高級職位的女性比例依然偏低。

當一些同齡人進入事業迷茫期的時候,周樹雲卻覺得現在是最好的狀態——與曾經的懵懂和迷茫相比,她現在更加明確自己的方向、能力和目標。歲月並沒有在她臉上留下太多印記,閱歷卻為她帶來了成熟與篤定。

周樹雲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在學生眼裡的朋友兼導師

在學生眼裡,周樹雲就是朋友兼導師。在科研上給予指導,幫助他們改論文、申請獎學金和出國合作交流的機會,在生活上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關心與呵護。

「周老師勤奮、有幹勁,她很年輕也很優秀,跟著她做研究一定會大有收穫。」她曾經的學生張紅雲毫不掩飾她對周老師的敬佩,「周老師跟我們沒有代溝,她會記得我們每個人的項目進展情況,會關心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指導我們的學術,也會跟我們吃飯聊天八卦,像普通朋友一樣。有一天深夜只有我一個人在實驗室做實驗,在我覺得很孤獨、很害怕的時候,周老師推門進來了。見我是一個人在這裡,便留下來陪我一起做實驗。那時候覺得特別溫暖,有她在,我就像有了無窮的動力。」

「每天不到8點,周老師送完孩子上學後就來到系裡開始一天的工作。她對待科研和工作永遠那麼勤奮、敬業!」張紅雲說。

提到自己的博士生們,周樹雲很是自豪:「他們都很優秀、很努力,現在已經能開始獨立開展一些科研項目。」

對於學生們的喜愛和崇拜,周老師很高興:「我希望能拉近跟學生之間的距離,在開放自由的氛圍下討論學術、科研和生活。我也期待他們中的有些人做得比我們更好。只有不斷超越,才能推動科研一步一步地向前進。」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周樹雲——享受探索的樂趣(五四獎章獲得者)
    辦公桌上一臺大屏幕的臺式機,可調節升降臺上放著筆記本電腦,桌面上整齊擺放著教材和科研相關的書籍。五四青年節前夕,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周樹雲(見圖。資料照片)仍在伏案工作,「每天早上七點半到辦公室開始工作,這是我的常態。」
  • 清華大學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安德烈·蓋姆名譽教授稱號
    清華大學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安德烈·蓋姆名譽教授稱號清華新聞網10月15日電 (通訊員 馬小帥 姜楠)10月12日上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安德烈·蓋姆清華大學名譽教授授予儀式在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簡稱「TBSI」)舉行,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共同院長張林向蓋姆教授授予了清華大學名譽教授聘書
  • 清華大學美女教授顏寧,為女性正名,優秀女性並非「滅絕師太」
    美國在二戰時期推出了一個「回形針計劃」,通過爭奪吸引來大批德國科研人員。只要你夠優秀,不用改名換姓、東躲西藏,在美國的庇護下,可以安心做科研,享受幹部待遇,拿高額津貼。這種舉措進一步削弱了德國的實力。可見人才對於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性。
  • 改革、創新、引領——清華大學2016年科研工作回顧
    改革、創新、引領——清華大學2016年科研工作回顧記者 劉蔚如2016年的最後2個工作日裡,喜訊接踵而至:第19屆「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揭曉,清華大學3項成果入選(孫宏斌教授團隊的「複雜電網自律—協同無功電壓自動控制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謝道昕教授團隊的「植物分枝激素獨角金內酯的感知機制
  • 普林斯頓教授顏寧:自由自在是我的人生指南,我從不為別人活
    最近幾天,學術圈很火,畢業於清華大學、現任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的顏寧,以通訊作者的身份在Nature連發2篇論文。要知道,Nature可是國際三大頂級學術期刊(Cell、Nature、Science)之一,發表要求有多高呢?國內的大學對發表CNS有很大的金錢獎勵,清華大學是100萬,重慶大學是60萬,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學校是50萬。
  • 清華大學教授顏寧:享受科學的純粹與永生
    視頻剪輯:樊東林  不滿30歲成為清華大學醫學院當時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37歲率領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用6個月攻克膜蛋白研究領域50年不解的科學難題;2015年獲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
  • 青年科研工作者萬蕊雪:女性在科研工作中優勢很大
    新華網上海5月25日電(遊蘇杭)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女性早已撐起半邊天但即便如此,在某些領域,比如科研工作中,男女比例不均衡仍是不爭事實。那麼,在科研領域中取得非凡成就的女性,她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女性身份的呢?  「我覺得,女性在科研工作中有著很大優勢。」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萬蕊雪在2019浦江創新論壇期間接受新華網採訪如此表示。在萬蕊雪看來,「女性普遍工作更為細緻,考慮問題也更為周全,而這些特質對於科研工作而言都十分重要。」
  • 清華大學學霸15門功課滿分 當年曾踩線入學
    其中,物理系的胡耀文的成績和履歷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四大力學」全滿分,創清華歷史;本科科研橫跨物理學三個完全不同的領域,正式發表7篇SCI;獨立完成兩個科研項目,被哈佛終身教授稱為「一生中遇到過最為優秀的實習生」。
  • 清華大學教授楊茂君:何為科學研究取得原創性突破的「三寶一唯」?
    清華大學教授楊茂君8月5日,知識分子公眾號刊載了一篇題為《諾獎級科研成果在眼前卻被忽略,奧秘何在?》清華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超大蛋白質機器的結構生物學研究」首席科學家楊茂君認為,「出狀況」可能是線索,順著線索大膽質疑、細緻求證多半會有收穫,如果無視將錯失「挖」出原創性成果的機會。而對於這種「上帝垂青」偽裝成的「出狀況」的線索,讓研究者說「不」的往往是思想上的教條與固化。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出爐,清華大學教授有望摘下物理學諾獎?
    網上有聲音稱,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研究發現,最有可能在未來某個年度拿下諾貝爾物理學獎。從這些圍繞霍爾效應的突破性科學研究可以看出,該領域產生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概率確實比較高。在2013年,尚是清華大學校長助理的薛其坤教授,帶領他的研究團隊,在實驗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該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清華新聞網5月1日電 4月30日,美國科學院公布了增選院士名單,其中包括84位美國本土院士和21位外籍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教授入選該院外籍院士,也是21位入選者中最年輕的一位。
  • 《最強大腦7》:施教授,在西湖大學最適合做學問
    就是這個成績,他被保送到清華大學。在清華,施一公就讀於生物科學與技術系,那一年是1985年,是生物系復系的第一年,20多年後,楊易讀的也是這個專業,是不是很有緣呀!從1998至2008年,任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的終身教授。全職回國,投身祖國的科研和建設中來施教授回國後,就到清華大學,任副校長,教授、博導。
  • 聚焦│哪幾家「雙一流」高校的物理學專業最牛,速看!
    近日,在華盛頓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第185屆年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這是美國科學促進會設立克利夫蘭獎九十餘年來,中國科學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獲得這一重要榮譽。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出爐,清華大學教授未來有望摘下物理學諾獎?
    那麼,就我國目前的物理學研究成果而言,哪位科學家最有希望摘下諾貝爾物理學獎呢? 網上有聲音稱,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研究發現,最有可能在未來某個年度拿下諾貝爾物理學獎。
  • 從造紙工人到國際生物學家,柴繼傑教授的艱辛科研路!
    30年的科研之路異常艱辛 2019年4月4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Science 背靠背連發兩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王宏偉與中科院遺傳所周儉民等人的研究長文,揭示植物抗病蛋白管控和激活的核心分子機制。
  • 清華大學全面推進全職講席教授、冠名教授制度
    諾貝爾獎獲得者、圖靈獎獲得者,還是長江學者……提起清華大學的師資建設,往往是這些學術牛人和科研大咖最引人注目,清華用全職講席教授、冠名教授制度獻禮第三十四個教師節,以制度重塑尊師重教之基。計算機系冠名教授基金的設立不僅是在教師節為計算機系60周年獻上的賀禮,更揭開了清華大學全面推進全職講席教授、冠名教授制度的序幕。
  • 學術圈中的新女性
    女性作為「半邊天」,在各行各業中都不乏她們的身影,科研圈也不例外。在學術圈中,她們不斷打破「史上最年輕」記錄,擁有遠超同齡人的學術能力和成就,也有令人羨慕的才華和造詣。科學需要女性,女性在學術上的光芒相比男性毫不遜色,我們不少優秀的女性科研工作者更是在各自的領域裡努力探索,發出自己作為科研人的學術之光,推動科學的不斷前進。
  • 清華大學顏寧教授,43歲依舊單身:「我不結婚,不欠誰一個解釋」
    顏寧教授專研的領域為生物醫學領域,在國外學有所成的她,放棄了在美國不錯的工作待遇,回到了清華大學任教,顏寧教授率領的科研團隊在清華大學實驗室解開了葡萄糖轉運蛋白的結構,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攻破了生物學界一個幾十年未解的難題,顏寧教授也因此備受矚目。
  • 幾年前從「清華」出走的美女教授顏寧,現在怎麼樣了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愈發需要女性的力量,許多優秀的女性也在用自己的力量打破性別偏見的天花板,活出璀璨的人生。有這樣一位女性在30歲的時候創造紀錄,成為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可在外界認為她已經是功成名就之時,她又毅然選擇接受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終身講席教授。這位不斷創造歷史的傑出女性就是——顏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