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撂荒水庫養活魚 雞肥鴨壯鼓腰包

2021-01-14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傅人意 實習生 謝昀惠 

  7月24日,記者剛走進儋州市木棠鎮蘭訓村,就聽到挖土機轟鳴聲響個不停。蘭訓村駐村第一書記尹偉青正指揮挖土機師傅,給養殖的500隻烏雞「搬新家」。

  尹偉青於2016年底從海口一家銀行到蘭訓村掛職第一書記。經過前期的考察,他發現制約蘭訓村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十年九旱、地勢低洼。「我們曾想種蔬菜和一些特色瓜果,但是村裡一到雨天,雨水漫灌,瓜菜容易爛根。」 隨後,尹偉青與村「兩委」成員一起研究制定了蘭訓村發展思路:依託番園水庫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養殖鴨、魚等短平快產業,同時大力發展沉香種植、養殖本地黑山羊和烏雞等特色產業,幫助貧困戶實現增收,並積極拓寬銷售渠道,打開市場。

  去年5月,儋州三園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蘭訓村成立。「我們養殖的白鴨45天左右就能出欄,成鴨有7斤至8斤重。」合作社負責人黎永國向記者算了一筆帳,「第一批養殖的3000隻鴨已經出欄,純利潤1.7萬元。關鍵我們是和公司合作,無風險,公司負責鴨苗、飼料、技術指導和收購,我們負責養殖。」

  而在村口的這座原本撂荒的120畝水庫也被利用起來。合作社在這裡投下了10萬尾魚苗,有草魚、鰱魚、鱅魚和鯽魚等品種,預計今年年底起網,產值可期。此外,合作社還為貧困戶提供零工崗位。「像我們會請貧困戶幫忙放羊、放牛,基本上月薪可以達到3000元。」尹偉青說。

  在儋州三園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下,依託鴨、魚和沉香等多元化產業,一批貧困戶被帶富、帶強、帶大,貧困戶「造血」功能不斷增強。

  儋州市農委主任陳益清介紹,目前,儋州市產業扶貧項目產業化、組織化程度達100%。儋州市實施以葡萄、地瓜、生豬、儋州雞等短平快項目,以檳榔、椰子、黃牛為代表中長期項目,通過產業扶貧大力帶動貧困戶提高收入。 (本報那大8月6日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田堆雞的三次機遇
    在定安縣嶺口鎮田堆村,凌晨5點,但聞陣陣雞叫聲,養殖戶、脫貧戶早起殺雞、冰鮮、裝車,一派忙碌景象。早上8點,殺好的雞「乘坐」冷鏈車出發,前往海口、儋州、三亞等市縣的餐飲酒店。村裡的檳榔林下,一群群色澤亮麗、皮肉緊實的閹雞正在覓食。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記者新春走基層:瓊海樂城肥雞賽出吉祥年[圖]
    賽肥雞是樂城每年元宵節的傳統活動。  今晚,瓊海市博鰲鎮樂城島上,年味濃濃四處瀰漫。長長的古街上,燈籠高掛,歡歌笑語。家家戶戶端出大公雞,一競高低,誰家最肥,誰家最美?八方賓朋自有評價。  在一家普通的民宅裡,曾連續30年蟬聯肥雞冠軍的馬振秋,正站在一口大鍋前,緩緩地用鍋裡的開水,淋在一隻碩大的公雞身上。灶下,柴火燒得旺旺的。馬振秋抹了一把汗,告訴記者:「比賽的雞要七成熟,放鍋裡不斷地用開水淋,急不得。」看著即將起鍋的雞,他興奮地說,「從今天早上5點開始,我就開始準備賽肥雞的事了,終於要出鍋了,讓大夥看看我的雞是不是又肥有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換花賞燈賽肥雞 海南元宵哪熱鬧哪好玩?
    府城換花  海南的春節,要持續到正月十五才算結束。元宵節是中國年的「壓軸戲」。那一天的主題強調一個「鬧」字,換花、賞燈、賽肥雞、送燈……海南傳統的元宵年俗傳承至今仍舊熱熱鬧鬧充滿看點。本報記者為您收集了幾個較有特色的去處,車友們,如果有興趣就去哪裡鬧一鬧。
  • 海南瓊海博鰲樂城別樣元宵習俗:賽肥雞
    中新網海南博鰲2月20日電 (記者 張茜翼)2月19日元宵節晚,海南瓊海市博鰲鎮樂城村上演獨特的民俗活動「賽肥雞」,村民們將宰殺好的家中最肥美的雞,送至村中老街「打擂臺」。由村裡鄉賢組成的評委會評選出奪魁肥雞。
  • 肥雞瘦鴨,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組合?
    這裡光是雞就有兩個不同的品種,有三黃雞和湛江雞,重點是,在雞後面的桑基魚塘 桑基魚塘——是我國珠三角地區為充分利用土地而創造的一種挖深魚塘,珠三角有一個諺語:桑茂、蠶壯、魚肥大;塘肥、基好、蠶繭多,充分說明了桑基魚塘循環生產過程中各環節之間的聯繫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根地瓜藤連起致富路
    大學生返鄉創業  沙土地裡掘金  8月4日上午,海南日報記者來到橋頭鎮沙土村,57歲的村民楊其良正在田裡忙碌,鮮嫩的地瓜葉匍匐在沙土地上,肆意地生長著。據悉,今年的採收季剛過,現在是育苗期,9月就要開始新一輪的栽種了。  「一畝地一年的收益少說也有上萬元!種得越多,收益越多。」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文昌打造「熱帶大草原」
    午後一場暴雨,羅豆農場天空湛藍如洗,龍頭村48歲的農民周海浪,將200多頭黑羊趕到該農場一片撂荒地裡。不遠處,一座新建的大門上方,「瓊北大草原」牌匾高掛。大門的後面,一條機耕道通往田洋深處,一側是新種植的青青牧草,另一側,3臺拖拉機正在犁地,散發出陣陣泥土的香氣。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賽肥雞鬧元宵 海南瓊海博鰲樂城樂翻天 (1/4)
    對樂城人來說,元宵節才是一年中最熱鬧的傳統節日甚至超過春節,那才是——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山人海...而「賽肥雞」是樂城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據說是由明代祭祀城隍爺的祭禮演變而來。&nbsp&nbsp&nbsp&nbsp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兩晚迎神活動開始前,各家都會在門口擺出自家最肥的雞迎神。
  • 氣作山河壯本朝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文\本刊特約撰稿 曾慶江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在海南「五公」中,趙鼎的宦海生涯尤為曲折,也是際遇最為悲壯的一個。他兩度為相,多次遭貶。後來被貶海南吉陽軍時,還給朝廷上謝表說:「白首何歸,悵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趙鼎一心為國,堅持和權臣抗爭,最終以死明志,絕食而死,使得他的逝世更增添一份壯烈,這也使得他倍受海南人民尊重。  兩度為相,多次遭貶  趙鼎(1085—1147),字符鎮,自號得全居士,解州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累官至河南洛陽令。
  • 大別山麓扶貧見聞:雞美蝦肥 特色種養讓百姓腰包鼓起來
    霍邱縣一家養殖基地引進德國先進設備和管理經驗,一個人能養5萬隻雞。 張強 攝  交易中心老闆李仿傳告訴記者,這些小龍蝦都是當日剛從農戶那收購的,中午發貨,晚上就能被端上江浙滬地區飯館的餐桌。霍邱縣石店鎮村民郭正安在餵他養的麻黃雞。
  • 宜施壯品牌走進海南「冬交會」
    )國際熱帶農產品冬季交易會」在海口隆重開幕,海南「冬交會」是中國唯一的熱帶農業展會,此前已連續舉辦21屆,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農業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湖北宜施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攜熱帶農作物專用肥、生物有機肥、高端水溶肥、有機無機微生物三元合一高塔肥等產品設展於農業裝備展區。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尋訪「坡棉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更路簿》是海南漁民世代在南海諸島生產作業的航海指南,其中蘊藏的歷史密碼涉及南海歷史、造船、航海技術、法律、自然地理、經濟等多個學科。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從一燈如豆到萬家燈火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從一簇篝火到一盞油燈,從一根蠟燭到一顆電燈泡,昏黃的燈火搖曳升起,被照亮的一方天地裡升騰著溫熱的氣息,照明技術的變革與普及過程飽含著時代變遷的生動印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上風味自不同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太陽開始落山,陵水新村港的海水變換了色彩,當白日的喧囂即將結束之際,新村港上機動船的馬達聲又開始熱鬧起來,疍家漁排的海上餐廳人流開始匯聚,一艘艘小船穿梭在碼頭和漁排之間。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新疆昌吉市:水產養殖鼓起了六工鎮農民腰包
    新疆昌吉市:水產養殖鼓起了六工鎮農民腰包2020-11-19 13:2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昌吉網        瀏覽量: 666 次 我要評論 (通訊員&nbsp劉華、禹曉燕)新疆昌吉市六工鎮發揮水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水產養殖業,廣大養殖戶依靠養殖水產品鼓了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