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跟上霍金的腳步,一起探索黑洞的成長之旅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黑洞太大了,我們不知道它們是如何形成的也不知道它們如何在宇宙中隱藏,黑洞可以成長得越來越大,非常的大。它們能成長到多大呢?它們甚至有可能成長到太陽質量的數萬億倍。而這比我們目前已知的最大的黑洞大出十倍不止。

但是這樣的龐然大物真的存在於我們的宇宙之中嗎?一個由研究者所組成的隊伍已經提出計劃去探尋它們。如果他們真的存在,這有助於我們解決這個宇宙中第一個星星如何消失的謎團。

這就像是宇宙中關於黑洞的人口普查

如果將這種人口普查比作網購,而你想要在宇宙中購買黑洞的話,那太不幸了,因為你只有兩個基本尺寸可以選擇,一個小如塵埃一個壯若波瀾。而這就好像你在網上商店看到了一個欣喜的襯衫但卻不是你的尺寸而你會因此沮喪一樣不是嗎?歡迎來到黑洞探索者的平常生活。

雖然無論是小型黑洞還是恆星質量黑洞在體型上都比我們的太陽要大很多,但它們卻也沒有大到不可估量。這是因為黑洞誕生於超新星爆發的最後階段的已經死亡的超大恆星中,而超大恆星不得不變得非常巨大才能進入超新星形態,所以最小的黑洞卻也是我們的太陽質量的五倍左右。

不僅如此,通過與其他黑洞合併以及通過吸收距離它們如饕餮般的嘴太近的周圍游離的氣體,這些黑洞可以變得越來越大。而且我們已經有證據表明,這些黑洞可以長到接近我們的太陽質量的100倍左右。

而恆星質量黑洞卻以令人難以置信的廣泛數量存在於我們的宇宙中——也許現在它們就以百萬的數量圍繞在我們的銀河星系周圍。但它們像貓一樣無害,除非你靠得太近。而在整個宇宙中,同樣的事實也隨機的發生在其他星系:越來越多的黑洞脫胎於那些大而美麗的恆星之中。

但在星系的中心,有著更為可怕的東西:特大質量黑洞。而在我們的銀河系的中心同樣有著一個特大質量黑洞,我們將它叫做人馬座A*。它已經有相當於大約400萬的太陽質量。就像我所說的,特大質量。這些野獸們非常容易就可以達到比他們的表兄——恆星質量黑洞的質量的一千多倍。

不知為何,似乎每個星系的中心都有一個巨大的黑洞。迄今為止,所發現最大的黑洞的質量接近於太陽的一千億倍。

天文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都在尋找異常值:小於5個太陽質量的黑洞或介於恆星和超大質量黑洞之間的黑洞。但是,8月18日發表在預印本資料庫arXiv(尚未經過同行評審)上的一篇新論文提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問題:如果我們把最大的黑洞變成11個會怎麼樣?

如何做些驚人的大的東西

這類全新的巨大黑洞,會使所謂的超大質量的黑洞自愧不如。這些「大得驚人的黑洞」的質量從1萬億太陽質量起步(這已經比目前已知的最大黑洞大了10倍),甚至可能會更大。

可以被我們理解的是,這些怪物(超大黑洞)中的巨大怪物(全新的黑洞)會很少見。這是因為我們的宇宙很難創造出巨大的東西,因為製造一個巨大的事物需要把許多材料粘在一起,並且要讓它們穩定下來並且保持向內添加東西,然而物質並不擅長這樣做。

不過從理論上來說,這些巨大的野獸(新型黑洞)還是有可能存在的。如果我們可以找到它們,將有助於解釋黑洞有多少種形成方式。

第一個黑洞出現在宇宙年輕得不到10億歲的時候。在漫長的歲月中,黑洞們相互融合,相互哺育,最終發展成為擁有巨大質量的黑洞,甚至可能成為驚人巨大的黑洞。但它們的增長速度是有限的。為了通過合併來達到增長效果,黑洞們需要與其他黑洞相遇,並且大到得以吞噬它們。所以,如果一個黑洞周圍沒有足夠多的黑洞,合併就不會頻繁發生。這將阻止黑洞變得巨大。

當然,黑洞也可以靠物質來成長。但是當物質落向黑洞的視界(目前被認為是不返回點)時,它會被壓縮並且加熱,然後釋放出輻射,這些輻射從靠近黑洞的中心區域噴出,阻止新的氣體落入黑洞。這種墜入黑洞的複雜物理原理為黑洞的成長速度設置了上限。

arXiv(X依希臘文的χ發音,讀音如英語的archive)是一個收集物理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生物學與數理經濟學的論文預印本的網站,始於1991年8月14日。截至2008年10月,arXiv.org已收集超過50萬篇預印本[2][3];至2014年底,藏量達到1百萬篇[4][5]。截至2016年10月,提交率已達每月超過10,000篇[5][6]。

超大質量黑洞是黑洞的一種,其質量是{\displaystyle 10^{5}}10^5至{\displaystyle 10^{9}}10^{9}倍的太陽質量。現時一般相信,在所有的星系的中心(包括銀河系的中心在內)都會有超大質量黑洞。

隱蔽的黑洞,等待發現的光芒。

最大的已知黑洞是對當前天體物理學知識的挑戰,很難想像把一個小黑洞培育成潛伏在星系核心的怪物,因為這需要大量的合併和充足的氣體。為了找到一個巨大的黑洞這需要我們了解黑洞產生的途徑。我們猜想也許第一個也是最大的一個黑洞並非來自大質量的恆星死亡,也許它們是由氣體雲崩塌形成的,又或者是早期宇宙中奇異的過程,或者更神奇的變化。<誰知道呢,或許未來你就知道了>

言歸正傳,這未知的渴望或許就是為什麼發現一個巨大的黑洞會如此令人興奮。理論家欣喜若狂的搓手頓足準備為黑洞做出合理的解釋。在未知的世界裡尋找龐然大物,你如何找到一個超級大黑洞呢?這篇新的研究論文對如何去尋找黑洞提出了一些見解。首先由於它們巨大的體積,巨大的黑洞(板塊結構)實際上可以影響其所在星系的引力演化。即便是超大質量的黑洞,通常也不到其所在星系質量的1%。

但是由於板塊結構更大,它們可以產生引力作用。例如,當地核受到如此大的重力擠壓時,星系都形狀就可能發生扭曲,或者重力會改變星系合併的方式。所以黑洞可以解釋星系圖片中任何看上去恐怖的東西。如果板塊起源於極早期宇宙的奇異物理學,當它們在宇宙中繁衍生息,並繼續成長到驚人的規模,它們將會在周圍留下痕跡。比如說,它們能吸引如此多的物質,從而影響到宇宙微波背景波(CMB)

即宇宙在38萬年前留下來的光。黑洞可能積聚了如此多的物質,並且非常善於吞食附近的任何東西,甚至神秘的暗物質也可能聚集在它們周圍形成一種光暈。如果暗物質(無論是什麼)與自身相互作用,它可能會發出一種非常特殊的輻射。因此,這些超大黑洞可能被暗物質產生的高能光環包圍。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知道黑洞是否存在,上面所有的方法都只對黑洞可能有多大施加了限制。根據你選黑洞形成的模型,我們目前最好的猜測是,最大的黑洞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0^19,或者說是太陽質量的100億倍。任何比這更大的東西都會違反我們在宇宙中已經測量到的東西。但這仍然在我們的宇宙中留下了一個巨大的不可逾越的鴻溝

作者:Paul Sutter - Astrophysicist

FY:Astronomical volunteer team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宅家趣科普之「動物篇」3 | 峨眉樹蛙的成長之旅
    宅家趣科普之「動物篇」3 | 峨眉樹蛙的成長之旅 2020-05-17 02: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霍金女兒在上海談黑洞:如果我們進入它 可能會被擠成義大利麵
    東方網記者解敏、曹磊6月9日報導:前不久,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問世,讓許多人再一次懷念起了那位研究黑洞的偉大物理家史蒂芬·威廉·霍金。霍金生前不僅做科研,還熱心科普。他最廣為人知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就以「從大爆炸到黑洞」為副標題,從研究黑洞出發,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
  • 黑洞不黑?一起去看看霍金眼中的宇宙
    17歲時,霍金進入牛津大學。但他並不喜歡校內的正規教育,他和三個同伴一起請高登·伯瑞(Gordon Berry)來當他們的私人教師。這位年輕人是牛津大學高年級學生。伯瑞精通數理知識,授課靈活多變,注重啟發思考,伯瑞使這四位小夥子對數理興趣盎然。霍金曾親口承認,他的重要基礎數理知識來源於這位私人教師,其餘則依靠自學。
  • 霍金:「我只是一個人去探索宇宙了」
    霍金的孩子們在聲明中說道:「我們對父親的突然離世感到痛心,他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的勇氣、堅持以及他的傑出和幽默鼓舞了世界各地的人」「我們將永遠懷念他」。霍金在21歲時患上了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盧伽雷氏症),當時還被醫生告知只有兩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但他並沒有絲毫屈服的意思,而是勇敢地面對,和病魔抗爭,至今整整55年。
  • 霍金:我到過銀河系最遠處,旅行進入過黑洞,還返回過時間的奇點
    我認為他的意思是說,雖然我們人類在身體上非常受限,特別是我這樣的情況,但我們的思想可以自由探索整個宇宙,並勇敢地去甚至連《星際迷航》都不敢造訪之處。——霍金A在過完21歲生日後的不久,霍金就被診斷出患有ALS(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這種運動神經元疾病伴隨了霍金一生。
  • 霍金好友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曾一起研究黑洞,為什麼霍金沒獲獎?
    他們兩位是多年的好友,並且還一起合作研究過黑洞。既然彭羅斯都獲獎了,為什麼霍金卻沒有呢?真空的隨機量子漲落會產生虛粒子對,如果這一過程發生在黑洞的事件視界邊緣,那麼,反虛粒子會掉進黑洞中,而正虛粒子會獲得質量成為實粒子,逃離到遠方,導致黑洞質量下降,這就是霍金輻射。
  • 紀錄片推薦《與霍金一起了解宇宙》
    分享2010年霍金親自為探索頻道撰寫的紀錄片《和霍金一起了解宇宙》。
  • 獨家連線霍金身邊人:即便他腦子想得快,但說話速度無法跟上
    如果他對某個話題特別感興趣,他還會專門預約時間,讓我們去他辦公室討論。」在Pau眼中,霍金是一個非常有幽默感,對宇宙奧妙的探索十分執著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後,他依然從沒放棄過科學上的探尋。」Pau對紅星新聞說,直到霍金去世前,他仍然在積極探索著「黑洞信息悖論」的可能性。
  • 霍金:「黑洞」也有溫度
    霍金主要的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著有《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果殼中的宇宙》等。2018年3月14日逝世,享年76歲。    有一種非常純粹的名人,跨越種族,跨越國界,人人都知道他的名字甚至形象,但是,他為何擁有如此廣泛的名聲,他的專業究竟牛在哪裡,大眾其實並不知曉。    這類名人,遠的有愛因斯坦,近的就是2018年剛剛去世的霍金。
  • 盤點霍金最重要五大貢獻:黑洞如何消失等
    倫敦伯克貝克學院的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證實,奇點確實會在黑洞中形成。後來,彭羅斯和霍金將同樣的想法應用到整個宇宙中,並表明愛因斯坦的理論預測我們在遙遠過去的奇點,這就是宇宙大爆炸。霍金與彭羅斯一起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 黑洞會把我們生存的地球吞噬麼?霍金生前的學術論文會是答案麼?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科幻宇宙,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黑洞會把我們生存的地球吞噬麼?霍金生前的學術論文會是答案麼?人類對宇宙的探索,自古以來都沒有停止過,然而當我們說起太空中最神秘的東西,那就莫過於黑洞了,因為黑洞至今也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現在如果讓一個人說說,到底什麼是黑洞?
  • 8月和被譽為「活著的霍金」的他,一起探索宇宙!
    而其中一位諾獎得主,今年隨著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的公布,著實火了一把。他就是人類首個黑洞模型的描繪者——基普 · 索恩。他曾和摯友霍金,一輩子探討爭論學術科研問題,共同推動人類探索宇宙的事業。今年8月,基普 · 索恩將在加州理工開啟「加州理工科學探索營」。
  • 霍金走了,他的書還在
    《時間簡史》講述是探索時間和空間核心秘密的故事,是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包括我們的宇宙圖像、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宇宙不確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黑洞、黑洞不是這麼黑、時間箭頭等內容。本書中霍金講述了自己從在倫敦和聖奧爾本斯的古怪成長經歷到他最新對於時間開端和宇宙進化的研究。
  • Discovery探索欄目推出"史蒂芬▪霍金特別專題"
    《史蒂芬·霍金宇宙大探索》,獨家展示當今世上最傑出的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的超凡想像力和智慧,帶領觀眾一起深入探索宇宙的炫美與壯麗。據悉,廣東南方電視臺經濟頻道攜手Discovery探索欄目即將重磅推出系列紀錄片《史蒂芬·霍金宇宙大探索》,獨家展示當今世上最傑出的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的超凡想像力和智慧,帶領觀眾一起深入探索宇宙的炫美與壯麗。該片將從13號開始,每周一、周二在南方電視臺經濟頻道播出。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博士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世界公認的科學巨人。
  • 致敬霍金 | 他帶著宇宙的秘密走了,只剩下我們這幫渺小的人類
    我們會永遠懷念他。史蒂芬·威廉·霍金21歲在劍橋大學學習宇宙學時,被診斷患有肌萎縮側索硬化(ALS)。但他仍舊成為了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霍金做出很多重要貢獻,最主要的是他與羅傑·彭羅斯共同合作提出在廣義相對論框架內的彭羅斯–霍金奇性定理,以及他關於黑洞會發射輻射的理論性預測。
  • 霍金與黑洞|悼念霍金
    今天是愛因斯坦誕生139周年的日子,霍金離開了我們。為悼念霍金,特根據趙崢老師的報告整理本文。]霍金在1985年來過北京師範大學,他第一次來中國就只訪問了位於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和北師大兩個地方,他在北師大的敬文講堂(當時叫五百座教室)發表了演講,並與北師大研究相對論的老師和研究生進行了學術交流。交流之餘他提出,想看看長城,我們的幾位研究生把他抬上了長城。
  • 霍金的五大理論:黑洞信息悖論與時序保護猜想
    那麼如果小姐姐把黃博士的信扔到黑洞中會怎麼樣呢?我們知道,物質一旦被黑洞吞噬,就永遠也無法逃脫,霍金認為,掉入黑洞中的信件也一樣,其信息會永遠丟失。你也許會認為,如果像回收燃燒後的信件灰燼、煙霧和光那樣,把黑洞發出的霍金輻射收集起來的話,或許可以重建信息。但霍金卻認為,霍金輻射中不含有任何信息,信件的信息無法得到復原。
  • 霍金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科普之家霍金以不懈探索的科學精神提醒我們,積極樂觀是我們面對廣袤而陌生宇宙時最好的生活方式。3月14日,被稱為「圓周率日」(Pi-day),也是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誕辰,如今又要加上一項,是當代最偉大物理學家之一史蒂芬·霍金逝世的日子。
  • 我們或許可以驗證黑洞的霍金輻射現象了
    這一度是天經地義的看法,直到史蒂芬·霍金藉助量子力學推導出黑洞存在蒸發現象,即量子漲落導致部分粒子從視界處逃逸,我們現在將其稱為霍金輻射。」 黑洞最為人所知的特性就是其極強的引力。它如此強大,以至於在廣義相對論的框架下,一旦越過了視界,任何東西都無法達到逃逸速度。甚至宇宙中最快的——電磁輻射——都無法逃脫。
  • 霍金與黑洞 | 舊文重發
    物理學的專業詞彙中,恐怕很難找出別的術語,能比「黑洞」一詞更深入公眾之心,黑洞又和那個輪椅上歪歪倒倒的傳奇人物霍金的名字連在一起。因此,兩者都廣為人知。40年之前,英國物理學家史蒂文·霍金將量子論引入黑洞的經典理論【1】,提出hawkingradiation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