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汙染家鄉山間的各個維度中,其中「可持續經濟發展」是重要維度之一,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支持一個村莊的可持續經濟發展。 大家可能會覺得農業是鄉村的主要產業,那其實鄉村是一個生態系統,用「鄉村百業「來形容是更合適的。在現實中,不同地區的鄉村,有不同的方式和特點。比如在南方,清明過後是野竹筍的季節,鄉民們會上山採筍,製作成幹筍、酸筍、醃筍等用於自己食用,或者用來賣,這是一個鄉民經濟來源的組成部分。 這也是我們在支持零汙染生態山村」可持續經濟發展「的一個試點,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嘗試,讓可持續經濟維度有所發展。並把這些經驗匯集起來提供給各地有需要的村莊。
零汙染山村的美,
用什麼樣的語言描述才更好呢?
生機勃勃,萬物復甦。
都不足以來表達
老人家在剝竹筍
俗話說,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在山村生活的鄉親們,
清明穀雨節期間,春雷震震,細雨綿綿,春筍像一個個剛剛驚醒的人兒,爭先恐後冒了出來。
竹林中的細筍
雨後初陽的晴天,
老人帶著孩子們,
上山採筍,
是一件十分樂趣的事情。
孩子在山中採摘細竹筍
走入山間,穿進細竹林中,
常常能看到尖尖的竹筍冒出頭來,
忍不住欣喜地在腳邊、身前、身後,
拔出越來越多鮮嫩的筍。
山裡面的野生細竹筍
有時,手會因為拔筍而受傷,
頭髮被代刺的荊棘劃到,
卻依舊讓大家樂此不疲。
孩子們在剝竹筍
好食物當然需要精心製造。
採、剝、煮、晾曬、收納,
是山裡人制細筍的生態;
剝皮的細竹筍
剝好的筍嫩綠,
忍不住直接咬上一口,
一股甘甜進入心扉;
細筍乾
鄉親們質樸的勞作,
用雙手傳遞的純淨生活。
雖是小小的竹筍,
經過一道道工序,
鄉親們精心製作的「野味」,
您一定喜歡。
炒細竹筍
入口滑入的一瞬間,
脆、甜、爽口。
鄉親們說,以前信息閉塞,
竹筍也只是每年的這個時候自家採摘一些回來自己吃,或做成筍乾備用,
為了增加收入來源,今年的幹筍接受預定啦,
不過數量也是非常有限的,
因為竹林畢竟有限,
同時也不能全部採摘,
破壞新生的竹林生長,
過了這個季節就要等上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