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求助者李老師因教學成績排名倒數第一,又受到校長批評,出現了情緒困擾、緊張不安、睡眠質量差,食慾下降等問題,內心痛苦前來諮詢,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主要採用了合理情緒療法和放鬆訓練,幫助求助者改變錯誤認知,放鬆情緒,正確面對教學成績。經過6次諮詢,求助者的焦慮情緒有所好轉,能正確面對教學成績。諮詢結束後3個月回訪,顯示諮詢效果良好。
關鍵詞:一般心理問題 合理情緒療法 放鬆訓練 教學成績不好
一般資料
(一)人口學資料:李某,男,23歲,公辦小學老師,大專文化,未婚,家中排行第三,無重大軀體疾病史。母親為農民,父親為公司職員,家庭經濟狀況一般,父母雙方家族無精神疾病史。
個人成長史:足月順產,出生發育正常。父母對他一向期望很高,母親對他的管教十分嚴格。7歲上小學後,小學、初中成績一直很好,但高中成績不太理想,高中畢業只考了一個大專,且學的不是師範專業。臨近畢業時,他考了教師資格證。畢業後參加教師招聘考試,他考上了本地的小學老師。
精神狀態:情緒低落,心情煩躁。
身體狀態:食慾下降,入睡困難,近期偶爾做噩夢。
社會功能:能正常給學生講課,但一天下來心情沮喪,沒有心情批改作業,沒有心情備課。批改作業、備課工作不及時。和同事交往有所減少。
心理測驗結果與分析:根據求助者的情況徵得求助者的同意後,選擇實施焦慮量表(SAS)和抑鬱量表(SDS)結果如下:
1、焦慮自評量表(SAS)測驗結果:粗分50,標準分62分,按照中國常模結果,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60-69分為中度焦慮,該求助者為中度焦慮。
2.抑鬱自評量表(SDS)測驗結果:粗分45,標準分56分,按照中國常模結果,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3分,53-62分為輕度抑鬱,所以該求助者為輕度抑鬱。
二、主訴和個人陳述
主訴:近一個月來因校長批評他不會上課而心情煩躁、緊張不安、食慾下降、睡眠差。
個人陳述:上學期期末考試,我教的兩門科目,學生的考試分數在全鎮20所小學中排名倒數第一,本來就感覺很不好意思了。開學不久,校長就不斷批評我,說我課上得不好,班級紀律抓不好。校長還威脅我,如果我的教學成績再不好,就要把我調到最偏遠的學校。校長也不該這樣批評威脅我,而是要幫助我。我覺得自己真是沒有用,沒什麼價值,很失敗。而我又還有擔心,我現在還處於一年的試用期,會不會不能通過試用期?想到這些,我就感覺壓力很大,心情煩躁,沒有心情工作。如果不能改變現在的不好狀態,不能集中精神工作,可能教學成績就更上不去。
諮詢師觀察及了解的情況
諮詢師觀察:求助者衣著整齊,能夠正常與他人交流,無幻覺、妄想,自知力完整,有明確的求助要求。
(二)諮詢師了解:求助者從小家教嚴格,自我要求高,性格內向、好強,追求完美。因他不是師範專業,可能在教學技能上不如那些師範畢業的老師。學校以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排名來決定績效。他所教的科目,上學期期末考試雙科排名倒數第一,被罰了500元。
評估與診斷
主要表現:
1、焦慮、煩躁、情緒低落;
2、沒有心情備課、批改作業;
3、入睡困難、食慾下降。
(二)評估診斷:一般心理問題。
(三)診斷與診斷依據:
1、根據判斷正常與異常心理活動的「三原則」(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原則;心理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原則;人格的相對穩定性原則),該求助者的主客觀統一、知情意協調一致,個性穩定,有自知力,主動就醫,並且沒有表現出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問題。
2、神經症的心理衝突是變形的,有兩個特點,一是它與現實處境沒有什麼關係,或者它涉及的是生活中的雞毛蒜皮,二是它不帶有明顯的道德色彩。而求助者心理問題是由明顯的現實原因引起的,有明顯的道德性質,心理衝突屬於常形,因此可排除神經症。
3、求助者心理問題是由明顯的現實原因引起的,對照症狀學標準,該求助者表現出心情煩躁、緊張不安、睡眠障礙等症狀。從嚴重程度標準看,該求助者的反應強度不甚強烈,反應也只針對於教學成績不好,沒有影響邏輯思維,無迴避和泛化,沒有對社會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從病程標準看,病程為1個月。據此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
(四)鑑別診斷:
1、與精神病性問題相鑑別:根據判斷正常與異常心理活動的三原則,該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統一的、一致的,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自知力,有主動求醫的行為,無邏輯思維的混亂,精神活動內在協調一致,無感知覺異常,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問題。
2、與神經症相鑑別:神經症的心理衝突是變形的,有兩個特點,一是它與現實處境沒有什麼關係,或者它涉及的是生活中的雞毛蒜皮,二是它不帶有明顯的道德色彩。而求助者心理問題是由明顯的現實原因引起的,有明顯的道德性質,心理衝突屬於常形,因此可排除神經症。
3、與神經症性心理問題相鑑別:神經症性心理問題的內心衝突是變形的,但是如果根據許又新教授神經症簡易評定方法還不能確診為神經症,那麼,它已經接近神經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經症早期階段。而求助者心理問題是由明顯的現實原因引起的,有明顯的道德性質,心理衝突屬於常形,因此可排除神經症性心理問題。
4、與抑鬱症相鑑別:該求助者雖然表現為情緒低落,但與抑鬱症興趣喪失、絕望感、自罪、自殺行為等典型症狀相比,存在明顯差別,來訪者病程持續時間1個月,未嚴重影響社會功能和邏輯思維,因此可排除抑鬱症。
5、與嚴重心理問題相鑑別:來訪者病程一個月,社會功能輕微受損,不良情緒等無泛化,未達到嚴重心理問題的程度可排除嚴重心理問題。
(五)求助者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1、生物學原因:男性,23歲。
社會原因:
(1)上學期期末考試,所教的兩個科目,學生考試成績排名倒數第一,被罰500元,被校長批評威脅;
(2)父母及校長對其期望很高。
3、心理原因:
(1)李某要強好勝,追求完美的性格;
(2)認知錯誤,求助者認為自已沒有價值,自己很失敗,認為教學成績不好是件很嚴重的事情,認為校長不該批評自己。
五、諮詢目標的制定
諮詢目標:根據以上的評估與診斷,同求助者協商,確定如下諮詢目標:
(一)具體目標與近期目標:幫助求助者正確面對教學成績,改變求助者的錯誤認知,緩解緊張焦慮情緒,改善睡眠及食慾。
(二)最終目標與長期目標:促進求助者心理健康發展,構建合理的認知模式,提高有效處理各種挫折的能力,增強其自信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求助者的心理健康發展,逐步完善人格。
諮詢方案的制定
主要諮詢方法與適用原理:根據求助者的情況,選用合理情緒療法和放鬆訓練。
合理情緒療法的原理:埃利斯的合理情緒療法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於改變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他認為外界事件為A,人們的認知為B,情緒和行為反應為C,因此其核心理論又稱ABC理論。
放鬆訓練的原理:放鬆訓練是行為療法中使用最廣泛的技術之一,是在心理學實驗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的諮詢和治療方法,行為治療最大的特點是將諮詢的著眼點放在可觀察的外在行為改變上。放鬆訓練的基本假設是改變生理反應,主觀體驗也會隨著改變。
雙方各自的特定責任、權利與義務
求助者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責任:
向諮詢師提供與心理問題有關的真實資料;
積極主動地與諮詢師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完成雙方商定的作業。
權利:
(1)有權利了解諮詢師的受訓背景和執業資格;
(2)有權利了解諮詢的具體方法、過程和原理;
(3)有權利選擇或更換合適的諮詢師;
(4)有權利提出轉介或中止諮詢;
(5)對諮詢方案的內容有知情權、協商權和選擇權。
義務:
(1)遵守諮詢機構的相關規定;
(2)遵守和執行商定好的諮詢方案各方面的內容;
(3)尊重諮詢師,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知諮詢師。
2、諮詢師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責任:
遵守職業道德,遵守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
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
嚴格遵守保密原則,並說明保密例外。
權利:
有權利了解與求助者心理問題有關的個人資料;
有權利選擇合適的求助者;
本著對求助者負責的態度,有權利提出轉介或中止諮詢。
義務:
向求助者介紹自己的受訓背景,出示營業執照和執業資格等 相關證件;
遵守諮詢機構的有關規定;
遵守和執行商定好的諮詢方案各方面的內容;
尊重求助者,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知求助者。
3、諮詢時間和費用安排:每周1次,每次45分鐘左右,共6次。學校心理諮詢室免費為師生開放,心理測驗對學校師生也是免費的。
七、諮詢過程
諮詢階段大致分為四個階段,以下是具體諮詢過程。
、心理診斷階段(第1、2次諮詢)
本階段是心理診斷階段,明確求助者的ABC。
1、第一次諮詢(2017年3月10日,地點:學校心理諮詢室)
診斷評估、建立諮詢關係。
目的:了解基本情況,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收集相關信息,進行心理診斷、心理測驗,對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形成初步印象,確定主要問題。調動來訪者的求助積極性,明確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方法:攝入性會談、心理測驗。
過程:
①在諮詢開始時,用開放性問題收集相關信息;
②詢問基本情況,介紹諮詢中的有關事項與規則;
③在徵得求助者的同意下進行心理測量: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鬱自評量表(SDS)、確定主要症狀。
第二次諮詢(2017年3月17日,地點:學校心理諮詢室)
測驗結果反饋、加深諮詢關係與確定諮詢目標。
(1)目的:加深諮詢關係,反饋測驗結果,讓來訪者充分的表達,確定諮詢目標。
(2)方法:攝入性會談。
(3)過程:
①向來訪者反饋其測驗結果並進行解釋。
②通過傾聽、理解、共情、積極關注、自我開放,讓李某盡情傾訴,與李某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
③明確求助者的ABC,本案例中求助者的A(誘發事件)為:教學成績排名倒數第一,被罰款500元,並受到校長的批評威脅;C(情緒及行為反應)為:害怕被校長調到最偏遠的學校,害怕被教育局辭退,感到焦慮不安,情緒低落,沒有心情備課,沒有心情批改作業;B(不合理信念)為:求助者認為教學成績不好就意味著自己一點價值都沒有,認為自己的人生很失敗,認為校長不該批評自己,會導致很嚴重的後果。正是這些不合理的信念使求助者陷入了困境,因此運用合理情緒療法進行諮詢,學會用合理的信念代替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領悟階段(第3次諮詢)
第三次諮詢(2017年3月24日,地點:學校心理諮詢室)
本階段是領悟階段。
目的:通過會談解說合理情緒療法的ABC理論,幫助來訪者領悟到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根本原因不在事件,而在於自己的信念與現實不協調,找出不合理的信念。
方法:合理情緒療法。
過程:
(1)向來訪者解說合理情緒療法的ABC理論,使來訪者接受該理論及其對自己問題的解釋,使來訪者認識到A、B、C的關係。
(2)使求助者結合自己的問題予以初步的分析,幫助來訪者認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在心理問題中的核心作用,如「自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自己的人生很失敗。」使來訪者領悟到自己的問題及其與自身不合理信念的關係。
(三)、修通階段(第4、5次諮詢)
本階段是修通階段。
第四次諮詢(2017年3月31日,地點:學校心理諮詢室)
第五次諮詢(2017年4月7日,地點:學校心理諮詢室)
目的:幫助求助者進一步了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修正原有不合理信念,幫助求助者建立合理信念,減輕情緒困擾。
方法:合理情緒療法。
過程:
(1)回顧上次諮詢內容,幫助求助者進一步了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使用「產婆術」的辯論技術與求助者錯誤認知進行辯論,使求助者進一步認識到其非理性信念是不合邏輯的、與現實不協調的,使其放棄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建立起新的、合理的信念。從而進一步改善其不良情緒。
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①我的人生很失敗,我沒有價值。(過度概括化)
②我會被調到偏遠學校,會被教育局辭退。教學成績不好是非常嚴重的事情。(糟糕至極)
③校長不該批評我。(絕對化要求)
(3)具體對話:諮詢師和求助者有如下一段對話(其它不合理信念也通過這樣的對話修通):
諮詢師:你認為教學成績不好,就意味著自己沒有價值嗎?
求助者:是的,我心裡是這麼想。
諮詢師:沒有價值,那意味著你通過教師招聘考試考上老師也是沒有價值的,是嗎?
求助者:那倒不是,這是有價值的,我的同學有些人去考了卻沒有考上老師。
諮詢師:那你說的話,是不是前後有些矛盾呀?
求助者:……是的,教學成績排名倒數第一,並不意味著我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我還是有價值的。
諮詢師:你認真備課,認真講課,認真批改作業,這個有價值嗎?
求助者:這個也有價值呀,畢竟我認真付出了。
諮詢師:那怎麼解釋你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求助者:我明白了,我並不是一個毫無價值的人,我做的很多事情還是有價值的,只是教學成績倒數第一,不能把這個擴大到自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況且這個倒數可能也是暫時的,通過努力也是可以改變的,說不定我也能順數第一。
諮詢師:你的領悟真好!
(3)布置家庭作業,讓求助者填寫合理自我分析(RSA)表。
(四)、再教育階段(第6次諮詢)
第六次諮詢(2017年4月14日,地點:學校心理諮詢室)
本階段是再教育階段。
1、方法:放鬆練習
2、過程:
(1)通過會談就其家庭作業做進一步的分析,幫助求助者擺脫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維方式。
(2)教會求助者腹式呼吸放鬆法。當其感到緊張、焦慮不安時,通過腹式呼吸使自己放鬆。
(3)布置家庭作業,讓求助者複習諮詢過程中學到的放鬆方法,每天1-2次,每次5分鐘左右。
八、諮詢效果評估
(一)求助者:能夠正確地面對教學成績,面對教學成績排名,能及時備好課,及時批改好作業,焦慮情緒緩解了,入睡時間縮短了,食慾也好了。
(二)治療後心理測驗的結果:
1、SAS:粗分41,標準分51,屬於正常範圍。
2、SDS:粗分37,標準分46,屬於正常範圍。
(三)諮詢師的評估:通過回訪發現諮詢已基本達到預期目標,消除了李某的不合理信念,焦慮情緒有所緩解,睡眠、飲食情況有所好轉,促進了其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念鋒.心理諮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7月.
2.郭念鋒.心理諮詢師(三級技能)[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7月.
3.郭念鋒.心理諮詢師(二級技能)[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