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兒童在「暴力」教育下,出現人際、情緒問題的調整和預後案例

2020-12-04 扶禾心理教育

學生背景

Z同學,12歲六年級女孩,入學扶禾心理教育4個月

經家長入學時陳述以及入學後為期15天時間的測試與觀察,該同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學生在5年級之前,媽媽習慣用粗暴式教育,打罵較多,在校也曾被老師體罰,導致後來看到別人一抬手,她就認為是要打人。

2、學生五年級上學期休過學,自述休學並不是不想上學,只是想轉校,因為學校老師會打人。

3、學生人際關係疏離,渴望交朋友,又不願主動走出去,被動消極等待。(曾經有過一個好朋友,不知道為什麼朋友就不理她了,感覺非常難過,導致後期不想交朋友,怕受傷害。)

4、親子關係一般,自感長期被媽媽忽視,渴望被愛,認為父母並不支持她,缺乏情感上的深度連結。

5、學生心裡有氣會憋在心裡,認為說了也沒用。遇到事情會故作堅強,怕別人認為她懦弱好欺負,積累的情緒和壓力無法排解,也想要表達和傾訴,但沒有方法排解。

6、自我價值感過低,低自尊,對周圍人有比較強烈的怨氣,包括自己家人,老師,還有同學。

學生自述有深深的無力感,覺得不被所有人理解,不被關注,不被愛,不被看見,時常有一種被世界拋棄的孤獨感,時常認為世界只有她一個人。

學生的歸因方式錯誤,加上長期生活在被忽略,在不被看見的生活裡,對自我和他人的認知有嚴重偏差。

缺愛缺乏支持系統、人際關係障礙、習得性無助為主要原因,阻礙其正常生活學習。

此判斷依據:

臨床觀察(新生入校後的反應、心理諮詢面談動機、人際關係交往模式)。

母親對孩子情況的詳述。

調整方式

矯治方法:

認知行為療法(CBT)對其自我和周圍進行認知辨析

表達能力訓練

人際關係指導訓練

興趣愛好培養

1、通過心理諮詢輔導,糾正錯誤認知,改變固有思維模式

由專職負責心理老師對其自我認識不足進行分析與引導,幫助學生積極探索自我,引導其正向思考並付諸行動。

首先通過心理諮詢輔導,幫助學生梳理其成長經歷,了解其家庭系統裡的動力模式。激發學生心中理想與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價值觀等。

使其認識到自己的心理狀況,內在邏輯和對周圍的認知,幫助學生找出導致現在結果的源頭以及他的應對方式,更新學生認知水平。

其次,幫助學生尋找身邊可利用的資源,找出她的能量途徑,並引導強化,幫助其梳理由家庭系統帶來的情緒和行為問題,給出引導矯正,調整學生認知,塑造其健康人格。

最後,根據學生現有人際關係模式,適時給予鼓勵分析引導,輔以行為訓練,建立起學生的高自尊,高價值感。

2、通過一對一教學,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心問題。

通過團體心理輔導以及平時和文化課老師的教學互動,使學生重燃對學習的興趣,保持學習的節奏。

對一些基礎不牢的學科進行基礎式學習,對掌握比較好的科目,進行超常學習,培養學生不懂就問,勇於鑽研的精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使其掌握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

通過一對一文化課補習,增強其學習的自信,為能夠正常回學校生活和學習做準備,最終落腳點還是學習和高價值感的養成。

3、通過行為訓練,強化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行為訓練採取行為主義療法,包括陽性強化和負性懲罰等方法,強化和塑造良性行為,如對時間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等。

還包括虛心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友愛同學,學會同學間的相互尊重與幫助,在學習和生活上和同學相互照顧,相互幫助。

樹立獨立意識,自我管理生活,遵守學校作息時間(按時起床、出操、上課)養成良好遵紀習慣,熱愛勞動,積極參加公益活動。

在日常中行為訓練貫穿始終,讓身體體能增強,有一個精氣神。日常生活習慣的訓練和走路說話等細節調整,讓學生擁有一個精神飽滿的風貌傳達內在力量。

後期回訪

孩子反饋,在心理課中收穫很多,在老師的引導下,找到了自己比較舒服、適合的方式去交朋友,也懂得如何通過傾訴的方式來來排解情緒和壓力,在親子課堂中,也知道了媽媽是愛我的,對媽媽的看法改變了很多,現在在家和媽媽也能較好的相處了。

相關焦點

  • 阿斯伯格症候群病因模糊,有遺傳傾向,若及時治療,預後還不錯
    01如果出現了這幾種症狀,建議及時去醫院檢查,可能是身體患病了(一)總覽儘管患有這種疾病的患者願意與他人交流並且他們的語言發音正常,但是由於語言交流能力差和缺乏交流技巧,人際和語言交流很困難,並且常常被孤立。而且患者經常有特殊的愛好和習慣性行為。
  • 音樂教育對自閉症兒童康復的意義
    自閉症通常在患者3歲以前就表現出來,從嬰兒期一直延續到終身,又稱為嬰兒孤獨症或兒童孤獨症。最先提出「自閉症」(Autism)概念的是JohnHopkins大學醫院醫生L.Kanner,他於1943年發表了11例兒童自閉症案例的追蹤研究報告,揭開了對兒童自閉症進行研究的序幕。"
  • 精神障礙患者暴力行為的影響因素與預測_精神障礙_暴力行為_影響...
    此外,皮質醇低水平和睪酮高水平與攻擊行為的早期出現和持續存在有關。但目前的研究多是針對某一生化因子與暴力行為的相關性,或是在幹預後對暴力行為進行評價,並不能全面地反映可能的生化機制。大腦結構功能 異常暴力攻擊行為的調節需要大腦中相互聯繫的神經元結構形成複雜的迴路。
  • 兒童專注力差,可能是早期「壓力源」埋下的隱患,父母如何調整?
    如果你也是一名被孩子的專注力所頭疼的家長,那你需要認真思考下孩子的行為,孩子可能在用一種你不喜歡的行為引起周圍的重視,來達到滿足自己內在需求的目的。一、為什麼兒童會出現專注力差的行為?3、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影響研究表明,兒童所感知的早期壓力源還包括一些外在環境,如父母經常性吵架,分居甚至離異;被同齡兒童排擠甚至校園暴力;看到或經歷家庭暴力,被當成出氣筒;學習成績不理想,不被老師重視等等。
  • 校園暴力:施暴者,受害者和旁觀者,無一倖免
    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數據,僅對於欺凌行為,2010年至2011 年間,27.8%的13至15歲學生曾在學校遭遇欺凌。全球範圍內,超過三分之一的13至15歲學生報告他們曾經歷校園霸凌,約三分之一曾捲入打架鬥毆事件。另一方面,39個工業化國家的共170萬 青少年承認曾在學校霸凌他人。性暴力同樣可能在同學之間發生。
  • 全身麻醉對兒童神經心理和行為學預後的的影響——梅奧兒童麻醉...
    PANDA研究通過詳盡的神經發育測試評估嬰幼兒全麻後的認知功能預後,採用同胞匹配,入組嬰幼兒均在3歲前行疝修補術,評價8~15歲時的認知功能與同胞兄弟姐妹的區別。主要結局指標全量表智商(full scale IQ)並未出現顯著差異,在成績、運動速度、處理速度、視覺空間、語言、注意力、執行能力等方面均無陽性發現,僅行為學上存在一些差異。
  • 兒童視路膠質瘤的特點、治療及預後分析
    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並經病理證實的32例兒童視路膠質瘤患者的臨床資料。32例患兒均行開顱手術治療,其中19例採用經縱裂入路,11例採用經胼胝體穹窿間入路,1例採用翼點入路,1例採用右額葉皮質造瘻入路。術後分析患者的臨床特點、治療及預後情況。其中應用彌散張量成像技術結合術中導航系統輔助手術16例。 研究結果32例兒童視路膠質瘤患兒的中位就診年齡為2歲(6個月至9歲6個月)。
  • 自閉症孩子情緒問題嚴重,怎麼辦?
    所以,家長和老師在陪伴和教育自閉症孩子的長期過程中,常常表現出明顯的焦慮、不耐煩,生氣發怒,甚至打罵、體罰孩子。大人把自己的這些不良情緒和錯誤行為施加到了孩子身上。而自閉症孩子天生高度敏感。當他們感知到來自周圍大人輕視、不滿和憤怒的情緒後,往往促使他們變得更加焦慮和引發壞情緒。
  • 從學前兒童到大學生,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作為家長必須抓住這一關鍵期,讓學前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安全意識,樹立健康的生命觀念。   學前兒童生命教育   對於學前兒童來說,生命教育的出發點是生命,由於學前兒童的心智尚未發展成熟,學前兒童的生命教育就要落實到生活中具體事物之中。
  • 媽媽收藏:12本經典的兒童教育心理學書籍
    原標題:媽媽收藏:12本經典的兒童教育心理學書籍 《媽媽網特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認知能力一天天在增強,其內心世界的活動是越來越豐富。伴隨著身體的發展,心理發展也很快,情緒、智力、意志和性格等方面也逐漸得到不斷地提高和完善。
  • 暴力傷醫罪名與刑罰裁量如何確定?最高法司法案例研究院舉辦「案例...
    12月12日下午,由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主辦,中國醫師協會承辦的第十三期「案例大講壇」在中國醫師協會舉行,本次研討會以近期發生的「北大第一醫院醫鬧」事件和各地發生的醫療、醫鬧糾紛典型案件為樣本,研討涉醫違法犯罪行為及醫療損害賠償糾紛的法律適用問題。
  • 心理健康App:能疏解校園暴力嗎—新聞—科學網
    這款App最初只是一個校園項目,直到被英國防止虐待兒童學會的兒童熱線小組發現其價值後,才將其變為了現實產品。 For Me切中了被校園暴力欺凌青少年們尋找幫助的「痛點」,提供了類似「樹洞」的傾訴功能,讓受欺凌青少年在這裡可以記錄每天的心情並寫下自己的感受。除了傾訴,App的另一端還聯結著諮詢師,如果求助者有需要可以直接與諮詢師對話。
  • 加強懲戒教育 培養堅毅品格
    記者為此採訪了家長、校長及心理專家,他們認為,防範校園欺凌現象有必要加強校園懲戒教育,同時應該從家庭教育入手,鍛鍊孩子堅毅的品格。 青少年時期受到的暴力傷害可能會影響一生 在《霸凌》一文中,作者稱自己上學的兒子長期受同班同學欺凌,兒子因此出現失眠、易怒等症狀,經診斷為急性應激反應。
  • 青少年心理諮詢:青春期男孩不願交流,喜歡看暴力視頻,怎麼辦?
    爸爸說,這孩子從小缺乏朋友,很少和人交流,即使和父母溝通,也常常只用點頭、搖頭和簡單的口語(嗯,哦)來回應。 他現在整天呆在家裡,每天看一些格鬥、打架的視頻。看到他這樣,當父母的自然很著急,忍不住教育、批評他。
  • 青少年人際交往焦慮敏感想得多——合肥芝麻開門心理諮詢案例分析
    長期的失眠焦慮孤獨,讓小邱已經出現抑鬱症的早期症狀,現在在考研階段,小邱因為這種情況 學不進去睡不好覺,在家中發火摔東西,異常焦躁。背景信息及諮詢師思考:通過諮詢發現:父母從小對小邱教育比較嚴厲,當他做錯事的時候,父母就會指責和批評,於是他非常害怕自己做錯事,說錯話,特別是每次人生關鍵的時期,他就更加容易發揮不好,這種情況導致小邱遇事緊張,甚至話都說不好了,能力無法做到正常的發揮,就會因挫敗感而產生更強烈的焦慮沮喪無助。
  •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調查:部分家長耽誤治療
    「在別人眼中,我的女兒乖巧可愛,幾乎不會出現所謂的『熊孩子』行為,而他們不知道的是我們為之付出的努力。」顧曉曼告訴記者,她第一次接觸兒童心理是因為一歲半的女兒在早教中心的「不合群」行為。顧曉曼說,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朋友的推薦下,她接觸了專門進行心理諮詢的一款App,通過網絡聯繫上了一名專門進行親子育兒以及兒童心理輔導的心理諮詢師。
  • 心理扶貧:從「外援」走向「內源」——面向貧困地區兒童的心理幫扶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對貧困地區兒童特別是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的社會心理關照宜結合兒童發展的實際情況作出調整。雷曉梅等人對陝西關中貧困地區927例兒童的調查研究發現,兒童的生活質量受到地域差異、父母婚姻狀況、家庭經濟條件、母親文化程度和不同家庭類型的影響;鄉鎮居住地,父母分居、離異或喪偶,家庭貧困,重組家庭是兒童主觀生活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這一結果與我國常模存在一定差異,體現了不同貧困地區兒童教育與心理需求的差異性。
  • [15種行業的logo設計黃金法則]兒童教育行業
    比如以下三個案例,A是水果連鎖店,B是露天俱樂部,C是自閉症組織,雖然說ABC3個案例都不是教育行業的logo,但是他們在造型上、色彩上讓你感覺具有這種兒童教育的特徵,它們具有陽光、隨意、童真、顏色絢麗的感覺。用這種方法會擴大我們的視野,不僅局限於同行業,也會讓我們有更多的設計可能,接下來請看下面找到的一些案例,分析它們的設計邏輯。
  • 預後如何?10大問題一次性講清楚
    髓母細胞瘤是兒童中最常見的惡性腦腫瘤之一,我們常常可以在後臺看到家長們關於髓母細胞瘤的問題:這種腫瘤預後怎麼樣?可以做手術嗎?需要做化療嗎?我們將往期專家問答和科普內容改編成10大問題,希望對家長有所幫助。60秒知識點· 髓母細胞瘤好發於小腦下蚓部,是兒童顱內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之一。
  • 構建情境教育兒童學習範式
    2.縮短心理距離情境學習提出「以情感為紐帶」,通過創設「親、助、樂」的師生人際情境和「美、趣、智」的學習情境,縮短兒童與教師、同學、教學內容的心理距離。情感的連結給兒童帶來親切感和安全感,在這樣的環境裡形成最佳的情緒狀態,進而快樂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