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背景
Z同學,12歲六年級女孩,入學扶禾心理教育4個月
經家長入學時陳述以及入學後為期15天時間的測試與觀察,該同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學生在5年級之前,媽媽習慣用粗暴式教育,打罵較多,在校也曾被老師體罰,導致後來看到別人一抬手,她就認為是要打人。
2、學生五年級上學期休過學,自述休學並不是不想上學,只是想轉校,因為學校老師會打人。
3、學生人際關係疏離,渴望交朋友,又不願主動走出去,被動消極等待。(曾經有過一個好朋友,不知道為什麼朋友就不理她了,感覺非常難過,導致後期不想交朋友,怕受傷害。)
4、親子關係一般,自感長期被媽媽忽視,渴望被愛,認為父母並不支持她,缺乏情感上的深度連結。
5、學生心裡有氣會憋在心裡,認為說了也沒用。遇到事情會故作堅強,怕別人認為她懦弱好欺負,積累的情緒和壓力無法排解,也想要表達和傾訴,但沒有方法排解。
6、自我價值感過低,低自尊,對周圍人有比較強烈的怨氣,包括自己家人,老師,還有同學。
學生自述有深深的無力感,覺得不被所有人理解,不被關注,不被愛,不被看見,時常有一種被世界拋棄的孤獨感,時常認為世界只有她一個人。
學生的歸因方式錯誤,加上長期生活在被忽略,在不被看見的生活裡,對自我和他人的認知有嚴重偏差。
缺愛缺乏支持系統、人際關係障礙、習得性無助為主要原因,阻礙其正常生活學習。
此判斷依據:
臨床觀察(新生入校後的反應、心理諮詢面談動機、人際關係交往模式)。
母親對孩子情況的詳述。
調整方式
矯治方法:
認知行為療法(CBT)對其自我和周圍進行認知辨析
表達能力訓練
人際關係指導訓練
興趣愛好培養
1、通過心理諮詢輔導,糾正錯誤認知,改變固有思維模式
由專職負責心理老師對其自我認識不足進行分析與引導,幫助學生積極探索自我,引導其正向思考並付諸行動。
首先通過心理諮詢輔導,幫助學生梳理其成長經歷,了解其家庭系統裡的動力模式。激發學生心中理想與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價值觀等。
使其認識到自己的心理狀況,內在邏輯和對周圍的認知,幫助學生找出導致現在結果的源頭以及他的應對方式,更新學生認知水平。
其次,幫助學生尋找身邊可利用的資源,找出她的能量途徑,並引導強化,幫助其梳理由家庭系統帶來的情緒和行為問題,給出引導矯正,調整學生認知,塑造其健康人格。
最後,根據學生現有人際關係模式,適時給予鼓勵分析引導,輔以行為訓練,建立起學生的高自尊,高價值感。
2、通過一對一教學,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心問題。
通過團體心理輔導以及平時和文化課老師的教學互動,使學生重燃對學習的興趣,保持學習的節奏。
對一些基礎不牢的學科進行基礎式學習,對掌握比較好的科目,進行超常學習,培養學生不懂就問,勇於鑽研的精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使其掌握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
通過一對一文化課補習,增強其學習的自信,為能夠正常回學校生活和學習做準備,最終落腳點還是學習和高價值感的養成。
3、通過行為訓練,強化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行為訓練採取行為主義療法,包括陽性強化和負性懲罰等方法,強化和塑造良性行為,如對時間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等。
還包括虛心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友愛同學,學會同學間的相互尊重與幫助,在學習和生活上和同學相互照顧,相互幫助。
的
樹立獨立意識,自我管理生活,遵守學校作息時間(按時起床、出操、上課)養成良好遵紀習慣,熱愛勞動,積極參加公益活動。
在日常中行為訓練貫穿始終,讓身體體能增強,有一個精氣神。日常生活習慣的訓練和走路說話等細節調整,讓學生擁有一個精神飽滿的風貌傳達內在力量。
後期回訪
孩子反饋,在心理課中收穫很多,在老師的引導下,找到了自己比較舒服、適合的方式去交朋友,也懂得如何通過傾訴的方式來來排解情緒和壓力,在親子課堂中,也知道了媽媽是愛我的,對媽媽的看法改變了很多,現在在家和媽媽也能較好的相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