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對撞機中發現不可能現象:光子之間互動

2020-11-24 驅動之家

北京時間4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你可能沒意識到,光子其實是一小片、一小片的光。事實上,光子是光能夠分成的最小片段。你打開燈的一瞬間,無數的光子從燈泡中噴湧而出、一股腦地湧進你的眼睛裡,然後被你的視網膜吸收、再轉變為電信號,這樣你就能看到眼前的事物了。

你可以想像一下,就在此時此刻,自己身邊圍繞著多少光子。這些光子不僅來自你房間裡的燈,還包括透過窗戶進入室內、來自太陽的光子。就連你自己的身體也會產生光子,只不過是以紅外能量的形式發散出來,需要用夜視鏡才能看見。

當然了,所有射電波、紫外線、以及其它各種射線也都無時無刻不在「轟炸」你,這些都是綿延不絕的光子流。

簡而言之,到處都有光子的存在。

這些光的細小片段本不應與彼此發生相互作用,甚至「意識不到」其它光子的存在。按照物理法則,一個光子在與另一個光子擦肩而過時,不會發生任何互動。

至少物理學家過去是這麼認為的。但在全世界最強大的原子對撞機中開展的一項新實驗中,研究人員短暫地觀察到了一種不可能發生的現象:光子竟然相撞了。這裡面究竟有何蹊蹺?這些光子有些違反常理,行為表現不像正常的光子,反倒短暫地變成了「虛粒子」。通過研究這些極其罕見的相互作用,物理學家希望進一步揭露光的基本性質,甚至發現全新的高能物理法則,如大一統理論和超對稱理論等。

輕輕一碰

通常來說,光子不會彼此互動、或相互碰撞是件好事,否則光子就永遠無法直線前進了,一切也就亂了套。還好,兩個光子通常都會徑直擦肩而過,仿佛對方不存在一樣,這是大部分情況下出現的情況。

在高能實驗中,我們通過努力,可以讓兩個光子相撞,不過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極小。物理學家對這類過程很感興趣,因為它能夠揭露光的深層本質,還能幫助我們發現一些預料之外的物理現象。

光子之間極少發生相互作用,是因為它們只會與帶電荷的粒子相互聯結。這是宇宙的自有規律,我們無法左右。但假如這就是宇宙規律,我們又如何才能讓兩個不帶電荷的光子聯結在一起呢?

光子是什麼?

這個問題的答案埋藏在現代物理學最神秘難解、但又最引人入勝的領域之一中。這個領域有一個非常時髦的名字——量子電動力學。

在亞原子世界中,光子不一定是光子,或者說,不一定永遠都是光子。像電子、光子等粒子會在運動過程中不斷切換「身份」。乍看之下,這似乎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一束光除了一束光之外,還可能是什麼呢?

要理解這種奇異行為,我們要稍微擴展一下自己的思維。

就光子來說,在它們的運動過程中,偶爾(一定要記住,這種情況極其、極其罕見)會有一個光子改變想法。它可能不再是一個粒子,而是變成一對粒子,由一個負電荷的電子和一個帶正電荷的「正電子」(即電子的反物質)構成,一起向前運動,但這種情況轉瞬即逝,因為正負電子總會相遇。一旦相遇,它們就會立即湮滅,變回光子。

出於各種複雜原因,發生這種現象時,這些粒子對被稱作「虛粒子」。可以說,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你永遠不會與虛粒子發生相互作用,只能接觸到光子,但並非在所有情況下都是如此。

黑暗中的一線光明

在位於法國和瑞士邊境地下的大學強子對撞機的ATLAS儀器開展的一系列實驗中,研究團隊花了大量時間、讓鉛原子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相撞。但事實上,他們並沒能讓鉛原子核撞在一起。這些粒子之間只是靠得非常、非常、非常、非常近而已。

這樣一來,鉛原子只會通過電磁力發生作用,而不會涉及到膨脹帶來的一系列麻煩問題,如產生的一大堆新粒子、力和能量等等。換句話說,這些鉛原子核之間只是交換了大量光子而已。

並且在極其罕見的情況下,其中某個光子可能會短暫地變成電子與正電子對。緊接著,另一個光子可能會與這個電子或正電子產生「交流」。這樣一來,就發生了相互作用。

在這種相互作用過程中,光子僅僅是撞到了電子或正電子上,然後毫髮無損,繼續走自己的路。而被撞的電子或正電子很快便會找到自己的伴侶,重新變回光子。所以兩個光子相撞後,它們只會從對方身上彈開,不會有什麼影響。但這種交流本身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有多了不起呢?這麼說吧,這支研究團隊總共進行了數萬萬億次撞擊,總共只探測到了59次可能的碰撞,只有59次!

但這59次互動透露了怎樣的宇宙信息呢?首先,它證實了「光子並不永遠是光子」這一點

此外,通過深挖這些粒子的量子本質,我們還可以了解到一些新的物理知識。比如說,在一些試圖推動已知粒子物理邊界的精妙模型中,這些光子之間的互動發生的概率也略有不同。這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種探索和測試這些模型的方法。目前,我們還沒有足夠的數據,無法判斷這些模型之間的區別。但如今有了相應的技術,我們也許能有所推進。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真的能為目前這種「兩眼一抹黑」的情況帶來「一線光明」。

相關焦點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最新公布:光子與光子之間可以相互作用
    然而,量子電動力學(QED)的效應,即解釋光和物質如何相互作用的理論,光子之間是可以相互作用的。事實上,這並不是大型強子對撞機第一次研究高能光子相互作用。例如,光對光的「散射」,即一對光子通過產生另一對光子相互作用,是量子電動力學最古老的預測之一。早在2017年,ATLAS報導了第一個光散射的直接證據。
  • 中國光子對撞機即將到來,你將看見魔法世界的神奇?
    在8月30日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中國科學家提出將製造世界第一臺伽瑪光子對撞機,一直以來光子讓科學界有些束手無措,因為它的獨特性,因為伽瑪粒子是光子中高級存在,而它的特性是不帶電,要知道一直以來世界上對撞機原理一直都是利用磁場帶著粒子飛速狂奔,然後對撞在一起,可是光子本身不帶電荷,那麼你想拽著它幾乎不可能,因為它會輕易逃離掉。
  • 黑暗光子是宇宙中第五種力嗎?
    然而,關於我們宇宙中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最大尺度上的相互作用,仍然存在很多謎團。當我們縮小到星系以及更遠的星球時,會出現一些腥味,我們將這種稱為暗物質。暗物質是簡單而樸素的,還是它隱藏了許多以前未知的力量?現在,一個國際物理學家團隊利用大型強子對撞機(世界上最大的原子粉碎機)的數據轉儲來尋找這種力量。
  • 不止看到的那樣簡單:光子有八件事你可能不知道
    關於光子,這兒有八件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光無處不在,但你對飛馳而過的光子有多少了解呢?然而,在空氣、水、玻璃和其他材料中,光會慢下來,因為光子和介質中的原子發生了相互作用。這會產生一些有趣的結果。來自太空的能量最高的伽馬射線撞擊地球大氣時,會比空氣中的光速更快。這些光子會在空氣中產生像音爆一樣的衝擊波,只不過會製造更多的光子而不是聲音。一些天文臺(比如亞裡桑那的VERITAS)就在尋找這些次級光子,即切倫科夫輻射(Cherenkov radiation)。
  • 伽馬光子對撞機,中國要不要搶先建
    一方面,雷射技術發展水平不成熟,這種技術直到近幾年才得以滿足伽馬光子對撞機的要求。另一方面,伽馬光子對撞機的概念提出後,科學家首先想到建設高能伽馬光子對撞機,而這種對撞機的建設基礎是能區在80—120GeV(10億電子伏特)的高能電子加速器,後者哪怕在今天的技術條件下,預計依然需要20年才能實現。
  • 科學家們通過使用大型強子對撞機,真的可能創造蟲洞嗎?
    他們認為當強子對撞機將能量集中到一個亞原子粒子中時,粒子加速了宇宙的結構,即時空。它會扭曲時空,造成蟲洞。蟲洞的概念在1935年由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內森·羅森提出。利用廣義相對論,他們提出時空橋梁可能存在,創造了縮短時空兩點之間時間和距離的捷徑。
  • 研究人員在光子和原子之間形成超強耦合
    在這種新的物質狀態下,光子和原子首次形成超強耦合。本研究的結果可用於控制光和物質的特性,並創建量子存儲器。這篇文章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材料的特性可以通過與其他物質混合或物理方式改變,如金屬在快速冷卻期間進入超導狀態。
  • 原來光子的性格很孤傲
    理論上光子作為粒子有相互撞擊的可能,但這種概率極小極小。光子不帶電荷,在真空中以直線勻速運動,每秒約30萬千米。光子只會與帶電荷的粒子相互結合,一般情況下,光子本身不會彼此互動和相互作用,這就是宇宙中存在的物理規律。對於宇宙規律,我們只能認知它,而無法改變它。
  • 大型強子對撞機創造物質
    去年,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ATLAS實驗觀測到兩個光子(光的粒子)相互反彈並產生兩個新的光子。今年,他們在這方面的研究又向前邁進了一步,發現光子合併並轉化為更有趣的東西:W玻色子,這種粒子攜帶著支配核衰變的弱力。這項研究不僅闡明了大型強子對撞機內部控制過程的核心概念:能量和物質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 對撞機有了比上帝粒子還神秘的新發現
    大型強子對撞機將兩束質子流進行高速對撞,隨後科學家們在撞擊產生的「粒子碎屑」中搜尋有無未知的粒子種類。就在去年,在數以萬億計的此類對撞案例中,科學家們注意到期間產生的光子數量比理論計算地數量更多,用物理學家們的話來說,就是出現了一個「峰」。如果說的更加具體一些,那就是,科學家們發現總質量為750 GeV的光子對的數量偏多了。
  • 大型強子對撞機,為什麼不能把51焦耳的能量注入一個亞原子粒子?
    圖註:一個假設的新加速器,不管是一個長的直線加速器,還是一個埋在地下的大隧道裡的加速器,都可能使先前和現在的對撞機所能達到的對新粒子的精度相形見絀。即使這樣,也不能保證我們會發現新的東西,但如果我們不努力,我們肯定不會發現新的東西。
  • 原子如何輻射出光子?光子竟然能在原子勾引出另一個光子
    由於電子繞核運動時不斷向外輻射電磁波,電子能量不斷減少,電子將沿螺旋形軌跡逐漸接近原子核,最後落於核上,這樣,原子應是一個不穩定系統。但是在實際實驗裡原子的表現卻並不是這樣的,在實驗中原子表現出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即使受到外界幹擾,不易改變原子的屬性;且氫原子所發出的光譜為線狀光譜,與經典電磁理論得出的結論完全不同。
  • 大型強子對撞機撞出「新火花」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2009年啟動運行以來,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日常工作是加速質子和完全剝離的鉛原子核。 電子很小 難度很大 由於粒子加速器的工作原理是帶電粒子在電場中受力而得到加速,進而提高能量,因此不帶電的中性粒子不可能被加速。要想加速粒子,就必須將其變成帶電粒子,這樣它才能與加速器電場中的力相互作用而被加速。
  • 用一滴油,在鏡子之間的光子系統中反彈,就揭示了物理學的相變!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一滴簡單的橄欖油,在兩面鏡子之間的光子系統中反彈,就揭示了物理學相變的普遍方面,這真是不可思議。AMOLF科學家使用一個充滿油的光學腔,其中的光經歷了類似於沸水中的相變。該研究的系統具有記憶,因為石油使光子與自身相互作用。
  • 舉世矚目的粒子對撞機,原來是在擲骰子?
    它不帶電而且非常輕。實際上,每秒有數以億計的中微子正穿透著我們,但因為它們和正常物質之間沒什麼反應,所以我們沒有任何知覺。上圖第一列是我們認識的第一代粒子。除此之外,實驗中(透過宇宙射線以及對撞機)我們還發現了與第一代完全對應,特性幾乎一樣,但質量較大且不穩定的第二代粒子,我們稱之為奇異粒子。比如μ子,重量約為電子的200倍。其它特性如電荷、自轉、反應都別無二致。
  •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證實量子力學早期預言:光能與自身發生互相作用
    英國《每日郵報》8月17日報導,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在近期的實驗中證實了量子力學中一個長期以來一直存在但是沒有獲得論證的預言。 最早的時候,研究人員發現可以通過質子束的碰撞來進行觀測,但是實驗數據太過混亂,後來通過加速器的重離子運行(剝離了電子的鉛原子),科學家們終於獲得了更加乾淨的觀測結果。
  • 原子之間驚人的通信可以改善量子計算
    來源:德尼茲·亞武茲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一組物理學家已經確定了相對遙遠的原子之間相互交流的條件,這種方式以前只在原子之間更緊密地看到,這種發展可以應用到量子計算。物理學家的發現發表在10月14日出版的《物理評論A》雜誌上,為產生糾纏原子開闢了新的前景,這個術語被賦予了遠距離共享信息的原子,這對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機的發展非常重要。
  • 基本粒子中,為什麼只有光子能達到光速?而其他粒子無法達到光速?
    這個看法起初很多科學家都無法接受,狹義相對論誕生後很久才逐漸在實驗中被驗證,被開始被接受。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光速是宇宙中物質、信息、能量的極限速度,而不是其他的速度?還有光是如何一下子達到光速的?它的動力之源到底是什麼?
  • 在宇宙中已被發現的17種粒子
    一開始,原子被認為是構成物質的基礎單元,原子的英文「atom」一詞有「不可分割」之意。科學家發現了100多種不同類型的原子,將它們排列在那張懸掛於世界各地化學教室牆上的元素周期表中(今年是門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表的150周年)。
  • 對撞機重磅發現:玻色子產生的證據!快來看看吧
    W玻色子和Z玻色子是弱力中的介粒子,弱力是已知四種基本力之一,弱力導致了放射性現象,也是太陽熱核過程的基本之一。新的阿特拉斯實驗(ATLAS)結果是基於ATLAS在2015-2017年以13 TeV碰撞能量收集的數據。它提供了顯著性為4個標準差的「三玻色子」事件證據,這一跡象不過是幾十年來用弱玻色子進行測量的最新進展。W和Z玻色子是1983年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質子-反質子對撞機中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