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在光子和原子之間形成超強耦合

2020-11-04 工程學習

ITMO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單個原子可以轉化為極性粒子——量子粒子是物質和光的混合物,通過光纖傳輸。在這種新的物質狀態下,光子和原子首次形成超強耦合。本研究的結果可用於控制光和物質的特性,並創建量子存儲器。這篇文章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材料的特性可以通過與其他物質混合或物理方式改變,如金屬在快速冷卻期間進入超導狀態。ITMO大學的物理學家以一種相對較新的方式進行了類似的轉換——利用光和受攻擊物質對高強度光束,或為原子和光子之間的超強耦合創造條件,從而產生被稱為極子的新粒子。

最常見的方法為超強耦合提供條件是使用光學振子。這些振子讓光子在,但不要輕易讓光子出來。它們從振振器的內壁反覆反射,不斷與內部的原子相互作用。因此,在被光子轟擊後,原子與光子形成超強的鍵,從而促進準粒子的產生。

"這種方法的局限性之一是極性子只能隨著光源的不斷存在而形成。這意味著,當我們關閉燈時,所有新獲取的屬性都將返回到其初始狀態。此外,多個原子可以容納在一個振子中,這對結果產生負面影響,"ITMO物理與工程學院教授Ivan Iorsh解釋道。

作為俄羅斯科學基金會支持的項目的一部分,ITMO大學的研究人員首先找到了一種在光和物質之間提供更牢固溝通的方法,其次,將整個原子陣列接受光。例如,他們證明使用波導(光纖)而不是振振器是改變物質狀態的更有希望的方法。

主要原理是,但原子受制于波導中的光子,而不是振納中的光子。但是,在此系統中,耦合非常強,即使不使用外部照明,也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ITMO物理學家所表現出的超強耦合狀態部分地解決了量子存儲器的不穩定性問題。

"量子存儲器確保了存儲信息的高安全性,但它仍然相對脆弱。當您嘗試讀取這樣保護的數據時,您可能會失去這些數據。極子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光子使它們非常適合存儲稱為量子位的信息單位,而原子則確保它們可以與其他準粒子結合,並給我們更多的機會來控制它們。因此,通過獲取長期生長的準粒子,我們可以提高整個量子系統的彈性,"Ivan Iorsh 說。

相關焦點

  • 超強耦合的少光子散射理論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石弢與其合作者系統研究了在低維波導系統中與量子發射子具有強相互作用的少光子散射問題。他們通過散射理論的解析計算和密度矩陣重整化群的數值計算給出了光子輸運性質(光子的透射率與反射率)以及量子發射子的自發輻射性質。相關結果已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 120, 153602 (2018))上。
  • 重磅突破:證明超強耦合腔量子電動力學的規範不變性!
    量子Rabi模型常被用來描述腔-量子電動力學中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但在超強光-物質耦合存在的情況下,它被發現違反了這一原則,過去的研究將這一失敗歸因於物質系統的有限級截斷。日本理研所、義大利墨西拿大學和美國密西根大學一組研究人員對這一課題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
  • 【十大進展】光學石墨烯中的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
    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電子學院科研團隊在原子蒸汽中構造了晶格勢場實時可調的光學石墨烯結構,並利用在此結構中激發贗自旋獲得渦旋光這一拓撲現象,對系統中極其微弱的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實現了顯著觀測和全光調控。科研人員通過實驗明確了光子自旋軌道耦合對光學石墨烯中的拓撲效應產生的影響,闡明了拓撲系統可以成為「放大」某些微弱效應的物理基礎。
  • 極端光學團隊在強雷射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劉運全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結合高分辨光電子成像技術,對光場調控對強雷射場中光子自旋軌道相互作用進行了開創性研究。該研究以「Photoelectronic mapping of the spin–orbit interaction of intense light fields」為題於近日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微觀粒子的自旋角動量和軌道角動量是描述粒子複雜動力學行為中最基本的兩個物理量,這兩個角動量之間的耦合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之中。
  • 「巨型原子」使量子處理和通信成為一體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量子計算架構,該架構可以執行低錯誤量子計算,同時還可以在處理器之間快速共享量子信息這使研究人員可以調整量子位-波導相互作用的強度,從而可以保護脆弱的量子位免受退相干或波導管在執行高保真操作時可能會加速的自然衰減。一旦執行了這些計算,量子位-波導耦合的強度就會重新調整,並且量子位能夠以光子或光粒子的形式將量子數據釋放到波導中。
  • 聲子與人造原子耦合,打開進入量子世界的新大門
    原子和光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已經在量子光學領域獲得了廣泛的研究,但若想用聲子取代光子與原子進行互動,則是一個更具挑戰性的任務。瑞典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在最新研究中,成功地讓聲子與一個人造原子耦合,首次證明利用聲音也可與人造原子進行溝通,由此演示了用聲子取代光子的量子物理學現象。這項成果將刊登在《Science》雜誌上。
  • 使量子計算成為可能,實現遠距離原子間的強耦合!
    早稻田大學應用物理學教授、研究小組組長青木隆說:這種系統可能使量子計算成為可能,不受目前系統計算能力有限的限制,也不受量子計算機產生的量子信息傳輸和處理量子網絡限制。在未來,這樣的量子信息科學技術可能會幫助我們取得突破性進展,從而徹底改變我們的社會,比如新材料和藥物的發現。博科園-科學科普:該團隊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納米科學:研究人員用分子和幾個原子構建電晶體!
    納米科學:研究人員用分子和幾個原子構建電晶體!一個國際物理學家團隊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創建一個由單個分子和少量原子組成的微小電晶體。觀察到的電晶體作用與常規預期的行為明顯不同,並且對於未來的器件技術以及分子納米結構中的電子傳輸的基礎研究可能是重要的。
  • 成功實現物質與光相耦合,或將能在量子水平上,觀察和控制物質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已成功將一種新物質材料與單光子水平的光相耦合。這一成果為更好地控制和理解量子關聯繫統的性質開闢了新前景,在這些系統中,理論計算是困難的。有一大類材料被物理學家稱為「強相關」,包括絕緣體和具有不同尋常電磁性質的電子材料,甚至包括中子星中的中子。
  • 用一滴油,在鏡子之間的光子系統中反彈,就揭示了物理學的相變!
    通過改變兩面鏡子之間的距離和測量光通過腔的透射率,發現了一個描述有記憶系統中相變的普遍規律,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AMOLF相互作用光子研究小組研究光子系統中的非線性和噪聲,其中一個系統是由兩面近距離相對的鏡子形成腔體。
  • 原子對撞機中發現不可能現象:光子之間互動
    按照物理法則,一個光子在與另一個光子擦肩而過時,不會發生任何互動。至少物理學家過去是這麼認為的。但在全世界最強大的原子對撞機中開展的一項新實驗中,研究人員短暫地觀察到了一種不可能發生的現象:光子竟然相撞了。這裡面究竟有何蹊蹺?這些光子有些違反常理,行為表現不像正常的光子,反倒短暫地變成了「虛粒子」。
  • Nature:「巨型原子」使晶片同時處理和收發量子信息成為可能
    例如,最鄰近的量子比特之間可以很容易地相互作用,但是我要如何建立『量子互連』,來連接較遠位置的量子比特呢?」答案在於超越傳統的光-物質相互作用。儘管天然的原子相對於它們相互作用的光波波長來說很小,可以被視為點,但在一篇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指出,超導的「人造原子」並非如此。
  • 光子準粒子: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此外,本文還介紹了實現新穎的光與物質作用--光子準粒子相互作用的理論和實驗進展。例如,室溫強耦合,原子中的超快「禁止」躍遷和切倫科夫效應的新應用,以及超快電子顯微鏡的突破和緊湊型X射線源的新概念等。這是因為光子準粒子ℏω(其中ω是頻率)的能量被限制在非常小的體積內,從而產生強大的量子化電場和磁場。這種增強的耦合可以增強電子的自發輻射效率。對於高度約束的光子準粒子,增強的耦合強度足以使電子和電磁場之間發生相干和可逆的能量交換。約束產生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它有可能打破控制發生電子躍遷類型的傳統選擇規則。
  • 研究人員首次實現15萬億個原子的高溫糾纏態
    相比之下,一組科學家團隊在最近的一次實驗中,將一組原子加熱到450開爾文,比量子技術中使用的大多數原子要熱數百萬倍。此外,單個原子絕不是孤立的,它們每隔幾微秒就會相互碰撞一次,每次碰撞都會使它們的電子向隨機的方向旋轉。研究人員使用雷射來監測這種高溫混沌氣體的磁化。磁化是由原子中的自旋電子引起的,為研究碰撞效應和探測糾纏提供了一種方法。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最新公布:光子與光子之間可以相互作用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在2020年第40屆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公布首次對光子碰撞產生W玻色子對的觀測結果,W玻色子是攜帶四種基本力之一弱力的基本粒子。這一結果為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應用提供了一條新途徑,即作為高能光子對撞機直接探測電弱相互作用。它證實了弱電理論的主要預測之一,即載流子可以與自己相互作用,並提供了新的方法來探索它。
  • 科學網—科學家讓原子伴光子「跳舞」
    據新華社電 中國、美國、澳大利亞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首次在實驗中讓原子伴著光子「跳舞」,並揭示了這種「舞蹈」的「
  • 潮科技|2D單光子發射器與氮化矽波導耦合,向光子集成電路邁出重要...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由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根特大學(Ghent University)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人員組成的光子學研究小組近日宣布,他們已經將基於二維(2D)層狀材料的單光子發射器(SPE)集成到氮化矽(SiN)光子晶片中。即使只有中等量子產率,也可以設計介電腔,使單光子提取進入統一的波導模式。
  • 量子技術新突破:矽晶片中電子自旋與光子的耦合
    對於跨越晶片連接量子位和增加量子位數量來說,這項研究非常重要。它成功地將雷射器調諧為陷阱,通過雷射捕獲超冷的銣原子,控制51個量子位之間的交互,並以特定順序組織它們,然後利用量子機制展開必要的計算。近日,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 )教授 Vandersypen 領導的科學家團隊展示了在矽量子晶片中,電子自旋的量子信息可以傳送至光子。對於跨越晶片連接量子位和擴大量子位的數量來說,這一點非常重要。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於1月25日的《自然》(Science)雜誌。
  • 上海交大袁璐琦團隊及合作者研究單光子量子傳輸獲進展
    近日,ACS Photonics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袁璐琦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完成的題為 「Frequency Manipulations in Single-Photon Quantum Transport under Ultrastrong Driving」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報導了在外加超強耦合驅動場作用下,實現單光子量子傳輸頻率操控的研究。
  • III-V半導體光子集成電路走向量子
    但是,通過嘗試以集成方式操縱和路由這種量子發射以創建可伸縮系統,凸顯了這些半導體的缺點。現在,由麻省理工學院的Dirk Englund領導的Tsung-Ju Lu和Benjamin Lienhard,以及麻省理工學院(MIT)和美國紐約市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已經在III-V半導體中生產了量子發射器,氮化鋁(AlN)。AIN在光電子和高壓電子行業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