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擠出效應引發未來市場的十大變化

2021-01-08 搜狐網
  機構博弈已成為市場上常見的現象,甚至成為決定階段行情、個股價格的主導因素;

  基金擴容和分散化投資理念會把部分"願意承擔一定風險並獲取相應收益"的活躍資金擠出,從而使市場換手率下降;

  分散投資同樣不是迴避流動性風險的好方法。集中投資的風險在於流動性陷阱,而分散投資的弱點在於做了市場的"魚肉";

  在眾多機構的深挖下,股票價值低估現象大大減少,黑馬出現機率下降;

  股票定價逐漸以長期價值為基準,投機價值日減;

  "績差股效應"仍將持續,但持續時間不會太長。

  在西方經濟學的分析中,"擠出效應"被用來描述一種投資主體的投資行為增加,對其它投資主體投資行為的影響,如:公共開支的增加導致實際利率上升(或阻礙了利率下降),從而使私人投資和消費的信貸成本提高,進而全部或部分地擠出私人支出。同樣道理,在證券市場中,隨著基金比重的擴大,投資基金的投資行為也會對其它資金,如私募基金和中小投資者等資金產生另一種意義的"擠出效應"。其中之利弊,值得關注。

  一、基金擠出效應的定義、作用機制

  基金對股市的擠出效應這一概念是對西方經濟學"擠出"概念的仿效,即:一種投資主體的增加投入導致其它投資主體投資風格的轉變直至逐步退出。筆者試圖以此來解釋當前證券市場中普遍存在著的機構博弈狀況以及結局。

  自1998年首家新基金成立以來,基金隊伍蓬勃發展,其在證券市場中的地位也日漸增強,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資產規模。至2002年8月,59家基金淨值總值已經超過1029億,佔二級市場流通總市值的8%(如下圖)。

  投資理念演變。其間,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99年至《基金黑幕》文章發表前,在牛市背景下,採取集中投資、長線運作、連續拉升的投資策略;第二階段,自2001年初至2002年中,從集中投資轉向分散投資、組合投資,小量持有的個股品種明顯增多。逐漸強調流動性風險、資產比例配置,同時強調"積小勝為大勝"、增強型主動投資。各基金的投資風格日漸趨同。

  對行情與個股的主導性影響。通過對基金上半年交易行為研究發現,機構博弈已成為市場上常見的現象,甚至成為決定階段行情、個股價格的主導因素。

  主要博弈對象。在眾多的"好股票"中一般都有基金身影,但對於價格定位卻存在根本上的觀點分歧,反映在一段時期內某家基金對某一隻股票大舉減倉,而另一家基金則對該只股票默默吸納。一兩家基金管理公司尚且如此,其它數不清的機構投資者之間的博弈關係就更複雜,分歧的種類、差異程度也更廣了。

  在這一背景下,基金逐漸產生了對其它投資主體的擠出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同樣以投資組合為主要投資特徵的投資主體的擠出,二是對投機性資金主體的擠出。

  2000年,以《基金黑幕》文章發表為標誌,特別是銀廣夏(相關,行情)事件暴露出的基金流動性風險以來,基金的投資理念和"盈利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開始著力強調安全性與資產的流動性。通過對2002年基金半年報的統計,52家基金期末的平均持股數量是123隻。按照這個數量來推算,目前60家基金一共持有7380"人次"股票,平均每"人次"持有金額為1500萬元。考慮到基金實際操作中的原則,我們把市場中虧損股、微利股、問題股、強莊股、大漲幅股剔除掉以後,也就剩700多隻"好股票"。這些被基金看得上眼的股票,平均每隻股票被10家基金持有,平均被基金持有金額1.5億元。這樣一來,只要是基本面尚可的股票,就平均埋伏著10家基金,埋伏著1.5億的坐轎子資金。這是什麼概念呢?現在股票的平均流通市值9.4億元,等於這些股票16%的流通股握在坐轎子的基金手裡。

  但是,與以往不同的是,由於基金是分散組合投資,一般來說,當前基金很少會按照1999年的做法或仿效"莊家"過度控制股價。而由於基金本身並沒有資金利息成本,股價的正常波動與周期的延長也不會把基金"洗"出去,也就是說,基金在資金運作上由於成本低也就顧慮不多。

  說多不多,一隻基金買一百到兩百隻股票,每隻股票僅僅幾十萬股,說少不少,市場上近一半的股票都有基金染指,六十隻基金買下來,基金的持股組合亦非小量。以2002年6·24行情為例,由於行情爆發的突然性,基金選擇介入的品種有雷同現象,像次新股、大盤股這些易於建倉、歷史套牢盤少的個股成為首選。在井噴之後,這些個股的操作成為基金經理"頭疼"的問題。因為在機構博弈模型中,機構在互相知道了底牌後,任何人都不願意再度增倉,為別人接盤或者抬轎。而如果一部分機構先減倉,後減倉的機構則要受到損失,如果大家爭先恐後地減倉,那麼要一起承受重倉股大幅下跌的損失。這就是機構博弈所帶來的"囚徒"困境。

  以上持股困境在弱市中直接導致了"三毛錢現象"的產生。2001年的大跌,引起機構投資者尤其是基金對流動性風險的極大關注。無論是"價值型"、"成長型"、"平衡型"、"優化指數型",還是其它類型的基金,2002年普遍開始在迴避流動性風險的基礎上,追求與指數持平或者比指數稍強的分散型投資。相應的操作手法也轉換為以高拋低吸為特點的波段操作。有人戲稱之為"三毛現象",即股票上漲兩、三毛,拋單即急劇增大。當市場上最大膽的散戶也習慣了小漲即拋,大漲不碰的手法以後,實際宣告了通過控制股價漲跌的盈利模式(做莊)的消亡。以前散戶的資金相對比例比較大,機構可以用"主導性投資"來誘導中小散戶跟風,再乘機拋出手中的股票。現在非主力性資金在市場中的比例減小了,也習慣了"三、兩毛"行情,不大那麼容易為機構所利用,而主力要想誘導其它機構就更難了。

  根據對業績較好的基金管理公司 南方和華夏 2002年上半年交易量換手情況,可以發現兩家基金公司管理的11隻基金的平均股票換手率是203%,而上半年滬深A股平均換手率是126%,前者遠高於後者。再用市場上半年整體交易量 1404億股 和總流通股本 期初期末平均值1315億股 的比值,計算出市場整體換手率為107%,這要比126%還要低。基金的這種高換手率反映了基金經理長期持有股票的意願不強,換言之,每隔3個月基金手上的股票就進出了一遍。

  結果市場上的"黑馬"日漸趨少,多數股票來回搖擺,投機價值縮減。長此以往,一些"願意承擔一定風險並獲取相應收益"的活躍資金必然要被基金從股票市場上擠出去,另外尋找其它的投資、投機機會,這部分資金絕不是少數。擠出效應顯示,市場的參與資金減少,總市值縮水,股票價格向投資價值靠攏。

  基金對於其它投資主體,特別是投機性投資主體的擠出效應還表現在:基金所運用的資金沒有本息增值硬性要求,業績評價與收費脫節,導致其在投資行為上可以承擔比其它投資主體更大的資金成本和時間周期。根據有關統計,目前證券市場中70%以上的投資者目的不是為了追求和指數同樣的收益,也不是以比大盤指數少虧多少為目的,因此,正如其它投資領域中,當一方的投資成本明顯低於另一方時,後者多半的選擇是撤離。

  於是,在當前市場中我們發現了這樣的一根鏈條:

  前一個時期,基金一個接一個發行,市場卻仍然持續低迷不振,這似乎比較矛盾。其中一種解釋即是:基金的大擴容替代了中小投資者入市,即集散戶之力為"大散戶"。但是他們的這種投資戰略,同時還起到了一種"擠出效應",就是把其它願意承擔一定風險來獲取一定利潤,不願意跟隨指數收益的資金從二級市場擠出去了。

  以此看,基金在加快股市投資主組格局變化的同時,本身也要承受這種變化所帶來的資金"擠出"的結果。

  二、擠出效應在基金二級市場上的表現

  基金擠出效應的一個最為鮮明的案例在於基金二級市場的走勢。1999年的幾隻封閉式基金髮行之時,投資者踴躍認購,需要搖號中籤才能獲得基金,基金二級市場表現也非常活躍,各種力量都喜歡在裡面參與。但是,自2000年以來,保險資金開始大量進入基金二級市場,而且保險資金在基金二級市場的份額也逐步擴大。2000年保險公司平均持有大約基金14%的份額,至2002年8月,在封閉式基金的前10大持有人中,保險公司依然佔據重要位置。

  保險公司對基金的投資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主要的投資對象是十幾億以上的大基金,隨著大盤基金的波動幅度衰減,基金市價逐步向淨值靠攏。由此保險公司對基金的投資進入第二個時期,開始喜歡上中小盤基金,接著小基金的市價也慢慢貼近淨值。第三個時期,保險資金開始減少對封閉式基金的投入,特別是對新發行基金的認購,轉而開始關注於開放式基金,甚至因封閉式基金的流動性不足問題產生了封閉轉開放的動議。

  事實上,投資基金對二級市場基金的買賣策略已經類似於基金投資股票。同樣是分散投資,交叉持有,不以主導性投資為手段,採用的是分散被動投資;操作上也很理智,市價一旦距離淨值遠一點,保險資金就反向操作,使其回歸淨值附近。在基金市場上實踐著"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規律",進行滾動性的"高拋低吸",一分錢的"夾板錢"也看在眼裡。原先保險資金不佔基金市場主流的時候,基金價格像一個調皮的孩子,可以在淨值之上蹦來蹦去,現在隨著保險資金源源不斷地進入基金市場,分散投資、圍繞淨值高拋低吸的手法便成為主流。於是就在基金市場產生了一個"擠出效應",就是把其它"願意承擔一定風險並獲取相應收益"的活躍資金從基金市場上擠出,只剩下了一些風險厭惡型資金在基金市場裡滯留。

  眾所周知,基金的價值由投資價值和投機價值組成,現在基金投機價值缺失,只剩了投資價值,基金價格也必然向淨值回歸,並且以低於淨值作為一定的風險補償。基金二級市場如此,一級市場新發行的基金開盤被套也就理所當然了。

  如果以上論證在邏輯上合理的話,那麼股票二級市場會不會也發生如此的演變呢?在新的市場格局中,波動性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投機價值縮減。長此以往,一些"願意承擔一定風險並獲取相應收益"的活躍資金也可能會逐漸被以基金為代表的投資主體從股票市場上擠出去,另外尋找其它的投資、投機機會。這部分資金絕不是少數,其中包括散戶和機構。長此以往,如同封閉式基金的折價交易狀況一樣,股票在喪失了投機價格部分以後,為了補償其流動性風險,價格可能會在投資價值上再打折來作為補償。

  三、基金擠出效應的後果表象

  表象一:擠出了活躍的"風險收益型資金",成交量快速萎縮。基金把活躍資金擠出,會導致市場換手率的大幅下降,因為在我國股市的換手率中,本來就有一部分是人為"對倒"造成的,還有一部分是活躍資金追漲殺跌帶來的。如目前整個市

  場的換手率從今年7、8月份逐步萎縮到9月份0.5%的歷史最低水平,9月兩市僅僅成交1394億元。滬市A股的平均股價也持續下跌,與平均淨資產值接軌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表象二:"績差股效應"仍將持續,但持續時間不會太長。很容易理解,在被基金的擠出效應擠到場外之前,部分活躍資金肯定不甘就此罷手,選擇沒有被基金染指的股票進行炒作就成為一個無奈的選擇,那就是炒"績差股"。但是,由於整個市場的活躍資金被逐步擠出,追漲殺跌的資金不足、敢於買漲的氣氛更少,這種逐步失去活躍資金支持的炒作,就面臨著一個"投機水源"枯竭的危險,持續的時間也必然不會太長。

  表象三:利好效應遞減。因為機構博弈格局業已形成,想用政策來引導機構的投資方向難度加大。但更重要的是,分散投資帶來對利好"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心態,即使想做多,看看自己的一百多隻股票,也不知道該拉高哪個。何況這些股票裡面還有別的機構持倉,幹嗎不等別人拉呢?

  表象四:分散投資同樣不是迴避流動性風險的好方法。原來在一個股票中,一隻基金如果持有5%以上的流通股,在下跌中沒法減倉,即會陷入"流動性風險"。現在是一個股票中,10個基金各拿0.5%以上的流通股,在下跌中還是沒法減倉,並且跌起來更快,因為大家都想撤,卻沒有人組織"掩護斷後",最後可能快速套牢以減輕拋壓。可見集中投資的風險在於流動性陷阱,而分散投資的弱點在於做了市場的"魚肉"。

  四、擠出效應的幾個階段

  擠出效應初期:許多沒有明白過來的投資者還在其中留連,部分敏感資金開始撤離。而撤離的資金大於新基金入市資金,市場表現為連續低迷,換手率下降,股價逐步向投資價值靠攏,市場陷入流動性風險中,開始為市場的成熟付出代價。

  擠出效應中期:散戶資金也開始撤離,撤離的資金繼續大於新基金入市資金。市場表現清淡,市場上可能出現一大批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股票。管理層因此而出臺股指期貨、交易所基金、一攬子股票組合等一些針對流動性風險的新品種來活躍市場。

  擠出效應末期:該撤離的活躍資金已基本撤出,而新入市的基金資金和長線投資的機構資金流入速度大於撤離資金,市場重新活躍,表現出賺錢效應,吸引部分早先撤離的資金回流,市場再次有了大起大落的表現。市場上投資品種豐富,功能更加完善,從偏重籌資功能向資源配置功能和價格發現功能過渡。

  這個市場很奇怪,當你用一些不那麼市場化的東西來降低市盈率的時候,效果並不好。用大力發展證券投資基金的這個"利好"手段,反而可以達到降低市盈率的效果。可能還不僅僅只是投資價值的顯現,為滿足投資者的需求,解決流動性風險的股指期貨或者是類似產品也隨之出臺,成為證券市場金融創新的動力。與其它領域相同,市場倒逼機制在股市上又一次發揮了作用。當然,市盈率降下來以後,新股發行、增發、配股價格等等都要降下來,有些股價向淨值靠攏,上市公司籌資門檻提高,承銷股票發行不再供不應求,股票上市實現徹底市場化。從發展的眼光來看,這種趨勢不可改變。意味深長的是,這種改變不是因為刻意引導,而是無心插柳的結果。

  為了避免擠出效應的不利影響,必須有品種上的創新,以此來解決機構投資者最擔心的流動性風險。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推出指數期貨等類似產品,讓機構投資者可以通過指數期貨來規避流動性風險,讓部分投資者可以直接通過指數的波動來盈利,從而提高市場的總資金參與量。

  五、未來市場的十大趨勢

  1,股票定價逐漸以長期價值為基準,投機價值有所減弱。現在滬深兩市股票的價格構成中包括投資價值和投機價值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普遍奉行分散投資組合理論的機構力量在市場上佔據主流以後,原有的生態平衡被破壞。在新的平衡中,"黑馬"漸漸絕種,股票想飛也飛不高,整個市場行情變小,投機價值縮減,活躍資金被擠出市場。市場的參與資金減少,面臨總量縮水,只好價格向投資價值靠攏,以此來吸引新增投資型資金入場來維持平衡。投機價格部分缺失以後,為了補償其流動性風險,股票價格可能會在投資價值上再打折來作為補償,而由於投資者對投資價值的判斷分歧很大,一些股票跌破淨值也不是不可能的。

  2,黑馬出現機率下降。以往的"黑馬"多數都是基本面發生了"變化",至少是表面有了變化,因此大量的資產重組股是黑馬的主流。以往的所謂資產重組黑馬,大多是報表重組等表面文章,股價炒作過後,業績依然不見提升,市場對此已經深刻領教過了。"題材、概念"的炒作失去跟風基礎,以"資產重組"的旗號也難以再引起人們的認同,加上監管日益規範,主導性投資手法消退,該類黑馬將會越來越少。其它類股票在眾多機構的深挖下,價值低估現象也將極少存在,這是黑馬減少的另一個原因。

  3,機構間博弈行為增多,政策效應遞減。我們不能否認,十多年的股市有著一定的"政策導向"痕跡,利多利空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股市的大方向。當然,政策出臺後,只有在大量機構投資者順應政策的主導方向下,其他投資者才會順勢跟進,從而產生"政策市"效應。這其中的關鍵是機構要順應政策進行主導性交易以及機構具備進行主導性交易的能力。

  而在今年,分散化投資讓機構投資者進行主導性交易的能力大打折扣,心有餘而力不足。在分散投資的策略下,對利好政策的反應能力有限,利好政策效應遞減。市場對實質性利好反應類似打"強心針",過了這陣效用就減弱了。深層次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機構博弈格局的形成,想用政策引導機構的投資方向難度加大。交叉持股、互相緊盯,機構之間的這種博弈困境,導致政策效應遞減。

  4,"股票籌碼論"、"莊家成本論"等在目前市場、特別是在中小投資者中流行的投資思維將逐漸失效。經過2001年的深幅回調,二級市場主流機構的投資理念和操作模式正在發生質的嬗變,而當時市場呼喚的所謂"深層次結構變化"、"尋找新的盈利模式"等等概念,終於在"6·24"以後初露倪端,並且明顯地在今年已經過去的行情中表現了出來。在"莊家"流行的時代,散戶為了對抗機構投資者,在市場上逐步形成了"成本論、籌碼論"的分析方法,並且一度達到極致,沒有"主力"持股的不足以推薦,而某著名分析軟體的核心就是"籌碼、成本分析",連一些大證券公司研究報告裡也少不了"主力動向及成本"等內容,更別說散戶中普遍流行的"莊家崇拜"現象。

  當一個基金的持股數量到了123隻的時候,它完全沒有必要也完全沒有能力在每隻交易的股票上都盈利,也就是說,基金買了股票,不一定非得賺錢才賣,所謂"成本論"失效。某隻股票20%左右的流通股在幾個基金手裡,按照以前的標準,可以稱為"莊股"了,但是這些基金不會聯合行動。因為在不同基金的分散投資策略裡,該股票的買賣策略不同:可能甲基金因為該股的行業原因需要加倉,而乙基金卻因為該股市淨率的關係而減倉。基金按照其中長期的投資策略來進行調整股票,根據的是許多與其理念相符的價值指標,至於某隻基金買入該股時候的成本是多少,目前賣出是盈是虧,相信不會成為基金進行投資組合調整的重要理由。基金更注意的是整個組合的盈虧,所以,主力成本論的關鍵信條"低進高出"在具體個股上失靈了。

  一隻股票每家基金持有幾十萬股,到佔20%左右的時候,"籌碼"也不算少了,可是基金不是所謂的"莊家"。這些基金持有該股票的目的不是控制股價進行盈利,而只把該股看成是投資組合裡上百隻股票中的一分子,也不一定指望該股票會給基金帶來利潤。所謂"籌碼集中"不再是股價上漲的先兆了,反而是其他奉行集中投資的主力機構不會進來抬轎子的一個信號。實際上,當市場上激進的投資者不去追漲殺跌的時候,通過控制股價漲跌的盈利模式(做莊)就正式宣告消亡,當然,隨著坐莊模式一起消亡的還有"股票籌碼論"、"莊家成本論"。

  5,主動性投機將逐漸為被動性投資所取代,投機資金用武之地大大縮減。投機性土壤消失,擠出效應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迫使"風險收益型資金"繼續去別的地方追逐相對的高風險高收益;而由於股價回歸,市場對投資性資金的吸引越來越大,從而使投資性資金大量進場,改變目前的資金構成格局。

  6,開放式基金的贖回壓力增大,部分業績差的基金管理規模會萎縮。由於擠出效應導致的市場連續低迷,開放式基金淨值可能也會隨之下跌,使原來抱有中短期希望的資金逐步從開放式基金中撤出,而增量資金則來自於一些長線資金。在這種流出流入的平衡過程中,部分績差的開放式基金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目前在封閉式基金中的資金抽離現象會在開放式基金中重演。

  7,計算機自動交易的應用將越來越廣,以適應市場的"三毛錢效應"。當機構大量分散持有股票達到幾百種、並且頻繁的波段操作成為主流時,人工操作顯然已經不能再適應新的形勢,計算機自動交易系統將大行其道。相應的計算機自動交易系統軟體、硬體需求的提高,使這個市場容量增大,而降低該類產品的價格,促進計算機自動交易系統的發展為機構廣泛接受。

  8,市場的波動性日漸減弱。擠出效應導致部分敏感資金撤離,衝動型資金減少,加上機構投資者的倉位分散化,成交量必然減小,個股行情萎縮,市場次級波動趨小。而由於新的股指計算方法,市場的漲跌主要取決於市值總量的增減。

  9,在沒有推出適用於投資基金的投資工具時,股市和基金的發展都沒有突破性方向。目前導致市場低迷的機構博弈困境的根源在於:投機性缺失導致的新老資金更新交替大換手,新資金進場速度慢於老資金退場速度。機構之間的困境在於誰動手誰吃虧:在看對了大方向(看空)也賺不到錢的情況下,基金的能力和業績受到投資者的普遍懷疑;沒有做空機制,難以形成基金之間有效的競爭環境。這是場外一部分資金不願意通過基金投資股市的原因。只有開發出基金可以用來避險的工具,基金才敢進行一定的集中投資,進行一定的主動性投資,從而改變目前由於基金分散化投資帶來的一系列現象。

  10,市場的倒逼機制會催生金融創新產品的誕生。隨著市場的發展,市場自身的力量正越來越強,而機構投資者需要的一些迴避流動性風險的工具,典型的如指數期貨等可以做空的品種,必然被市場倒逼出來。當市場連續低迷,導致包括籌資功能、資源配置等功能減弱的時候,管理層將會推出新的金融品種,雖然這些金融品種看起來似乎風險比較大。屆時,為了滿足機構和其他投資者在市場中迴避包括"流動性風險"在內的各種風險的要求,為了活躍市場、打破僵局,金融創新的動力將更充足。實際上,開放式基金的推出已經使指數期貨成為市場必然的一步。如果沒有做空機制,開放式基金可能面臨一個"贖回--拋股票--指數下跌--基金淨值下降--再贖回"的循環,通過市場,在眾多的開放式基金中引發大傳染,從而再影響到大盤指數。隨著開放式基金的大力發展,這種擔心逐步變得迫切起來,這也是推出諸如"股指期貨"等金融新品種的直接動力。(銀河證券(相關,行情) 王春 徐向華)

相關焦點

  • 變「擠出效應」為「吸附效應」
    而事實上,「境外生產的產品價格更低、質量更好」的傳說已經成為歷史,現實早就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隨著電商的崛起,許多境外商品進入國內市場變得極為便捷,這就降低了渠道成本,使代購、境外購的價格優勢大大減弱;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個方面,隨著「中國製造」國際形象和影響力日益提升,消費者在國內市場獲得優質商品變得越來越容易,一些國產品牌已今非昔比,不再比洋品牌差,甚至在性價比上高於後者。
  • 雙重擠出效應下消費何去何從?
    從我國的經驗來看,我國居民槓桿率的變動與居民總消費水平具有較高的正相關性,反映出借貸行為的財富效應。而隨著槓桿率的不斷升高,借貸行為的財富效應漸弱、擠出效應漸強。收入效應?擠出效應?一個簡單的定量分析。為了更好的證明收入效應和擠出效應確實存在,我們通過簡單的實證模型對債務的財富效應和擠出效應進行拆分。
  • 中金重磅研報《中國股市生態的四大變化》機構投資者「頭部效應...
    來源:中國基金報即將過去的2020年無論對資本市場還是對公募基金而言,註定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年份,這一年,公募基金髮行規模超過3萬億份,創出歷史新高,而在專業機構看來,未來市場還將發生深遠變革。中金公司在近期發布的一份名為《中國股市生態的四大變化》的研報中指出,隨著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斷開放、機構投資者崛起, A股市場正在迎來四方面改變:一是居民資產配置將更多轉向金融資產;二是投資者結構逐漸「機構化」;三是機構投資者「頭部效應」明顯;四是市場投資行為趨於「基本面化」。研報裡面包含了很多關於公募基金及資本市場的專業、詳實數據,基金君摘錄部分內容,供投資者參考。
  • ...張坤、劉格菘、謝治宇、周應波、馮明遠等十大明星基金經理重倉...
    展望未來,隨著疫情的緩解,全球經濟活動終將獲得恢復,我們對未來幾個季度的宏觀經濟形勢持有較為樂觀的看法。伴隨宏觀經濟形勢的好轉,價值類個股的盈利增長 有望提高,較低的估值也有望獲得一定的提升。經過多年的競爭,中國優秀的龍頭企業 不僅在國內獲得了更高的競爭優勢,市場份額持續提升,研發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有部 分行業的龍頭企業已具備全球競爭力。
  • 「基金上熱搜」效應凸顯
    資本市場有著一些所謂的「魔咒」,例如和基金倉位水平有關的「88魔咒」等。最近,許多市場人士開始熱議「基金一上熱搜,市場就會大幅波動」的新魔咒。他們的理由是,7月14日、21日、24日,基金三次登上熱搜,而從走勢上看,這三日分別為後續的市場波動「埋下了伏筆」。
  • 指數基金規模突破1.4萬億,管理人頭部效應顯著
    隨後在2018年 、 2019年連續兩年復甦 , 目前這一佔比已提升至17.1% , 雖離2014年的高點佔比還有較大差距 , 但截至2020年一季度 , 指數基金規模已突破1.4萬億元 , 其中 , ETF基金規模近7000億元 , 均創出歷史新高 。特別是今年來指數基金管理人頭部效應愈加顯著 , 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
  • 2021甘肅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備考:財政政策與擠出效應
    【做題提示】1.擠出效應雖然存在於財政政策當中,但是一般題目中若無要求切記不可過度推論產生二級延伸,直接從題目得出的答案則是最優,若無法得出可以適當推理。2.宏觀政策類的題目一般不會考慮特別現實情況,只會考慮理論下是否成立,因此做題時常用的「錢多、錢少」「總供求的不平衡」依舊可以使用二、做題時需要考慮擠出效應的情況(一)擠出效應的概念擠出效應簡單來說就是政府為髮型債券,使市場利率上升,私人投資和支出因而相應地下降。
  • 專題研究:上證指數基金日曆效應研究(一)
    指數基金(Index Fund),顧名思義就是以指數成份股為投資對象的基金,即通過購買一部分或全部的某指數所包含的股票,來構建指數基金的投資組合,目的就是使這個投資組合的變動趨勢與該指數相一致,以取得與指數大致相同的收益率。指數基金是一種以擬合目標指數、跟蹤目標指數變化為原則,實現與市場同步成長的基金品種。
  • 羊群效應與基金投資
    看到這個數據的時候,筆者立馬想到了一個詞: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這個詞你們應該都知道,別稱就是從眾效應。人性總是渴望追隨大眾而獲得正面強化,即人多帶來的安全感。為了讓你們直觀地了解什麼是羊群效應,我找了一個牧羊犬驅趕羊群的視頻,你們感受一下。     其實在基金投資中是存在不少羊群效應的,其中以下這幾個投資行為尤為能體現投資者的"羊群"特徵。
  • 基金經理激辯白酒股:投資追求確定性 高估值或致市場表現平庸
    原標題:基金經理激辯白酒股「醉人」投資追求確定性,高估值或致市場表現平庸證券時報記者 李樹超新年伊始,白酒指數延續2020年的強勢繼續大漲。隨著白酒股越漲越高,市場分歧也在加大,部分基金經理基於投資確定性考慮,堅定持倉白酒「核心資產」;部分基金經理則更關注白酒股的高估值可能導致市場表現趨於平庸,並將根據行業估值和競爭格局的變化捕捉投資機會。
  • 倪晉仁課題組在PNAS上發文揭示中國水土流失引發的CO2通量效應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水土流失在造成生態退化的同時也會引發額外的CO2通量。一方面,流域地表泥沙侵蝕使得下層貧碳且富含礦物質的土層出露,在減少有機碳分解的同時可以結合更多的有機質而形成碳匯;另一方面,侵蝕使土壤顆粒破碎,並使得土壤團聚體含量降低,增加有機碳的分解,造成額外的CO2排放通量。與此同時,土壤侵蝕還可以影響微生物的群落結構及地表植物的生長,從而對碳循環帶來更為複雜的影響。
  • 南方基金史博:新能源汽車未來幾年還會有重大變化
    「未來幾年新能源汽車領域還會有很重大的變化。新能源汽車和智能駕駛、汽車電子化水平的提升密切相關,這裡面也會產生很多機會。」「全球對於光伏的需求,我覺得未來幾年是有非常穩健的增長,所以光伏會呈現比較確定性的周期性成長。」
  • 2300億專項債放量發行 對國開債信用債有擠出效應
    分析人士指出,地方政府專項債的密集發行還將持續,其間將對政策性金融債、信用債產生擠出效應。多類項目收益債問世地方政府債分為一般債和專項債兩種:前者針對沒有收入的公益性項目發行,還本付息之責交由政府一般公共預算;後者則針對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項目發行,由對應的政府性基金或專項收入還本付息。而從資金用途來看,二者同時還可以分類為置換債券和新增債券。
  • 被公募基金低配的銀行股 未來還有多大的吸引力?
    被公募基金低配的銀行股,未來還有多大的吸引力?  銀行股大漲成為近期市場最大的熱點。而且,部分銀行股股價也創下歷史新高,銀行在第二季度期間備受基金嫌棄,數據顯示,全部公募基金和主動型基金重倉持股中,銀行股佔比分別為4.1%、2.3%,較2020年一季度繼續下降。
  • 【A股加速機構化 「抱團」鬆動引發市場震蕩】今年以來,A股持續...
    2020-09-12 04:57:04來源:FX168 【A股加速機構化 「抱團」鬆動引發市場震蕩】今年以來,A股持續演繹結構性行情,消費、醫藥、科技三大板塊成為機構「心頭好」,市場賺錢效應顯著。
  • 泰達宏利基金王建欽:通過Alpha的複利效應可一定程度抵禦市場波動
    《證券日報》記者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5月20日,公募市場上共有FOF產品99隻,合計規模達到486.16億元。除此之外,還有7隻FOF產品正在發行中,其中便包括泰達泰和穩健養老一年FOF。作為FOF的基金經理,會如何在6000多隻基金產品中構建自己的基金組合,他們更傾向於配置哪種基金?
  • 遏制經濟下行引發金融「馬太效應」
    而令人擔憂的是,即便現在已屬買方信貸市場,但因銀行信貸投放風險偏好,加上中小微企業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等問題,在我國生活中實際也形成了範圍不斷擴散的金融「馬太效應」。所謂金融「馬太效應」,即經濟落後地區、盈利能力弱的中小企業獲得銀行信貸及相應金融資源越來越少;而經濟發達地區、盈利能力強的大型企業尤其國有大型壟斷企業獲得銀行信貸及相應金融資源越來越多。
  • 新基金髮行"冰火兩重天" 頭部效應或將更加明顯
    與此同時,新基金髮行冷熱分化進一步加劇,爆款基金逆勢出爐的同時,也有多隻基金募資艱難。業內人士指出,市場持續震蕩,投資者情緒漸趨謹慎,賺錢效應弱化影響基金銷量。另外,今年新發基金創歷史記錄,供應趨於飽和,激烈競爭下頭部效應會更加明顯。新基金髮行「冰火兩重天」從新基金整體發行情況看,11月份以來,新基金髮行節奏大幅放緩。
  • 2020年資本市場十大熱搜事件TOP4:螞蟻集團科創板上市暫緩
    2020年,是中國「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中國資本市場建立運行的第30年,這30年的發展歷史也是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立並不斷完善的歷程。  2020年,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全面優化頂層設計、全面啟動質效改革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
  • 2021年「十大預言」正式出爐!
    臨近年底市場的波動在縮小,但是單邊上漲的可能性也不大,一些資金開始布局2021年的機會,也有很多投資者關注我的2021年十大語言,在過去兩年我提出來的年度十大預言多數都已經得到市場的驗證。在去年12月10號我正式發布2020年十大預言時,當時新冠疫情還沒有被市場關注,但今年受到了疫情的衝擊,市場也出現兩次大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