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作如在演講現場
7月16日下午,在GET2018夏季教育科技大會論壇上,溫州中學創客教育工作室負責人謝作如分享了創客時代中綜合實踐活動的看法。他認為,學校在做綜合實踐活動時,首先要造物,因為造物最容易操作。其次要堅持開源,開源是普惠的前提,不開源就無法普及;最後一定要做可複製的教育創新。
教育部的規定、希望與現實差距較大
謝作如介紹,從2007年到2018年,他跨越了機器人教育、STEM教育、STEAM教育、創客教育,一直到綜合實踐活動,但國家課程裡一直沒有與他研究相關的內容。直到2015年底,他研究教育部國家課程綱要的課程設計表格時,發現自己研究的內容只能在綜合實踐活動。
基於此,他開始翻看那時關於課程改革的材料——《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作為對國家新課改的解讀,書中提出,綜合實踐活動是教育部很重視的一個學科領域,甚至科學實踐活動能否做得好,是判斷改革是否成功的標準。
但在謝作如看來,國家對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視與現實中的落地現狀差距非常大。一方面STEM、STEAM、創客教育、全課程、統整課程等各種概念紛紛登臺,另一方面,中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卻形同虛設,多數學校都是以大掃除、社區服務、做手工,甚至是分析試卷等形式開展。
那麼,綜合實踐活動為什麼不能落地?
謝作如認為,教育部的規定與現實之間不能匹配。教育部規定不能編寫教材,希望百花齊放,但現實是要麼不做,要麼只選擇最簡單的來做;教育部羅列了幾個研究方向,希望作為參考,但是現實是學校還是在分科教學;教育部強調跨學科學習,希望每個老師都能參與,但實際是能做跨學科的老師,一定是學校裡非常優秀的老師,他們早有重任在身。
以創客時代啟示綜合實踐活動
以創客時代的興起作為參照,謝作如認為,創客時代有三個關鍵詞,一是造物,造物是最容易上手,在創造的過程中,一定會用到多學科的知識。二是興趣,創客需要的工具非常好玩,學生想學、老師想教,會形成一種正反饋。三是開源,開源連結是可複製,標準化的,使得資源不再匱乏。
作為參與撰寫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綜合實踐課程指導綱要》(簡稱《指導綱要》)中的一員,謝作如介紹,《指導綱要》提出,綜合實踐活動的活動形式包括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製作和職業體驗 。
其中設計製作就是指學生運用各種工具、工藝(包括信息技術)進行設計,並動手操作,將自己的創意、方案付諸現實,轉化為物品或作品的過程,如動漫製作、編程、陶藝創作等,它注重提高學生的技術意識、工程思維、動手操作能力等。在活動過程中,鼓勵學生手腦並用,靈活掌握、融會貫通各類知識和技巧,提高學生的技術操作水平、知識遷移水平,體驗工匠精神等。
《指導綱要》中的綜合實踐活動,強調要呼喚激發高階思維。如讓呼吸燈的效果更加真實、基於距離差的方向跟蹤、基於PID算法的自平衡小車、用數學方法來建3D模型等。課程設計的範式包括結構、課時、特點和優勢。
對於操作要點,一定要選擇數位化工具,而且一定要選擇開源的數位化工具,如Arduino、micro:bit、3D印表機、雷射切割機、CNC等等。
謝作如做的綜合實踐活動的案例
「無論是STEAM、STEM,還是創客,就是讓學生把學習和真實世界連接起來,不要老想著學習,一定要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謝作如說,「如果真能做到這樣,你會發現學得根本不夠,還要趕緊去學,而不是只在意高考分數。」
最後,他總結說,對於創客時代的綜合實踐活動,首先要造物,造物最容易操作。其次要堅持開源,不開源就無法普及,開源是普惠的前提;最後一定要做可複製的教育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