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
2020-12-10 21:13 來源:澎湃新聞
這個問題,年輕時根本不會去想,老,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概念。但某一天,我被人喊了「阿姨」,其實,我本來是想喊對方「阿姨」的,只是被人家搶了先。後來,我習慣了被人叫「阿姨」,畢竟一個只比我大五歲的同事被人叫了好幾次「奶奶」。又一天,我跟家人興高採烈地講故事:「那是個年過半百的老大爺……」冷不丁,我姐幽幽地插了一句嘴:「你姐夫就是五十五的『老大爺』……」
在我毫無察覺的時候,六零後的人已經準備退休,開啟老年生活,而七零後的我也直追而去。按梁實秋形容的,中年人是人生巔峰,往前看是下坡路,又說中年女人是從「牛奶葡萄」變「金絲蜜棗」。真的,誰也扛不住時間的「無情無恥無理取鬧」。
老,應該是什麼樣的?
上海一位72歲的曹先生最近考了摩託車駕照,通過了專門針對70歲以上人員的能力測試,也通過了科目一。溫州的劉大爺更厲害,87歲高齡,卻在記憶力、判斷力、反應力等能力測試中,以滿分通過。在配好眼鏡,矯正視力達標後成功報考駕照。
自從公安部放開了考駕照的年齡限制以後,這樣的老人還有不少。而道路上,以前拿到了駕照,過了70歲仍然執掌著方向盤的老人,也越來越多。我曾在新疆看到一個房車車隊,司機和乘客都白髮蒼蒼。後來才在一篇報導裡看到,開房車旅行的中國老人有幾千個。2016年,69歲的老康帶著妻子,匯集了五輛退休老人駕駛的房車,開啟了4個多月行程4萬多公裡的歐亞跨國自駕之旅。其中一個叫老喻的,患過胃癌、肝癌,出院後第二天就跟著一起出發了。老康自己也是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人,他覺得這是他出發的理由,因為「在家養病我就完了」。
鍾南山80多歲,卻練出了「麒麟臂」和「腱子肉」;王德順也80多,卻可以白髮飄飄走上T臺……好吧,他們不是普通人,那就看看身邊。
我那已經八十歲的老母親,正在擺弄著新買的智慧型手機。昨天把新機子交給她的時候有些匆忙,但今天卻發現,她已經完成了基本設置,那些我以為她可能不會的功能,實際上並沒有成為障礙。我朋友的母親也八十了,一頭秀髮居然黑多白少,做起家務事手腳麻利,完全不像人們想像中的「老太太」。
或許,年輕時很容易對「老」有一種刻板印象:老,就是齒搖發落,駝背彎腰;老,就是從家到醫院,從醫院到養老院;老,就是身體衰落,記憶衰退;老,就是孤獨寂寞,無所事事。這種刻板印象,不僅讓整個社會都傾向於把「老」看成是負擔,一說到「老」,就容易悲情化,也讓每一個正在步入老年和即將步入老年的人,下意識地把人生限定在一道無形的線圈中,並給這道線圈起了個名字叫「老人只能這麼活」。
不可否認,年齡漸長,生理機能是在退化中的,就像葛文德醫生在《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中說的,老年,是一系列連續不斷的喪失。但是,這畢竟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我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選擇,讓這個過程慢下來,甚至可以在「失去」一些東西的時候,用另一些東西去充盈。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智力有兩種,一種是液態智力,一種是晶態智力。液態智力在成年之後逐漸減退,但是晶態智力卻在人的生命中持續發展。知覺速度的減弱,機械記憶的下降,快速反應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但那並不說明老年人一定不如年輕人,老年人積累的知識經驗可以成功地補償液態智力的下降,前提是,只要一個人保持學習和生活的熱情。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院的專家們曾撰文說,人的體質與容顏的衰老,並非只是年齡不斷增長的原因。對於年齡的恐懼,更容易使身心出現提早衰老的跡象。
看到那些充滿活力的老人,我突然覺得,害怕變老的我們,可能比他們更「老」,只不過,皺紋長在了心裡。從某種意義上說,年老,不是由年齡定義的,而是每一個人的自我定義。
設計 祝碧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老年
相關推薦
評論(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