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司的熱度還沒停,泡菜又來了。
近期的DeFi市場的項目名稱越來越鍾情於食物,吃壽司的大軍還在狼吞虎咽,挖胡蘿蔔和吃泡菜的美食家們已經登場,幣圈變成了農交所,炒幣群變成炒菜群。
9月1日晚間上線的KIMCHI俗稱泡菜,是從SushiSwap(壽司)和YUNO分叉而來的項目,基本上完全套用了Sushiswap借巢生蛋的思路,讓用戶通過質押Uniswap多個代幣池的LP Token來挖得KIMCHI代幣。不得不說,Uniswap是真的慘,自家的後院——流動性礦池已經被兩大美食家拿去做了廚房,隨意生火隨意做菜。
藉助前幾日SushiSwap的高熱度背景烘託,KIMCHI也是一夜成名,上線四小時質押量就超過5億美元,成為繼SushiSwap之後的又一個現象級DeFi項目。
KIMCHI之所以能夠爆火,多半還是源自於市場的FOMO情緒。新生的DeFi玩家日日高收益,執迷於「古典幣圈」的老韭菜們分外眼紅,下手快的已經吃上了壽司,下手慢的卻因為9月2日的下跌成為了二級市場的接盤俠。此時一個新仿盤的誕生必然能夠引起極高的關注度,新老韭菜齊聚一堂,畢竟大家都清楚,手握頭礦才是DeFi致富的最佳策略。
KIMCHI的收益率也是很高的,在其八個質押池中,目前(9月3日)最高的年化收益率為30373%,折合日化高達83%,相當於挖礦一天資產幾近翻倍,這樣的財富誘惑當然是礦工們難以抵擋的。泡菜一來,手上的壽司瞬間就不香了。那麼這樣的收益率有沒有實際的價值支撐呢?
答案是沒有的。KIMCHI只是SushiSwap的低成本Fork,沒有白皮書沒有詳細介紹,只有一個簡陋的官網和粗糙的智能合約,其瞄準的用戶受眾就是DeFi市場中短線操作挖賣提的礦工們,本質上更像是一個短平快的資金盤,由此所產生的價值也都是DeFi的泡沫。
這碗泡菜截至目前已經餿掉,存活時間不到48小時,同樣是站在DeFi美食陣營的NOODLE(麵條)、HOTDOG(熱狗)更是跌去了超過99%,這些項目的保質期比空氣幣和資金盤還要短得多。
我的泡菜和拉麵幾乎歸零
熱狗在5分鐘內從4000美元跌至1美元
KIMCHI和資金盤的區別在於去中心化,用戶存入的LP Token都在智能合約手中,用資金盤的話術來說就是「永不關網」。所有的挖礦收益都相當於是空投,用戶所付出的只有ETH代幣轉帳的礦工費,當收益能夠抵消高昂的礦工費時,剩下的就都是利潤。這看起來很美好,但前提是智能合約必須是安全的。
KIMCHI目前暫無公開審計報告,而且合約中存在已知後門,合約擁有者可以無限制地增發代幣,從而導致項目的覆滅。對於該項漏洞,KIMCHI發布了「延遲操作」的修複方案,即合約擁有者進行的所有操作,都能被用戶觀察到,且均有48小時的延遲,相當於用戶有48小時的時間來根據合約操作做出應對策略。
當然這也不意味著絕對的安全,作為礦工用戶,面對類似項目中首先要做的就是閱讀代碼和檢查智能合約,這一點除了少數「科學家」之外大部分礦工都是無能為力的,所以面對沒有經過審計的項目還是謹慎為妙,除非你已經做好了損失本金的準備。
DeFi項目的技術成本都是很小的,最核心的競爭力在於玩法和創意,KIMCHI這種無腦照搬的Fork項目的製作時間和存活壽命都會很短,每一次Fork影響力就會衰減一個量級,它們沒有實際應用價值,只為帶動FOMO情緒的滋生和市場泡沫規模的擴大。
海外社區將它們稱為墮落的金融(DegenFi),在市場發展的早期此類項目必然層出不窮,短期內我們有望見到更多「食物」和「農作物」的加盟,給五穀不分的幣民們上一堂生動的自然課,但隨著用戶逐漸審美疲勞,泡沫退去之後,這些沒有價值的Fork項目也將歸於平靜。
DegenFi和泡沫也並非毫無益處,它們會吸引市場的注意力以及大量資金的湧入,讓DeFi市場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原始用戶積累,逐漸形成一個自由的生態,當市場中出現更好的項目時,冷啟動環節會更加輕鬆,不用再依靠資金和機構的參與來博得熱度,而是僅憑產品創新就能俘獲大量DeFi用戶的芳心。就像2017年的ICO熱潮一樣,雖然無數空氣幣擾亂市場製造泡沫,但也在無形中為區塊鏈和數字經濟打出了最好的廣告,引發了後續幾年在公鏈、分片、跨鏈、DeFi等技術上的創新。毫不誇張地說,現在的區塊鏈行業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一多半的功勞來自於泡沫橫行的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