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 Lett.:薄膜沸騰——超高熱流密度的全新相變傳熱模式

2020-12-06 騰訊網

  【基本信息】

  1.作者信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機械與航天工程系陳仁坤教授(通訊作者)課題組博士生王清洋(第一作者)。

  2.研究主題:傳熱 – 沸騰 – 納米多孔膜

  3.發表時間:2018年4月6日上線。

  【研究背景】

  沸騰是一種常見的液體汽化現象,經常被應用於發電、製冷、海水淡化、汙水淨化(蒸餾)、化學加工以及大功率電子器件的熱管理。

  在科學研究中,通常將沸騰分為池沸騰和流動沸騰。在池沸騰(大空間沸騰)中,熱壁面(即提供熱量的表面)沉浸在不流動的液體池中加熱壁面附近的液體;在流動沸騰中,液體流過熱壁面,在流動過程中被加熱沸騰。

  熱流密度: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橫截面積上的熱量(單位:J/m2s或W/m2),反映了傳熱強度。沸騰傳熱的臨界熱流密度(Critical Heat Flux,縮寫CHF)反映了沸騰表面在安全條件下的最大傳熱能力。

  光滑表面池沸騰的CHF通常約為100 W/cm2。通過採用微納米結構、親疏水表面處理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池沸騰CHF,但已有研究成果仍普遍低於250 W/cm2。

  對於微通道流動沸騰,按照投影面積計算的CHF接近1000 W/cm2。但是由於微通道具有較大的熱表面面積,因此其基於實際沸騰傳熱面積(而非投影面積)的CHF仍遠小於1000 W/cm2。此外,由於液體汽化發生在微通道中且同質量的氣體體積遠大於液體,微通道流動沸騰在高熱流密度下易發生流動失穩。

  如何提高平整表面沸騰傳熱的CHF值,如何通過實驗得到高於1000 W/cm2的CHF值,甚至接近理論上的平整表面上液-氣相變傳熱的最高CHF值(從70 °C的液相水汽化至20 °C的氣相水,理論最大值約5000 W/cm2),一直是相變傳熱研究的重大挑戰。

  【文章亮點】

  1.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沸騰模式:薄膜沸騰。相比池沸騰,薄膜沸騰的傳熱能力顯著提升。相比微通道流動沸騰,通過納米多孔膜所形成的薄膜沸騰不再有流動失穩情況的顧慮;

  2. 使用了納米多孔氧化鋁膜作為加熱表面,液體流過膜上的納米孔後形成薄液膜並被加熱汽化。這種沿多孔膜表面法向方向的供液方式消除了液體流動阻力對CHF的限制,可以應用於大面積高熱流密度沸騰傳熱;

  3.首次通過實驗得到了基於平整表面的高於1000 W/cm2CHF。在50 mm2和8.4 mm2的表面上CHF分別高達1230 W/cm2和1850 W/cm2。該結果是現有研究所達到的最高值,且已達到或超過理論最大值的1/4。

  4.本研究有助於加深對於高熱流密度液-氣相變傳熱的科學認識,並為實際工程應用提供參考和依據。

  【圖片導讀】

  1 |池沸騰與薄膜沸騰中氣泡生長機制的對比

  a) 池沸騰;(b) 薄膜沸騰。紅色部分表示溫度較高的液體,藍色表示溫度較低的液體。

  [解讀]

  在池沸騰中,液體池的溫度接近飽和溫度,而液體池底部的熱邊界層內存在較大的溫度梯度。最靠近壁面的液體溫度最高,在熱邊界層邊緣處的液體溫度接近液體池整體溫度。

  在池沸騰中,氣泡產生後的生長過程可分為兩個時期。早期氣泡較小,整個氣泡都在熱邊界層內部,其液-氣界面具有較高溫度,汽化較快,因而氣泡生長較快。後期氣泡長大,一部分液-氣界面處於熱邊界層外,溫度較低,汽化較慢,因此氣泡生長較慢。在薄膜沸騰中,液體薄膜的厚度被人為控制使其小於相同溫度下池沸騰中的熱邊界層厚度,此時整個液體薄膜具有較高的過熱度,因此沸騰時氣泡的生長全部處於早期,液-氣界面始終處於熱邊界層內,傳熱更高效。

  在池沸騰中,當氣泡體積足夠大時,氣泡在浮升力作用下脫離熱壁面,新一輪氣泡成核-生長-脫離周期開始。在薄膜沸騰中,在氣泡尺寸大於液膜厚度後,氣泡將與大氣接觸,因此直接脫離熱壁面,無需生長到較大尺寸。因此,相較於池沸騰,薄膜沸騰具有更高的氣泡脫離頻率。

  此外,當氣泡脫離後,液體需要傳遞到並補充原氣泡佔據的位置,從而進入下一個氣泡周期。相比於池沸騰(橫向的液體傳遞距離大約為氣泡直徑的一半,約1 mm),本文中納米多孔膜提供了更高效的液體補充,液體需要橫向傳遞的距離僅約為納米孔的間距(約100 nm)。

  總之,相比於池沸騰,薄膜沸騰的氣泡生長速度更快,氣泡脫離頻率更高,液體補充更有效,因此具有更高效的傳熱性能。

  圖2 | 納米多孔膜的形貌表徵和傳熱測試裝置

  a,b) 納米多孔氧化鋁膜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a) 俯視圖;(b) 截面圖。比例尺:(a) 1 μm (插圖200 nm);(b) 50 μm (插圖500 nm);

  c) 實驗裝置結構示意圖與樣品實物圖。

  [解讀]

  納米多孔氧化鋁膜的孔隙率約為47%,平均孔徑240 nm,直孔長度(等於膜的厚度)約為60 μm。實驗中去離子水被加壓,從多孔膜的底部穿過直孔到達頂部,在多孔膜上形成液膜,其所在的密封腔體充滿壓強為17.5 Torr(約等於2.33 kPa)的水蒸氣(即20 °C水的飽和蒸氣壓)。多孔膜上沉積的Pt薄層用於施加熱流,同時用於讀取溫度。

  圖3 | 不同液體壓力下的沸騰曲線(熱流密度vs.過熱溫度)

  過熱溫度為加熱表面溫度與飽和氣體溫度之差。在液體壓力為1398 Torr的實驗條件下,得到的最大CHF值為1230 W/cm2。

  [解讀]

  多孔膜兩側的壓差決定了水的流量,因而在給定壓差下,隨著熱流的變大,多孔膜頂部的液膜因為受熱沸騰而逐漸變薄。在熱流密度較小時,液膜較厚,沸騰現象類似於池沸騰,實測熱流密度與池沸騰的Rohsenow關聯式吻合。隨著熱流密度增大,液膜逐漸變薄,因此實驗結果偏離池沸騰,傳熱效果開始增強(反映在同一過熱溫度下熱流密度的顯著提高)。當壓差提供的液體流量全部汽化時,多孔膜頂部的液膜燒乾,液體的流量不足以支撐更高的熱流密度,該時刻下的熱流密度達到臨界熱流密度(CHF)。

  圖4 | 高速攝像機拍攝的沸騰表面

  液體壓力:760 Torr(1大氣壓);攝影幀速:200(a, b)或600(c-f)幀/秒。

  熱流密度:(a) 0 W/cm2;(b) 3.7 W/cm2;(c) 55.2 W/cm2;(d) 337.5 W/cm2;(e) 571 W/cm2;(f) 700 W/cm2。

  [解讀]

  在未加熱表面時(熱流密度0 W/cm2),液體在納米孔膜表面形成較厚的液膜,無氣泡產生。在很小的熱流密度(3.7 W/cm2)下,氣泡成核現象開始顯現,氣泡脫離時的尺寸約為幾毫米。隨著熱流密度逐漸增大,由於液膜逐漸變薄,氣泡尺寸逐漸變小。最終在接近CHF的熱流密度下(700 W/cm2),樣品表面燒乾。更大的熱流密度將導致樣品燒壞。

  圖5:實驗測得的CHF與多孔膜兩側壓差的關係

  利用簡單粘性流體模型計算得到的結果(紅色點線)與實驗結果(黑色實心方塊)吻合。

  [解讀]

  實驗結果顯示,CHF與壓差呈線性關係。在本實驗中,達到CHF時,多孔膜兩側壓差驅動下的水的流量全部用於液-氣相變,因而可大致認為CHF與水的流量成正比。根據粘性流體的哈根-泊肅葉公式,通過圓管的水的流量正比於圓管兩端的壓差;而多孔膜的直孔可近似於圓管,因此CHF與通過多孔膜的水的流量成正比。理論上講,進一步提升多孔膜兩側的壓差會得到更高的CHF值。但是由於實驗所用的氧化鋁膜多孔而且很薄,進一步提高壓差將可能導致多孔膜破裂。所以作者們通過減小樣品面積的方法以降低施加在多孔膜上的應力。本工作中利用面積為8.4 mm2的納米多孔薄膜獲得了1850 W/cm2的CHF值,且該結果仍與理論模型計算結果吻合。這是現有的沸騰傳熱相關研究所達到的最高值

  6 |薄膜傳熱過程的過熱溫度和熱流隨時間的動態變化

  液體壓力為1398 Torr的實驗條件下,

  a) 過熱溫度隨時間的變化;

  b) 熱流密度隨時間的變化。

  [解讀]

  圖6表明本實驗中在每一穩態工況下(即一定時間內熱流密度恆定,對應圖中每一級階梯),過熱溫度隨時間變化很小。而在微通道流動沸騰中,由於通道內的兩相流失穩,壁面溫度隨時間產生劇烈波動。這是由於本實驗中使用的納米多孔膜具有孔徑為240納米的直孔。這一孔徑尺寸小於本實驗條件下的臨界氣泡半徑(約16微米),因此在孔中不會生成氣泡,-氣相變僅發生在孔外區域,有利於新生成的氣泡快速從熱壁面脫附,提高傳熱效率。

  【文獻信息】

  Qingyang Wang and Renkun Chen. "Ultrahigh Flux Thin Film Boiling Heat Transfer Through Nanoporous Membranes"Nano Letters,2018, DOI: 10.1021/acs.nanolett.8b00648.

  供稿|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博士生王清洋

  部門| 媒體信息中心科技情報部

  撰稿、編輯| 劉田宇

  主編| 張哲旭

  清新電源投稿通道(Scan)

  歡迎讀者加入

  ? 添加備註:姓名+單位+研究方向

相關焦點

  • Nano Lett. | 晶界處雙晶微納米相變超彈性的雙層相容性理論
    為解釋這一「反常」現象,本文作者們提出專門針對相變與晶界耦合作用的雙層相容性理論。這一理論在以傳統晶體相容性理論解釋單一晶粒中孿晶微結構演化的基礎上,提出晶界為了限制鄰近晶粒中的不同位錯在晶界處導致相對滑移,會反作用於鄰近晶粒中的孿晶形核,造成「相容性互鎖」,同時孿晶的形成還修復了晶界的缺陷,如圖1。因而促成在晶界處既有高水平的超彈性能,又能保持長久的疲勞壽命的「反常」現象。
  • 華人科學家發現第四種傳熱方式!真空聲子傳熱將改寫物理教科書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香港大學校長張翔帶領的研究團隊,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在納米尺度下、發生在真空環境中的聲子傳熱。這宣告著,經過幾十年、幾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人類終於成功發現並捕捉到了這種全新的傳熱方式。
  • 南大實現突破平面光刻限制的超高密度均勻納米線堆疊生長集成技術
    ,平行生長製備出尺寸均勻()的超高密度(間隔<40 nm)晶矽納米線陣列。此項研究建立在課題組近期在3D納米線生長調控的基礎之上(見後續列表),首次展示了精控納米生長技術在高均勻性尺寸調控和大規模三維構架製備上的巨大潛力,其低溫生長技術(<350 oC)也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Monolithic 3D前端-後端器件集成帶來了全新的技術可能和突破方向。
  • 太陽能熱泵相變蓄熱器的研究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由於相變材料的傳熱係數一般較低,且在相變過程中伴有體積變化。因此,合理地設計相變蓄熱器是相變蓄熱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各國的研究者們嘗試設計了各種類型的蓄能換熱器。1、相變蓄能材料/水換熱器相變蓄能換熱器的形式主要有殼管式和矩形式,絕大多數的相變蓄能換熱器的換熱介質為水,對於採用這種介質蓄能的換熱器研究起源較早,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學者在不斷的研發新型的相變蓄能材料/水換熱器,並對其換熱特性、傳熱機理等進行不斷的深入研究,以期早日實現工程應用。
  • Nano Lett.:含有高密度缺陷位點的銀納米線的合成
    近來,西安交通大學金明尚(通訊作者)提出了一種高效合成具有高密度缺陷位點納米材料的方法。文中介紹,使用具有一維孔道結構的分子篩SBA-15做為模板劑吸收銀離子,然後再將銀離子還原成銀,而說的到的銀納米線表面便具有告密的的缺陷位點。利用此種銀納米線做為催化劑催化矽烷轉化,測試得到的轉化頻率(TOF)是目前所有銀催化劑中最高的。
  • 相變蓄熱技術+材料研究 解決效率偏低成本較高等問題
    本文針對太陽能相變蓄熱技術和相變蓄熱材料做了實驗研究,發現利用相變蓄熱技術能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1 相變蓄熱的特點相變、熱傳導及對流是相變過程中常見的3 種物理現象,相變傳熱問題又稱為Stefan 問題。其中,對流主要發生在液態區域,導熱主要發生在固態區域,它們都比單一的熱傳導和熱對流要複雜得多。
  • 復旦《Nano Lett》:首次報導一種高性能紫外光探測器
    論文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0c03759研究結果表明,Ca2Nb3O10納米片薄膜PD在280 nm 3V下表現出高性能、高響應度(14.94A·W -1)、高檢測率(8.7×1013瓊斯)、高光譜選擇性(R280 nm /R400 nm = 8.84 × 103)、快速(0.08/
  • 熱流傳感器在評估建築物牆體保溫性能的檢測應用
    通過實測不同風速下的牆體熱流密度、壁面溫度及空氣溫度計算實測條件下牆體外表面的對流換熱係數,有利於牆體傳熱係數的準確。一方面, 牆體實際的傳熱過程為非穩態傳熱,由於溫度波的延遲效應,在同一時刻所測得的熱流值和溫度值在時間上是不吻合的,另一方面,由於牆體的蓄熱作用,同一時刻由內表面進入牆體內部的熱流值與牆體內部流出外表面的熱流是不一致的。
  • 相變傳熱技術及相變節能器
    相變傳熱技術相變傳熱技術是指利用工質相變時的汽化潛熱,進行熱量的快速傳導。在密封的真空管道內部,加入適量的可以相變的工質,常用的工質主要為R23、R134a、R410a、R407c等環保型冷媒。U型相變節能器採用相變傳熱技術,在相變節能器內部,工作液體在進風側蒸發吸熱,熱量由蒸發段轉移至冷凝段後,再冷凝放出熱量,用於送風的再加熱。空氣經過節能器的蒸發段後,起到初步地製冷降溫,從而降低表冷器的製冷量消耗。除溼後的空氣經過節能器的冷凝段,空氣吸熱升溫,進一步降低空調機組再熱段的熱量消耗。節能器的預冷和再熱過程,僅利用空氣的溫差進行工作,完全沒有能源消耗。
  • 熱流方向導熱係數與熱流方向的關係
    5熱流方向導熱係數與熱流方向的關係,僅僅存在於各向異性的資料中,即在各個方向上構造不同的資料中。傳熱方向和纖維方向垂直時的絕熱性能比傳熱方向和纖維方向平行時要好一些;同樣,具有大量封閉氣孔的資料的絕熱性能也比具大量有開口氣孔的要好一些。氣孔質資料又進一步分成固體物質中有氣泡和固體粒子相互輕微接觸兩種。纖維質資料從排列狀態看,分為方向與熱流向垂直和纖維方向與熱流向平行兩種情況。
  • Nano Letters:通過溶劑-蒸氣退火法獲得具有高取向的二維鈣鈦礦薄膜助力高性能穩定的太陽能電池
    開發具有垂直取向的二維(2D)鈣鈦礦薄膜是利用這些材料實現高性能太陽能電池的關鍵。
  • 工程熱物理所超臨界流體湍流傳熱特性研究獲進展
    該特性使得超臨界流體具有「傳熱惡化」、「傳熱強化」等特殊的傳熱規律,對系統的性能具有重要影響,因此超臨界流體的傳熱特性一直被研究者所重視。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儲能研發中心對定壁溫條件下超臨界流體豎直圓管內向上湍流流動的傳熱特性開展了研究。該研究採用數值模擬方法,在圓柱型坐標系下使用SST k-ω湍流模型。
  • 一級建築師備考指導:傳熱的基本知識
    熱量的傳遞稱為傳熱。在自然界中,只要存在溫差就會出現傳熱現象。  傳熱的基本概念  (一)溫度  溫度是表徵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溫度使用的單位為K或℃。  (二)溫度場  某一瞬間,物體內所有各點的溫度分布稱為溫度場。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Nano Letters報導量子中心王健教授關於...
    近期,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王健研究組與合作者在鈦酸鍶(SrTiO3)襯底上外延生長的單原胞層厚(0.55 nm)鐵硒(FeSe)薄膜中觀測到了具有磁激發跡象的玻色模式和強非磁性雜質誘導的準粒子束縛態。
  • 多價態鈷氧化物薄膜體系B位陽離子遷移驅動的多態拓撲學相變
    顯然,通過直接控制B位離子轉移操控拓撲學相變可以極大豐富材料的功能特性並為探尋伴隨拓撲學相變的多元化新現象提供新的可能。然而,由於較高的配位數以及強的B-O鍵合需要克服較高的內聚能才能實現B位離子的有序遷移,這對實現B位離子驅動的拓撲學相變形成了巨大的挑戰。
  • 普發特發布薄膜相變分析儀PTM1700型新品
    是一款對相變材料相變特性進行測量與分析的精密光電儀器,可通過自動測量分析薄膜或者粉體等相變材料的熱滯回線、相變溫度、熱滯寬度、相變幅度等特性參數。4、全自動一-鍵測量,操作簡單,省時、省事5、超高採樣速率
  • 進展 | 多價態鈷氧化物薄膜體系B位陽離子遷移驅動的多態拓撲學相變
    顯然,通過直接控制B位離子轉移操控拓撲學相變可以極大豐富材料的功能特性並為探尋伴隨拓撲學相變的多元化新現象提供新的可能。然而,由於較高的配位數以及強的B-O鍵合需要克服較高的內聚能才能實現B位離子的有序遷移,這對實現B位離子驅動的拓撲學相變形成了巨大的挑戰。
  • 進展|多價態鈷氧化物薄膜體系B位陽離子遷移驅動的多態拓撲學相變
    他們利用不同價態Co離子穩定性的差異,經過兩個步驟的真空退火,實現了B位Co離子和O離子的協同遷移,從而誘導薄膜發生從鈣鈦礦到鈣鐵石再到單層鈣鈦礦結構(La0.7Sr0.3CoO3-La0.7Sr0.3CoO2.5-La1.4Sr0.6CoO4)的連續拓撲學相變(圖1)。其中,第一步相變由O離子遷移導致,第二步相變由B位Co離子和O離子的協同遷移導致。
  • 圓柱形鋰離子電池徑嚮導熱係數測試:傳熱模型的有限元仿真和驗證
    在測試過程中不允許破壞圓柱形鋰電池,因此在實際測試中並不能在電池內部上插入溫度傳感器獲得T(r,t)測量值,但可以採用熱流傳感器在電池外表面獲得熱流隨時間變化曲線。同樣,通過對此恆溫加熱過程中的熱流密度變化曲線取對數,其對數隨時間的變化曲線也是一條斜率為方程(5)的直線。具體推導過程不再詳述。
  • 四川大學傅強教授/吳凱副研究員《ACS Nano》:聚光相變儲熱技術的...
    特別地,將熱電技術以聚光的形式集成到相變儲能材料上,而不是直接將入射的太陽光設置在熱電裝置上,具有諸多的優點(圖1):(1)利用PCMs巨大的相變潛熱,可以持續不斷地為電子器件提供電能,而不會受到天氣變化/光照強度浮動的影響;(2)聚光技術的受熱面積小,減小了與外界環境的換熱面積,有利於充分利用太陽能並有效降低熱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