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花在上海科普大講壇上
中新網上海12月20日電 「啊......我壞掉了。」月球車玉兔2014年初在社交平臺微博上發布的這條信息曾讓人揪心不已。
本周末在上海科技館舉辦的上海科普大講壇上,探月「嫦娥」張玉花回憶起這一刻仍難掩遺憾,「有一次有人問我,如果想像一下你能到月球上去,你想幹嘛?我說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看我的『玉兔一號』(玉兔號月球車),我想看看還能不能修好它。」
張玉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探月工程負責人、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指揮,是航天人眼裡的現實版探月「嫦娥」。
2014年初,「玉兔號」月球車在第二個月晝周期,行進時被石塊磕傷,造成電纜短路,行程終止在了114.8米。
在當天的講壇上,張玉花說,在後來的研究中發現,「玉兔號」月球車之所以沒能達到預期的結果,一是由於當時未能很好地預估月球表面溫度,月球車上的電纜變軟變長,電纜外的絕緣皮變得薄弱。另一原因可能是「玉兔號」月球車在往前走的時候走得太快,電纜磕在石塊上被拉了出來,月表溫度高,經過幾次行走後電纜就破了,最終造成整個月球車短路,供不上電,也就無法行動了。
此後玉兔依然頑強地「存活」了兩年多,張玉花說,這證明當時的電源、測控功能依然良好。
2016年7月底,「玉兔號」月球車停止工作,與它的粉絲正式道別。
那是中國航天第一次觸及月面,工程目標圓滿完成,但張玉花始終憋著一口氣,要讓「玉兔二號」月球車彌補這個遺憾。她帶領團隊優化設計,儘可能減少電纜裸露在外。
再送月球車遠行,張玉花像是送孩子上大學的母親,「我把孩子交到你們手上了,可一定得照顧好它!『開車』的時候千萬別莽撞。」
「玉兔號」月球車的探索為「玉兔二號」月球車能夠長時間穩定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如今,「玉兔二號」已圓滿完成任務,並且還在超期服役中。
(記者 鄭瑩瑩)
內容來自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