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度超過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技術公司Metawave完成1000萬美元融資

2020-11-26 36kr

據外媒報導,矽谷智能車載雷達公司 Metawave 已經獲得1000萬美元融資,現代、豐田和汽車供應公司 Denso 等五家公司投資。融資將主要用於研發無人駕駛汽車中的「智能車載雷達系統」。去年 9 月,Metawave 曾獲得了上汽資本70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

Metawave 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Maha Achour表示,「我們正在與 tier 1 製造商合作開發可以整合到汽車中的技術,預計未來幾個月開始小批量生產。」

Maha Achour 是MIT 物理學博士,後又在加州聖地牙哥分校攻讀電子工程以及通信系統理論。從 1996 年開始就在射頻及光學行業工作,曾經在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領導過一些無線電相關的研究項目。

2006 年,她創立超材料(Metamaterials)研發公司 Rayspan 並擔任 CTO ,該公司主要研究的是超材料天線(Metamaterials Antenna)——一種用超材料操縱天線系統使其增加效率的天線。

大約在兩年前,Maha 和現在公司的 CTO Bernard Casse、工程 VP George Daniel 一起在 PARC 研究中心工作,從事的研究內容中依然有超材料,同時還有 5G 通信技術。而Maha 還是想將這些新技術帶向商業市場,於是創立了Metawave。


Metawave 的主打產品為毫米波雷達「WARLORD」(W-Band Advanced Radar for Long-Range Object Recognition and Detection),其頻段在 76-81 GHz。

這類識別模塊有多種不同價位的配置,包括攝像頭,雷射雷達和雷達。其中,攝像頭和雷射雷達的最大距離分別為50米和150米。但是,以FCC-分配頻率77GHz運行的多模式雷達擁有更遠距離的探測能力。

Metawave 方面稱,WARLORD 採用了自適應超材料天線,能發射可操控的高度定向的電磁波束,探測目標物的位置、速度,且不易受惡劣天氣以及環境。

同時,這款毫米波雷達內置了 Metawave 自研的 AI Engine(人工智慧引擎),通過傳感器識別由物體微動產生的都卜勒特徵,對汽車、行人、自行車、路人及遠處物體進行分類和追蹤,並分析潛在危險。

Metawave 的「模擬雷達」技術使用了自適應超材料來模擬分階段陣列,這種自適應材料可以進行軟體控制,並具備擁有單一電磁性能的電路板結構。

常見的分階段陣列天線一般是通過改變發出的信號相位,用多種散熱元素去形成和引導光束,而這些 Metawave 用單個天線便可完成,且系統更加簡單、節能,性能甚至優於目前先進的數字波束成形雷達。

Maha 將之形容為一個「五維」系統:「通過深度學習技術,在神經引擎裡進行特徵標註,它可以分析距離、速度、垂直和水平角度,並進行物體分類。」

Maha 對自動駕駛發展前景表現出很強的信心,她認為,自動駕駛汽車具備了安全、可靠和其它附加功能之後,其商業模式也會加速形成,眼下行業還沒有統一規則,可能會拖慢技術進度,但如果一些國家可以帶頭展示這項技術帶來的好處,「毫無疑問,它一定會成功。」

相關焦點

  • 毫米波雷達進入成像時代,低線束雷射雷達危險了!
    這家華人主導的美國初創公司,試圖用4D點雲成像毫米波雷達技術來挑戰時下熱門的雷射雷達,改寫自動駕駛傳感器的行業格局。 首代4D毫米波雷達成功試水之後,傲酷相當於完成了技術驗證,實現了在探測維度上對傳統毫米波雷達的超越。隨後,傲酷將目標市場放在了更火熱的自動駕駛領域,研發探測精度更高的77Ghz點雲車載毫米波雷達,不僅在解析度上甩開傳統3D毫米波雷達,還要叫板雷射雷達。
  • 無人駕駛黑科技:毫米波雷達穿透力強,雷射雷達精度高
    精度上的差異,讓毫米波雷達性能不及雷射雷達無人駕駛技術想要真正上路行駛,最關鍵的技術難點就在於汽車如何能對現實中複雜的交通狀況了如指掌,這樣一來就必須使用雷達裝置。現階段主流無人駕駛研發技術中,都選擇了雷射雷達,而一向「不走尋常路」的馬斯克選擇使用毫米波雷達。那麼,兩種類別的雷達技術究竟有什麼區別?
  • 毫米波雷達與雷射雷達兩種類別的雷達技術究竟有什麼區別?
    車載雷射雷達普遍採用多個雷射發射器和接收器,建立三維點雲圖,從而達到實時環境感知的目的。從當前車載雷射雷達來看,機械式的多線束雷射雷達是主流方案。雷射雷達的優勢在於其探測範圍更廣,探測精度更高。但是,雷射雷達的缺點也很明顯:在雨雪霧等極端天氣下性能較差,採集的數據量過大,價格十分昂貴。目前百度和谷歌無人駕駛汽車車身上的64位雷射雷達,售價高達70萬元人民幣。
  • 傲酷公司獨創的4D毫米波雷達性能媲美低線束雷射雷達
    現在全球前四大的毫米波雷達供應商被稱為「ABCD」,即 Autoliv(美安)、Bosch(博世)、Continental(大陸)和 Delphi(德爾福)。他們年出貨量總和達到千萬級別,且價格便宜。 但,除了全天候和低成本的優勢,傳統毫米波雷達也有其技術的局限性,比如無法點雲成像,精度低。
  • 無人駕駛的雷達黑科技:毫米波穿透力強 雷射雷達精度高
    這套硬體中,除了8個攝像頭和12個全新超聲波傳感器之外,一個前向探測雷達引起了注意。經研究,特斯拉上所使用的探測雷達為毫米波雷達,而非其他主流無人駕駛研發中所使用的雷射雷。那麼問題來了:毫米波雷達是否能夠勝任雷射雷達的工作,成為一種實現無人駕駛更加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 傳感器熱點:雷射雷達製造商Lunewave完成700萬美元A輪融資
    傳感財經 【奧松電子完成近億元C輪融資】 近日,廣州奧松電子有限公司(簡稱:奧松電子)成功完成近億元的C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毅達資本與凱思基金聯合領投,廣州市新興基金、清華珠三角研究院及廣州開發區投資集團等多家機構跟投。
  • Lunewave龍勃透鏡毫米波雷達成自動駕駛汽車「雙眼」
    誕生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是一家為賦能自動駕駛和5G無線網絡打造創新型傳感器的創業公司,據麥姆斯諮詢報導,近日該公司宣布完成了5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用於開發其突破性的雷達和天線技術。,龍勃透鏡天線首次開發於20世紀40年代,Lunewave基於該天線技術,利用3D列印創造出了新的架構,使其功能更強大,實現了相比目前市場上的傳感技術更大的傳感範圍和更高的精度。
  • 廉價化雷射雷達的希望:MEMS雷射雷達 vs 固態雷射雷達 | 雷射雷達...
    本系列首發雷鋒網,來自公眾帳號嘯語,原創技術觀察,寫給萬分之一的創新者。選擇這一路線的公司包括了:荷蘭Innoluce公司(從飛利浦剝離,已經被著名汽車半導體供應商英飛凌全資收購),預計2018年量產,成本不超過100美元,在探測範圍和解析度方面超過其它固態雷射雷達,能夠實現白天單次發射探測距離250米、角解析度0.1°,雷射功率利用效率大於95%,使用的雷射器由歐司朗光電半導體供應。英飛凌公司認為高速運算平臺只是系統的一小部分。
  • 自動駕駛技術扎堆,寶馬、百度慧眼識珠:龍勃透鏡毫米波雷達
    Lunewave誕生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是一家為賦能自動駕駛和5G無線網絡打造創新型傳感器的創業公司,據麥姆斯諮詢報導,近日該公司宣布完成了5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用於開發其突破性的雷達和天線技術。本輪融資由Fraser McCombs Capital(FMC)領投,BMW i Ventures(寶馬風險投資)、百度風險投資等公司戰略跟投。
  • 自動駕駛導航技術興起,國產毫米波雷達前景如何?
    在汽車防撞傳感器當中,根據工作原理和工作過程不同,分為超聲波雷達、紅外雷達、雷射雷達以及毫米波雷達。 4.清能華波(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清能華波成立於2010年,專注車載與工業毫米波雷達技術研究與應用。目前,該公司已經完成了毫米波雷達全集成核心晶片的研發,並逐步進入產業化進程,其毫米波雷達核心晶片將會在未來3-5年之內逐步實現部分自主可控。
  • 毫米波雷達及其應用
    位置、速度和方位角監測是毫米波雷達擅長之處,再結合毫米波雷達較強的抗幹擾能力,可以全天候全天時穩定工作,因此毫米波雷達被選為汽車核心傳感技術。毫米波雷達與雷射雷達隨著自動駕駛的火熱,雷射雷達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因為其具有高精度、大信息量、不受可見光幹擾的優勢。
  • 毫米波雷達要被「顛覆」?球型/3D列印天線/180度視場角,見過嗎?
    近日,這家研發新型車載毫米波雷達的公司(Lunewave)宣布,A輪融資700萬美元,同時,還有兩位汽車行業資深高管(保時捷前總裁和安波福前工程副總裁)加盟公司董事會。同時,該公司也在嘗試在汽車雷達領域制定新的標準。 在2017年公司成立之前,Lunewave的核心技術是建立在其技術聯合創始人(郝欣博士和梁敏博士兩位華裔工程師)在亞利桑那大學十年的研發基礎之上。
  • 汽車自動駕駛之雷射雷達行業深度報告
    從效果上來講,雷射雷達維度(線束)越多,測量精度 越高,安全性就越高。(美股代碼:GRAF)合併從而實現借殼上市, Velodyney 的成功上市為全球雷射雷達廠商樹立了良好的典範。受此消息影響,Graf 股 價大漲 48.23%,市值達到 6.26 億美元。Velodyne 表示,合併後的公司市值約為 18 億美 元,同時能從新的機構投資者及 Graf Industrial 現有股東那裡籌集 1.5 億美元融資。
  • 五大雷射雷達公司「大亂鬥」
    這五大雷射雷達公司,目前最高的 Luminar 市值超百億美元,最低 Innoviz 估值也達到 14 億美元。這些公司在資本市場受到熱捧背後,是各大車企紛紛選在量產車上搭載雷射雷達。本田和豐田已確定在其L3級自動駕駛車型上使用雷射雷達;奔馳、沃爾沃、寶馬、蔚來和小鵬等廠家也準備在2021年的量產車上選用雷射雷。
  • 智能網聯汽車系列榜單(二)——中國毫米波雷達企業TOP10
    超聲波雷達作用距離較短,同時相比於毫米波雷達,體積偏大,質量較重,但技術要求不高,成本較低,目前主要應用於汽車泊車系統中。而在更為重要的自動駕駛領域,毫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則代表了一種方向分歧。 和雷射雷達相比,成本是毫米波雷達的最大優勢。目前,毫米波雷達的價格在千元級別,而雷射雷達則在萬元以上。
  • 機械雷射雷達群雄鏖戰,固態雷射雷達硝煙再起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有至少20家車企和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宣布,將自2020年起,量產L3級自動駕駛技術。 隨著自動駕駛商業化和規模化的步伐加速,雷射雷達迎來藍海市場。畢竟除了特斯拉,全球絕大多數的自動駕駛公司,均使用雷射雷達作為感知套件的一部分。
  • 【牛車實驗室】趣味解讀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 自動駕駛的「電子眼」
    但是最關鍵的技術難點卻在於獲取數據,所以雷達變成了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硬體。自動駕駛汽車通過雷達將複雜的交通數據全部捕獲。目前來說汽車上常見的雷達有兩種,分別是毫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穿透能力強,安裝也可完全隱蔽,不影響車輛整體外觀,所以毫米波雷達技術更適用於汽車防撞領域。
  • 毫米波雷達的工作原理及發展趨勢
    為什麼毫米波雷達沒有被拋棄        首先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天氣原因,雷射的波長遠小於毫米波雷達,所以霧霾,雨雪等極端天氣導致雷射雷達性能會大打折扣,由於毫米波導引頭穿透霧,煙,灰塵的能力強,所以相比於雷射雷達是一大優勢。相比起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的探測距離可以輕鬆超過200米,而雷射雷達一般不到150米。在高速行駛的場景裡,毫米波雷達更適合。
  • 毫米波雷達
    與超聲波雷達相比,毫米波雷達具有體積小、質量輕和空間解析度高的特點。與紅外、雷射、攝像頭等光學傳感器相比,毫米波雷達穿透霧、煙、灰塵的能力強,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的特點。可實現遠距離感知與探測。毫米波雷達分為遠距離雷達(LRR)和近距離雷達(SRR),由於毫米波在大氣中衰減弱,所以可以探測感知到更遠的距離,其中遠距離雷達可以實現超過200 m的感知與探測。體積小巧緊湊,識別精度較高。毫米波波長短,天線口徑小,元器件尺寸小,這使得毫米波雷達系統體積小重量輕,容易安裝在汽車上。
  • 不同於特斯拉的路線蔚來ET7搭載的雷射雷達是什麼?
    3)海外雷射雷達公司相繼通過SPAC等方式登陸資本市場,融資能力得到提升,有望加速自身業務發展。雷射雷達:自動駕駛汽車之眼自動駕駛汽車又稱無人駕駛汽車,是一種通過電腦系統實現無人駕駛的智能汽車。4)接收面大、信噪比較差:傳統機械式雷射雷達只需要很小的接收窗口,但固態雷射雷達需要一個接收面。Flash固態雷射雷達Flash雷射雷達不用像MEMS或者OPA的方案去進行掃描,原理是在短時間內發射出一大片覆蓋探測區域的雷射,再以高度靈敏的接收器來完成對於環境圖像的測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