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宇宙將如何死去?

2020-09-13 星空天文

只有死神才能看到的終章。

銀心周邊區域,其間隱藏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黑洞在遙遠未來的一段時期內,將成為宇宙中僅存的物質形態。NASA / JPL-Caltech / Judy Schmidt

短短幾十年前,人們還相信宇宙的膨脹會停止。人們相信宇宙中存在足夠多的物質,它們會阻止宇宙永遠膨脹下去,甚至開始收縮,再次成為一個密度無限大的奇點。還有人相信這一過程可以反覆進行,無限循環。

但1998年,兩組天文學家同時發現,宇宙中Ia型超新星和我們的距離實際上比理論預計的要遠,有一種不明力量正在推動它們加速遠離。

這種神秘的力量就是所謂的「暗能量」。要推動宇宙以我們今天所見之速度膨脹,暗能量在宇宙質能總和中的比例應該是69%左右,剩下只有31%是能夠產生引力抵禦宇宙膨脹的物質和暗物質。這意味著照此下去宇宙的膨脹不但永遠都不可能停下來,而且還會越來越快。

這會導致我們所知的宇宙在遙遠而無限的未來消亡。科學家稱之為「熱寂」。

但「熱寂」只是最終結局。在此之前很久,大約是距今幾萬億年之後,宇宙中星系之間就已經因為距離遙遠而互相看不到了。在距今100萬億年後,宇宙中的所有造星運動都將停止,我們習以為常的「恆星紀元」開始走向盡頭。

「恆星紀元」結束之後,是漫長的「衰落紀元」。在此紀元中,恆星將逐一熄滅,星系將失去光明。隨後,恆星的遺骸也將分崩離析,宇宙中僅存的物質都將被封印在黑洞之中。宇宙由此進入「黑洞紀元」。

但黑洞也不能永存,作為那時宇宙中唯一物質存在形態的它們也會消亡。根據霍金的理論,黑洞會緩慢地「蒸發」,釋放粒子並失去質量。最早失去蹤跡的一定是小型的恆星級黑洞;而在大約10¹⁰⁰年後,超大質量黑洞也將逐一消失。

「黑洞紀元」的結束,意味著「黑暗紀元」的到來。以我們今天有限的知識來推斷,「黑暗紀元」將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永遠。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黑暗紀元」到來後,宇宙中的所有能量都將消散,宇宙的溫度將無限接近絕對零度。而這就是「熱寂」。

我們無須害怕這一充滿了黑暗和絕望的未來,因為這只是根據當前有限的知識所作的一個推論,誰知道未來我們還會發現什麼?也因為在以萬億年計的時間尺度面前,人類的整段歷史,也不過是漫長宇宙寒冬中的微弱火花,轉瞬即逝。

參考來源
The Big Freeze: How the universe will die
https://astronomy.com/news/2020/09/the-big-freeze-how-the-universe-will-die

相關焦點

  • 恆星死去後,宇宙會變得更加宜居?整個宇宙都會成為我們的花園!
    恆星死去後,宇宙會變得更加宜居?根據天文學家的預測,50億年後,太陽會膨脹為一顆紅巨星,在緩慢變暗前會吞沒整個內太陽系,但這僅僅是未來時一瞬間的畫面。實際上,這個瞬間無窮短,但這並非意味著終結。恆星形成這個宇宙現象,確實在很久之前就已經過了它最光輝的時期,但宇宙並未死去,奇異的新物種將會進入天文學家的動物園。
  • 宇宙會記得已經死去的我們嗎?
    令我擔憂的是,有一天人類和人類存在的痕跡可能都將消失。不,這件事必然發生,只是概率未定。我們的科學、數學、哲學、藝術、音樂以及新聞作品都將回到最初的虛無。我們的所想所作也將化為烏有。如果有關於我們的一切都會消散,如果一切都會被遺忘,那麼我們就好像從未存在過一樣。難怪即使在科學的唯物主義的時代,仍有許多人相信上帝。
  • 恆星逐漸死去後,宇宙將更加宜居 | 萬億年後的宇宙圖景
    而且,未來的宇宙將比現在更適合生命生存……撰文 | 唐納德·戈德史密斯(Donald Goldsmith)翻譯 | 謝懿時間那不可阻擋的腳步,總能激起我們對宇宙遙遠未來的思考。但思考的結果通常令人沮喪。50億年後,太陽會膨脹成一顆紅巨星,在緩慢變暗前會吞沒內太陽系。
  • 科學家首次提出:宇宙將在「大爆炸」裡死去
    天文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思考宇宙將如何終結。空間的膨脹將使能量冷卻到接近0開爾文(絕對零度),這意味著宇宙的「熱死亡」和達到總熵。據《科學》報導,一項新研究顯示,在難以想像的遙遠未來,被稱為黑矮星的冰冷恆星殘餘物質將開始爆發,形成一系列壯觀的超新星,釋放宇宙有史以來最後的「煙火」。
  • 科學家首次提出宇宙將在「大爆炸」裡死去
    天文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思考宇宙將如何終結。空間的膨脹將使能量冷卻到接近0開爾文(絕對零度),這意味著宇宙的「熱死亡」和達到總熵。 據《科學》報導,一項新研究顯示,在難以想像的遙遠未來,被稱為黑矮星的冰冷恆星殘餘物質將開始爆發,形成一系列壯觀的超新星,釋放宇宙有史以來最後的「煙火」。這或許是宇宙在萬物永遠變暗前最後的「歡呼」。
  • 當太陽死去,地球將可能一併毀滅,人類能逃過一劫嗎?
    作為太陽系的主宰星球,太陽幾乎掌控著每一顆星球的命運,若不是太陽行事風格較為溫和,或早已經將太陽系內所有星球都一併吞噬了。卻因為太陽距離地球一定距離,反而讓人類感受到了太陽的溫暖。人類很難想像如果太陽系內沒有了太陽,所有的行星和衛星該如何自處?至少以地球來舉例,生態萬物都將可能凋零。這其中就包括了人類。但太陽畢竟是一顆質量極大的恆星,不可能輕易間死去,能夠對太陽的生命造成威脅的天體在宇宙中儘管數量不少,可距離太陽都有一定距離,就像銀河系內的人馬座a黑洞。二者之間井水不犯河水。
  • 天文學的又一次進步,詹姆斯韋伯將如何引導我們洞察宇宙與科學
    ,而我們對宇宙的追求從未停止過,從年少時的星河夢想到成年時的太空願望,從古代的星象「啟示」到現代天文學觀測,時間不同,我們理解宇宙的方式也不同。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執著探索宇宙呢?其實人類對宇宙的嚮往與對科學的嚮往是密不可分的,探索宇宙與探索科學也是人類對未來的一種期待。30年前,哈勃太空望遠鏡升空,它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看法,就好像我們第一次用顯微鏡觀察微觀世界一樣,宏觀宇宙的每一個角落都值得我們仔細觀賞與研究。恆星,星系甚至是宇宙中的超巨大結構,無一不訴說著宇宙的神奇。
  • 宇宙如何使我們的生存成為可能?
    僅通過觀察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就可以了解很多有關宇宙歷史的知識。一個成年人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它由數萬億個細胞組成,大約有10^28個原子:原子是地球上所有物質的構建基塊。關於人類造物的科學故事,不僅使我們了解了地球生命的進化和歷史,而且也使我們了解了整個宇宙。
  • 每周寫3~150封信給死去的星星,藝術家如何「表白」宇宙?
    ,或是難以想像的遙遠的藝術家,她能夠將科學與藝術極致融合。,就像人們不久將會做的那樣,我們將認識到一種全新的自由和安逸。」換一個星球住也許一切都會顛覆,顛覆帶來的刺激讓人忍不住往下想——從地球到其他星球的物流問題如何解決
  • 宇宙將如何終結?
    我們對宇宙學和物理學的理解仍然有限,最終的假設也在不斷調整,以適應最新的假設。伊利諾州立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馬特·卡普蘭(Matt Caplan)博士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新方案,說明這一切將如何結束:在一場黑矮星超新星的洪流中。
  • 膨脹的宇宙才適合人類的生存,這就是我們這個宇宙的「宿命」
    第二種時間箭頭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的,具體是指我們內心感覺到的時間流逝,在這個理論基礎上,我們只能意識到過去,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記憶,但是卻無法意識到未來。第三種時間箭頭是建立在宇宙學的基礎上,因此我們所知道的宇宙是膨脹的,而不是收縮的。
  • 我們的相遇,就是宇宙級別的浪漫
    所以宇宙的故事便是我們的故事。 當我們注意太空的時候,我們也是在尋找自己的起源。我們的故事就是宇宙的故事,因為我們是恆星真正的孩子。圖片源自網絡當恆星被撕裂的時候,它會將自己生命過程中創造的所有元素炸入空中,然後死去。
  • 我們如何才能穿越到平行宇宙?
    平行宇宙並不是科幻小說作者靈機一動創造出來的概念,而是科學家們根據觀測到的事實以及各種宇宙理論進行推理的結果。我們如何才能穿越到一個平行宇宙中去呢?答案是:穿越蟲洞!假如水的表面代表了我們的宇宙,而我們就像是被困在水面上的一片樹葉,漂浮在時空結構之上。
  • 我們是如何測量浩瀚宇宙大小的?
    那麼我們究竟是如何得到這一結果的?我們,生活在塵埃一般地球上的小小生物,我們怎麼可能測定這樣廣袤的距離數值?自從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以來,我們似乎一種都難以擺脫自身在認識宇宙方面的先入之見,而這一點在關於宇宙究竟有多大這一點上尤為明顯。甚至在今天,隨著最新數據的獲得,宇宙的大小也仍然在不斷顛覆我們此前的認識,迫使我們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
  • 我們如何知道宇宙的形狀和大小?
    未來我們能否觀察到更廣闊的宇宙?我們今天就來說下著幾個問題。雖然這些問題比較寬泛,但每一個問題我們今天都會找到答案。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以上幾個問題,讓我們先轉向我們最熟悉的地球,先看一下我們是如何測量地球的大小的?
  • 無線電波如何幫助我們了解宇宙
    人類用肉眼能看到的可見光感知宇宙。然而,對於宇宙來說,還有比我們利用可見光看到的更多的東西,這些可見光來自恆星、行星、星雲和星系。宇宙中的這些物體和事件也會釋放出其他形式的輻射,包括無線電輻射。這些自然信號填補了宇宙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即宇宙中的物體是如何以及為什麼會像它們那樣運行的。天文學中的無線電波無線電波是電磁波(光),但我們看不見。
  • 回到塵世:探索宇宙發現我們的起源
    宇宙中的塵埃有什麼研究價值?可以反映怎樣的真相呢?我們要不要繼續研究呢?穿越塵埃,找尋生命,證明自我。家/外星人 + 不明飛行物,不尋常的科學,無法解釋的奧秘,宇宙中的塵埃:探索宇宙,發現我們的起源。在尋找生命的路上,我們步履不停。在這種情況下,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是否有其他人在研究我們,他們希望聯繫嗎?不幸的是,他們可能對我們完全不感興趣。也許在他們看來我們很無聊,只是一群傻子。我們可能只是宇宙中學著爬的嬰兒,慢慢長大,尋找著穿越宇宙這片「大森林」的路。我們的目的十分單純——發現並了解宇宙中的一切。而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可以肆意地使用我們的好奇心?
  • 宇宙的距離階梯:我們是如何測量浩瀚宇宙的大小
    宇宙距離階梯一:無線電反射今天,我們已經可以相當有信心地認為,銀河系的直徑大約為10萬光年。而我們能夠觀察到的宇宙範圍當然還要遠遠超越這一尺度。根據最新的理論,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整個宇宙範圍,即所謂的「可觀測宇宙」的直徑大約為930億光年。那麼我們究竟是如何得到這一結果的?
  • 如何認識我們所處的宇宙?
    構成一個有限的,但是卻無邊界的宇宙。那麼在太空裡穿行的宇宙飛船沿著儘可能直的路線飛行的話,最終會返回地球。如果我們所處的三維空間是封閉的,那麼它很可能會像莫比烏斯帶那樣呈螺旋形。如果一個太空人在這樣的宇宙裡飛行一圈的話,他回來時就是倒立的。
  • 新冠疫情促使人們思考「如何死去」
    Westend61 / Rainer Berg) 新冠病毒大流行將死亡擺上檯面,促使許多人思考他們想要(或不想要)的結束生命的方式並作出必要安排。在瑞士義大利語和法語區,預先聲明申請呈指數級增長。 「我不想像棵蔬菜一樣死去。我不想經歷缺氧和無法呼吸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