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星遙感監測:捕捉霧霾的「天眼」
上為措施前(8月1日—19日),下為措施後(8月20日—9月3日)。 每年的秋冬時節,是北京進入「十面霾伏」的多發季節。 如何監測霧霾,以尋找應對之策,不僅是老百姓關切的話題,也是科研工作者們致力攻克的技術難題。衛星遙感監測技術,正成為我國治理大氣汙染的新興手段。
-
牛錚:給地球「拍照」 生態環境監測離不開衛星遙感
11月20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牛錚做客人民網科技視頻訪談欄目《智者有言》。(人民網 唐宋攝)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趙竹青)「在生態環境監測中,衛星遙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報告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牛錚在做客人民網科技視頻訪談欄目《智者有言》時表示,衛星遙感技術能夠觀測到我們用常規方法無法獲取的宏觀地表信息,在生態環境保護、服務國計民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衛星遙感是什麼?它能做些啥?
-
面臨消失的鄱陽湖,衛星遙感如何逆轉?
然而,衛星遙感監測技術給久病未愈的鄱陽湖帶來了一線生機.....20世紀6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興起。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遙感技術逐漸商業化和趨於成熟,並發展成為了一門實用的,先進的空間探測技術。其憑藉多層次、多視角、多領域的觀測體系,更是廣泛應用於農業、林業、地質、海洋、氣象、水文、軍事、環保等領域。
-
11月18日-20日CNTV直播:2011年香港羽毛球超級賽
11月15日至20日,2011年香港羽毛球超級賽將拉開戰幕,CNTV將於11月18日-20日視頻直播港羽賽四分之一決賽、半決賽,以及決賽,歡迎廣大羽毛球愛好者屆時收看,一起關注林丹,關注中國隊的表現。
-
遙感監測顯示 近20年我國湖泊總體在變清
來源:人民健康網本報北京7月27日電 (記者吳月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中外學者近期聯合利用遙感大數據,分析出2000年至2018年間我國湖泊整體透明度變化趨勢。研究顯示,納入監測的400多個湖泊中,七成以上透明度增加。總體來說,近20年來我國湖泊變得更清了。相關研究成果已於7月發表在《國際應用地球觀測和地球信息雜誌》上。
-
海洋衛星遙感監測助力汛期防災減災
12月29日,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在北京設立主會場,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了2020年汛期海洋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工作交流會。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減災中心、北海局、東海局,以及福建省海洋預報臺等單位的6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
科學網—中科院開展九寨溝地震災害遙感監測
本報訊(記者丁佳)記者近日獲悉,8月8日四川九寨溝地震發生後,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當晚第一時間啟動災害應急響應預案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
地面站是國際資源衛星地面站網成員,是世界上接收與處理衛星數量最多的機構之一,迄今為止保存了自 1986 年以來的各種衛星數據資料 360 多萬景,是我國時間最長的陸地觀測衛星數據歷史檔案庫。「RTU 產品數據服務計劃」作為「對地觀測數據共享計劃」的子計劃,向社會免費發布正射校正、融合、鑲嵌、星上反射率、星上亮度溫度、歸一化差值植被指數、歸一化差值水分指數、歸一化燃燒指數、全球環境監測指數、植被覆蓋度、地表反射率、地表溫度等 18 種深加工產品。
-
中國航天日 | 衛星微波遙感技術新進展
JPSS 包括5 顆衛星系列:SNPP(2011 ~ 2019 年,已結束任務)、NOAA20(2017 ~ 2024 年)、JPSS-2(2022 ~ 2029 年)、JPSS-3(2026 ~ 2033 年)、JPSS-4(2031 ~ 2038 年)。
-
全球商業遙感衛星行業分析,美國航天遙感能力最強
而隨著各國政府國防增加利用商業數據源的支持,尤其是美國,全球商業遙感衛星數據市場業務收入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數據顯示,2008年全球商業遙感衛星銷售收入為7億美元,至2016年上升到了2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4%。前瞻根據當前全球商業遙感衛星的發展趨勢,預計2017年全球商業遙感衛星銷售收入有望突破22億美元。
-
鄭大將有冠名衛星「人民·黃河鄭大號」衛星10月14日發射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樊雪婧本報訊9月28日,「人民星雲-鄭州大學生態環境研究院」成立儀式暨「人民·黃河鄭大號」衛星發射新聞發布會在鄭州大學舉行,「人民·黃河鄭大號」衛星將於2020年10月14日通過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發射。
-
20年精耕生態環境領域,「中科宇圖」看好遙感衛星和數據智能融合...
2014年至2019年,上市公司獐子島反覆導演「扇貝大逃亡」戲碼:跑了、死了……六年四次「扇貝大逃亡」的劇情,真相卻求路無門。2020年6月,「扇貝去哪兒」終於迎來最終季。 在對獐子島的調查進入瓶頸時,證監會選擇藉助北鬥導航定位系統破解了「扇貝之謎」。
-
2020年全球遙感衛星發射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商用遙感衛星佔比...
2018年全球遙感衛星發射數量為164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16日,全球遙感衛星發射數量為82顆。近三年來,全球遙感衛星發射數量有所下滑。根據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UCS)2019年12月16日更新的資料庫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遙感衛星(地面觀測衛星:Earth Observation)發射數量為164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16日,全球遙感衛星發射數量為82顆。
-
他山之石|水環境遙感監測探討
美國1966年、1968年發射的環境調查衛星(ESSA-1,ESSA-8,ESSA-9)負有監測湖泊狀況的任務;20世紀70年代初,Klemasetal就提出了用MSS遙感數據估算Delawane Bay海灣懸浮泥沙含量的線性統計模型。
-
充分發揮黨支部橋頭堡作用 衛星遙感助力汛情精密監測
氣象衛星作為自然災害監測的科技利器,如何充分發揮它的功效,這是衛星氣象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擔當。 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是我國氣象衛星遙感資料開發應用研究的搖籃,成立30多年來參與和見證了我國17顆風雲氣象衛星的研發和應用,目前主要承擔風雲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衛星上百類產品的研發任務,衛星氣象研究所黨支部是一支特別能戰鬥、善創新、樂奉獻的隊伍,在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工程的研發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獲得了基層先進黨支部等一系列的榮譽稱號。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監測分析與遙感應用系統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氣象服務系統平臺-衛星監測分析與遙感應用系統(SMART) 推薦理由: 綜合運用了多源異構數據管理、GPU並行計算和流驅動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集合了國內外8類近20顆氣象及高解析度衛星海量資料,集成了自主研發的近20類衛星定量應用產品算法,對「一帶一路」重點區域實現全覆蓋,對氣象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專題算法產品,對軍事部門實現共享應用,在亞非多個國家廣播落地,是氣象專題應用、綜合氣象服務的一支「殺手鐧」。
-
荊門:開展衛星監測分析與遙感應用系統培訓
為進一步讓氣象臺業務人員掌握衛星監測分析與遙感應用系統(SMART),熟練利用該系統調取資料和製作服務產品,提升氣象臺衛星遙感業務水平,11月25日下午荊門市氣象臺舉辦了SMART系統操作視頻培訓會,氣象臺全體業務人員參加了培訓。
-
聚焦2019年自然資源部衛星遙感應用 擦亮「天眼」守望自然資源
1 自然資源衛星觀測體系持續完善 貫徹落實《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和《陸海觀測衛星業務發展規劃(2011~ 2020年)》精神,自然資源部持續推進衛星觀測體系建設。
-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
憑藉著堅實的英語基礎,他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一個寶貴的名額,開始了為期2年的加拿大求學之路。 學成歸國後,潘德爐帶回來幾十個磁碟的資料。那時資料還只能用大的磁碟來裝,一個磁碟大約有一公斤重,一帶就是幾十個磁碟,十分沉重。為此,年輕的潘德爐想到了用扁擔來挑磁碟。回國時,潘德爐用扁擔挑著資料,順利過了海關。 有了資料是第一步,實時更新的遙感數據需要他國衛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