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林:中國社會學發展面臨的挑戰,主要集中在這三個方面

2021-01-17 京報網

(《社會學與中國社會巨變》,李培林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中國經驗」的產生,在世界範圍內使人們重新思考和審查歷史發展前景的可能性。因為在「中國經驗」基礎上形成的「東方現代化」道路是開放的、包容的、走向文明融合而不是文明衝突的道路。中國一系列的國際國內政策所顯示的走大國和平興起道路的決心,將會改變和修訂「西方現代化」的邏輯。

中國社會學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這個機遇的到來,與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中國經驗」產生的廣泛影響,以及中國社會學多年來基於深入調查積累的研究成果,都密切相關。同時,中國社會學的發展也面臨諸多理論和經驗領域的挑戰,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如何從規律和法則的高度來認識、理解和闡釋中國的巨大變遷;二是如何回答中國發展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三是如何構建基於中國經驗的社會學理論。

如何從規律和法則的高度來認識、理解和闡釋中國的巨大變遷

關於如何從規律和法則的高度來認識、理解和闡釋中國的巨大變遷,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為中國正在經歷的巨大社會變遷是前所未有的,儘管從1840年以降,很多有識之士就在討論「千年未有之變局」,但近幾十年來中國的變化,如人口規模之大、發展速度之快和變化程度之深,在世界現代化歷史上是空前的。

人口規模之大,是說全世界目前發達國家的總人口也沒有中國的人口龐大,這麼大規模的人口進入現代化的過程,就像一輛龐大超重的列車,一旦發動起來快速前行,如何控制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對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人口變量是任何研究都難以迴避的。中國人口總量、人口結構和人口素質的變化,會改變很多發展的結果和規則。中國的發展不但與人口小國有很多不同的要求,而且與人口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的國家相比,也面臨完全不同的對經濟增長的要求。

發展速度之快,是說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的發展並不是完全重複過去一般的現代化過程,而是把很多國家一百年,甚至幾百年的變化過程壓縮到幾十年的時間裡完成。現在技術、資本、產品、制度、思想等要素傳播和流動的速度已經不能與過去同日而語,正像網絡速度和牛車速度無法比較一樣。在這樣的快速變化之下,中國前工業化的、工業化的和後工業化的發展問題集中顯現,前現代的、現代的和後現代的現象並存,各種社會矛盾錯綜複雜。因此,我們必須在新的社會多樣化的條件下,探索促進社會整合、社會團結、社會和諧的新途徑。

變化程度之深,是說變遷是全方位的。一方面是經濟體制轉軌與社會結構轉型的同步進行。經濟發展的主題往往使人們把社會結構的變化單純視為經濟改革的自然結果或伴隨現象,而實際上,社會結構的轉型本身,就是一種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獨立力量。中國社會結構變化的優勢是彈性依然很大,具有很大的空間,當改革調動起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的時候,整個社會很快充滿了活力。農業中技術對勞動的替代,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迅速轉移,鄉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集中,都給社會帶來巨大的收益。另一方面,就業結構、生活方式、行為選擇、價值觀念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

如何回答中國發展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

有的學者認為學問可以超越現實問題,我覺得至少社會學作為一門經驗學科,是無法迴避重大現實問題的;不僅無法迴避,而且必須直面。社會學在歷史上的幾次大發展和形成的一些有影響的學派,都與解決現代化過程中一些特定的重大現實問題有關。

有些問題我們很難從過去的歷史經驗中找到現成的答案。比如在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中國的收入差距擴大。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多數學者還認為,這種差距的擴大是市場化改革的「自然結果」,隨著社會的發展進程以及人們生活日益富裕,分配問題會自然得到解決。但中國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是否符合庫茲涅茨先擴大後縮小的「倒U形」曲線的規則,以及這種差距擴大的趨勢會最終帶來什麼結果,至今仍然難下定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解決好公平與效率的均衡問題,在理論和操作層面都面臨很多難題。

有些問題我們面臨兩難選擇。如一方面要解決社會保障資金的短缺問題和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另一方面又要注意經濟增長的周期性波動規律與社會福利剛性增長規律的差異,防止福利主義的陷阱;一方面要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產業升級和增加市場規則的制定權,另一方面又要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來擴大就業。一些相信「技術進步的力量」的學者認為,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從工業時代到資訊時代,技術一直在增加就業機會而不是減少就業機會。但在中國現階段,勞動密集型產業對解決就業問題的特殊意義,不能因強調技術進步而被輕視和低估。與此同時,中國現在又面臨就業緊張和勞動力結構性短缺並存的新問題。

有些問題需要根據中國的國情和發展階段來思考。比如,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我們的關注點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在社會發生巨大變遷的新形勢下,如何認識深刻變化了的社會,如何正確處理政府、市場、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是需要重點解決的新問題。這些問題在理論和可操作的層面都還沒有完全講清楚,還需要在實踐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探索和深化認識。

(原標題 社會學作為一門經驗科學,是無法迴避重大現實問題的——中國經驗和中國社會學的發展)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李培林,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流程編輯 u011

相關焦點

  • 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學的成就與挑戰
    另有一些稍顯「非主流」的經濟社會學研究,將研究視野投放到了非生產性的市場現象上,而這在國內還較為少見,但代表了經濟社會學研究的一個值得推進的潛在研究方向。在歷經多年積累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之後,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學研究的規範意識和對話意識明顯提高,不僅挖掘了更多「中國經驗」,也更加注重學理貢獻,從不同角度提升和發展了相關理論,還有研究嘗試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
  • 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40年 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揭牌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培林、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校長張榮等共同為該學院揭牌。廈大校長張榮致辭。 楊伏山 攝李培林稱,自1979年3月恢復和重建社會學,到今年3月恰好是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40周年。在這樣一個時點,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宣布成立,很有意義。
  • 人民日報:中國社會學四十年回顧與展望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學發展成就卓著,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等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學科影響力逐漸擴大。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這一重要指示激勵著中國社會學者與時俱進、志存高遠、刻苦鑽研。
  • 構建具有人類整體視野的社會學理論
    人類社會發展面臨共同風險與挑戰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這是時代發展變局的重要體現。首先,人類社會在科技發展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社會風險相伴而生,烏爾裡希·貝克筆下的高風險社會離我們並不遙遠。
  • 王處輝 孫曉冬:近三十年社會學學術研究的發展軌跡與本土化反思
    基於上述發現,進一步提出社會學本土化存在的問題與反思,認為應當在批判方法論與知識形態、概念與操作化、特殊性與普遍性這三方面存在的誤解的基礎上,探索理論與經驗的結合,真正推動中國社會學從本土化的初級階段進入更為成熟的階段。
  • MEC發展面臨的三大挑戰及對策
    打開APP MEC發展面臨的三大挑戰及對策 資治通信 發表於 2020-11-25 09:26:42 IDC預測,到2020年,將有超過500億個終端與設備聯網,40%的數據需要在網絡邊緣分析、處理與存儲。因此,邊緣計算市場規模將超萬億元。 一直以來,中國移動高度重視邊緣計算的發展,積極推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從產業合作、標準制定、平臺打造和應用示範等多個方面持續推進產業發展。
  • 社會學在中國:學科化的過程,也就是進入日常生活的過程
    社會學是以「實證」為研究取向的學科,它對生活的關注使它專注於人們的經驗,包括這當中的人、制度與文化。這使得人們希望尋找到回答現實問題的社會學解釋。如今,社會學也受到比以往更廣的關注。社會學在中國學科化的過程,反映的恰好是中國普遍的制度變遷的實際過程。本文經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授權節選自《社會學與中國社會巨變》一書。本文編排省去了原文注釋、引用,詳見原書。
  • 中國信通院陸洋:5G融合應用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思考
    表1 5G典型應用發展現狀及趨勢業務應用3 我國5G行業應用發展面臨的挑戰當前,我國5G應用發展面臨剛需場景較少、投資成本加大、合作方式不清、行業壁壘較高等諸多方面的挑戰在產業生態方面,企業在獲得規模報酬的同時,供應鏈關係和生態合作夥伴逐步確定,已經對這種合作模式產生路徑依賴,5G新生態培育面臨既得利益等慣性約束。三是各方競爭激烈,產業生態尚未形成。電信運營商積極迎接5G帶來的B端市場機遇,卻面臨設備製造商、網際網路企業、解決方案提供商、行業應用企業等多方競合博弈,產業格局和生態體系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 案頭書|張翼:這三本書的閱讀,能夠豐富我們對國情的了解
    以下三本書的閱讀,能夠豐富我們對國情的了解,在洞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更好地落實新發展階段的現代化「兩步走」戰略。在社會史中體驗中國巨變李培林先生的《社會學與中國社會巨變》,從社會學視角,上承傳統文化之根,下接現代化以來中國之激蕩應對,將西方社會學的起源與中國社會思想家之深思結合在一起,系統思考一門學科與一個時代的發展,扁平化壓縮式地將西人與東方的智慧糅合在各期歷史交匯點上,展示韋伯、涂爾幹、斯賓塞、嚴復、康有為、梁啓超、梁漱溟、費孝通等人的觀點,由此拉開巨變的思想大幕,讓讀者感受西學東漸與東學復興中的碰撞
  • 中國水資源危機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25日說,中國存在水資源危機,洪澇災害、乾旱缺水及水環境質量惡化,以及水資源管理效率低下等因素制約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伍新木說,我國存在的水資源危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水資源供需矛盾尖銳。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的四分之一,且時空分布很不均勻,水與耕地、人口十分不匹配。尤其華北、西北等地,水資源嚴重不足,全國已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均成為制約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二是水資源災害依然嚴重,如長江、淮河、黃河、松花江等流域的洪澇災害仍然是中國的「心腹之患」。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爭鳴」熱點總結:法學、經濟學、社會學
    新年伊始,本期推出法學、經濟學、社會學三個學科2019年所關注爭鳴話題的概要總結,以饗讀者。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致敬學術,致敬真理,致敬偉大新時代!期望各位專家讀者一如既往地支持「爭鳴」版,為發展和繁榮當代中國學術貢獻更多思想精華。經濟學2019年,中國經濟堅持穩中求進,保持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 社會學吧群學精讀會擴招啦!
    經過前3期的運作,為了更好集中閱讀興趣,現對群學精讀會進行改版、擴招。歡迎大家參與。一、群學精讀會新規則1、新版「群學精讀會」分成八個小組,每個小組8-16人。「群學精讀會」每期1個月,從2017年5月至12月,每月閱讀一本書。書目由社會學吧提供目錄,然後由成員共同決定需要閱讀的8本書。
  • 王新奎:中國外部環境面臨三大挑戰,新發展格局關鍵要轉換發展動力...
    王新奎,圖/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王新奎表示,從外部環境來看,中國主要面臨三大挑戰過去30年構建起的全球生產和供應鏈布局,在全球價值鏈革命和貿易高速發展的時代,不同區域間和國家層面正面臨著新的調整,這種調整「甚至是很激烈的」。 第二是全球貿易規則的重構,過程中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 第三是數字經濟全球化的鴻溝。
  • 中國將進入後"人口紅利"時代 面臨未富先老挑戰
    如何應對這一挑戰,成為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人口紅利」,助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通常,在從「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人口轉變過程中,由於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有一個時滯,形成年齡結構變化的三個階段。
  • 包為民院士:航天發展面臨的控制問題與挑戰
    中國在深空探測重大專項方面規劃了火星、小行星和木星,尤其是無人月球探測四期規劃,2030年前將安排四次探測任務,三期任務是在明年進行月球無人採樣。未來航天技術將聚焦四大能力,打造新興產業,培育新動能,迎接太空經濟。這四大能力是進出空間、探索空間、利用空間和開發空間。 進出空間能力將發展出低成本、高可靠進出空間的航天運輸系統。
  • 中國霧霾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仍面臨六大挑戰
    人民網北京9月29日電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10》發布會9月29日在京舉行。
  • 未來中國金融監管面臨挑戰
    央行提出了針對性的金融貨幣政策的三個方向: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據此可以認為,未來金融系統將面臨全面的系統性監管的加強,整體的金融監管邊界和內容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明確。安邦諮詢(ANBOUND)的研究人員同時注意到,未來金融政策和貨幣政策還將面臨幾個方面的挑戰,這些問題和困難將在未來一段時間變得更加嚴峻。
  • 熱釋電紅外傳感器的發展趨勢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打開APP 熱釋電紅外傳感器的發展趨勢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工程師黃明星 發表於 2018-07-11 07:00:00 隨著科學技術、計算機微處理器、現代數位訊號處理技術水平、新型半導體等材料的推出和加工製造工藝等各方面的進步,熱釋電紅外傳感器將會發展迅猛。
  • MEMS行業面臨哪些主要挑戰?
    MEMS行業面臨哪些主要挑戰? 半導體行業觀察 發表於 2020-11-10 10:59:48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MEMS傳感器已經走了很長一段路。
  • 進入新發展階段 構建新發展格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謝伏瞻出席會議並以「進入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為題作主旨演講,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蔡昉,原副院長、社會政法學部主任李培林等作專題發言。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高翔主持會議。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彭博新聞社、路透社、共同社等中外媒體記者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