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科學家揭秘人體憤怒基因 三種變體掌控情緒

2020-12-05 搜狐網

  3種不同變體影響控制情緒能力

  德國科學家揭秘人體「憤怒基因」

  張禕

  一些人頭腦冷靜、自控能力強,一些人卻遇到刺激就勃然大怒。德國科學家發現,遺傳基因是決定一個人性格是否易怒的關鍵之一。

  檢測基因類型

  德國波恩大學研究人員選取超過800名受試者參加問卷調查,評估他們處理憤怒的方式,同時對受試者進行DNA測試,檢測DARPP-32基因類型。

  DARPP-32基因有3種變體「TT」、「TC」和「CC」。這些變體決定大腦中多巴胺的水平,而多巴胺是影響憤怒和攻擊情緒的重要物質。

  研究發現,擁有「TT」和「TC」型基因變體的受試者更易發怒,他們大腦負責控制情緒的杏仁核中灰質較少。研究人員認為,「T」基因能夠提高多巴胺水平,「T」基因越多越焦躁易怒。

  DNA不是藉口

  西方國家大部分人DARPP-32基因為「TT」和「TC」變體,而「CC」型的人因為沒有「T」基因,能輕鬆控制情緒、保持冷靜。研究人員說:「特別易怒當然較難被接受,適當控制行為舉止有助於在社會中獲得一席之地。」

  雖然基因某種程度上決定性格,但DNA並不是亂發脾氣的藉口。研究人員警告說,影響性格是否易怒的因素中,基因的比重僅佔一半,而DARPP-32是諸多「憤怒基因」中的一個。

  憤怒有害健康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女性易怒、情緒化的元兇也是大腦中的「憤怒基因」。大腦中一種基因能產生複合胺,在控制情緒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在易怒女性體內,這種基因變異成「憤怒基因」,導致複合胺不能正常發揮作用。

  還有一項研究發現,人處於憤怒時血壓升高。研究人員調查559名特別容易發怒的受試者後發現,這些人患心臟病的機率是平常人的2倍以上。

  張禕(新華社供本報稿)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基因變體 或能預測人的離世時間
    然而,這樣的事情可能就會發生了,而發出這樣預言的其實是一種控制人體生理節律的基因,因為臨近死亡時,人的身體會還原到一種更加自然的生理節律,這也許就是死神的預言吧。  基因「開關」決定了我們身體的很多特徵,包括頭髮顏色、血型等等,而且對於某些疾病非常敏感。現在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已經發現了一種能夠決定更加怪異事情的基因:一個人可能離世的時間。
  • 人體自帶24小時生物鐘 諾貝爾獎得主揭秘生物節律
    人體自帶24小時生物鐘 諾貝爾獎得主揭秘生物節律 原標題: 後來人們稱這三人的發現為「人體生物三節律」,即PSI周期(Physical、Sensitive和Intellectual的縮寫)。  不過,這一人體生物三節律在後來並沒有得到更多的生物學內部機理的證明,也並不為人們廣泛認同。  周期基因接近奧秘  探索的分水嶺出現在1971年。
  • 掌控神經「編程」 揭開情緒奧秘
    原標題:掌控神經「編程」 揭開情緒奧秘  如果長期沉浸於負面情緒和壓力應激,在一定時間內得不到調節,本來只是短暫的情緒變化經過長期積累,就有很可能導致腦功能持久性的變化,引起抑鬱症。   ■本報記者 黃蔚   為什麼人會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愁」?
  • 基因變體可能有助於治療愛滋病
    中國網8月27日訊 據巴西《聖保羅頁報》8月25日報導,裡約熱內盧奧斯瓦爾多·克魯茲基金會的調查員發現,一種DNA變體可能有助於更好地治療愛滋病。這一DNA變體被稱為HLA-B*52,研究發現,體內帶有這種DNA的患者往往在很長時間內都不會表現出愛滋病的症狀。
  • 憤怒有哪三種表達方式?
    憤怒是世界上最普遍的情緒之一,人們往往以十分認真的態度對待它,以至於很少人能了解,任意的發怒或刻意壓抑怒氣都是可笑又無用的行為。各位書友,今天我們要一起共讀的是《親密關係》的第65頁-第87頁,在共讀的過程中,大家可以思考以下問題:1.憤怒有哪三種表達方式?2.
  • 《掌控自我》:識別情緒五大「雷區」,摸透情緒,輕鬆駕馭自己
    人有擅長偽裝情緒的本能,有些情緒很少直接表現出來,大多經過偽裝,變形,所以許多時候,我們也未必知道自己的情緒到底是什麼。朱建軍在《掌控自我》一本書中寫道:我們在了解人們識別情緒的過程中,會遇到五個「雷區」,了解了他們,我們才能更好地掃清障礙。一.
  • 正念冥想消除憤怒情緒
    點擊「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1生氣與憤怒有朋友在心理求助時說,自己在教育孩子或者和愛人產生衝突時,如果生氣憤怒時,感覺非常的痛苦,甚至有時候想放棄對孩子的教育或對家人的期待。生氣憤怒是一種顯著影響生活狀態的的情緒。
  • 6種憤怒情緒的類型和心理處方
    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總會遇到一些憤怒的事,但如果長期壓抑自己,不將憤怒爆發出來,將會對自己有很大的傷害,比如打擊你的自尊,甚至傷害你的身體,帶來高血壓和心臟病。憤怒本身不過是你情緒冰山的一角,它並不是獨立存在,而是被其他的情緒所引發,如害怕、怨恨或不安。
  •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掌控屬於你的人生!
    「控制自己,掌控敵人。」這一句出自《英雄聯盟》中盲僧的經典臺詞,是不少玩家的座右銘。在我看來,這句話蘊含了一個相當有深度的人生哲理——當你對自己的優勢缺點都無比清楚,連細微的行為都能控制時,敵人會採取的針對性行動,也就一目了然,為你所掌控。
  • 10種常見基因變體加重人猝死機率
    新華社專電 一個由40多名科研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22日宣布,他們發現10種常見基因變體可以通過幹擾心律加重人猝死機率。  這一研究團隊對15842名研究對象採取心電圖檢查和基因組分析後發現,一種名為「Nos1ap」的基因及其9種變體可改變心臟肌肉收縮時間即QT間期,進而導致猝死危險上升。
  • 美國報告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同時存在三種基因突變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威斯納醫學中心分子病理學部門副主席Dan Jones介紹,其中一個突變株稱為「哥倫布毒株」,它有三種基因突變,在此前的新冠病毒當中沒有同時出現過。 研究人員在俄亥俄州哥倫布市2020年12月底到2021年1月初的三周時間內的標本中發現了該突變株,它已成為了哥倫布主要流行的病毒之一。
  • 人最負面的情緒是什麼?不是悲痛也不是憤怒
    大家覺得在所有類型的情緒和情感當中,最負面的一種是什麼呢? 心理學家的答案可能會讓你驚訝,他們認為人類最負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憤怒,而是羞恥。
  • 研究稱人生理解受基因變體影響 6個基因變體與幸福感有關
    新華社北京10月9日新媒體專電 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0月3日報導稱,研究人員首次確定,人類基因的一些特定位置可以解釋為何每個人的人生意義都不同。這是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教授邁克·巴特爾斯和博士研究生巴爾特·巴塞爾曼斯針對逾22萬人所做研究的結果。
  • Sci Rep:「浪漫基因」就藏在我們的基因組中
    2020年8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Scientific Reports》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 CD38基因的變異可能與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的浪漫關係有關。(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作者發現,CD38基因的變異-CD38.rs3796863-在與戀人的日常互動中與個人的共同行為(例如情感表達)有關。 CD38.rs3796863具有兩個變體(等位基因):A和C。因此,該基因可以三種組合或基因型的形式存在:AA,CC和AC。作者發現,具有CC基因型的個體比具有AA或AC基因型的個體具有更高的公共行為。
  • 血清素管理情緒閘門,缺了它,就會與憤怒相伴
    #百裡挑一#人活著,可能會不時遭遇到不公平的對待,由此,激發憤怒的情緒和言行血清素,還有1個學名,叫5羥色胺,它不像多巴胺那麼有名氣,不過,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血清素,其實對情緒控制及表達,至關重要。咱們形容某人憤怒至極時,會使用失去理智這個詞。但是,從科學角度來看,1個人即使整天像缺少教養的瘋狗那樣狂吠,也還是有理智的,只不過,大腦中控制情緒的閘門失守,而那個情緒守護者,就是血清素。
  • 俄媒:人體生物鐘漫談
    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導俄新社網站1月2日發表了題為《如何了解自己的生物鐘類型並按人體生物節律入睡》的報導稱,有關人體生物鐘類型——晝夜節律個體特徵——的首批資料出現在20世紀初。當時,德國精神病學家埃米爾·克雷珀林提及「早間和夜間工作者」。前者睡眠最深的時間段在夜間頭幾個小時,後者則晚得多。
  • 基因可影響人體共生的微生物種類
    研究人員報導,哪些細菌可以生活在我們的體表和體內,可能是由我們人類自身掌控的。科學家過去認為,人類吃的食物和居住的環境是決定移生於人體內的微生物種類的主要因素,然而,新研究表明,免疫系統在選擇與我們做伴的微生物時起到了重要作用。這種選擇機制使得能夠以人體為家的微生物種類難以發生太大變化。在美國人類遺傳學會年會上展示的研究工作表明,宿主的遺傳背景可能決定哪些微生物能夠在其腸道、皮膚以及身體的其他部分定居。
  • 誰在掌控地球?
    要是問誰在掌控地球?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會說是人類在掌控著。這麼說對麼,微生物學家可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流感,鼠疫,瘋犬病,愛滋病,伊波拉病毒,禽流感,狂牛症,非洲豬瘟,非典,新冠,這些醫學名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並且影響著很多人的生活。
  • 是什麼影響了人類的六種情緒?影響人類情緒的是化學信息素嗎?
    一般認為人類的情緒可以分為六類:快樂、驚訝、恐懼、厭惡、憤怒和悲傷。但近年來,科學研究證實,人類只有四種基本情緒:快樂、悲傷、恐懼(驚訝)和憤怒(厭惡),而這四種情緒與人體內的化學激素有關。人體內的快樂激素人體內產生的快樂激素包括多巴胺、內啡肽等。什麼是多巴胺?
  • 世衛組織通報新冠病毒四種變體!有三種傳播力增強
    到2020年6月,該變體成為全球範圍內主要傳播的新冠病毒類型。研究表明,與初始毒株相比,該變體的感染性和傳播能力都更高,但不會引起更嚴重的疾病,也不會影響現有的診斷、治療、疫苗和公共衛生措施的有效性。Cluster 5:水貂相關,似乎並未廣泛傳播2020年8至9月,丹麥發現一種與水貂相關的新冠病毒變體,被丹麥相關部門命名為「Cluster 5」,具有此前未曾觀察到的變異。根據丹麥進行的初步研究,令人擔憂的是,該變體可能減少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後所產生的免疫保護的範圍和持續時間,相關評估仍在進行。目前丹麥僅在9月發現了12例人體感染此變體的病例,該變體似乎並未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