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數據分析師的「實戰解碼」
■劉 永 解放軍報記者 李建文 特約記者 張 雷 通訊員 楊佳志
中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數據分析師劉志成(右一)指導戰勤參謀完成作戰課題研究。 劉 川攝
湛藍的天空,遼闊而深邃。
飛行器、鳥群、空飄物……每一分鐘,就有千百個目標從這片天空飛過。在雷達兵眼中,一個個目標就是一方方屏幕上無數個閃爍的小點。
屏幕背後,一雙雙警惕的眼睛緊盯著每一個蛛絲馬跡。凝望天空,守望祖國。這些目光中,有一束格外堅定犀利。
調整改革後,博士劉志成成為中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首批數據分析師。他一頭扎進雷達情報數據的海洋,與戰友們一起攻克制約戰鬥力生成的諸多難題,打開了預警體系能力建設的一扇窗。
結緣數據,目光鎖定戰場
枯燥、燒腦,這是很多人對數據的第一印象。中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數據分析師劉志成卻覺得數據「有點意思」。
喜歡數據、追逐數據、痴迷數據,這是劉志成給許多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走進劉志成辦公室,記者一眼就發現了「不一樣」:他的電腦桌上,有橫豎兩塊屏幕。豎屏上,爬滿了正在仿真推演的信息數據;橫屏裡,排列著10多項與數據相關的課題。再仔細一看,每項課題的「完成時限」都精確到了某一天。
在劉志成辦公室裡,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技術、數據挖掘與預測分析等書籍塞滿一書櫃……
劉志成認為,「追技術」是技術工作者的天性。當下,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日新月異,他一直思考著如何將這些新技術手段應用到工作中。
「大炮巨艦時代,誰的火力強,誰就能打贏一場戰爭。但現在不一樣了。」劉志成說,信息數據賦能的時代,每天都會產生海量的數據,這些數據就是裝填武器裝備的「新彈藥」,誰能掌握更充分、更準確,誰就能佔得先機。
這是劉志成和身邊戰友越來越清楚的一個事實。為了這一刻,他已經準備了很久。
大學本科時學的是數學,研究生讀的是軍事運籌學,劉志成很早就與數據打起了交道。不過,他真正認識和理解數據,則是近幾年的事。
回頭再看,一切似乎早有安排:劉志成19年軍旅生涯裡每一次轉型,都像是踩著時代的鼓點——
2008年,學術界提出「大數據」這一概念。這一年,劉志成在院校讀博士,嘗試著用數學方法研究排兵布陣、挖潛戰場數據。不知不覺間,他邁入了作戰數據處理的大門。
2013年,是國際公認的「大數據元年」。這一年,負責雷達陣地勘選工作的劉志成,利用計算機編程建立模型,導入衛星圖、地形圖、航空圖等地理數據信息,將陣地勘選效率大幅提升。那一刻,他切身感受到數據建設對戰鬥力的價值。
5年前,劉志成參與某重大任務。接觸到海量的空情數據後,他對大數據有了更深的認識。
3年前,劉志成所在的中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改革整編,增設了「雷達情報數據分析師」。首批定崗的數據分析師裡,就有劉志成。
1年前,中部戰區空軍啟動核心體系能力建設規劃。預警系統的建設目標,讓劉志成的熱血沸騰。
「信息數據蘊藏著無形的潛力。人們常說數據海洋,跳進數據這片海,我想做的不只是暢遊酣泳,還要戰風鬥浪。」劉志成敏銳地意識到,隨著戰爭形態從「能量主導」向「信息主導」不斷演進,戰場信息的多變性和電磁環境的複雜性,給預警網絡蒙上了一層迷霧,而吹開「迷霧」的「東風」就是數據。
作為全旅首批數據分析師,劉志成想得最多的,是怎樣儘快讓數據成為戰鬥力。
劉志成很焦急,也很冷靜:掌握了數據,不等於掌握了信息。隨著數據時代撲面而來的,也有貼了標籤、裝點門面的「偽數據」。只有對數據進行深加工,從數據中發現價值,才能把數據變成信息,實現從「機械紀元」向「比特紀元」的跨越。
有價值的數據從哪裡來?用這些數據幹什麼?劉志成似乎在實踐中看到了一把輪廓逐漸清晰的「鑰匙」……
追問到底,摸著數據「過河」
「我感覺,這個不明空情是鳥群。」
「你認定它是鳥群,憑什麼?」
「不好說,我感覺是!」
這是一次異常空情處置復盤時,劉志成與當班操縱員的對話。處置結束,指揮室又恢復平靜,劉志成心裡卻掀起了波瀾。
這次空情處置,讓劉志成既興奮又無奈。興奮的是,經查證,操縱員的「感覺」是對的;無奈的是,無論他怎麼引導,操縱員的判斷還是停留在「感覺」上。
雷達情報,位於整個作戰流程的源頭。現代戰爭要求雷達不僅要「看得見」,更要「看得清、看得準」。
為什麼經驗豐富的雷達操縱員,雖然說不清判定機理,卻能快速判定目標類別?為什麼有的操縱員能判別出來,而有的卻判別不出來?這些經驗、感覺有沒有規律?能不能量化?
一串「為什麼」,讓劉志成找到了前行的階梯,又陷入另一個「黑洞」。
每天,空情量數以千計,每個空情信息數據又有著千差萬別;即便是同一批目標,每名操縱員的經驗和感覺都不一樣,每部雷達顯示的數據也不一樣;就算同一部裝備,在不同地域、不同時間顯示的數據也不一樣……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劉志成決定把全旅所有雷達裝備、每一名操縱員處理每一次空情的數據都記錄下來。
第一次提出這個想法時,劉志成自己心裡也沒底。收集、分析數據的過程分外冗雜、枯燥,許多戰友並不理解:「費這麼大勁,收集這些數據究竟有啥效益?」
「我也不知道這些數據有多大的價值,但覺得裡面一定有什麼東西。」信念的力量,再次佔了上風。
很快,旅黨委決定,組建一個由劉志成領銜的「智囊團隊」集智攻關。
基層雷達站主官、雷達技師、操縱員,都成了劉志成的「線人」。他們總會接到劉志成的電話:「今天有什麼情況?處置中發現什麼問題?裝備操作有哪些需求?」
一開始,大家還比較耐心。一段時間後,很多人怕接到劉博士的電話,怕他沒完沒了提問題。
劉志成也怕,不過他最怕的是大家「沒有需求、沒有問題」。後來,他跑到雷達站,跟著操縱員一起值班、一起處置空情。
劉志成與團隊成員分組行動。科研院所、基層雷達站、演訓現場……幾乎每個與數據信息相關的地方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當團隊整理出近20年上級下發的不明空情處置記錄,大家驚呆了——這些詳細記載每一起不明空情的信息數據和處置流程的資料,摞起來足足有一米高。
整整一年,劉志成像挖礦工一樣在收集數據。那段時間,他幾乎每天都在不停地接打電話。每一個電話背後,都有一串真實的數據信息。
旁人眼中,劉志成不愛說話,但一談起數據就停不下來。他說:「數據就是源頭活水,算法既是研戰之器,又是勝戰之鑰。成立團隊就是為了打破以往無『數』可用、望『數』興嘆的窘境。」
有旅黨委做支撐,劉志成的數據「挖礦」之路走得格外踏實。他坦言,這幾年自己要麼在「取數」的路上,要麼在「讀數」的路上。終於,劉志成積累了豐富的寶貴數據。
然而,信息多並不意味著益處多,數據大並不意味著價值大。冰冷的數據只是「初級產品」,充滿「戰味」的深度分析才是關鍵。
劉志成想通過大數據分析,為雷達操縱員配上一張「淘金者」的篩網,過濾細砂、篩掉礫石,快速找到金子般珍貴的有用信息。
摸著石頭過河時,那種找不到方向的迷失感,讓劉志成一次次站到了崩潰的邊緣。
那段時間,劉志成常常加班到深夜,撐不住了就靠在椅背上眯一會兒,夢裡都在分析數據。
經過無數次的篩選分析和排列組合,劉志成和戰友們終於摸索出各類不明空情的基本規律。
這一刻,劉志成長舒了一口氣。
「高招」入庫,數據共享全網互通
眼珠靈動,指尖輕擊,雷達操縱員在電磁空間「馭波鎖敵」。作為防空預警信息的源頭,他們堪稱空天安全威脅的「吹哨人」。
坐進雷達方艙,該旅某雷達站下士陳遠河藉助一套輔助系統,熟練處置空情。他的身旁,三級軍士長劉偉修心裡感到一絲欣慰,又有點失落。
在空軍雷達部隊,劉偉修的名字響噹噹。他值了17年的班,及時發現並處置多起不明空情,曾榮立個人一等功。
可現在,劉偉修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感到自己的看家本領正變得岌岌可危——
通過大數據分析手段,這套輔助系統不僅能夠識別目標、判斷性質,還囊括成功處置異常不明空情的經典案例,甚至涵蓋了雷達站周邊戰場的數據……
一鍵即知、數據共享、全網互通,這套輔助系統就是劉志成團隊的研發成果。
輔助系統給雷達操縱員帶來的「衝擊」可想而知。劉偉修感慨:「一套系統匯集了所有操縱員的『高招』。年輕操縱員處置空情更有底氣,成功率也更高了。」
去年4月,上等兵胡沛林利用輔助系統,成功處置一起異常不明空情,榮立個人三等功。當兵第二年就立功,在該站歷史上尚屬首次。這讓劉志成底氣十足:「充分挖掘數據背後的潛力價值,人人都能成為『金牌操縱員』。」
數據奔流,戰力倍增。一次,面對突發情況,劉志成電話詢問目標位置的風向、風速等氣象數據。由於目標處於運動狀態,氣象數據獲取時效性較差,影響了指揮員與一線任務官兵掌握判斷。
「信息數據是作戰鏈條的第一環,沒有高效的獲取手段與驗證方法,何談戰場主動權?」劉志成緊接著帶領團隊展開集智攻關。他們到友鄰部隊、院校和地方院所學習借鑑,通過引接公共氣象資源和手機地圖軟體等搭建平臺,實現氣象信息、地理位置資源上下互通。
技術升級後,值班員輕點滑鼠,目標的風速、風向、運動軌跡一一呈現。通過手持設備,值班員可以將現場情況與指揮所通聯,實現「開機即傳輸,走到哪兒就通到哪兒」。
第一時間感知作戰目標和戰場環境的信息數據特徵,對指揮效率的提升不言而喻。
又一場演練開始了。
「目標在某地被擊落,命你部前出查證。」指揮員通過大屏幕分析戰場態勢,向距離目標最近的雷達站下達行動命令。
隨即,屏幕上查證分隊的紅色光標由慢變快,與目標位置快速重合。值班戰勤人員瀏覽各終端回傳的畫面,將最前線、最要緊的畫面投射到屏幕上,還原真實的戰場。
「指揮員洞悉信息數據的源頭,才能掌控戰場態勢。」一目了然的戰場態勢,使信息數據精起來、動起來、立起來,指揮員的決策效率和精準度倍增。
資料庫激活「信息源」。近年來,劉志成帶領團隊著眼大數據應用前沿,聚焦備戰打仗急難問題,緊盯新裝備作戰應用,完成20多項課題攻關,開發相關作戰軟體,研究形成多套戰法,推動目標判性和指揮決策由「粗放經驗型」向「精準專業化」轉變。
攀登的樂趣在於徵服高度,工作的激情源於直面挑戰。前不久,該旅某機動分隊接裝新型雷達,劉志成同步展開全功能操作技術攻關,幫助戰勤人員用最短時間摸透裝備邊界性能,發揮最大作戰效能……
解鎖「制勝密碼」,布網萬裡空疆。該旅政委朱卓介紹,劉志成團隊點燃了新質戰鬥力增長的引擎,掀起了一場關於數據意識、數據思維的「頭腦風暴」,更吸引了一批骨幹人才緊盯前沿、瞄準一線練兵備戰。
近年來,該旅戰鬥力建設穩步提升,旅黨委連續3年被評為先進師旅級黨委。
數據無言。面對各種褒獎,劉志成代表團隊參加旅「備戰打仗先鋒」頒獎儀式時感慨:「我們趕上了強軍興軍的偉大實踐,必須珍惜時光、不負韶華。」
戰位說
「養兵千日,用兵千日。」雷達兵每分每秒都在和數據打交道。從價值密度低的海量數據中獲取有用信息,如同「從高壓水管中喝水」一樣困難。
科學有效的數據分析手段,對快速實時掌握多變的預警戰場態勢至關重要。對戰場數據進行分析解碼,既是時代趨勢,更是打仗需要。調整改革後,部隊新增專門分析數據信息的工程師,他們就是「從高壓水管中喝水的人」,打通了戰鬥力鏈條的「任督二脈」,貫通了預警體系的關鍵節點。
今年,我們利用劉志成團隊研發的軟體系統,多次及時準確處置複雜空情,指揮決策和目標判性的效率大幅提升,深刻感受到了數據的價值。
——空軍雷達某旅參謀長趙福雙
我當了19年雷達操縱員,深感這是一個十分依賴經驗的崗位。隨著值班時間的積累,處理的空情多了,判讀的回波多了,自然就有了快速發現判別上報的「老本」。這也是為什麼以前別人常說我們雷達兵「越老越吃香」的原因。
去年,我參加實兵對抗演練,作為主班操縱員總能第一時間搶報空情,著實「傲驕」了一把。今年,劉志成博士帶著自己研發的輔助決策平板電腦到我們站,給一名年輕的操縱員試用。沒想到,那個小年輕竟然和我打了個平手!從此,我對這套系統刮目相看。
無論是憑經驗也好,靠系統也罷,我們雷達兵的目標只有一個:提高備戰質量、打贏未來戰爭。真心為劉博士的數據分析團隊點個讚!
——雷達操縱員陳國應
進入劉志成博士團隊之初,我受領的第一個任務是分析採集來的戰場數據。當時,我感到「壓力山大」、無從下手。
經過2年的學習實踐,我對數據分析有了更深的認識。之前受技術條件限制,空情數據量大,採集、存儲和分析手段有限,戰勤人員更多依靠經驗判讀。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為空情數據採集、存儲、分析提供了軟硬體條件,我們完成的任務更多了,提供的信息更準了,花費的時間更少了,大家對數據的認識越來越深刻。
——空軍雷達某旅助理工程師解一
(馬 闖、楊佳志整理)
開啟「數據制勝」之門
■陳嘉啟
當今時代,什麼最有價值?
答案可能有很多個,但數據絕對是其中之一。今天,數據已成為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是各領域爭相奪取的新財富。
古往今來,數據一直被軍事家所推崇。從「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到「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不論小仗大仗,要想打勝仗,首要就是摸清敵我雙方的底數。
當前,戰爭形態正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演變,數據作為各類指揮信息系統的「血液」,無疑是最稀缺的戰略資源。軍事數據作為最秘密的「彈藥」,在打贏未來戰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一組數據,很可能會影響一項戰略決策,乃至一場戰爭的輸贏、一支部隊的安危。
誰獲取更多數據,誰就能更精準地讀懂戰爭,誰就能掌握主導戰場的先機;誰掌控了數據資源,就等於握住了解鎖戰爭制勝之門的鑰匙。
新一輪國防和軍隊改革中,調整設立了很多與數據密切相關的戰位。這些戰位成為部隊戰鬥力的新質增長點,引領著本系統本領域跨越轉型,甚至牽引一個體系和一個兵種作戰準備、指揮流程、輔助決策等方方面面發生質的變化。這些變化是軍隊建設由「粗放型、經驗型」向「精細化、專業化」轉型的生動縮影。
得數據者得勝利,摸清底數才能制勝戰場。各級指揮員做出決策越來越取決於對數據的獲取、鑑別、挖掘、處理、運用。要強化數據意識、數據思維,著力提高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打仗的素養,讓數據真正成為解析未來戰爭的「透視器」。
數據連著戰鬥力。對數據的把控能力,成為衡量部隊作戰能力的新標尺,也成為提升部隊戰鬥力的新引擎。數據分析處理,是作戰體系能力建設的核心環節,是整個流程中比較難啃的「硬骨頭」。
只有像保護武器彈藥那樣保護好各類數據,像維護使用武器裝備那樣採集更新各類數據,才能確保數據新鮮、實用、可靠,使備戰打仗更加精準高效。
要重視作戰數據的採集、整理、運用等工作,注重盯著基層末端挖掘數據作戰潛力,利用實戰化演訓破解數據建設難題,構建貫通戰略、戰役、戰術的信息數據流,為打贏未來戰爭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