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鱗翅目害蟲性誘劑應用技巧

2021-01-08 農業見聞與記錄

目前我國正在大力倡導農藥化肥的減量使用,以保障環境和食品的安全。2019年,我國茶園面積超過4500萬畝,茶樹鱗翅目害蟲是茶園的主要害蟲種類,性誘劑作為相對最為成熟的綠色防控技術,必將在茶園減施化學農藥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茶樹鱗翅目性誘劑及其配套誘捕器

性誘劑要怎麼用呢?本文總結性誘劑應用技術方面的經驗,旨在為廣大茶園管理人員提供參考。

一、產品特點

1. 性信息素誘芯內含微量無毒物質,不直接使用在茶樹上,茶葉無農殘風險。

2. 通過對雄蛾的大量誘殺,間接控制下一代幼蟲蟲口數量。

3. 性信息素誘芯持效期長,一般為2個月左右,長期使用可對雄蛾蟲口保持長期壓制。

誘捕器

二 、使用時間

性信息素是通過調控成蟲的蟲口密度進而影響下一代幼蟲的種群密度,因此性誘劑需長時間連續使用。茶樹鱗翅目害蟲性誘劑建議春茶結束後即開始布置使用,直至11月中旬結束,實現茶樹生長期內對害蟲的持續壓制。為保證誘殺效率,性誘芯需2~3個月更換1次。

三、使用方法

1. 將4個塑料掛鈎向內安裝到誘捕器4個角上,中間孔洞插入1個誘芯固定裝置,並旋轉90°卡緊。

誘捕器安裝組合示意圖

2. 將性信息素誘芯橡皮頭安裝在誘芯固定裝置上。

3. 將誘蟲粘板撕開,安裝粘板上的壓線窩成船形後,將粘板4個角上的孔掛在誘捕器的塑料掛鈎上。

4. 將安裝好的誘捕器以4套/畝的密度,固定於茶棚上方25~30釐米處即可。

誘捕器安裝高度示意圖

5. 為保證誘殺效果,粘板需及時更換,性誘芯每2~3個月更換1次。

四、注意事項

1. 性信息素屬於揮發性物質,其揮發速率與溫度成正比,因此性誘劑在未使用時應保存於-20℃冰箱裡,以減少其有效成分的揮發損耗。打開包裝未使用完的性誘劑應重新封口保存。

茶毛蟲性誘劑的引誘效果

2. 在安裝誘芯時應洗淨雙手或佩戴一次性手套操作,以儘可能避免汙染性誘劑,影響其效果。

灰茶尺蠖性誘劑的引誘效果

3. 蛾類成蟲一般有羽化高峰期,因此在誘殺的高峰期應及時更換誘捕器的粘板,在成蟲羽化低谷期可以降低粘板的更換頻率。

4. 由於蛾類具有較強的飛行能力,因此性誘劑的應用以大面積連片使用效果最佳,且綜合經濟效益最高。

相關焦點

  • 果實蠅性誘劑防治原理及產品特點
    防治原理及產品特點:果實蠅性誘劑 是一種以害蟲性誘捕劑作為誘餌,以性誘劑散發出的氣味來吸引危害水果蔬菜上的果實蠅、瓜菜蠅、家蠅、荔枝蒂蛀蟲等果蔬害蟲,進入誘捕器後出不來,以至將其殺死的容器。其成本低,簡單實用,覆蓋範圍寬,使用時效期長等優點,也是生產綠色產品的重要工具之一。
  • 茶樹食葉害蟲——茶黑毒蛾
    生產上茶農和部分農技工作人員常把有毒毛的昆蟲都叫做「毛蟲」,茶樹上的就叫「茶毛蟲」。事實上,這種蟲與茶毛蟲幼蟲在毛的分布和色澤上均有差異,茶黑毒蛾幼蟲的毛在背部像刷子一樣比較密集,且毛色有黑色和白色2種。本文對茶黑毒蛾的形態特徵、發生特點和防治方法作一介紹,為生產上對其進行正確識別和防治提供參考。
  • 茶樹是如何進化的?我國科學家揭示茶樹基因秘密
    那麼,在過去數千年中,茶樹是如何進化的呢?近日,科學家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組裝了「龍井43」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並揭示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 茶樹的野生近緣種,也就是茶樹的祖先,在長期的進化和傳播過程中,進行了兩個方向的分化。王新超介紹,一種是大葉種茶樹,一種是中小葉種茶樹,在被人類不斷馴化的過程中,兩類茶樹種群逐漸分化出不同的特徵。
  • 這個藥是「直翅目 鞘翅目 雙翅目 膜翅目 鱗翅目」害蟲的特效藥
    可用於防治直翅目、鞘翅目、雙翅目、膜翅目,特別是鱗翅目的多種害蟲。
  • 一種茶樹花蛋白酶及其製備和應用獲發明專利—新聞—科學網
    由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楊子銀等科研人員完成的「一種茶樹花蛋白酶及其製備方法和應用」,近日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 澳洲茶樹其實也怕冷
    從90年代初期進入國門後被宣傳得神乎其神的使用效果到今天大家對它的理性認知,我們認為這是一個跨越式的進步,是芳香植物在芳療應用的開啟篇。自然界中,每一個物種經過嚴酷篩選,最終都會找到最適合的生存繁衍之地。像其它不同的植物一樣,茶樹作為澳州的產物,你是否有想過為何它在澳州及其它少數地區繁衍,而不是美國、日本亦或其它的國家呢?這就得從它的特性說起了。
  • 茶樹為什麼多生「南」而不生「北」?
    【為什麼茶樹多生長在南方呢?】人們現在知道的茶樹,根據植物學劃分,屬灌木或小喬木,是由山茶目、山茶科和山茶屬演化而來的,而茶樹的祖先則可以追溯到新生代第三紀至第四紀之間。當時的茶樹並非只生存於我國的西南山區,相反,它們遍布大陸各地。
  • 植物萃取精華:茶樹精油
    發現有三組茶樹精油樣本在 5% 濃度、兩組茶樹精油樣本在 10% 濃度時,菌斑明顯地減少。發現有三組茶樹精油樣本在 5% 濃度、兩組茶樹精油樣本在 10% 濃度時,菌斑明顯地減少。而特發性多毛症的發病機制可能與外周5-alpha還原酶活性增加,雄激素受體基因多態性,毛囊對雄激素敏感性增加有關一則前瞻性,開放標籤,安慰劑對照,隨機研究(為期3個月,對象為24位輕微特發性多毛症女性患者)指出,局部應用含有薰衣草和茶樹精油的噴劑有助於降低多毛症總分和毛髮直徑。針對特發性多毛症女性患者,局部使用含茶樹精油的噴劑或許能帶來正面幫助,但受限於小樣本數,仍需更多研究進一步驗證。
  • 茶樹的一些基礎知識
    野生品種當今已知為雲南普洱市鎮沅縣哀牢山自然保護區千家寨2700年野生大茶樹,這棵茶樹由天福集團所認養。另一棵最具代表性的野生茶樹是勐海大黑山巴達野生大茶樹,高32米,樹齡為1700年。最具代表性的為思茅瀾滄縣邦葳野生茶樹,樹齡為1000年,高12米。此樹為野生茶樹與栽培型茶樹所雜交而成,因此稱為&34;。易武茶區曼秀落水洞也有一棵此類茶樹,高10米左右。
  • 【植物的故事】茶樹
    我是一棵茶樹想撫平你臉上的的皺紋不能熨燙,也不能調太低的溫度>多麼有難度我喜歡你叫我茶樹因為會洗去你的憂愁灰塵,黯淡,離別,以及一切與悲傷有關的事物茶樹是一種小型樹,雖然叫茶樹,但和茶一點關係也沒有,枝條長長,花為白色,它的生命力旺盛,即使被砍斷,也能維持生命一段時間,精油是萃取其枝條及葉片,呈透明無色,香味很像松油及尤加利。
  • 武夷山的茶樹,來源於哪兒?
    茶樹所屬的山茶科山茶屬植物,起源於上白堊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植物學家分析,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我國茶樹栽培和茶葉生產已有四、五年千的歷史。
  • 湖南茶樹種質資源
    ,茶樹品種分類主要依據生物學性狀和經濟性狀。-我國農業歷史悠久,又是茶樹的起源地,有著豐富的茶樹種質資源。,茶樹資源生化成分多樣性豐富,常規生化成分的變幅比較大,不同原產地(省)之間差異顯著。,茶樹資源非常豐富。
  • 茶花是不是茶樹的花
    茶樹開的花茶樹(Camellia sinensis),也就是用來做茶葉的茶樹,開的花相對來說不那麼容易見到。它開花白色,小小的,約一元硬幣大,掩藏在墨綠葉片中比較容易被忽略。比起前面三種觀賞茶花,茶樹開的花可真是單薄。因此很少被用作觀賞,城市園林綠化裡一般不會種它。而且由於茶樹花會消耗植物體的大量養分,影響茶葉產量和品質,所以茶園養護時往往會人工摘除花朵。
  • 發展茶樹栽培業有什麼重要意義?茶樹根的形態特徵是怎樣的?
    發展茶樹栽培業既可發展多種經營,繁榮經濟,又能滿足人民生活需要,增加收入。因此,發展茶葉生產有重要的意義。(1)茶對於發展農業生產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茶是我國主要經濟作物之一,長期的生產實踐證明,茶樹具有穩產、高產的特點,種茶不與糧油棉爭地,且收入穩定。大力發展茶葉生產,可加速山區建設、壯大集體經濟和增加社員收入。我省有廣闊的山區和丘陵地,更為發展茶葉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 為什麼說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制茶、飲茶的國家,茶樹的栽培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雲南的普洱市有一棵「茶樹王」,樹幹高13米,經考證已有1700年的歷史。近年來,在雲南的思茅鎮,人們又發現了兩棵樹齡為2700年左右的野生「茶樹王」,需要兩人才能合抱。在這片森稱中,直徑在30釐米以上的野生茶樹有很多。
  • 茶樹為什麼自交不親和?
    自交不親和(Self-incompatibility, SI)是阻礙包括茶樹在內的絕大多數園藝作物育種進程的主要限制因素
  • 茶樹育種專家陳亮博士赴新昌科農茶樹專業合作社指導
    茶樹育種專家陳亮博士赴新昌科農茶樹專業合作社指導 2020-12-31 14:16:09 來源:
  • 關於茶樹品種分類命名
    茶樹是一種多年生的木本、常綠植物。茶樹在植物學分類系統中屬被子門植物,雙子葉植物綱,原始花被亞鋼,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屬。 茶樹由於分布在全國各地,因為地方地形、氣候環境、種植方式等等的諸多不同,而產生了形態各異的茶樹品種。
  • 西南大學發現家蠶分子新機制 可對鱗翅目害蟲進行控制
    這是全球首次發現這種蛋白,將有利於控制鱗翅目害蟲。該研究成果論文已在美國權威期刊《遺傳學》在線發表。這種新蛋白的功能發現於竹蠶體內。竹蠶是家蠶的變異體,因腹部的背面隆起形似竹節,被稱為「竹蠶」。「早在上世紀80年代,生物界就發現家蠶這種變異情形。」
  • 茶樹連作障礙與土壤微生物群落
    【摘要】茶樹多年宿根連作後茶園土壤退化嚴重,茶葉產量和品質大幅下降,嚴重製約了我國茶葉的可持續生產。面對如何維持茶樹高產高質這一科學難題,連作障礙機制及其調控措施成為當前茶樹栽培中急待解決的科學問題。文章從土壤養分失衡、土壤酸化、自毒作用、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失衡、根際微生態等方面概述了茶樹連作障礙形成機制的研究進展,同時從化學改良、增施有機肥、生物質材料、生物菌肥、茶園多樣性栽培等方面介紹緩解茶樹連作障礙的主要措施,並對今後茶樹連作障礙形成機制的進一步研究及防控技術的發展方向提出展望,以期為解決茶樹連作障礙問題提供一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