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籍科學家顧方舟的人生足跡與寧波精神

2020-07-29 寧波日報
寧波籍科學家顧方舟的人生足跡與寧波精神

顧方舟先生

沒有一位中國科學家能像顧方舟一樣,在去世的一年裡,獲得如此多的哀榮:2019年中國最美醫生、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最美奮鬥者……這一年的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更是籤署主席令,授予顧方舟「人民科學家」的國家榮譽稱號。

然而,當我們知道顧方舟一生與「小兒麻痺症」「脊髓灰質炎疫苗」「糖丸爺爺」這幾個詞如影相隨,並且是中國消滅脊髓灰質炎第一人時,就會由衷地誇讚這些榮譽確屬實至名歸。

2020年1月5日,在顧方舟去世一周年之際,受寧波市科協委託,寧波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策劃主辦了甬籍人民科學家、「糖丸爺爺」顧方舟紀念展。展覽主辦者收集整理的大量鮮為人知的顧方舟成名前的生活工作情況,特別是他與寧波的關係,讓人實實在在地看到了一位寧波籍科學家,如何完美地演繹了寧波的「四知」精神。

寧波籍科學家顧方舟的人生足跡與寧波精神

1951年留蘇期間觀察乙型腦炎小白鼠大腦組織

知難而進行不懈怠

許多偉人,生於困頓,顧方舟也是如此。

1930年,當顧方舟只有4歲時,他的父親、在海關工作的顧國光就去世了。寧波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院長沙力,悉心收集到顧國光入職上海海關的證明材料。當年,顧國光在一艘非洲來中國的貨輪上做外勤,不經意間,一隻小蟲子咬了他一口。起初,他只是覺得叮咬處有點癢,但隨後幾天持續高燒不退。最終,他被確診染上了一種名叫「黑熱病」的疫病,拖了幾個月後終告不治,撒手人寰。

當時,顧方舟的母親周瑤琴是個小學教師,收入微薄。顧國光夫婦育有四子,顧方舟排行老二,弟弟顧方方還是個聾啞兒。除四子之外,顧國光還有一個年幼的弟弟。一家人的生活很快陷入困頓。

但周瑤琴是位了不起的母親。1926年,也就是生下顧方舟那年,周瑤琴在寧波中山公園拍了一張照片。照片中年僅28歲的她,目光堅毅而沉穩。她很快作出選擇,為年幼的兒子們找到寄居之所,自己外出闖蕩。

1931年年底,周瑤琴帶著四個兒子與小叔子一起來到她的娘家、鄞縣洞橋鎮後周村(現海曙區洞橋鎮前王后周村)。而此時,周瑤琴的母親因為丈夫和一個兒子的先後離世,哭瞎了眼睛。周瑤琴把自己的幼子託付給侄子周盛海和他的妻子鮑蓮芳,自己則去了杭州,考取廣濟產科專門學校。

1934年,周瑤琴從學校畢業,正式成為助產士。而顧氏兄弟也在寧波度過了他們艱難的童年。

當年,天津是許多寧波商人在北方的「碼頭」,這些實力雄厚的寧波幫在津門涉足錢莊、五金、船運、洋行等行業,而家眷的生兒育女自然需要助產士,所以,周瑤琴把她人生的落腳點放在了天津。她在英租界掛牌執業,把兒子顧方喬、顧方舟、顧方奎及小叔子接到天津,幼子顧方方則讓洞橋的娘家人看管。

就這樣,周瑤琴以一己之力,養育著一家子。但她畢竟只是一名助產士,從業的辛酸只有她心裡清楚。

顧方舟曾這樣回憶道:在舊社會,職業婦女沒人幫忙,在社會上根本沒辦法立足,而要靠一個婦女養活三四個孩子,更是難上加難。

周瑤琴也曾對顧方舟這樣說:「長大了,你要當醫生。當了醫生,我們就不用求別人了。」

顯然,周瑤琴的棄文從醫和身上那種不服輸的性格,對顧方舟的影響是巨大的。顧方舟曾在自述中這樣寫道:「我非常感謝母親的撫育和教誨,也就是那個時候,(她)給了我一個性格,那就是不怕艱難,不怕困苦,不怕髒也不怕累。」

顧方舟知難而上的品格,在攻克中國脊髓灰質炎難題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1958年8月,衛生部派顧方舟到昆明籌建疫苗生產基地,當時物資稀缺,交通運輸困難,蘇聯又撤走了援華專家,國內的設計資料也少。但只過了9個月,這個有19棟房子、佔地1.37萬平方米的生產基地就建成了。

當時,顧方舟是斷了自己「後路」的,他把全家包括老母親都帶到了昆明。事後,顧方舟說:「當時也不知道哪兒來的膽,向上面就說行,一定克服困難,努力幹。」

1959年年底,當中國第一批小兒麻痺減毒活疫苗研製出來後,由於沒有經過人體試驗,不能驗證有否風險。面對這一困難,顧方舟硬是自己試藥,喝下了疫苗溶液。由於脊髓灰質炎多發於7歲以下的兒童,必須在兒童身上做臨床試驗,於是,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顧方舟不滿周歲的兒子顧烈東成了中國第一個喝下疫苗的孩子。

「先拿別人家的孩子喝藥不太仗義,我是組長,這個頭我來帶。」這就是顧方舟的膽魄和道義。

寧波籍科學家顧方舟的人生足跡與寧波精神

一九二九年四月顧方舟一家

知恩圖報行路思源

顧氏三兄弟跟隨母親周瑤琴去了天津,小弟顧方方則留在了洞橋。顧方方,在洞橋鎮前王后周村村民的口中,被叫做「顧阿四」,阿四是個聾啞人。

周家後人周根壽告訴筆者,從顧方方來到洞橋至他去世的82年間,他單身一人,沒有娶妻生子,也沒有離開過這裡,而這裡的人們一直照顧著他。

如果從顧方方的外婆算起,到最後表侄孫周存傑為顧方方送終,這照顧的接力棒傳了四代。這其中還有顧方方的表嫂鮑蓮芳、表弟王大康以及表侄周根壽、周小寶等人。

「1968年之前,顧方方一直住在周盛海、鮑蓮芳夫婦家,吃住在一起,鮑蓮芳對其視如親弟。」周根壽回憶說,分家後,他的二兄周小寶與他貼隔壁住著,也是走進走出,不時照料。當時,顧方舟的表弟王大康負責經濟上的聯繫,而周家人更多在日常和勞作中,幫助無法用語言與他人交流的顧方方。

周瑤琴把小兒子留在洞橋也是無奈之舉,而在最困難的年代,雖然沒有錢,她也惦記著這個最小的兒子,會寄回一些全國糧票,改善小兒子的生活。而顧氏兄弟工作後,寄錢資助這個小弟弟也成了他們生活中一部分。

顧方舟重返寧波是在1984年。同是後周人的前王村現任黨支部書記應孟軍回憶道,當時,顧方舟是乘著一輛「普桑」來洞橋的,這在當時算是了不起的事了。但人們只知道轎車裡坐的是來寧波探親的北京「顧大夫」。其實,當時顧方舟已是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長,副部級幹部了。

那次,見到一直照顧顧方方的表嫂鮑蓮芳,顧方舟也是百感交集。當年,為了託付照顧顧方方,周瑤琴把自己名下的15畝土地轉給了侄子侄媳周盛海、鮑蓮芳夫婦。新中國成立後,周家的成分因此被劃為地主,周盛海本人也遇變故。在隨後的二十多年中,鮑蓮芳以掃地為生,靠著娘家的資助,拉扯著子女和顧方方長大。顧方舟對她照顧撫養弟弟之情表示感謝,話語中也透出一點內疚。而鮑蓮芳則答道:「過去的事不要去想了,有你這句話就夠了。」

周根壽回憶說,當時顧方舟提出與大家合個影,而他的母親因為怕自己的「成分」影響顧方舟,不同意合影。而顧方舟則回答,這有什麼?!在他的堅持下,才有了顧方舟與表嫂和周家兄弟的難得的一張合影。

從此,每次來寧波,顧方舟必去洞橋看望鄉親和弟弟。而對去北京的洞橋鄉親,顧方舟也是熱情有加。前王村原村支書王乾坤,1990年9月,在王大康陪同下來到顧方舟家,為村裡的企業找出路。當時,顧方舟叫人帶著他們看了許多項目,像止血紗布、聚氨脂綁帶等等生產。最後因前王村的企業沒有這個能力而作罷。讓王乾坤印象深刻的是,顧方舟為招待他們,特地擺了家宴,還親自下廚,做了雲南地道的「汽鍋雞」,並開了一瓶茅臺酒。

而對寧波,顧方舟更是傾注了無限的關愛。1998年,寧波大學要成立醫學院,請顧方舟當顧問,他馬上答應了。建校不久,顧方舟又專程來到寧波,與學生老師見了面,還叮囑校方讓學生們「動」起來。「寧波大學成立附屬醫院,一方面要解決群眾看病難,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有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

2012年,顧方方去世。年事已高的顧方舟沒有再次回到故鄉。他和哥哥顧方喬,委託家鄉人為弟弟落葬立碑。

2020年1月5日,在顧方舟逝世一周年的日子裡,他的女兒顧曉曼回到了海曙洞橋。前王村人以最隆重的禮節歡迎寧波人民科學家的女兒。村口,腰鼓隊夾道歡迎;鄉親們把桂圓蛋花湯和湯圓端到了顧曉曼手上。顧曉曼常常聽父親說起,湯圓是家鄉寧波最好的美食。

不久之後,前王村的文化禮堂多了一個角落,那就是以周瑤琴命名的「瑤琴書屋」,裡面放置著顧曉曼及兩個哥哥向家鄉捐贈的顧方舟的藏書。

而正在籌建的寧波家風館也將把顧方舟母親周瑤琴身上所特有的家風故事,收錄於館內,讓更多人去了解。

寧波籍科學家顧方舟的人生足跡與寧波精神

顧方舟寧波探親時與弟弟(後排右一)、表嫂一家合影。(湯丹文翻拍)

知書達禮行而優雅

顧方舟這個名字,總是給人以「庇護天下,救人於危難」的感覺。顧方舟卻解釋說,大哥顧方喬生於方橋,所以叫方喬。橋下面有船,所以取名「方舟」。

知書達禮,就像取名這樣簡單,更是顧家的家風。子女的教育是顧氏家族的重中之重,對顧母周瑤琴來說,尤其如此。

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相關人員經過走訪和對相關材料的條分縷析,發現在顧家最困難的時候,顧方舟在寧波就讀的小學竟是當時寧波教育質量最高、收費更高的翰香小學。他們進而發現,在周瑤琴帶著顧氏兄弟輾轉多地為生活奔波時,顧方舟一共換了6所學校。現存的3所學校——寧波翰香小學、河北昌黎中學、天津實驗中學等,都是名校,而且迄今為止,也是當地最好的學校之一。

很難想像,靠替人接生謀生的周瑤琴,如何下得了這個決心讓兒子享受最優質的教育?顯然,教育成就人生的理念是深入寧波人內心深處的。而在顧方舟面臨選擇的時候,周圍前輩特別是寧波籍老師通達的人生觀,也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顧方舟在北京大學醫學院上的大學。按理說,畢業後當個專科醫生是個不錯的選擇,至少在當時,錢賺得多。但最後,顧方舟進入了公共衛生領域。這其中最重要的引路人是同為寧波人的嚴鏡清教授。嚴鏡清是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市第一任衛生局局長,也是中國遺體捐獻的發起人。當時,他在北大醫學院教授公共衛生這門課。

顧方舟記得嚴鏡清在教授這門課時特別有感情。他說,公共衛生必然涉及一些社會問題,像婦幼的衛生健康,嚴鏡清就會講到當時居高不下的嬰幼兒和產婦死亡率。而嚴鏡清最打動顧方舟的發問就是:「一個外科醫生一輩子能救幾個人?人再多,你也能算得出來。但公共衛生搞得好,救的是無數人的生命。」正是這句話,讓顧方舟做出了人生的選擇,並堅守了一生。

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黃江偉告訴筆者,在追尋顧方舟人生足跡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國內從寧波走出去的中國公共衛生專家一張清晰的脈絡關係圖。

比如顧方舟的導師嚴鏡清,畢業於北京協和醫院公共衛生學院,而他的導師就是從小長在寧波、後來成為世界公共衛生界泰鬥的蘭安生。而蘭安生的父親正是在寧波執醫38載、早已成為寧波人一分子的華美醫院第三任院長、加拿大人蘭雅谷。而顧方舟的後任,如今的中國科學院醫學院、協和醫科大學的院校長王辰,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貢獻巨大,其導師也是寧波人——中國呼吸內科一代大家、號稱「中國控煙之父」的翁心植。

如此多的寧波人士致力於人類的公共衛生事業,顯示了寧波人特別是醫者知書達禮、懸壺濟世、奉獻社會的價值追求。

寧波籍科學家顧方舟的人生足跡與寧波精神

一九六二年二月周恩來總理在顧方舟陪同下視察生物所

知行合一行必務實

早年,在顧方舟北京實驗室的牆壁上,曾掛有一條標語:「為了祖國的花朵」。目標崇高,顧方舟做的事情也是一件一樁,實實在在的。

1957年起,顧方舟帶領團隊從橫貫東西12個城市的患者中分離出脊灰病毒,確定了國內流行的脊灰病毒類型,並建立了脊灰病毒的實驗室診斷標準。

他曾謙虛地說:「我們引進了疫苗,也自己研製,建起了生產線,把這個疫苗用到了我們孩子身上,而且起了效果,小兒麻痺症不能說全世界消滅了,但至少在國內被消滅控制了。雖然這個工作不是我一個人做的,但我起到了一個帶頭的作用。」

其實,在用何種疫苗來控制中國脊髓灰質炎疫情的選擇上,顧方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的科學務實的態度,更是讓中國在2000年就宣布消滅了脊髓灰質炎,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認可。

上世紀50年代,開發預防脊髓灰質炎的疫苗有兩個方向,一是研發滅活疫苗,也就是死疫苗。二是減毒活疫苗,也就是活疫苗。儘管歐美國家和地區都在用死疫苗預防脊髓灰質炎,死疫苗也有其穩定性的優勢,但費用貴,打一針要幾十元,而且要打三四次。而活疫苗的成本,就低得多。

1959年,顧方舟去蘇聯考察。那時候死活(疫苗)兩派正爭論得不可開交,沒有哪個人能解答中國該選擇哪一種。顧方舟回國後,就給衛生部寫信,表明在中國,只有採用減毒活疫苗這條技術路線,才能預防、降低脊髓灰質炎的發病率。

這種自信和決斷,來自他務實求真的科學態度。顧方舟曾說:「學習外國的東西,不能他們怎麼樣,我們就怎麼樣,因為國情完全不同。我們要學習它最精華的東西,變成我們自己的。」

最後的事實證明,用死疫苗,中國負擔不起,而且生產和免疫程序也很複雜。採取活疫苗路線,成為中國消滅脊髓灰質炎的決定性意義的選擇。

疫苗產品採用糖丸包裝,也是顧方舟充分考慮到了當時中國的國情,那就是運輸冷鏈不行,活疫苗的運輸、保存質量得不到保證。採用糖丸包裹,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據說,顧方舟還是從寧波湯糰的形狀中聯想到疫苗糖丸樣式的,這也算寧波這道美食對脊髓灰質炎所作的貢獻吧。

顧方舟曾說,一輩子,一件事,就是他的人生。「我覺得最好的最值得驕傲的,就是選擇了公共衛生,選擇了公共衛生的疾病預防,而且貢獻了自己的一些力量。」

(記者湯丹文 實習生張雨倩對本文寫作亦有貢獻)

相關焦點

  • 逆風而行 護佑健康——「人民科學家」顧方舟的故事
    ——顧方舟  2020年的春節為疫情的陰霾所籠罩,狡猾的新冠肺炎悄無聲息地迅速蔓延,病人數量由百千而攀升至數萬……為了有效隔絕病毒,人們閉門不出,無法正常地工作學習,人們多麼希望將這厚厚的陰雲扯開一個巨大的缺口,讓陽光普照大地;人們多麼期待醫學科學家加緊研製特效藥、疫苗,讓健康的生活重返人間……
  • 講好中國科學家故事 弘揚科學家精神「傳承2020」報告團走進寧夏
    12月2日,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寧夏黨委宣傳部、寧夏科協、寧夏教育廳承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寧夏行活動正式啟動。黃緯祿之女黃道群,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顧方舟之女顧曉曼等組成。2天時間,報告團分3組共6場(次)走進寧夏大學、銀川能源學院、北方民族大學、銀川九中、銀川六中以及銀川唐徠中學寶湖校區,講述楊鍾健、黃緯祿、顧方舟3名科學家的愛國精神、科研精神、求實精神、創新精神、奉獻精神和育人精神。
  • 講好中國科學家故事 弘揚科學家精神 「傳承2020」報告團走進寧夏
    12月2日,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寧夏黨委宣傳部、寧夏科協、寧夏教育廳承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寧夏行活動正式啟動。本次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由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地層學家學家楊鍾健之孫楊大同,我國著名火箭與飛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黃緯祿之女黃道群,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顧方舟之女顧曉曼等組成。
  • 講好中國科學家故事 弘揚科學家精神 「傳承2020」寧夏行 走進銀川...
    12月2日,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寧夏黨委宣傳部、寧夏科協、寧夏教育廳承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寧夏行活動正式啟動。本次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由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地層學家學家楊鍾健之孫楊大同,我國著名火箭與飛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黃緯祿之女黃道群,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顧方舟之女顧曉曼等組成。
  • 消滅我國小兒麻痺症的病毒學家顧方舟逝世 資料生平事跡介紹
    信念:「我做公共衛生,能拯救成千上萬的人呢」  選擇公共衛生,青年顧方舟的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急轉彎。學習臨床,成為一名外科醫生,既包含了母親對他的殷殷期望,也是他年少時的個人志向。1944年,他更是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將順理成章地走向外科醫生的從業之路。
  • 「人民科學家」顧方舟小記
    &nbsp&nbsp&nbsp&nbsp和屠呦呦獲得「共和國勳章」一樣,顧方舟獲得「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也一點不意外。這兩位寧波人,在科學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的確是非同小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以子試「毒」顧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卻拯救了14億中國人!
    然而,被譽為人民科學家的顧方舟卻戰勝了困難,為我國徹底解決了困擾億萬家庭的脊髓灰質炎。 提起顧方舟,可能除了醫學專業人士外,其他人很少知道。但如果提起小時候吃的糖丸,80、90後和他們的父母們,幾乎無人不知。
  • 南仁東、程開甲……聆聽科學家精彩故事 領略非凡科學人生
    葉培建吳文俊南仁東顧方舟程開甲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的盛大活動中,葉培建、吳文俊、南仁東、顧方舟、程開甲等5位科學高峰的勤奮攀登者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這個樸實而崇高的稱號一方面折射出他們在探索新知的道路上奮勇拼搏的精神和取得的突出成就,另一方面詮釋了他們科學為民的濃鬱家國情懷。讓我們一起聆聽他們精彩的科學故事,領略他們非凡的科學人生。
  • 「功勳」顧方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
    它的研發者,就是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糖丸爺爺」的我國著名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原院長——顧方舟。顧方舟畢生致力於研究和開發脊灰疫苗,為我國徹底消滅脊髓灰質炎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將自己的人生概括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顧方舟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今天(28日)的特別節目《功勳》推出《顧方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
  • 「中國夢·踐行者」朋友憶「糖丸之父」顧方舟
    晚年時,顧方舟在家中閱讀。大洋網訊 2019年1月2日凌晨三時,我國著名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原院校長顧方舟先生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2歲。顧方舟一生致力於脊髓灰質炎的研究、預防和控制,他更是消滅我國小兒麻痺症的先驅者之一,被稱為「糖丸之父」。據悉,1月8日上午9時,顧方舟的遺體告別儀式將於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蘭廳舉行。
  • 顧方舟,那個發明「糖丸」的人走了
    2019年1月2日,在一個晴朗的冬日,顧方舟平靜地走了,享年92歲。顧方舟是誰?如果你還記得小時候吃過的「糖丸」的話,他就是那個發明「糖丸」的人。顧方舟,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著名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家。
  • 「寧波女兒」屠呦呦寄語母校師生:齊心奮鬥,新年進步
    資料圖歲末年初,在屠呦呦九十壽辰到來之際,效實中學和寧波中學分別向寧波籍科學家、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屠呦呦校友寄去賀信,並獻上全體師生員工和校友對她最誠摯的祝福。在收到賀信後,屠呦呦第一時間向母校發來回信。
  • 人民科學家 | 顧方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
    顧方舟與兒子顧烈東的合影許多研究員被顧方舟感動,紛紛決定讓自己的孩子參與實驗。每一個噴嚏、每一聲咳嗽,都讓大家心驚膽戰。「孩子還好吧?」成為顧方舟和同事們每天見面的第一句話。十天過去了,實驗成功了!全國立刻正式打響了脊灰殲滅戰。1960年12月,首批500萬人份疫苗生產成功,疫苗在北京、上海等11個城市推廣,投放疫苗的城市,疫情流行高峰紛紛削減。
  • 揭秘|「疫苗俠」顧方舟:用一顆小糖丸滅掉小兒麻痺症
    他就是我國著名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顧方舟。1病毒來襲 「脊灰」 肆虐顧方舟,1926年出生,1944年考取北京大學醫學院醫學系。求學期間,顧方舟最喜愛的課程是公共衛生課,隨著課業深入及社會閱歷增加,他認識到當醫生固然能救很多人,可從事公共衛生事業,卻可以讓千百萬人受益,從此確定一生志向。
  • 民族歌劇演繹女科學家屠呦呦 《呦呦鹿鳴》打動杭州觀眾
    德音孔昭  科學家的精神魅力  帷幕拉開,燈光漸起。舞臺上,一頭短髮,一副眼鏡,一身白大褂,女科學家屠呦呦的形象是那麼打動人心。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呦呦就是我的名字,從《詩經》中走來。」
  • 他不是院士,為何榮獲「人民科學家」稱號?
    其中,葉培建、吳文俊、南仁東(滿族)、顧方舟、程開甲等5位科學家榮獲「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這5位科學家中,有兩位不是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仁東和顧方舟。「『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的事跡已經廣為人知,「中國『糖丸』之父」顧方舟則少為人知。顧方舟是誰?不是院士的他為何能獲此殊榮?
  • 「糖丸爺爺」顧方舟和他「消滅」的脊髓灰質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被稱為「糖丸爺爺」的顧方舟1月2日在京逝世,遺體告別儀式將於1月8日上午9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顧方舟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消滅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痺症」,這一兒童急性病毒傳染病的戰鬥中。他是我國組織培養口服活疫苗開拓者之一,一顆小小糖丸成為幾代中國人的記憶。
  • 陳祖煜院士在浙江大學寧波校區開講
    未來網高校頻道9月12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林丹虹)9月8日,浙江大學寧波校區啟新論道第一講開講,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土木工程專家陳祖煜教授作了題為《機器學習在巖土工程中的應用初析》的學術報告。來自浙江大學寧波研究院、寧波理工學院土建學院、數據學院的師生近100人參加了報告會。會議由浙江大學寧波校區管委會主任、寧波理工學院院長章獻民主持。寧波籍的陳祖煜院士心繫家鄉經濟建設、教育發展與人才培養,多次來到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與師生們親密交流,此次校區邀請陳院士開啟啟新論道第一講,為廣大師生們提供了高起點的專業型、學術型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