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節來臨之際,廣大教師奮鬥在知識傳播的第一線,堅守崗位、奉獻擔當,也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播撒種子、積澱力量 ……
他們守教育報國初心、擔築夢育人使命,就能更好點亮孩子的未來、有力託舉民族的復興。
「希望廣大教師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書育人本領,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在第三十六個教師節到來之際,習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慰問。
五臺老三區的陳家莊鄉地區是革命山區,更是抗戰老區,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文化村居多,教育世家薈萃於此。
在近現代史上,孕育了眾多優秀兒女,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老三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曾是日軍製造的「無人區」,發生過柏蘭戰鬥、王城阻擊戰、南神堖攻堅戰等著名戰鬥。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老三區湧現出了胡克、劉大海、史陸平、高辛寬等423名革命英烈。他們的英雄事跡、獻身精神彪炳千古,永遠值得後人學習。五臺山下的文化村避事堖、獅子坪、柏蘭村、陳家莊、陡寺村、東峪村等古村落,這些村莊形成的獨特教育光榮革命傳統和紅色文化遺存,是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文化村」避事堖
五臺山下的陳家莊鄉避事堖村,海拔1470米,在與三和、四合村毗連;南與耿家莊接壤;西與環椿坪和窯頭地區相望;北與莊子溝為鄰。
避事堖全村40戶人家,152人,以朱姓居多。依次是朱、梁、胡氏。全村有耕地四百餘畝,以種植藥、糜谷(即黍子)、養殖牛、在山坡種藥材為生。這裡的文化教育,於「七七」事變前,朱福林、朱福存弟兄倆辦過短期私塾,抗日戰爭期間,辦過小學。新中國成立以來,這裡的小學一向辦得很好,歷任教師認真教,幹部、群眾很支持,農家子弟學風好,1958年羅茂林任教師,被評為省級模範。這個村的男女老幼逐漸認識到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他們村幹部、家長、教師、學生一條心,互相鼓勵,相互考核嚴於打基礎,底功扎得牢。
學生上初中到相距七裡的國都殿,上高中到相距24裡的陳家莊中學。家長節衣縮食供子女上學,學生一星期回家取一回乾糧、米麵。徒步行走,要一次要走陡峭的七裡山路。窮苦、艱辛磨練了學生奮發向上的意志,所以,該村學生的成績大都名列前茅,代代相傳,形成好民風、好學風,自50年代至90年代的40餘年裡,共出大學生15名,平均每10人有一名大學生,名列全縣、全省之首。
朱仁和,(1937—2014),1937年生,五臺縣陳家莊鄉避事堖村人。60年代,朱仁和老師在五臺耿鎮中學十九班的班主任,又是語文代課老師。象嚴父那樣對學生管理很嚴格,對每一位同學都很關心愛護,做到諄諄教誨,孜孜不倦。語文課講得有聲有色,深入淺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周會課他從不一言堂,總是組織同學們自己討論總結反思,既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給了學生練筆的機會,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自我約束力。
朱任和老師於一九七O年三月調入五臺縣通訊組工作,辦公在縣政府大樓(簡稱西樓)。一九七一年秋季,當時的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韓英一行到五臺山灘子村考察鈾礦(據說是製造原子彈用的),縣裡主要領導陪同。領導臨時派白崇秀去搞服務,通訊組是朱仁和老師前去,可能是搞文字材料一類的工作。只是朱任和老師在臨退休的前幾年任五臺縣駐京辦事處主任,大部分時間在北京。一九九八年六月朱任和老師退休後就到太原居住,很少回縣城。二O一四年四月八日(農曆三月初九)尊敬的朱任和老師因病不幸仙逝,享年77歲。
文化村獅子坪
獅子坪村位於五龍池西南、距五龍池9公裡,現有41戶人家,132口人,220畝耕地。獅子坪,山勢雄偉、青山環繞,綠水長流、清澈見底,魚遊淺水、山林寂靜、鳥飛其中,正所謂「水清石出魚可數、林深無人鳥相呼」。獅子坪南禁山呈「鳳凰雙展翅」,象徵獅子坪村輩輩出人才,而且能盡展抱負。
獅子坪村民以胡姓為主,村中代有人才出,村民以有膽有識、敢說敢幹敢於負責著稱。輩輩出人才,現在在外工作人員中,副處級以上的國家幹部就有20多名,是移城河流域出官最多的一個村,遠近聞名。獅子坪以文明與善斷官司享譽移城河流域。古時,附近十裡八村一有官司糾紛,便請獅子坪人調解斷案,平息解決了不少民間糾紛,偶有不服再告到縣衙的,所斷結果往往與獅子坪相同。
陳家莊村李其昌一家
李其昌,陳家莊鄉村人,一家三代三人從事教育事業。生於1912年,卒於1977年,沱陽高小畢業。五十年代初開始任小學教員。他多在深山小村任教,不顧年老體弱,跋山涉水,對山區小學的建立和鞏固頗具勞績。
第二代
李永泉,李其昌子,1937年生,師範畢業。中學一級教師。1954年開始從教。歷任小學教員、完小教員、完小校長視導員、副聯校長等職。他熱愛教育,工作有方,對本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1991年退休。
第三代
李愛華,李其昌孫女,1962年生,中師畢業。1981年起擔任小學教員。是一個力爭上遊,認真教學的教師。
柏蘭古鎮為漓池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移城河流域一顆璀璨的明珠。自古鐘靈毓秀,人傑地靈。
柏蘭古鎮村裡湧現出了一大批能人志士,早在清末曾出過六品官楊磊光,清末秀才:楊國模、楊培仁、楊芝蘭、楊少生、楊育生、楊立生等。民國時期大學生有楊澄(山西大學)、楊貞(女,延安抗大)。新中國成立後部分大專學生有張武文、白雙秀、楊安和、楊鳳英等。更有三代教育世家楊良貴一家,一代名師——楊維祥等。建國後副處級以上的官有二十多名,其中副省級以上的有三名,還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楊國華等幾十人。
楊良貴一家三代教育世家
第一代
楊良貴,陳家莊鄉柏蘭村人。生於1907年,卒於1990年。高小畢業,1950年起擔任小學教員,1972年退休。老先生性格剛正,不慕權貴,待人真誠,教學認真,深受鄉裡推重。在他的言傳身教影響下,子孫恪守家規,熱心教育。
第二代
楊長庚,楊良貴長子,1935年生,師範畢業,中學一級教師,1955年開始從教,歷任小學教員、完小校長、聯校長、縣進修校總務主任等職。現任主管業餘教育的副聯校長。
他既堅持原則,又與人為善;工作積極,業務嫻熟,很受群眾擁護和上級讚許,1988年曾被評為忻州地區業餘教育先進工作者。
楊雲香,楊良貴長女,1947年生。1969年開始在陳家莊小學從教十餘年,後調到忻州市匡村中學任教,她愛校如家,愛生如子,在學令兒童前期教育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已退休在家。
楊雲梅,楊良貴次女,1950年生,高中畢業。1972年開始任教,博學多才,有乃父風。
曾在五臺縣耿鎮學校任教,後調太原皇后園學校,現已經退休。
第三代
楊麗峰,楊長庚長女,1960年生,中師畢業。
1981年開始在東峪口學校任教。虛心好學,工作勤勉。後在陳家莊中學任初中語文教師。
楊愛鋒,楊長庚之女,1987年畢業於忻州師範,畢業後在東冶北街學校任教。現在就職忻州市地建。
楊建峰,楊長庚之長子,1962年生,中師畢業,1984年任教。
他熱愛教育事業,教學認真。現在陳家莊鄉柏蘭村學校任教。
環椿坪村韓晉榮三代從教
環椿坪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村莊,清嘉靖、道光年間,該村曾出過秀才,有村中韓洋善和村中大槐樹旁邊的大門懸掛牌匾為證。
村中原有官方撥銀兩修建的吉孝牌樓一座,是皇家為彰顯韓家孝敬父母公婆的好子、媳而建,該牌樓建在村中央的主街上,跨街而建,殿宇格局,八字立柱、飛簷、翹角、鬥拱,左鍾右鼓,建築極具匠心,可見該村精神文化建設歷史悠久。建村歷史大約在二百年以上,迄今已經傳承十六代人。村中央一株樹齡不詳的大槐樹,記載了村莊的成長史。這棵樹高百尺,樹冠龐大,四五個成人才能合抱之古槐樹,是這個古老而文明村莊的象徵。村民以韓姓為主,號稱「一家村」,韓姓人口佔全村總人口的95%以上,舊時分西院、東院、清院、樓院四大院系。
韓晉榮,陳家莊鄉環椿坪人,一家三代從教。1923年生,高小畢業,十九歲開始擔任小學教員。1950年起擔任聯合校長。在他的從教生涯中,經歷了殘酷的抗日戰爭年代,艱苦的以工養學階段,歷盡風險,備嘗艱辛,為本地教師隊伍的穩定和建設,教育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韓正和,韓晉榮之子。1944年生,中學一級教師。1964年忻州師範畢業開始任教,先後教過小學、初中、高中的語文、數學等課程。教學功底紮實,方法靈活,成績突出,又多才多藝,多次被評為模範教師,在本地區頗具聲譽,曾經擔任溝南中學校長,後退休。
韓飛龍,韓正和長子。1970年生。從小品學兼優,曾被評為省級「三好學生」。1990年忻州師範畢業後,即參加教育工作。後任縣直示範小學教導員。現在是五臺中學校長。
「沱水之北,臺山之南,有溝曰移城。溝內有河,碧流蜿蜒東來,素湍騰躍西去。河之陽有村曰陡寺。」陡寺村是老三區公所、五臺三高所在地,舉辦過幹部教育民族革命訓練班,冀晉第二師範學校也成立在這裡。1938年10月,日軍分兵九路各路調集數萬兵力向五臺的抗日根據地瘋狂進攻,河邊村、濟勝橋、東冶鎮、黃土坡先後被佔領。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晉察冀軍區和邊區機關實行遊擊轉移。晉東北一專署轉移到蘭家莊,晉察冀第二軍分區駐於堯溝村,政治部駐於東峪村。三區動委會、三區區公所也相繼成立,區公所駐陡寺村。整個移城溝遂成為抗日鬥爭的活動中心。陡寺村成為政治、教育文化中心。
閆喜堂一家四代教書
遠世無從稽考,清中葉閻氏遷入未久,父子兩代,同著藍衫;兄弟四人,共遊泮宮。爾來二百餘載,村人克承先祖餘緒,尊師崇教之心未泯,堅毅求學之情愈熾,莘莘學子,代有才人。尤以數十年來之盛世為最。博士、碩士魚貫雁行而出,高工、高教龍翔鳳翥而起,專本科無論焉。或兄妹聯袂高工,或仲季雙膺碩士,或執教於外邦高校,或盡職於國內名企,或為工商巨擘,或為軍政良材,於僻處深山之彈丸小村而言,殊屬不易。
五臺閻喜堂老師四代教育世家
第一代
閻新文,字秀奇,生於1913年,十九歲在五臺縣第三高小畢業後,就開始擔任小學教師。先後在陳家莊和天和地區的十幾個村莊教書育人。
閻老先生教書生涯的前半段正值革命戰爭的艱苦年代,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為了堅持上課,帶領學生輾轉避匿,艱苦備嘗。後半段是建國初期,物資匱乏,那時沒有貨幣,也沒有工資,統一實行津貼制。他的津貼是每天一斤四兩小米,除了他食用外家裡還有六口人要吃穿要吃,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出於他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千難萬難,對於這個職業從來沒有動搖過,始終心無旁騖。記得有一次,在石土堂教書病重,怕誤教學,拒絕住院,直到代教來了,才擔架抬到臺城醫院,幾誤最佳治療時期。三年困難時期。拒絕像別人那那課餘時間刨小塊兒地,嚴令家人不準掰隊裡的一穗玉米,拿一個山藥。
他品行高潔,家教極嚴。教育子女常用的話是:「有多少本事吃多少飯」、「自己人口要自己養活再困難也不能佔別人和公家的便宜。」他和他的子女們一生都基本上遵循了這些。質樸的信條做人做事。閆老先生擅長寫小楷,為人讚譽。
1961年因病退職,1980年落實政策改辦離休。2008年經歷了九十七個滄桑歲月,老先生病逝,乾乾淨淨,本本分分地做了一輩子人。
第二代
才疏不善開財路,學淺哪堪入仕途。恥與鬥筲爭名利,甘為桑梓盡綿薄。
閻喜堂,閻新文長子,生於1941年,中學一級教師。1961年忻縣師範畢業後,歷任小學、初中、高中教師。受父輩影響,一生矢志教書,淡泊名利,幾次有改行、升遷的機會,尤其傾心於家鄉的教育事業,兩度調到五臺中學,兩度設法申請調回陳家莊中學教學。一九七二年被臨時抽調回縣參加晉劇紅石榴編劇組,怕影響所謂帶班級的中考,中途退出,失去了改行良機而無悔。一九九二年領導讓當任陳家莊中學校長,以力不能及婉辭。
1996年退休,退休後多次應邀到附近中小學講課,聽課,甚至兼代畢業班語文課,參加聯校組織的教學改革座談會,傳授教學經驗,應邀到五臺城西米市街社區講授《論語》,致力於家鄉的文化建設,在方志、牒譜撰修、廟會婚喪對聯規範等改革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閻喜堂在幾十年的語文教學中始終堅持「一課一得」的教學原則,堅持文道結合併重。通過挖掘課文內涵,培養學生做人情操的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特別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吸收外地和身邊同行的先進經驗,通過多年摸索總結,形成一套較為完備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取得一定成績。他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熱愛家鄉,其學生多有具有特出成就者。
第三代
閻麗珍,女,閻喜堂長女,1966年生。1987年忻州師範畢業後,通過在職函授進修,山西師範中文系本科畢業。長期執教於忻州市第五中學。
由於在教學工作當中努力進取,不斷創新,得到了領導的讚許,師生和家長的廣泛好評。先後被山西省人事廳和山西省教育廳聯合授予「山西省教學能手」、「山西省模範教師」、「山西省模範班主任」等光榮稱號。2013年又榮獲「全國優秀教師」殊榮,今年又獲正高級教師任職資格。
在語文教學中,特別重視教學改革,摸索出一套初中教學的成功經驗,先後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多篇教學論文,受到了專家的關注和同行的認同,幾次應邀到周邊的市縣學校進行講座。
在班主任工作中,對每個學生既負責又摯愛,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管理,以情感化,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同時結合學生自治管理等做法,不僅班裡井井有條,各項工作走在其他班的前列。
每到接帶新班時,總有不少家長向校方請託,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進入她所帶的班級。她用自己幾十年的刻苦努力,贏得了社會的承認和尊重。
閻淑珍,女,閆喜堂次女,生於1970年,1992年畢業於山西大學中文系,考入北京師範大學研修,1995年畢業後,獲碩士學位,執教於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先後有多篇學術論文在《學習》等國家級學術刊物上發表,並與他人合作,出版學術專著一部。
2004年考入日本京都大學研修,2010年獲人間環境學博士學位,執教於日本帝京大學,在該校校刊上常有論文發表,其中《黃帝內經明堂系統的流變》在日本國家級學術刊物上發表。
閻煥珍,女,閆喜堂三女,1974年生。畢業於山西省教育學院,本科。曾經在太原幼師某學校任代課教師。
閻慧峰,閻新文次子閆悅堂之次子,忻州師範畢業後任教。長期擔任初中物理教師,在這一學科的教學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不菲的成績。現執教於五臺沱陽中學,函授本科畢業,中學一級教師,愛好並擅長書畫、音樂。
第四代
羅紫瑜,女,閻喜堂四女,閻麗琴之女,1998年生,自幼受長輩影響,熱愛教育事業,願意當一名教師,現在就讀於山西師範大學外語系。入學前已經與忻州市教育局籤訂合同,畢業後回忻州市當教師。
東峪村五代教育世家
陳家莊鄉東峪古村的東峪河,發源縣治東南下峪之白羊山下,距縣治囗囗裡。經東峪村至陡寺,與黑龍池水匯合。居民引水灌田。至河門,與清水河同入滹沱河。
東峪村位於五臺縣陳家莊鄉東南部,氣候溫和,盛產花椒、核桃、荊條等,該村素有「編制之村」的稱號。該村從古至今可謂物寶天華,人傑地靈。歷史上有武秀才胡丙懷;嘉靖癸未進士胡紳;明朝時期,江西省浮梁縣主薄胡應祥;甘肅省靈臺縣知縣胡乾,聞名遐邇的鄉賢胡潤,被人們譽為「元寶財神」,還有閻錫山的馬弁胡振河等。
明朝歷史上,東峪村還有一位遠近聞名的「元寶財神」胡潤。據胡氏家譜記載,胡潤潤爺,字濱陽,少年家微,長居東峪,勤儉為富,潤達不吝,故多功德於寺觀廟宇道路,積德行善,幫助接濟貧困人家,鄉人感其功德,將其塑像於陡寺——福田寺大佛殿內東隅,歿後葬於耿家莊西山之陽。正如詩中所說:「覓句殘垣日色寒,依稀胡潤泣雲端。忍看聖跡成追憶,誰將只手拯福田。」他的許多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享譽移城河、滹沱河流域,隨著1999年胡潤財富排行榜的推出,他已經成了一位享譽世界的歷史名人。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如璀璨星辰,榜樣的光輝照耀神州大地。「今天的學生就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廣大教師就是打造這支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築夢人。」
老三區民國時期教齡最長的教師是東峪村胡禮謙,從20歲左右教私塾,一直到86歲還在外河府村小學任教,當年逝世。
師者行為世範,方能傳道授業解惑。胡禮謙(1854-1939),(又名九緒)生於1854年(鹹豐四年),卒於1939年。光緒年秀才,熱愛教書,一生從事教育,初執教於私塾,後在小學。胡禮謙治學嚴謹,誨人不倦,頗負盛名,鄉裡稱道。並精醫道。
他告誡子孫,有學問不要當官,不要經商,教書、行醫,教育人、搭救人就是最理想的職業。在他的教育影響下,教書、行醫世代相傳。他在86歲高齡,還在外河府村任教,當年逝世。其生三子,長子、三子均終生從事教育工作。(第二子少亡)。
胡俊(1875-1943),胡禮謙長子(又名正丙),生於1875年(光緒元年),卒於1943年。一生任小學教員。教學吃苦認真。亦通醫道,尤擅長針灸。生三子一女,除第二子務農兼行醫外,長子、三子以及女兒、女婿(武九昌)都是小學教員。(三子胡維國19歲死於明查灣村教員崗位上)。
身體力行抓關鍵,立德樹人鑄師魂。
胡炬(又名正春),(1887-1954)胡禮謙三子,生於1887年(光緒十三年),卒於1954年。五臺中學畢業。一生從教,品學兼優,鄉裡爭聘。其學生稱讚他「德高望重,堪為師表。」胡炬醫學亦精,尤善書畫,他寫的草字,如龍飛鳳舞,剛勁瀟灑,別具風格。
他特別擅長作「魁星奪鬥」、「壽星佬騎鹿」、「張果老騎驢」、「孫中山跨馬歸國」等字畫。至今凡是他活動過的地方,不少人家還珍藏他的字畫和書法墨跡。
膝下三女,次女胡英昭是小學教員(早亡)。長女婿、三女婿,均一生從事教育工作。他的學生有「回憶吾儕童年,擬以學習自覺,教之他處同年識見甚多。吾自參加革命以來,每聞有云:五檯曆代文風,高彌三晉之說,胡先生豈非繼往風化者歟?……引自胡老先生的學生羅永康(曾任五臺縣縣長,山西省衛生廳中醫處長)的話」。
胡維洲(1905-1950),胡俊長子。生於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卒於1950年。陝西榆林抗日軍政大學畢業。畢業後不願在軍政界幹事,甘心當小學教員,他教學對學生不體罰,循循善誘,教學有方,群眾稱他是「娃娃頭」。曾經擔任五臺縣老三區教育幹部,在1939-1949年間任區教育助理員。其亦懂醫學,善寫隸書。生四子,長子一生任教,次子初是民辦教師,後務農。(三子,四子行醫務農)。
胡芳芝(1901-1992),胡俊之女,生於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卒於1992年,壽92歲。小學執教三十餘年,晚年從醫。
胡庭棟,胡維洲之子,生於1932年(民國21年),山西師範畢業。一生任教小學,教學善於啟發學生,教學成績頗佳,多次被評為模範教師。現已退休。通略書法、戲曲、繪畫、中醫、針灸、樂器、石工、木工、藥材種植、科學種田等可謂,博學多才。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生命的光輝,點亮了孩子們的未來。她們一生惦記著學生,卻唯獨忘記了她自己。
胡效蓮(1955-2003),胡庭棟之女,生於1955年,1976年高中畢業,畢業後就背著行囊,遠赴離家三十餘裡的偏遠山村五腔小學,出任民辦教師。
在偏僻的山村,守望著教育的一方淨土;即使是雨雪天,道路特別難走,但是她從未因天氣情況影響上課,從沒遲到早退過;更是風雨無阻,翻越崎嶇的山路,去往學校路上,三年時間不知留下她多少艱難的足跡。
心系學生書寫春華秋實,情系教壇無愧星移鬥轉。她是這樣的山村女教師,小小行李卷,長長書包帶,伴她的是崎嶇山路,戀她的是幼稚童心,周圍山巒環繞,山村的學校是這樣,拴緊耕牛掛著鳥籠,時雨襲來搖欲墜,茅草兒把擋秋風,山村樹木是這樣蔥籠,青春澆灌愛心滋潤,黑板作舟泛大海,教鞭如槳掀濤湧。
汗水澆灌桃李,心血培育棟梁。1979年調到東峪口中學,1982年參加上級部門組織五臺英語培訓班學習,結業之後,1983年仍然在東峪口中學教初中英語課,1983-1985年年間,她所帶的初中班的英語成績連續三年全縣,全區位居榜首,教育局領導親批後由民辦教師轉為正式教師。1985年被評為忻州地區級模範。1990年被調往五臺二中當英語教師。
孜孜不倦園丁忙,幼苗茁壯成長。後來了解到,她流鼻血長達數日,一起住的老師們都勸她休息治療,但她硬是不休息,堅持給學生們講課,還有一次是重感冒打完點滴堅持講課,耐心輔導學習差的同學,晚上經常批改作業到深夜。胡效蓮老師樂於助人,常常去廚房幫忙包餃子,包包子等,還有是幫住校生縫補衣服,她待人熱情,善解人意,教出的學生可謂是桃李滿天下,讓人永世難忘!1985年後兩次被評為忻州地區教學模範。
歲月如水流逝,寒暑往易滄桑。在教學崗位上嘔心嚦血,積勞成疾,不幸患慢粒白血病,卒於2003年6月。
默默無聞天地長,育才志在興邦。一位普通的山村教師,用自己如火的熱情照亮孩子們的成長之路,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詮釋著為人師表的深刻內涵:業績卓著貴創新,光榮榜上有芳名;心血汗水灑大地,結出碩果滿園春。(羅青龍,胡效蓮之子,忻州師專畢業。)
胡效玲,胡庭棟侄女,胡庭良長女,1962年生。五臺陳家莊鄉東峪村人。學校畢業之後,1983年冬天,自己帶著行李,長途跋涉二十餘裡崎嶇山路,遠離家鄉外出帶課,在偏遠的山村小學字石板小學教語文、算術等課程,帶著全年級的一年級到四年級十二位學生,也不過星期天,利用假日輔導山村孩子們課程學習,到晚上披星戴月一邊辛勤備課,一邊批改作業。一份辛勞,一份收穫。1984年夏天,帶著全部學生參加全公社年級考試,在東峪口公社所有小學統考成績名列前茅,位居第二名,受到東峪口公社聯合校長與上級領導的一致好評,從此轉為正式民辦教師,擔任民辦教師13年。
胡效麗,胡庭棟侄女,胡庭良次女,1972年4月生,五臺陳家莊鄉東峪村人。學校畢業後,於1990年秋天,她自己帶著行李,長途跋涉遠離家二十餘裡的偏遠山村白羊村小學出任代教,即使雨雪天道路特難走也沒影響過給學生上課,1992年冬天,她又在裡河府村代教,她頂著嚴寒,冒著風雪,也是道路崎嶇山路,帶著一年級到三年級的學生課程,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還的批改作業與備課,就這樣辛苦付出了整整三年有餘。
胡庭良,胡庭棟之弟,1934年生,五臺陳家莊鄉東峪村人。先是民辦教師,後務農。1952年掃盲運動後;1953年東峪村教一到四年級;後來教一到五年級全科文史地,1959-1963年,後調到支石板教學一到四年級。
胡庭良後來因家裡有事,回到村裡就當選了隊長,帶領村民們搞種植,一年之後兼職保管、會計、計工員等。同時還給村裡的人們打針、扎針、拔火罐,深更半夜經常有人叫他去看病,有時候守著病人觀察三四個小時等好轉他才肯離開,還有誰家的灶火不好燒也找他修理。
有一次他正病的好幾天沒起來,這時村裡人急忙跑到家裡說,他家的灶火燒著後直往家裡冒煙連飯也不能做了,他聽後慢慢坐起來歇緩一下拄著拐杖去人家指點他們修理灶火。村裡誰家做事宴少不了他,既當總管又幫廚,人家的事宴辦完了他也累倒了。夏天是他最忙的時候,上下午帶領群眾地理幹活,中午犧牲自己的午休時間給村裡每家每戶嫁接各種梨果樹,整個夏天有午休的時間很少,常常上火嘴疼咽喉腫痛。
秋天到了豐收的季節,有一次天還沒亮突然颳起了風,他想到成熟的穀子要受損失,立馬起來招集社員們到地裡搶收使損失降低到最低。忙完了秋天就帶領幾個人榨油,香噴噴的核桃油、麻油、花椒籽油等供應著村民們的食用。
深冬就在家裡編出各種花樣的簍子、籃子、篩子、笊籬等送給親朋好友後得到了所有人的讚賞。他還喜歡畫畫,經常會畫一些老虎、獅子、豹子、斑馬、孔雀、丹頂鶴等動物,還常常有人找他畫鞋墊,有時候彈彈琴,小孩子們就圍在身邊靜靜地聽……(據提供資料編寫)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是教育事業發展必須落實好的根本任務。
教醫世家詩讚
五代園丁贊
寫完五代教育世家文稿,心情激動,夜不成眠,茲就教育世家主要園丁11名,擬拙詩幾首贊之。
第一代 胡禮謙贊
胡翁鄉裡頗享名,「猢猻堂」裡度一生;
教育子孫傳家寶,粉筆另加一根針。
第二代 胡俊贊
儉樸有古風,渾如田家翁;
生平無他好,醫病更育人。
胡炬贊
淡泊名利不憂貧,德高望重一園丁;腹中才華眾生贊,筆下龍蛇滿座驚;
處世一生無愧色,執教百裡有贊聲;先生更是精醫道,療疾濟困留美名。
第三代 胡維洲贊
耿入官場謀虛名,粉筆生涯寄此身;一生坎坷名不濟,桃李芬芳慰忠魂。
胡維國贊
斯人穎悟時人欽,教壇初涉顯名聲;年尚弱冠玉帝召,「白玉樓」上鑄偉文。
胡芳芝、武九昌贊
鴛鴦講臺感情深,誨人不倦育靈魂;教界名儒有千萬,如君夫婦有幾人。
第四代 胡庭棟贊
善於鑽研尤愛生,培林育苗耕耘勤;問君辛勞何如是?恪守家教祖遺風。
第五代 胡效蓮贊
業績卓著貴創新,光榮榜上有芳名;心血汗水灑大地,結出碩果滿園春。
胡效玲贊
寒來暑往默無聞,邊教邊學苦用功。且喜青春教臺度,甘為蠟燭光照人。
胡效麗贊
欣聞世家添新兵,豆蔻年華代教身。立志終生育棟梁,祖國花朵萬代紅。
(部分文字資料來自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劉子方老師編輯的《五臺老三區教育史料彙編》)
作者介紹:胡立成,筆名虹雨,山西五臺人,醫教世家之後。文化傳媒人,品牌創意人,抗戰紅色文化傳承人,胡潤先賢文化傳播人,百家號鄉村文化創辦人。北京市寫作學會會員、國際攝影協會會員、文字友情新媒體總編、中國網特約編輯、《旅遊作家》專欄作家、山西新聞網慢遊山西專欄作者、國際攝影雜誌記者、中國新聞傳媒集團山西新聞主編等。曾榮獲2019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獎全球100位優秀詩人獎,多次在全國刊物上發表並獲獎。文化主張: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