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或者離職狀態是招聘企業進行錄用參考的依據之一。一個員工在職應聘與離職應聘其自身心理狀態、職位與待遇要求以及實力條件是有所不同的,對於目標崗位的認知、對於到港和上崗的期望、承諾的可靠度都有差異,這會對面試以及後續人力資源操作形成重大影響。如果說其中有「坑」,不僅企業可能給求職者挖「坑」,一些求職者一樣給招聘企業挖「坑」。不得不防,不得不慎重。
一個求職者在職與離職狀態的差異
1.求職心理差異
在職求職者:不怕求職失敗,底氣較足,更為主動,更加挑剔
離職求職者:急於上崗,相對被動,更能委曲求全
2.面試差異
在職者:更能夠突出自身風格,堅持自我;更強調自我職業訴求與職業主張;更堅持自己的待遇底線。議價能力強。
離職者:更注意隱藏自己的不足點,強調迎合性;以達成面試成功為目的;個人職業與待遇底線不牢固,很容易被企業突破。議價能力相對較弱。
3.目的差異
在職者:試試看和碰運氣的可能性較大
離職者:成功心切,但也可能為了儘快上班同時應聘好多單位。
企業對於在職與離職求職者的動機與考量
1.企業的考慮
A.成本最小化
議價越容易越好,這對離職求職者不利
B.人才最優化
好中選優,不管在職還是離職,不夠優秀是不達標的
C.可靠化
是指誠信度最大,一旦入職持續性較強。
他們會考慮在職者一旦錄用,入職的可能性,會考慮在職求職的動機與原因,也考慮在職求職者可能帶來的資源與風險(比如勞動爭議);他們會重視離職者的勞動關係解除情況和離職原因,重視離職求職者的性價比與入職後的可持續性。
2.企業詢問在職或離職的動機
A.成本動機
根據求職者的實際狀況考慮如何議價。
B.風險動機
根據求職者在職或離職的求職動機與原因分析,評估其對於企業帶來的可能性勞動風險。
C.利益動機
根據求職者在職或離職的情況,考慮其職業資源的掌握情況與可利用性。
D.選拔動機
根據面試者的回答,評估真實性、可靠性與競爭能力,作為最後錄用的參考。
求職者的注意事項
1.實事求是
沒有必要隱藏自己在職或者離職的真實性,即便暫時隱藏,紙包不住火,早晚露餡。在職或離職意味著對方面試的問題和評測方法差異,但不會對個人實力產生影響。
2.淡定
任何一家單位都會詢問在職或離職的情況,沒有必要因此想入非非。
3.堅持自我
不管在職還是離職狀態,只要求職都是有目標和目的的,為了讓自己有滿意的職業回報,一定堅持自我,不要輕易改變和妥協,更不要牆頭草隨風倒。
當然,HR詢問在職或離職最直接的考慮就是面試時間的安排。在職者時間比較緊張,需要提前約定好;離職者時間比較寬裕,隨時可以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