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與你論逍遙,老莊道學中庄子的戲份有多足?
論起莊子的逍遙,不免涉及到「道」的含義,古往今來,人就沒有停止對「道」這一門學科的解讀,何為道?天理尋常為道,天時地利為道,順應世間萬事萬物為道,為天地人三才之道。對於老子而言,更講究的是天道的觀點,人道只是為了天道服務的,即人道必須建立在天道這一大循環中,準確就是隨從天道發展。
-
北冥沒有大魚,也沒有海棠,有的是莊子逍遙的道家人生觀
老子的道家思想以其所著《道德經》為核心,莊子的道家思想以其所著《莊子》為核心。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老子被稱為太上老君,莊子被稱為南華真人。再說說,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莊子的哲學思想。莊子的哲學思想能給我們一種豁達的人生觀,學習莊子的哲學能讓我們的思想到達「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
《莊子》講了7個動物段子,代表你身邊的7種人
在《莊子》一書中,曾不止一次提到過上古隱士「許由」的事跡,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堯讓天下於許由」的故事了。在五帝時期,堯帝坐擁天下後,想把這天下讓給許由來治理。在許由眼前,放著這唾手可得的天下,只要他點一點頭,便能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與享譽四方的名聲。
-
洗耳河畔的許由廟與巢父井
許由,字武仲,陽城槐裡人,是上古時代的一位高尚清節之士。相傳堯帝得知許由的賢德後,要把君位讓給他,他推辭不受,逃於箕山下,農耕而食。於是堯帝又邀請他擔任九州之長,許由聽到這個消息後,感到自己的耳朵受到了玷汙,因而臨水洗耳。許由的好友巢父(或樊堅),帶著牛犢來到河邊飲水,看到了許由臨河洗耳的舉動,詢問原因後,更是覺得許由洗耳處的河水已經遭到汙染,不願讓他的牛在其下遊飲水。
-
《莊子》的「動物世界」,7種動物代表7種人,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聞一多曾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從天道到人世,從文學到哲學,都有莊子的影子。莊子是擁有大智慧的人,他教育人的方式也很獨特。「堯讓天下於許由」在五帝時期,堯帝坐擁天下後,想把這天下讓給許由來治理。在許由眼前,放著這唾手可得的天下,只要他點一點頭,便能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與享譽四方的名聲。但他卻拒絕了。
-
莊子《逍遙遊》-鷦鷯與鼴鼠的故事
莊子《逍遙遊》-鷦鷯與鼴鼠的故事(一)老沙念過中學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逍遙遊》,只是你不一定記得這是莊子寫得。莊子,就是「莊生曉夢迷蝴蝶」的那個莊子……印象裡,他就是那個睡一覺,夢醒後,就搞糊塗是自己夢裡變成了湖北,還是自己就是蝴蝶,還處在變成人的夢中……更或許,你和我一樣早就忘記了《逍遙遊》寫了什麼。
-
《莊子》智慧解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生於公元前369年,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因其繼承並創新了老子的思想,故與老子並稱「老莊」。其代表作《齊物論》《逍遙遊》等,大多被收錄在《莊子》中,此書又稱《南華經》,是道家的經典之作,與《道德經》《清虛經》並居道家三經。
-
把逍遙遊的每一段都連貫起來,就能清楚的明白莊子的思路
莊子前面所說的大,原來是指聖人的大心量、大境界、大智慧,聖人的修養已經達到了道的境界,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是天地之母,道是最大的,所以聖人才是最大的。而我們普通人,連一個最低層的小鄉官都不是,也就沒被莊子列入六個等級之內,不亦悲乎?
-
莊子為何強烈批判和嘲諷文明,劉慈欣《鯨歌》表達了怎樣的哲思
莊子很討厭伯樂,他說:「人家馬兒在陸地上吃草飲水,高興時它們就摩擦頸項,表示親愛;忿怒時,就背相對,互相踢蹋。馬所曉得的已盡於此了。等到把駕馬的橫木加在馬的身上,用遮眼的東西加在馬的頭上使馬的行止齊一,萬才知道怎樣用眼睛斜看,如果不願就範,曲頸不伸,欲脫其扼,甚至猛戾抵突,吐銜竊轡,而不馴服。
-
《夜天子》葉小天為什麼被叫夜天子 名字有什麼代表意思
《夜天子》葉小天為什麼被叫夜天子 名字有什麼代表意思 在網劇《夜天子》中葉小天一開始只是個普通的小牢頭,而且痞裡痞氣的,非常不穩重。但是最後卻成了人們敬重的土司,負責守護人民安寧。還被稱為夜天子。那麼這個夜天子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莊子的老婆去世,莊子鼓盆而歌,老鐵惠施不解,莊子曰:你懂什麼
有一天,莊子的老婆死了,莊子的老友惠施聽聞後過來悼念,惠施本以為莊子肯定會很傷心,畢竟他們夫婦感情挺深。但他剛到莊子家門口,就聽見裡面有歌聲。莊子看起來一點也不傷心,而且在家裡「鼓盆而歌」,惠施一看這也太奇葩了,你老婆為你生兒育女,操持家務,死了你不失聲痛哭也就罷了,為什麼還在這裡又唱又跳的,有這麼開心嗎?於是他質問莊子:「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白了惠施一眼,你懂什麼?「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
-
莊子的蝴蝶
所以有人說莊子的思想頹廢而沒落,實在是一種誤解。迷人的「蝴蝶夢」不正是四射著樂觀而美麗的光環嗎?莊子說夢,他是何等地羨慕那在繁花碧草間翩然起舞的蝴蝶!一旦他夢中醒來,他在詫異驚嘆之餘,不願失去這一夢境,他提出了一個曠古未見的天才的問題,這問題何等睿智,又何等痴諄:是莊周夢中的蝴蝶,還是蝴蝶夢中的莊周?為什麼是蝴蝶?
-
境界和智慧,不會嫌大,只會嫌小,莊子的逍遙遊如是說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瓢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又寫了一個惠子的寓言故事,惠子對莊子說,他有一個大葫蘆,實在太大了,裝了水重得拿不動,製成了瓢都無法伸到水缸裡。
-
其實殷天子三劍並非兵器,而是三種修為境界
後來來丹找到了孔周,孔周給他介紹了三把傳自殷天子的寶劍,分別是上等寶劍含光、中等寶劍承影和下等寶劍宵練。令人奇怪的是,這三把寶劍不僅都殺不了人,反而越是上等威力越小。於是最後來丹選擇了威力最大的下等寶劍宵練劍,用來刺殺黑卵,結果只能無功而返。
-
羅祥相:詮釋的偏移與義理的變形——莊子「小大之辯」及「逍遙」義...
摘要 莊子「小大之辯」原本「揚大抑小」的義理旨趣,為何會被向秀、郭象與支遁偏移為「小大同揚」和「小大同抑」,造成其「無待逍遙義」被變形為「適性逍遙義」與「至足逍遙義」。
-
莊子的「學海無涯」有沒有「坑」到你,看後半句,看完你就會釋懷
說到莊子,腦海中會不會出現這樣一個畫面,在海邊,有一鬚髮老者迎風而立,對這蔚藍的大海在發出驚人一嘆。莊子給人感覺就是超然脫俗,貌似還有點仙風道骨,仿佛像個神靈一般,能夠知曉魚的思想,懂得鳥的志氣,講晦澀難懂的哲理用短小精悍的寓言說與頑固不化的人,表露其志向。
-
《莊子》經典名言10則,讓人深思的經典哲理!
《莊子》經典名言10則,讓人深思的經典哲理!一、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出自戰國·莊周《莊子·德充符》。德會長存,形體會喪失。出自戰國·莊周《莊子·齊物論》。道與言是相輔相成的概念,任何道都是客觀存在的,道往往被小的成就所遮蔽,言論常常被浮華的詞語所隱沒。如果以小小的成功遮蔽「道」,如果以虛榮之心隱沒「言」,那麼人們就會遠離正直和道義,並最終遠離成功。三、鑑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然而,「內聖外王」的說法卻來自道家的莊子。《莊子·天下》中說: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這就是「內聖外王」一詞的出處。那麼,為何儒家會將道家的「內聖外王」作為自己的核心思想?當代思想家任繼愈說:「《莊子·天下》 篇,是在道家術語的掩蓋下,全面闡述了儒家的觀點。」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能不能實現逍遙?
莊子的哲學是在老子的「道」和無為而無不為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將老子的道論、天道觀和辯證法思想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莊子的前面有老子,但莊子的身後,再也無道家學者能出其右了,他是道家學派巔峰之上的大宗師。 與老子注重無為而無不為的政治哲學相比,莊子更加注重人生哲學。老子所處的春秋時期,雖然禮崩樂壞,但社會尚未如戰國時期一樣黑暗混亂。
-
《莊子·齊物論》莊子說「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才是人生大智慧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莊子》,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和「齊物論」是莊子最為著名的兩篇,逍遙遊關於人生態度的闡釋,而齊物論是關於道家辯證思維的闡述。接下來,我們來分享莊子在「齊物論」中的思想。我會用兩篇文章為大家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