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這種植物,自漢代被用於飲料以來,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唐代已有專門論茶的著作——《茶經》出現。到了宋代,社會上更出現了一種與茶有關的奇特風俗——鬥茶。
陸羽《茶經》影印版
要了解如何鬥茶,首先必須對宋代的飲茶法有了解。宋代喝茶,和我們今天喝茶,從內容到形式上都完全不同。我們今天喝的茶,無論是紅茶、綠茶還是烏龍茶,都屬於「散茶」,即用炒制的茶葉泡水,得到茶湯。而唐宋時期的主流飲茶方式,喝的是「團茶」。
《宣和北苑貢茶錄》中記錄的「大龍」團茶圖案
按照茶聖陸羽的《茶經》,團茶的製作,將採摘好的茶葉,先放入甑釜中蒸。蒸的過程中使新鮮茶葉的汁水逼出,使其易於保存。再將蒸好的茶葉用杵臼搗碎,然後將茶碎片按規程拍製成團餅的形狀,最後將造好的茶餅串起來焙乾、封存,這是團茶的完整製法。到宋代,更是用石磨取代了杵臼,將茶葉碾成茶末,所以也稱為「末茶」。
劉松年《攆茶圖》局部,一個人正在用茶磨碾茶
飲用的時候,宋代主流的飲茶方法稱為「點茶法」,是我國飲茶史上對茶藝的要求最為高級複雜、茶具的配備也最為精緻的飲茶方式。
正式衝點之前,先要把茶盞放在火邊烤一烤,以免注入的開水碰到冷的茶盞迅速降溫。然後把茶末放到茶盞裡,先倒一點點水,將茶末調成膏狀,再持茶瓶向盞中注水。為了保證水流對茶末的衝擊力,點茶所用的茶瓶,必須是下圖這種有著長長壺嘴的執壺。
宋青白釉瓜稜執壺 首都博物館藏
但如何檢驗這盞茶到底點得好不好呢?這就要通過「鬥茶」來比試了。由於唐宋飲用末茶的飲用方法,其茶湯的淺色為乳白色或黃白色。因此,就提出了「黃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詳明」的理論。
宋建窯兔毫盞 故宮博物院藏
相應的,茶盞使用黑色釉,形成最明顯的色彩反差,無論是觀湯色,還是鬥水痕,黑色的器身都是最好的背景。
因此,宋代鬥茶之風的興盛,帶動了黑色茶盞的風靡。當時,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的窯廠都有燒造。
為了增加鬥茶活動的趣味,也為了使黑盞看起來不那麼單調,工匠們還在黑盞的釉上大做文章,燒制出「色彩斑斕」的黑釉瓷器。
兔毫盞釉面局部
以兔毫盞為例,它的釉面主體為黑色,但如果仔細看就能看出褐色的細小條紋,像兔毛一樣,因此被稱為「兔毫盞」。
「鷓鴣斑盞」上的黑釉,間有一塊一塊的白色,就像鷓鴣身上的花紋。
建窯窯址出土的宋代鷓鴣斑盞殘片
油滴盞的名稱則來源於黑釉上的點點銀斑,好似油滴的反光。
以及這種最珍稀的「曜變天目」,黑釉上的淺黃色斑點周圍,圍繞著藍色的光暈,幽深靜謐,給人以無盡的遐想。
曜變天目盞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藏
上面的「曜變天目」盞為南宋時期燒造,後輾轉流落到日本,在日本更有「碗中宇宙」的美譽,目前是日本當之無愧的國寶級文物。
更多的趣味茶文化,盡在茶文化體驗真人秀——《中國有茶道》!
2018年,由正楊映像傾力打造的茶文化體驗真人秀——《中國有茶道》,將探尋中國十二大最著名茶葉產地,讓我們跟隨明星大咖的腳步,探尋茶葉背後的古今傳說,一起收集燦爛的中華文明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