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殺傷細胞與潛伏性結核有關—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本報訊 《自然》8月23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稱,較高水平的自然殺傷細胞與潛伏性結核相關。這一發現令人產生一個疑問,即自然殺傷細胞是否可能在結核感染中發揮重要作用。

結核病是一種細菌性疾病,也是導致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大部分結核感染都是潛伏性的,即無外在症狀,而處於一種不會蔓延的狀態。據估計,全球有1/4的人口感染潛伏性結核,但是不到10%的潛伏性結核病例最終會進展為活動性結核感染。儘管如此,人們對於會影響個體感染結果的免疫因素仍知之甚少。

為了理解引起潛伏的免疫狀態以及該狀態是否會在疾病進展後發生改變,美國史丹福大學的Yueh-hsiu Chien、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Purvesh Khatri及同事開展了多項隊列研究,將大量細胞計數法與基因表達數據集相結合,藉此鑑定未感染被試與潛伏性或活動性結核被試之間的免疫細胞群差異。

他們發現潛伏性結核與較多的自然殺傷細胞(能夠殺死特定病原體的白血球)相關,與未感染的被試相比,潛伏性結核被試的抗毒素反應更強。而在活動性結核被試體內,自然殺傷細胞數量較少,但是在感染治癒後,其數量會恢復至基準水平。儘管如此,以上發現無法證明自然殺傷細胞與潛伏性結核存在因果關係。

此外,研究人員表明測量自然殺傷細胞水平可用於判斷病人肺結核感染的活動水平和感染負擔,該發現或有助於評估疾病進展,優化治療方案。(唐一塵

相關論文信息:DOI: 10.1038/s41586-018-0439-x

《中國科學報》 (2018-08-23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發現自然殺傷細胞新特徵
    加州大學微生物免疫系與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自然殺傷細胞的一種新的特徵,這一成果1月11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 自然殺傷細胞成為治癒研究的新關注!
    但與此同時,對於被認為是先天免疫系統的一部分的細胞,特別是自然殺傷(NK)細胞,人們越來越感興趣。        自然殺傷細胞具有通過幾種機制破壞病毒感染細胞的潛力,包括識別細胞痛苦或感染的通用徵兆,或通過抗體介導的招募至靶細胞(稱為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 ADCC)。
  • 唐本忠院士團隊《ACS Nano》:腦腫瘤「終結者」——仿自然殺傷細胞...
    《終結者》電影中的終結者機器人和我們文章中的自然殺傷細胞仿生納米終結者機器人製造示意圖 1.(A)自然殺傷細胞穿透血腦屏障(BBB)的方案和原理。(B)免疫印跡結果以證明VLA-4和LFA-1存在NK@AIEdots上,以自然殺傷細胞、自然殺傷細胞膜和AIEdots為對照。(C)NK@AIEdots的體外穿越BBB效率,與AIEdots和阻斷VLA-4和LFA-1的NK@AIEdots相比。
  • 《自然》新增兩種開放獲取期刊—新聞—科學網
    記者2月18日從施普林格·自然中國辦公室獲悉,該集團新推出《通訊—材料》和《通訊—地球與環境》兩本開放獲取(OA)期刊。
  • 蛟龍號在南海發現結核區 帶回珍貴生物樣品—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新華社「向陽紅09」船5月5日電(記者劉詩平)「蛟龍」號載人潛水器5日在南海北部的浦元海山發現多金屬結核區,同時帶回珍貴生物樣品。 「『蛟龍』號對浦元海山頂部結核分布情況進行了近底觀察和探尋,初步了解了此海山結核的分布範圍和豐度,為海山結核區環境基線研究、結核採礦試驗環境評價奠定了基礎。」中國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現場總指揮鄔長斌說。
  • 港大化學系抗菌藥物研究獲得重大進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訊 (記者韓琨)近日,記者從香港大學處獲悉,由香港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李學臣團隊及其在美國佛羅裡達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的合作夥伴在國際學術期刊
  • 自然殺傷細胞也有記憶力
    圖片來源:www.sciencedaily.com2016年6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Immunity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波恩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解析了機體免疫系統如何特異性地攻擊皮膚色素細胞,此前研究認為,這種所謂的自然殺傷細胞對機體自身的組織並沒有免疫記憶功能
  • 有研究確認E4bp4基因是造血幹細胞轉為自然殺傷細胞的根源
    英國科研人員最近確認,E4bp4基因是促使造血幹細胞轉變為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的主宰基因。該發現有助於幫助科學家找到刺激NK細胞生成的方法,從而研究出更有效的癌症治療新法。該研究成果刊登在最近出版的《自然·免疫學》雜誌上。
  • 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獲「自然生態守護者」稱號—新聞—科學網
    近日,在世界自然基金會(以下簡稱WWF)中國4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暨「美麗中國自然保護論壇」上,WWF授予中科院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孟津(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我有幸見過一些早年辦《科學報》老人修改稿件的筆跡,也記得改革開放初期一些《科學報》報導內容。如今我在科學網博客寫博文,十年有餘。感謝科學網,讓我們有個科學界華人交流的平臺。希望報社越來越好,科學常新,文圖出彩,人氣爆棚。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11月14日,上海自然博物館現場還有來自華山醫院的醫生為大家講解傳染病的鑑定與防治,以及來自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自然博物館自然史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為大家解讀新時代背景下城市中人和野生動物的角色關係。
  • Proteintech與HebeCell宣布就納米抗體在誘導多能幹細胞衍生的自然殺傷細胞應用方面合作
    雙方將共同協作開發一種獨有的、基於納米抗體的嵌合抗原受體(nCAR)技術,該技術用於開發和商業化誘導多能幹細胞衍生的自然殺傷細胞(iPSC-nCAR-NK),有望成就一種針對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新型細胞免疫療法。
  • 深圳先進院自然指數位列廣東省科研機構第一—新聞—科學網
    近日,自然指數網站公布了最新的自然指數排名。
  • 蕓薹屬植物基因組三維結構與進化機制有關—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 白菜和甘藍等蕓薹屬植物是研究基因組進化的理想模型。白菜和甘藍由共同的六倍體祖先分化而來,兩者基因組序列非常保守,其保留下來的同源基因具有偏好性。探明同源基因的偏好性機制對於研究蕓薹屬物種基因組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 疫情之下,博物館設法自救—新聞—科學網
    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因新冠疫情而關閉,其在空曠的大廳中舉辦了一場獻血活動。
  • 中國科大等發現肝臟腫瘤逃脫自然殺傷細胞免疫監視新機制
    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 cells)是一種效應性淋巴細胞,在人體抗腫瘤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仍然有一些腫瘤細胞能夠逃避機體NK細胞的攻擊,逐步發生發展,侵襲轉移,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其機理有待進一步探討。
  • 研究發現自然殺傷細胞促進胚胎發育的轉錄調控新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魏海明、傅斌清和田志剛課題組合作研究發現,蛻膜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高表達轉錄因子PBX1,能夠增強生長因子轉錄,促進胚胎發育;NK 細胞 PBX1 功能異常與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病因存在相關性。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在自然條件下發現+1價鈣離子二維晶體—新聞—科學網
    二維CaCl晶體的高分辨實空間冷凍電鏡結構表徵圖(i)、選區衍射(ii)和實空間結構圖像的傅立葉變換圖(iii) 基於實驗數據和第一性原理計算得出的穩定二維CaCl晶體結構     到目前為止,自然條件下鈣離子的唯一已知價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