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確認E4bp4基因是造血幹細胞轉為自然殺傷細胞的根源

2021-01-09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英國科研人員最近確認,E4bp4基因是促使造血幹細胞轉變為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的主宰基因。該發現有助於幫助科學家找到刺激NK細胞生成的方法,從而研究出更有效的癌症治療新法。該研究成果刊登在最近出版的《自然·免疫學》雜誌上。

  此項研究由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倫敦大學和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國家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科研小組在研究一種罕見、致命的兒童白血病時,發現了E4bp4基因對NK細胞的重要作用。為證實該發現,研究人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缺乏NK細胞的動物模型。他們剔除了小鼠體內的E4bp4基因,而沒有該基因,小鼠體內就無法生成NK細胞,其他所有的血液細胞和免疫細胞則完好無損。      

  NK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和其他類型的血液細胞一樣,由人體骨髓間充質造血幹細胞分化而來。這種細胞具有自然殺傷活性,能夠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在機體抗病毒感染、免疫監視中起重要作用,可快速構築防線對抗腫瘤、病毒和細菌感染。目前,從血液中分離NK細胞後注入患者體內是一種時常被應用的癌症療法,但由於患者與獻血者的細胞差異,該種治療效果有限,有時會產生排異現象。研究人員希望該發現能夠幫助科學家研究出新藥,通過藥物治療,刺激E4bp4基因表達,增加患者血液幹細胞分化成NK細胞的數量,以增強人體抗癌的能力。

  自20世紀70年代NK細胞被發現以來,一些科學家就懷疑,該種細胞不僅與抗腫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調節有關,而且在某些情況下會參與超敏反應和誘發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NK細胞功能障礙與許多嚴重疾病有關。對此,該項研究的領導者、倫敦帝國學院生命科學系的休·布萊迪博士指出,他們創立的小鼠模型不僅證明了關於E4bp4基因功能的假設,還可用來觀察NK細胞功能障礙與多種病症,如自身免疫失調、發炎、病毒感染、女性不孕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的關聯。對於NK細胞是否總是「好孩子」,某些情況下它們對人體是否也會弊大於利的問題,將會有明確的答案。

    (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造血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5期)
    在造血組織中,所佔比例甚少。現代醫學中,造血幹細胞在骨髓移植和疾病治療方面有重要作用。1988年法國的Gluckman教授在國際上率先成功採用臍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救治了一名貧血患兒,標誌著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時代的開啟。全球現每年約進行6萬例骨髓移植術,其中使用自體和同種異體造血幹細胞完成骨髓移植術的患者人數分別為近3.5萬和2.5萬例。
  • 造血幹細胞表面標誌物
    造血幹細胞具有調節體內平衡、免疫功能、抗微生物、抗炎症等生物學功能。它在血液病、遺傳性血液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方面有重要作用。1. 造血幹細胞類型2. 造血幹細胞的來源3. 造血幹細胞的生物學特性4. HSC和免疫系統5. 人體造血系統層次6. 造血幹細胞的細胞表面標誌7.
  • 《自然》重磅:科學家藉助液體膠首次實現造血幹細胞體外千倍擴增
    幾十年來,科學家都在追求能夠在體外大量擴增造血幹細胞(HSC)的辦法。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血液腫瘤等血液病的終極解決方案,也與近幾年火熱的基因治療相關。但造血幹細胞擴增之難始終局限著臨床應用。   如今這個問題有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解答。
  • 基因敲除實現造血幹細胞穩定重建
    日前,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造血幹細胞移植科與北京大學、北京佑安醫院合作,在愛滋病合併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 我國科學家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陳愛平 攝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戴欣)我國科學家在愛滋病合併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建立了基於CRISPR在人成體造血幹細胞上進行CCR5基因編輯的技術體系,實現了經基因編輯後的成體造血幹細胞在人體內長期穩定的造血系統重建,為後續基因編輯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奠定了基礎。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
  • 造血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匯總
    現代醫學中,造血幹細胞在骨髓移植和疾病治療方面有重要作用。1988年法國的Gluckman教授在國際上率先成功採用臍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救治了一名貧血患兒,標誌著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時代的開啟。全球現每年約進行6萬例骨髓移植術,其中使用自體和同種異體造血幹細胞完成骨髓移植術的患者人數分別為近3.5萬和2.5萬例。造血幹細胞的來源主要包括骨髓、外周血和臍帶血。
  • 世界首例基因編輯人體造血幹細胞成功移植
    患者與「柏林病人」同患血液腫瘤兼愛滋病,治療方案同是造血幹細胞移植;不同的是,前者通過基因編輯的方法獲得CCR5基因突變的造血幹細胞,而後者的突變天然擁有。基因編輯的造血幹細胞能夠在患者體內存活並從「少數外來者」繁衍為「絕對多數的原住民」,是治癒愛滋病的關鍵。「這項研究成果是第一步,它證明了基因編輯後的造血幹細胞在人體中是安全的,並且能夠存活下來,甚至有可能『逆境繁衍』。」
  • 造血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7期)
    在造血組織中,所佔比例甚少。現代醫學中,造血幹細胞在骨髓移植和疾病治療方面有重要作用。1988年法國的Gluckman教授在國際上率先成功採用臍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救治了一名貧血患兒,標誌著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時代的開啟。全球現每年約進行6萬例骨髓移植術,其中使用自體和同種異體造血幹細胞完成骨髓移植術的患者人數分別為近3.5萬和2.5萬例。
  • 《自然》:科學家找到了維持造血幹細胞的關鍵因子
    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一支研究團隊帶來一項幹細胞領域的重要進展。研究小組鑑定出了人類血液幹細胞的關鍵調節因子,激活後可以顯著提升血液幹細胞在體外的自我更新能力。
  • Cell Stem Cell:經過基因改造的HSC-iNKT細胞提供持久的抗腫瘤免疫...
    2019年10月8日訊/生物谷BIOON/---恆定自然殺傷細胞(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 cell, iNKT)稱為免疫系統的「特種部隊」。儘管它們在體內相對較少,但是它們要比許多其他的免疫細胞功能強大。
  • Nat Cell Biol:研究揭示造血幹細胞的形成過程!
    Jude兒童研究醫院的研究人員使用視頻監控工具發現了促進血細胞發育的細胞。這項發現為在實驗室創造造血幹細胞提供了線索,最終可能有助於改善骨髓移植現狀。「這項研究可能為幹細胞生物學和血液發育學研究提供了新途徑,也為實驗室骨髓幹細胞移植提供了線索。」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血液科助理研究員、論文通訊作者Wilson Clements博士說道。
  • 利用iPS細胞高效製造造血幹細胞技術問世
    利用iPS細胞高效製造造血幹細胞技術問世治療白血病時或可利用該技術製造大量造血幹細胞,代替骨髓移植  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宣布,他們開發出了利用實驗鼠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 長壽基因可維持造血幹細胞功能—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5月8日電 (記者馬愛平)記者8日從杭州師範大學教授鞠振宇團隊獲悉,該團隊發現長壽基因Sirt6在造血幹細胞穩態維持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對延緩幹細胞衰老和防治骨髓衰竭性疾病有重要意義
  • 造血幹細胞前體神秘面紗揭開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唐先武 通訊員俞瑩)軍事醫學科學院307醫院劉兵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袁衛平課題組,高效捕獲稀有的造血幹細胞前體,從而在單細胞功能及分子層面揭開了其發育過程的神秘面紗。
  • 關於造血幹細胞增殖和調控機制的研究——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發現,在機體的一生中來自骨髓的數量極少的造血幹細胞(HSC)持續的產生血液細胞以維持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HSC可重建受者的造血系統,這充分體現了HSC 作為幹細胞應具備的兩種特性,即自我更新和多系分化的能力。
  • 中國科學家在造血幹細胞領域獲歷史性突破
    中新社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 陶社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所屬307醫院、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兵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袁衛平課題組,高效捕獲稀有的造血幹細胞前體,從而在單細胞功能及分子層面解開其發育過程,不僅極大地推動了該領域的研究進展,而且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原始數據。
  • Stem Cell Rep:癌症研究幫助開發有用的造血幹細胞
    2020年1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超過25年的時間裡,大量的研究工作試圖使個性化的血液幹細胞用於治療白血病以及許多其他類型疾病。研究人員採取的一種方法是採集患者的成年細胞,然後對其進行「解碼」,以產生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該幹細胞能夠形成人體的任何細胞類型,包括血細胞在內。不幸的是,這些iPSC也有可能發育成癌細胞。
  • 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獲進展
    between donor dendritic cells and T cells regulates graft versus host and graft versus leukemia activity」的文章,利用小鼠移植模型,為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中控制供體樹突狀細胞含量繼而優化GVL和GVHD平衡提供了新的方法,相關成果公布在《血液》(Blood)雜誌上。
  • 日宣布已掌握用iPS細胞高效製造造血幹細胞技術
    新華網東京2月26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宣布,他們開發出了利用實驗鼠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高效製造造血幹細胞的技術。醫生未來在治療白血病時,有望利用這種技術製造大量造血幹細胞,從而代替骨髓移植。  造血幹細胞位於骨髓中,可以分化為紅細胞和白細胞。
  • 造血幹細胞標誌物:造血細胞學的關鍵因素
    大阪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內皮細胞選擇性粘附分子(ESAM)是造血幹細胞(HSC)和血管內皮細胞(EC)的表面標記,在小鼠造血的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成人型紅細胞生成的發展中。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幹細胞報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