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係為何不會「散架子」?原來除了萬有引力,還有暗物質的作用

2020-10-18 科學求知之者

在宇宙中,充斥著各種各樣巨大的天體。它們的質量如此之大,讓我們的語言都顯得匱乏。比如太陽的質量,大約是2000億億億噸,而宇宙中到處都有比太陽大得多的天體,我們只能用太陽質量作為單位來衡量。比如星系,通常都是太陽質量的幾千億倍,而宇宙中至少有幾千億個星系。

儘管如此,這些可見物質也僅僅佔了宇宙總質量的很可憐的一小部分,大約是4.9%,另外還有26.8被暗物質所佔據,68.3%被暗能量所佔據。

那麼,暗物質和暗能量究竟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何關聯和區別呢?

早在1922年的時候,天文學家卡普坦的著作《首次嘗試恆星系統的排列和運動理論》提出了透鏡狀的島宇宙概念,描述了他認為的銀河系。在這篇著作裡,他首次提出了關於暗物質的猜想。

不過,後來的科學家們雖然有所嘗試,但都沒有滿意的結果,暗物質的概念一度陷入困境,讓人感到它不過是卡普坦為譁眾取寵而提出的概念。

直到1970年,天文學家魯賓和福特對仙女座大星系的旋轉進行測量時,才有了新的突破。計算、觀測以及理論都過於複雜,我們簡化來說:對於天文學略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在一個天體系統中,距離質心越近的天體,公轉速度越快,反之則越慢。放在太陽系裡,就是克卜勒行星定律,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速度最快,海王星最慢,如上圖所示。

但是,他們在觀測仙女座大星系的天體時,並沒有發現外圍的恆星比內側的「同胞」們慢很多,而是在很大的範圍內,都保持著步調的高度近似。如下圖所示,白線是實際測量出來的數據,距離中心5萬光年的恆星和10萬光年的恆星幾乎公轉速度一致(注意這裡說的都是線速度)。包括後來天文學家們對該星系外圍氣體的速度分布的觀測,也是差不多的結果。

看起來,就像是有什麼東西把內外恆星全部束縛起來,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而這個束縛起眾多天體的,極有可能就是當初卡普坦所說的暗物質。

當然了,這個說法看起來有點像科學家懶得分析而編造一個概念來應付工作。但實際上,不止這一個觀測結果指向暗物質。

愛因斯相對論告訴我們:光線會在強大引力下扭曲。這樣一來,如果我們某個方向上有兩個天體,那麼更遠的天體發出的光可能會被近一點的天體引力所扭曲,射到地球,使我們繞過這個「遮擋物」而觀測到後面的天體,這叫做引力透鏡效應,而光線的扭曲程度和遮擋物的引力——也就是質量——成正比。

通過這個特點,我們不僅僅可以看到後面的天體,而且可以通過光線的扭曲程度來分析遮擋物的質量。結果發現,這樣計算出來的質量,比其他方法的計算結果要大。

當然,導致這個現象的可能性也不止一個。但綜合這些可能性以及讓星系天體公轉速度一致性的可能性的分析,交集非常的小,其中就包括暗物質。

根據運動速度的不同,科學家又把暗物質分為熱暗物質、溫暗物質和冷暗物質。當然,三種暗物質到底是啥,誰也不知道。

不過,科學家還是有些候選者的。

目前來說,熱暗物質的最佳候選者,就是中微子。中微子是一種非常特別的輕子,質量非常輕。因此,當它「飛」起來的時候,幾乎可以達到光速。而且,中微子和其他物質的反應也極其微弱,號稱宇宙中的「隱身人」。而且,宇宙中含有巨量的中微子,據科學家估計,每立方米的空間就有上百億個中微子。因此,儘管中微子極輕,但總質量可能就已經和全宇宙可見物質抗衡甚至更多了。甚至可以說,每秒鐘就有不計其數的中微子「刺穿」你的身體,不過好在它極小,因此你始終毫髮無損。

溫暗物質,是三種暗物質中最「冷門」的一個,研究相對較少。目前來說,溫暗物質的可能候選者是惰性中微子。但是,即便是所謂的惰性中微子,也始終「猶抱琵琶半遮面」,甚至有科學家認為,它根本就不存在。

相對於前兩者,冷暗物質才是暗物質中最重要的。目前科學家認為,宇宙中的暗物質中大部分都是冷暗物質。但是,冷暗物質的存在與否,也在遭受著質疑,沒有人能完全推翻、也沒有人能完全證實它的存在。

暗物質如此之神秘,宇宙中還有比它更神秘的,那就是暗能量了。那麼,暗能量又是什麼?它與暗物質有何關聯呢?我們下一期再介紹。

相關焦點

  • 這個星系,沒有暗物質
    這就像從小到大一直得到父母之愛的人,他是不會感覺到這個愛的存在的,有一天,當失去父母的愛時,他才會更加真切的體會到父母的愛的存在。這個發現是包括雙子座北天文臺、W·M·凱克天文臺、哈勃太空望遠鏡和世界上其他幾個天文臺聯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發現沒有暗物質的這個星系離我們6500萬光年,屬於「超稀疏星系」,編號為 NGC1052-DF2。
  • 星系對中神秘的暗物質為何缺失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CR)的物理學家經研究創建了一套關於暗物質本質的新理論,它有助於解釋一對距地球6500萬光年的星系中為什麼幾乎沒有這種神秘物質。當地時間9月9日,該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有一種流行的暗物質理論被稱為「冷暗物質」(CDM),它假設:除了受引力作用,暗物質粒子之間是不會發生碰撞的。
  • 又一個宇宙之謎,暗物質未覆蓋全宇宙,19個星系缺少暗物質
    宇宙中有許多的塵埃,氣體和星體,除去我們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宇宙各類物質之外,宇宙中剩餘出的空間還有百分之90以上,而這百分之90的空間就是物理學上所描述的「暗物質」。不過幸運的是,這一發現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缺少暗物質的星系的數量,暗物質是一看不見摸不著,非常神秘的東西,不會發光,但是會對周圍物質施加引力。暗物質被認為是星系形成的關鍵成分,它的引力將氣體,原子拉在一起形成星系。暗物質存在於我們的銀河系中,它使各類物質在銀河漩流中的速度比我們所看到的各類物質組成銀河系整體的速度要快。
  • 反物質和暗物質是一回事嗎?它們的作用是什麼?
    而反物質其實就是會與正物質湮滅的物質。那反物質又和暗物質有什麼關係呢?暗物質宇宙誕生之後,一直處於膨脹狀態,大概在宇宙大爆炸後2億年,恆星就出現了,後來逐漸有了星系,然後如今宇宙中的各種天體。我們知道,天體會繞著另外一個天體運動其實是因為萬有引力定律。
  • 「暗物質」是什麼?維繫星繫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科學家確信一定有某種東西在維繫星系的結構。這種東西,它不發射光,也不反射光,所以稱作「暗」。科學家們根據大量的天文觀測,通過超級計算機進行海量計算,發現我們所熟知的「普通物質」佔整個宇宙不到5%,另外大約25%是暗物質,70%是暗能量。來自「普通物質」的重力不足使星系形成我們現在所見這樣的結構,恆星間會更為鬆散,這將導致星系無法形成。
  • 星系團中有不可見物質?隱藏的暗物質是什麼?它們有何密切聯繫?
    20世紀30年代,瑞士天文學家F.Zwicky在研究后髮星系團的成員星系運動時,發現這些星系運動速度遠遠超過了該星系團可見物質質量所能束縛的物體速度,意味著其中存在大量不可見的物質,但該發現在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20世紀70年代,V.Rubin等對星系旋轉曲線的測量無可爭議地證實了這些不可見物質的存在。人們從此開始認真尋找這些不可見物質。
  • 暗物質如同神經一樣連接著每一個星系
    之所以科學家會猜測宇宙中有暗物質這個說法,也是通過牛頓的萬有引力來判斷的,因為科學家發現有很多星系出現的引力現象都違反了牛頓的萬有引力說法,而這些違反現象如果用暗物質存在的說法來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尤其是科學家通過天體的運動,引力透鏡效應以及宇宙的尺度結構形成和微波背景輻射觀測等等,所得出的數據都表明暗物質可能存在於星系
  • 暗物質和暗能量
    一批物理學家或天文學家通過估測銀河系等星系的物質總量,以及星系中恆星運動的速度的矛盾,想像推測出暗物質的存在。還有若干獨立證據顯示應該有暗物質的存在。暗物質參與萬有引力活動,因為暗物質本身就是通過萬有引力推測想像出來的。不參與電磁力作用和強相互作用,科學家想像以及通過新理論認為暗物質應該會參與弱相互作用,這只是想像或理論,暫時還沒有證據。
  • 看不見的暗物質,研究它有何用?科學家:或可以顛覆萬有引力定律
    暗物質真的存在嗎?事實上「物質」這個詞更容易讓人們陷入了字面含義之中,相對來講它可能還有別的意思,只是這樣的描述已經嚴重超出了我們實際的認知水平,可以說我們對它來講是一無所知的。因為這涉及到了我們具體需要測量這東西。
  • 宇宙中最小的星系蘊藏著最多暗物質
    小星系怎麼能有這麼多暗物質呢?答案源自暗物質的必要性能:那就是他們無法與其他物質碰撞!如果暗物質不能通過電磁力和其他物質相作用,那就意味著高能光子——光的分子——影響不了它,也無法給予暗物質動量和能量。當你想像正常物質崩塌形成恆星的過程時,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 暗物質之謎,科學家為何遲遲無法揭曉?
    」,後來被揭秘了,原來暗物質是個特殊的鐵架子。正常來說,跑得這麼快,引力是拉不出的,也就是說它們會散開,是什麼讓這個星系團還能緊緊相擁,不離不棄?是「暗物質」!為什麼叫「暗物質」,因為它滿足兩個因素(1)它具備一種無形的引力(2)我們看不到它。一開始科學家不認為這是什麼大事。理由很簡單,這樣的物質宇宙中還是存在的,比如說黑洞、還有各種粒子,都是看不見或者不容易看見的,還具備引力。
  • 沒有暗物質,宇宙根本無法解釋,人類也不會存在
    我們可以把它稱作宇宙的定律,它的名字叫「愛因斯坦場方程」,它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廣義相對論場方程」,它還有一個低配版本,就是「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想必知道的人可能會更多一點。1843年到1846年間,兩位年輕的天文學家,英國的亞當斯(John Couch Adams)和法國的勒維耶(Urbain Jean Joseph Le Verrier),他們分別通過萬有引力定律推算出在天王星之外還有一顆不為人知的行星,正是它影響了天王星的運動。
  • 暗物質真的存在嗎?
    Weiss)近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暗物質」,宇宙的很大一部分都被認為是由這種隱形且未知的物質構成的。他們堅持這個理論的原因是暗物質可以解釋星系不符合基礎物理法則的現象。然而,對暗物質的搜尋一直未果。但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釋為什麼星系的行為如此奇怪。
  • 反常的星系:它們的暗物質去哪兒了?
    按照當前的星系形成模型,在質量上佔據主導位置的暗物質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先形成了很多密度很高、接近球形的暗物質團——天文學家把它們喚作「暗物質暈」;之後,一開始以氣體形式存在的重子物質,在暗物質暈的引力作用下,掉入暗物質暈中。
  • 在暗星系中,發現暗物質的新線索,更加確定:暗物質是存在的!
    暗星系是被稱為低表面亮度星系,正是由於它們,才獲得了關於宇宙中最大謎團之一暗物質的重要確認和新信息。國際高級研究學院(SISSA)天體物理學家Chiara di Paolo、Paolo Salucci和Erkurt Adnan一起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發現盤狀星系可以用宇宙關係來表示。
  • 暗物質秘密被揭開!科學家公布暗物質暈內部結構!
    1970年,兩位天文學家魯賓(Vera Rubin)和福特(Kent Ford)利用高精度的光譜測量技術對仙女座大星雲中星體旋轉速度的研究發現,星系外圍的星體繞星系旋轉的速度與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計算結果有著明顯的差別,於是他們推測星系中應該存在著大量的不可見物質,這便是暗物質!
  • 趣探索:暗物質是物質宇宙的骨架,沒有暗物質就沒有人類文明
    暗物質間接發現源於1970年左右魯賓和福特對銀河系鄰近星系仙女座星系中星體旋轉速度的研究。按照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若星系的質量主要集中在星系核區的可見星體上,星系外圍的星體的速度將隨著距離而減小(紅線)但觀測結果表明在相當大的範圍內星系外圍的星體的速度是恆定的(白線)。這意味著星系中可能有大量的不可見物質並不僅僅分布在星系核心區,且其質量遠大於發光星體的質量總和。
  • 誤入歧途的暗物質探索
    暗物質問題是基於平衡星系旋轉的離心力而提出的。由於這是一個以牛頓引力定律存在應用局限、對星球之間作用力認識尚未明確,而誤導的錯誤探索方向,所以註定了暗物質探索無論花費多少人財物力都不會有結果。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其實只是發現了星球凝聚力。萬有引力的特點是物體產生垂直重力,要克服這種垂直重力而使人造衛星圍繞地球運行,就需要給衛星施加一定的速度。
  • 「暗物質星系」之謎被破解,但還有一個更大的謎等著我們
    暗物質可列其一。這種神秘的物質理論上是星系的主體,沒有它星系無法存在,但我們卻怎麼也找不到它。天文學家會通過種種方法測量星系的總質量,然後與星系中普通恆星物質的質量進行比較,來獲知星系中暗物質的比例。多年的觀測結果顯示,星系中暗物質與普通物質的比例通常在10比1至300比1之間。幾年前,有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極為鬆散的星系,名為「蜻蜓44」,隸屬於后髮座星系團。這個星系的暗物質含量與銀河系的暗物質含量相當,但恆星數量只有銀河系的千分之一。這意味著其暗物質和普通物質的比例達到了令人瞠目的10000比1。
  • 暗物質與暗能量的由來及其真實性分析
    、液態、氣態、「場態」之後另一種物質狀態的物質控制、作用之下,這種物質不同於普通物質的一切屬性及其存在和作用機制,這種「物質」因其絕對不同於人們所熟知的普通物質態,故而科學家為了區分它們暫且將它稱之為「暗物質」、將其具備的作用稱之為「暗能量」,「暗物質」就成為當今天文學界、宇宙學界和物理學界等等科學界中最大的謎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