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倒閉,你的保單打水漂?這些險企的償債能力「報警燈」亮了

2020-12-06 每日經濟新聞

圖片來源:攝圖網

我的天哪!我買保險的那家公司被報導了,償付能力未達到監管要求。這是什麼意思?我買的保險不會打水漂吧?

小趙最近瀏覽新聞發現,償付能力未達到監管要求的多家保險公司中,自己最近購買的一款重疾險承保公司赫然在列。簡單來說,償付能力就是保險公司償還債務的能力。小趙不由地心驚,償付能力不達標,說明保險公司面臨資不抵債,這意味著快要倒閉了嗎?會影響將來的保險理賠嗎?

「保險公司是不會倒閉的!」這一說法可信嗎?其實,判斷保險公司償還債務的能力,這個指標是關鍵!各家保險公司2018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陸續發布,償付能力不達標的保險公司都有哪些,你買的保險「上榜」了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保險產品銷售過程中,對此問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理解:一是保險公司不會破產,因此不必過多關注償付能力指標;二是償付能力充足率越高越好,這導致個別銷售人員以償付能力更低為由詆毀同業。

那麼,究竟誰對誰錯?法律規定回答你!

Q:我選擇投保的保險公司會不會破產?

保險是一種無形商品,當消費者每年花幾千元、甚至幾萬元交保險費時,被告知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不足,未來某一天萬一保險公司破產了,僅憑手上的一紙「憑證」(甚至只有電子保單),還能保障自己的利益嗎?

根據《保險法》第九十條規定,保險公司可以依法破產清算。

不過,《保險法》第九十二條規定,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被依法撤銷或者被依法宣告破產的,其持有的人壽保險合同及責任準備金,必須轉讓給其他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

「就壽險公司而言,目前是不允許破產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解釋稱:「通過其他保險公司接管,可以將破產公司的負債進行轉移,截至目前,市場上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破產和市場退出的案例,這是我們目前的現狀。」

根據上述條文規定,理論上而言,必須有一家保險公司接受壽險合同的轉讓,無論是有意願地參與破產重組、股權轉讓,還是被動接管。事實上,此項規定也成了 「保險公司不會破產」這一說法的依據。

按照上述說法,如果保險公司依法申請破產,對於人壽保險保單而言,原則上是不影響效力的。

Q:險企倒閉了,那我手上的保單成廢紙了嗎?

但如果保險公司依法申請破產,清算財產不足以償付保單利益,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的保單利益還能保障嗎?

對於這類極端情況,保險保障基金制度被用於化解該風險。不過,保險保障基金的救助並非兜底,消費者個人也將承擔部分損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根據《保險保障基金管理辦法》第十九條規定,對於非人壽保險合同,保單持有人的損失在5萬元以內的部分,保險保障基金予以全額救助;保單持有人為個人的,對其損失超過5萬元的部分,保險保障基金的救助金額為超過部分金額的90%。

《保監微課堂》對此的解讀是:「若保險公司依法申請破產,健康險、意外險保單按照現金價值解約,無法清償部分由保險保障基金支持,損失5萬元以下的,保險保障基金全額救助,5萬元以上的部分,保險保障基金90%救助。」

舉個例子:假設小趙購買的重疾險產品的公司依法實施破產,在該公司清算財產不足以償付保單利益的情況下,由於重疾險屬於非壽險中的健康險,保單按照現金價值解約,保險現金價值為15萬元,得到救助的金額為5萬元+10萬元*90%=14萬元。

同理,《保險保障基金管理辦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對於人壽保險合同,救助金額的上限是保單利益的90%。這意味著,假設小趙購買的壽險產品的承保公司依法實施破產,在該公司清算財產不足以償付保單利益的情況下,保單現金價值為20萬元,得到救助的金額最多為20萬元*90%=18萬元。

朱俊生表示:「即便保險保障基金在極端情況下起到很大的保障作用,但它也不是100%的提供保障,這意味著個人要承擔自己選擇保險主體的責任。」

Q:償付能力指標是個什麼鬼?是不是越高越好?

作為衡量保險公司償還債務能力的重要指標,如何判斷其償付能力充足率是否達標?

根據監管要求,險企償付能力是否達標,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核心資本 / 最低資本要求)不低於5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實際資本 / 最低資本要求)不低於100%、風險綜合評級在B類及以上。

在保險「償二代」下,對保險公司的資本監管由規模導向轉向風險導向。保險「償二代」的核心是「三支柱」的監管體系,包含了定量監管、定性監管和市場約束。其中,第三支柱通過信息披露、信息交流、信用評級等手段,引導和發揮相關方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風險的監督約束作用,進一步防範那些依靠常規監管工具難以發現和防範的風險。

險企為什麼會出現償付能力不達標的情況?不達標又怎麼辦?

如果償付能力低於上述標準,在相關方作用下,保險公司必須採取各種可行方法,最終將償付能力恢復到最低安全線之上。

朱俊生表示,償付能力充足率是反應保險公司資本匹配能力的一個綜合指標。因此,若償付能力嚴重不符合監管要求,一定是公司的經營管理或者與外部股東的協調出現了一些問題。

保險業內人士指出,提高償付能力最常用的辦法是增資,而「開源」之外,暫停開設新的分支機構、暫停發行新保單、暫停銷售佔用資本金過大的產品、賣出佔用最低資本過高的資產等手段也可能被運用於提高償付能力上。

那麼,在監管紅線之上,償付能力指標越高越好嗎?

答案是不一定。

舉個例子,假如某險企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是600%,也有可能出現賠不出錢的情況。《保監微課堂》對此解釋稱:「因為保險公司經營的是概率,一切只能根據經驗假設來計算。一旦出現大規模的天災人禍,導致風險的真實發生率超過了預計的6倍,600%的償付能力充足率一樣可能賠不出錢來。」

而償付能力過高,也可能意味著公司發展速度慢,資本金閒置等。這也是新公司償付能力可能相當之高,但隨著業務的逐步開展指標迅速下降的原因所在。

一家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00%的險企,就比償付能力150%的更好嗎?

朱俊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於不同的保險公司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比較償付能力高低並不能得出哪家公司風險更低的結論,關鍵是有與風險相匹配的資本就好。

小編吐血整理那些連續亮紅燈的險企

縱觀具有百年以上發展歷程的美國、日本等發達保險市場,因經營不善而遞交破產申請的案例並不少見,由於資產與負債錯配帶來的巨額利差損失一度掀起破產潮危機。不過,保險公司在國內發展的時間尚短,未來難以預判。

從各家險企最新披露的償付能力報告中,可以看到多家壽險公司償付能力亮紅燈。

根據中法人壽的償付能力報告,2018年四季度,公司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7738.04%,嚴重資不抵債。中法人壽坦言:「公司流動性不足,自2005年成立以來,資本金從未得到過補充,因持續虧損,資本金已消耗殆盡,現金流持續淨流出,公司自2017年4月即出現流動性枯竭情形。」從2016年第三季度開始,中法人壽的償付能力就已經開始突破監管紅線,並呈現連續下降的趨勢。

同樣不達標的還有吉祥人壽。償付能力報告顯示,該公司從2017年四季度至2018年三季度的綜合償付能力分別為80.39%、78.87%、82.73%、85.43%,均低於100%的監管紅線。由於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吉祥人壽2018年第三季度風險評級結果為D。不過,得益於增資獲批,該公司目前已經化解償付能力危機,2018 年第四季度其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82.64%。

2018年以來,百年人壽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低於120%的重點核查線,與100%的監管紅線非常接近。2018年第三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為C。百年人壽表示,評級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18年以來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一直處於120%~100%之間,存在一定償付能力壓力。償付能力報告顯示,百年人壽2018年四個季度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09.89%、101.45%、103.77%,100.65%。

鑫山保代資深業務總監陳鵬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當我們介紹保險產品給客戶時,會綜合考慮保險公司的品牌,包含償付能力、服務品質等因素,也會考慮性價比。」而對於投保人而言,單憑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一個因素去判斷產品優劣未免有失偏頗,但對於長期低於監管紅線潛在的風險卻不可不知。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相關焦點

  • 盈虧險企佔比「平分秋色」 四家虧損超10億元
    近期,隨著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報告陸續披露,壽險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盈利情況也隨之出爐。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除上市險企及旗下壽險公司、安邦系旗下壽險公司等險企之外,已有67家壽險公司披露了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其中,有34家盈利,合計淨利209億元;33家出現虧損,合計虧損90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壽險公司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出現分化。
  • 銀保監會通報:多險企上投訴榜單!一文帶你了解買保險如何「避坑」
    當前保險正逐漸成為人們投資理財、資產保全的重要渠道,選擇一家「靠譜」的保險公司投保成為消費者投保關注重點。作為險企服務水平的一個側面,保險消費投訴情況值得你重點關注!  銀保監會消保局日前發布《關於2020年第三季度保險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對險企投訴量、投訴原因、投訴業務等多方面進行了披露。
  • 我國第三家保險公司破產,曾入世界500強,1.5萬億保單怎麼辦?
    我們所提到的保險,實際是一種保障機制。投保人按照所購買的保險,向保險公司繳納一定的費用,與之同時,如果被保人出現保險單上所會發生的一系列事故中的任意一項,保險公司將會對其進行賠付,也就是我們所了解的"報銷"。 保險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它有用而我未用"的東西,一旦出現意外,它的作用就馬上顯現出來。
  • 闢謠跑斷腿,關於保險的這些鬼話也有人信?
    ,向你推銷保險產品,你會買嗎?學姐下面就來跟大家說說,一家保險公司有多難倒閉,假如真的倒閉了,保單怎麼辦。成立條件苛刻實際上,在國內成立保險公司非常非常難。,中國銀保監會根據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狀況分類,對於償付能力充足率低於100%的公司,會採取限制董事和管理人員薪酬以及消費水平、限制報備新產品、限制新開分支機構甚至接管等措施,以此來保證保險公司有能力賠付底下的保單。
  • 國內貨車保險市場規模超千億元,「七炅科技」利用大數據建模為保險...
    基於以上市場問題,近幾年不斷發展的人工智慧及大數據成為開發保險產品的技術突破點。七炅科技就是一家以大數據建模在保險行業應用為核心業務,從貨車領域切入,進行精準核保定價以及保險產品設計的公司。 要幫助險企建立精準的評估系統並完成產品設計,有以下幾點要素: 首先是數據的全面性。
  • 2018年險企創新健康險各有所為,「保險+服務」或成異質化突破口
    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保險公司報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備案產品5792款,其中健康類保險佔52%。聚焦到保險公司,不難發現,各類險企均在2018年走出各自的健康險業務發展道路。「傳統壽險公司,網際網路保險公司,以及專業健康保險公司,布局健康險各有優勢,也各有側重」,輕鬆e保相關負責人向藍鯨保險分析稱。
  • 眾麥通信智能客服助保險企業服務數位化加速轉型
    在今年的「雙11」,各保險公司也將APP作為營銷服務的主戰場,某頭部的網際網路保險公司在活動期間日活用戶高峰時達到82.7萬人,投保用戶數同比增長247%。保險服務類APP活躍用戶的不斷攀升,一方面由於疫情推動健康險的發展及新險種的開發、線上業務的發展;另一方面得益於網際網路險企依託保險科技的賦能和場景生態的布局。據悉,一些險企藉助大數據、AI技術等手段,精準分析用戶需求,處理案件的效率大幅提升。部分險企通過分析客戶問題集中度,在網站、APP、微信公眾號等各種渠道提供前置式自助服務和引導式服務,在線為客戶解決問題。
  • 財聯社保險早會|寧波銀保監局|保險|財產保險公司|工銀安盛人壽|...
    會議通報,2020年第二季度末,納入會議審議的178家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42.6%,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0.4%,人身險公司、財產險公司、再保險公司的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36.4%、276.7%、286.1%;99家保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被評為A類,72家被評為B類,5家被評為C類,1家被評為D類。
  • 為什麼財富類保險就選平安財富金瑞21保險產品計劃,一文告訴你原因
    每一個領域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保險亦如是,只要搞清楚幾個核心的關鍵點,就能在茫茫險海中找到屬於你的」Mr. Right」。筆者特此整理了一套「選購秘訣」,我們不妨以平安開門紅產品平安財富金瑞21保險產品計劃為例,一起來看看。
  • 又一保險「巨獸」倒臺,萬億財富清空!老闆被捕入獄
    我國居民的生活是越來越好了,現在更多居民為了保障自己的生活還會為自己和家人買上一份保險,想必不少人都曾買過吧。但你們有想過,如果你在一家保險公司購買保險後,這家保險公司破產、倒閉了,那麼你們在這家保險公司參保的保單該怎麼辦呢?
  • 網際網路人身險將迎新規 多險企不完全符合要求
    業內人士認為,《徵求意見稿》前端強化險企的經營資質,包括償付能力、風險綜合評級等,在後端則要求險企進行專屬管理並定期回溯,且要求總精算師擔責,可以說對險企開展網際網路保險業務提出了較高要求,將進一步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該市場的發展。
  • 想不到羅振宇是因為這個買的保險
    相關閱讀,點擊連結可跳轉到原文建議收藏|看了平安人壽5年理賠報告,我發現90%的人保險都買錯了沒有網點,沒有業務員,線上買保險靠譜嗎?你想像不到,保險竟然有這些作用她家40多張保單,為何經濟支柱還幾乎是「裸奔」?
  • 財聯社保險周報(11月9日)
    區塊鏈初創公司B3i與TCS聯手為保險業推出區塊鏈解決方案LifeDX平臺通過與太平洋保險合作,進軍壽險行業保險服務創企Goodcover獲750萬美元A輪融資Singlife Philippines採用區塊鏈解決方案管理保單Sun Life與API平臺Noyo達成合作英國車險創企Marshmallow獲得3000萬美元融資
  • 從10月1日起,即期返還的年金險、養老險等產品不再銷售——
    新規實施後,這些產品已直接下架。」多家保險公司相關人士表示。 來年「開門紅」壓力大 據悉,「134號文」對人身保險公司的產品設計開發行為作出原則性規定,明確兩全保險產品、年金保險產品,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應在保單生效滿5年之後,且每年給付或部分領取比例不得超過已交保險費的20%;萬能型保險產品、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設計應提供不定期、不定額追加保險費,靈活調整保險金額等功能,保險公司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型保險產品或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
  • 大利好丨網際網路壽險細則最全解讀,打開中小險企與中介增長空間
    這無疑解決了眾多險企期待已久的因機構布局不足無法與大公司同場競技的問題,為之走向「小而美」「小而強」的差異化之路,提供了政策基礎。那麼,一家人身險公司和中介機構需要符合哪些條件,才可以不設分支機構打開網際網路保險的市場?
  • 慧擇保險發布三季度財報:精準用戶洞察持續驅動增長,長期險佔比超9成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民眾的保險需求加速釋放,為「全球保險電商第一股」慧擇保險的業績增長提供了外部推力。11月19日,慧擇再次交出靚麗成績單,其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公司促成總保費7.79億元,同比增加41.16%;營收3.48億元,同比增長22.87%,超預期實現上一季度指引,這與其持續迭代的用戶洞察和多年深耕的長期險戰略密不可分。
  • 財聯社保險周報
    8、非上市險企淨利潤大排名:24家壽險公司虧近33億元 截至8月3日,已經有71家非上市財險公司以及66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披露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反映出疫情陰影之下,真實的中小險企的生存現狀。
  • 網際網路保險「五軍殺」
    傳統險企轉型之外,網際網路企業也已經暗中布局,比如阿里推出的螞蟻、騰訊推出微保,京東推出的京東保險等。 今年疫情影響之下,又一股新生軍誕生,他們大多以無關保險的健康產業為背景,開始向保險進軍。比如,水滴公司推出的水滴保、體檢龍頭美年健康推出的保險業務,更多的是網際網路醫療為場景的企業,比如好大夫、微醫、春雨醫生等。
  • 銀保新規落地5個月 35%險企預期合作銀行網點數下降
    在「3號文」對保險公司2014年銀保業務保費規模的影響上,23家接受調研的壽險公司的情況為,銀保保費同比下降50%及以上的有1家,下降50%以內的有6家,11家基本維持不變,另外5家險企的銀保保費同比上漲,其中,3家險企的漲幅在50%以內,2家增長50%以上。
  • 發力「保險+智能科技」,險企加速線上化-時代財經-北方網
    「您好,歡迎致電富德生命人壽,您可簡要說出您想要辦理的業務,如保單信息、現價查詢、分紅查詢等,您請說。」富德生命人壽的客戶劉小姐想要查詢保單現價,她撥通了客服熱線95535,電話那頭傳來系統智能處理的女聲,劉小姐回應:「現價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