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樂師》是一部篇幅不長的長篇小說。作者柯羅連科(一八五三-一九二一)是俄羅斯作家。關於他的生平,我們應該知之不多。巴金先生所翻譯的高爾基的《文學寫照》中,有兩篇是關於他的文章。另外,高爾基在對列夫·託爾斯泰的回憶中,託爾斯泰曾問他「柯羅連科是音樂家嗎」,高爾基回答說:「我想他不是音樂家。不過我不知道。」(耿濟之先生在為張亞權先生譯本所寫的序言中也提到了此事。)託爾斯泰之所以問及這個問題,一大原因是因為這部小說吧。
以音樂家作為主角的文學作品,較為著名的有德國作家託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約翰·克裡斯朵夫》等。而《盲樂師》的不同之處在於,當中的這個音樂家是一個盲人。當然,中外相似,都認為盲人因看不見而尤為善聽,是以在音樂藝術方面比一般人更有天賦。眾所周知,我們古代的樂官稱為「瞽」,即是因盲人擔任之故。
《盲樂師》的主人公拋特立克出生就是盲人。所幸的是,他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母親、舅父對他也是關懷備至,又有青梅竹馬、善解人意的女伴(後成為愛妻)相隨左右——所以,就他的人生經歷而言,並沒有什麼曲折坎坷,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
不妨說,拋特立克生而不幸,但卻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小說也更主要在表現他作為一個天生的盲人的成長感悟,包括挖掘自己的潛能(也就是成為音樂家),學會接受盲者的身份,好好地生活下去。
因此,小說的一大藝術特色,就是極為細緻、真實地描寫了一個盲人的感官,對外界的感受,還有就是他的內心世界。(以科學的角度來看,或許也有紕漏不實的細節。)其中一個精彩之處,是舅父瑪克西姆向盲侄子解釋顏色,拋特立克用相應的音樂來表達色彩的印象。
這無疑會讓人聯想到法國詩人蘭波在詩歌中賦予元音顏色(法國人類學家列維·史特勞斯在《看·聽·讀》中對這首短詩進行過闡釋),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在訪談中也說過他對字母顏色的感覺(參見《獨抒己見》),還有文學上常常用到的「通感」的修辭手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