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好=編程能力強?MIT新發現:二者激活大腦區域並不同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關注前沿科技 量子位 收錄於話題#神經科學1#MIT1#編程1

金磊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都說學編程就像學一門新的語言,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不不不,起碼在讀代碼這件事上,你的大腦可不這麼認為。

最近,MIT神經科學家在eLife期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

在讀代碼的時候,並不會激活人類大腦涉及語言處理的區域。

相反,激活的是一個叫做多需求 (multiple demand,MD)網絡的分布式網絡。

而這個MD網絡,通常在人們處理比較複雜的認知任務時被激活。

舉個例子,數學問題、填字遊戲等……

怪不得……看別人的代碼,一直有種很痛苦的趕腳,原來它真的是很「燒腦」啊!

讀代碼時,你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或許你會認為,代碼嘛,本質上就是解決數學或邏輯相關的問題,那讀代碼會激活MD網絡也是可以理解的。

Too simple,too naive.

MIT的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

儘管讀代碼的時候激活了MD網絡,但和數學、邏輯問題相比,它似乎更加依賴這個網絡的不同部分。

也就是說,讀代碼時大腦的工作狀態,還不能精確複製解數學問題時的大腦認知需求。

通訊作者Anna A Ivanova這樣表述道:

理解計算機代碼,不同於語言,也不同於數學和邏輯,仿佛是它自己的事情一樣。

嗯,有種「VIP專屬區域」的味道了。

研究人員測試的程式語言主要有2個:一個是Python;另一個是在少兒編程較火的可視化程式語言ScratchJr。

測試對象是兩組年輕人,分別對上述2個程式語言達到了精通狀態。

大致的測試過程是讓這些年輕人平躺,工作人員會給他們展示代碼片段和文字描述 (如上圖所示),並讓他們預測這些代碼將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在這個過程當中,研究人員還會用腦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來掃描,以此來檢測這些年輕人大腦的活動。

上述的實驗是這次研究的「主實驗」(上圖A),除此之外,還有額外的2個「副實驗」(上圖B,與定位器相關):

MD System Localizer:困難模式,在出現的8個藍色方塊中,一次性記住2個的位置;簡單模式,在出現的4個藍色方塊中,一次性記住1個的位置。

Language System Localizer:包括一個句子,以及非單詞(一次出現一個)。

對測試對象掃描過後,便得到了如下結果。

圖中的A展示了MD網絡在大腦左半球和右半球的位置,以及大腦涉及語言的區域。

B和C分別展示了在讀Python和ScratchJr代碼或文本時,通過fMRI掃描得到的響應反饋情況。

再具體的,SR代表句子閱讀,NR代表非單詞閱讀,SP表示句子問題,CP表示代碼問題。

從實驗結果難看出,大腦中的語言區域,幾乎對代碼問題(CP)沒有反應,或者說反應極低。

但十分意外的是,在讀代碼過程中,主要激活了MD網絡,活動分布在大腦的額葉和頂葉。

Anna A Ivanova對此表示道:

MD網絡幾乎可以做任何具有認知挑戰性的事情。

然而,先前的研究表明,數學和邏輯問題似乎主要依賴於左腦的MD區域,而涉及空間導航的任務對右腦的激活程度要高於左腦。

MIT這次的研究表明,讀代碼過程中,似乎同時激活了MD網絡的左右兩個部分;並且,讀ScratchJr代碼時,對右側大腦的激活程度略高於左側大腦。

同時也推翻了以往的認知,即讀代碼時大腦的活動,和數學邏輯相同。

到底更傾向於「數學邏輯」還是「語言」?

對於人們在處理代碼過程中,大腦的活動機制,更加傾向於「數學邏輯」還是「語言」,這個問題並不是第一次被拿出來研究。

正如Anna A Ivanova所述,關於大腦如何學習編程,有兩種思想派系:

有人認為,為了擅長編程,人們必須強化數學能力。

另一種觀點是,由於編程和語言之間的相似性,語言技能可能更具相關性。

第一次利用科學成像工具來做這方面研究的,需要追溯的2014年。

來自帕紹大學(德國)、CMU等機構聯手,對程式設計師大腦如何理解代碼做了研究。

當時所採用的方法依舊是fMRI,參與測試的是17名精通Java的學生。

被測試的學生,每個人都需要閱讀不同的幾段Java代碼片段,且難度相似,因此研究人員可以平均得到的大腦成像數據。

這項研究雖然並沒有得到非常有力的結果,但第二作者表示:

讀代碼更像「語言」,是錯誤的。

除了MIT這次在eLife發表的研究外,同期還有一篇配套論文,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他們的研究也表明,讀代碼的過程中,大腦眾多的MD網絡被激活,而不是與語言相關的區域。

至於在讀代碼時,大腦是否有專屬的「工作區域」,MIT研究人員表示:

雖然沒有任何似乎明確的「編程區域」,但這種專屬的大腦活動,可能在具備更多編程經驗的人身上會有發展。

實驗團隊介紹

這項研究來自MIT腦與認知科學系。

本研究的第一作者是Anna A Ivanova,是MIT的一名研究生,對語言和語義處理的神經基礎感興趣。

另外一位通訊作者叫做Evelina Fedorenko,目前在MIT腦與認知科學系助理教授。

參考連結: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58906

https://www.zdnet.com/article/reading-software-code-activates-the-part-of-your-brain-used-for-crossword-puzzles-and-logic-problems/

https://www.fastcompany.com/3029364/this-is-your-brain-on-code-according-to-functional-mri-imaging

— 完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籤約帳號【量子位】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原標題:《數學好=編程能力強?MIT新發現:二者激活大腦區域並不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誰說數學好編程就好了?MIT告訴你:不對!
    ,人類在解讀代碼時會激活一個通用的大腦區域網絡,但不會激活語言處理中心。  就某些方面而言,學習計算機編程和學習一門新語言的過程非常類似。二者都需要學習新的符號和術語,然後以正確的方式將這些符號和術語組織起來,進而指導計算機去執行相應的任務。和語言一樣,傳達計算機代碼時也需要足夠清晰,以便其他程式設計師能夠閱讀和理解。
  • 腦部掃描發現:程式設計師編程大腦活動區域與語音相同
    開姆尼茨工業大學軟體工程系主任珍妮特·西格蒙德教授、薩爾大學軟體工程系主任Sven Apel教授驚奇地發現:編程就像說話,程式設計師編程時最活躍的大腦區域是與自然語言處理相關的區域。開姆尼茨工業大學位於德國薩克森州的西部城市開姆尼茨,在德國63所最被人喜愛的大學中的第2名。
  • 對人腦而言,閱讀計算機代碼和閱讀語言有何不同?
    作者 | Anne Trafton翻譯 | 火火醬,責編 | 晉兆雨出品 | AI科技大本營頭圖 | 付費下載於視覺中國神經科學家們發現,人類在解讀代碼時會激活一個通用的大腦區域網絡,但不會激活語言處理中心。就某些方面而言,學習計算機編程和學習一門新語言的過程非常類似。
  • 研究新發現!刺激大腦海馬體的不同部位可以增強或控制記憶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如果你知道大腦海馬體的哪些區域需要刺激,那麼記憶是有可塑性的。這一發現有一天可能為PTSD、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提供個性化治療。如果科學家可以操縱你的大腦,讓創傷記憶失去對你心靈的情感控制,結果會怎樣?
  • 「社交隔離」讓大腦有多難受?MIT新研究表明,和餓肚子一樣!
    為了確保這些志願者此時仍然處於孤零零的狀態,研究人員甚至在隔離開始之前培訓了這些志願者,以便他們不需要和研究人員互動,就能夠自己躺進核磁共振儀…… 隨後,研究人員給志願者展示了一些不同內容的圖片,查看他們的神經活動狀態有何變化。
  • 閱讀時,大腦的不同區域在幹啥?
    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科學家們卻選取了這本書中的一個章節進行了一項研究:確定在人們閱讀的時候,不同的腦部區域都在做些什麼。模型分辯大腦認知過程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學習系的研究者讓8名受試者閱讀《哈利波特》中的一章,並在他們閱讀的時候對它們進行了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掃描(fMRI)。研究人員對閱讀該章節時每4個字產生的每一立方毫米的掃描結果進行詳細分析。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組成,可進行超複雜計算
    大腦晶片:小型便攜,堪比超算在這項最新研究中,MIT 工程師們打破用銀作為模擬大腦突觸材料的傳統,改為採用銅銀合金構造憶阻器。改造後的新型憶阻器擁有更強的性能,能夠記憶並重現美國隊長盾牌的灰色圖像,並通過銳化和模糊可靠地改變麻省理工學院基利安法院的圖像。
  • 男女大腦各區域「連接」大不同
    據英國《衛報》近日報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發現,正是由於男女大腦不同區域間完全差異化的「連接」,造就了如此不同的兩性。大腦內「連接圖」完全不同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徵集了949名志願者作為實驗對象,包括428名男性和521名女性。他們的年齡從8歲至22歲不等。
  • 對超級沉默DNA的研究揭示了重新編程細胞的新方法
    資深作家Ken Zaret博士說:在過去大多數實驗室,包括我自己使用基因激活器啟動一個新的程序來改變一個特定細胞的身份(他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再生醫學研究所所長,同時也是細胞和發育生物學教授)。我們的研究表明,在某些情況下,我們需要分解一個細胞的基因抑制機制來激活重要基因,以重新規劃細胞的身份。通過減少抑制蛋白的表達,增強皮膚細胞(藍色)對肝臟細胞(紅色和綠色)的重編程。
  • 用第三人稱視角回憶能夠激活更多的大腦功能區域
    一篇新論文指出,回憶過去時,比起直接通過第一人稱視角呈現過去的影像和觀點,採用第三人稱觀察者能夠激活大腦中更多的部位。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論文的合著者佩吉·聖·雅克(Peggy St Jacques)解釋說:「當我們轉換記憶視點時,我們的的大腦需要先提取記憶,然後調用其它大腦區域對記憶進行處理。所以,需要的更多功能區域協同工作。」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攜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紙屑大小卻堪比超算
    大腦晶片:小型便攜,堪比超算在這項最新研究中,MIT 工程師們打破用銀作為模擬大腦突觸材料的傳統,改為採用銅銀合金構造憶阻器。改造後的新型憶阻器擁有更強的性能,能夠記憶並重現美國隊長盾牌的灰色圖像,並通過銳化和模糊可靠地改變麻省理工學院基利安法院的圖像。
  • 科學家將人類大腦分為180個不同區域 下一步的計劃又是什麼?
    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者利用不同MRI成像技術進行結合對結構和功能不同的大腦區域進行繪圖,這些區域看起來像物理結構,比如大腦皮質的厚度等,同時在進行特定任務期間被激活的大腦區域以及其活性表現都通其它區域的活性相協調一致
  • MIT新技術:一根探針成像多個神經元,讓神經元放電「看得見」
    他們一次成像了小鼠大腦中許多神經元的活動,論文發表在Nature上。>>> 你如何看待螢光探針腦成像?來新智元AI朋友圈來聊聊你對本研究的看法吧~ 麻省理工學院和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研究使用一種螢光探針,能夠在大腦細胞處於電活動狀態時點亮,可以立即對小鼠大腦中多個神經元的活動進行成像。
  • 不同的大腦節奏區域幫助我們分類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Picower學習與記憶研究所(Picower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Memory)的一項新研究解釋了這一現象。麻省理工學院學習與記憶研究所(Picower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Memory)的Picower教授厄爾·米勒(Earl Miller)說:分類是一種基本的認知機制,這是大腦學習推廣的方式。
  • 吃核桃能激活大腦調節飽腹感和欲望的區域
    發表在《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上的一項研究中,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的一項大腦成像研究表明,核桃能激活大腦中的特定區域,而該區域正是負責調節飢餓感和渴望的重要區域。這項研究首次揭示出核桃對大腦產生的神經認知影響。
  • MIT新突破:Nature Photonics揭秘新型光學深度神經網絡系統
    該概念圖展示了集成在印製電路板上的可編程納米光子(nanophotonic)處理器,其將助力深度學習計算基於模擬人類大腦激活傳導的人工神經網絡,與其多層疊加的「深度學習」計算機系統已經成為了計算機科學的熱門話題。除了引發了如人臉識別和語音識別等技術的變革外,這些系統不僅可以利用眾多的醫學數據找到可以高效診斷的模式,同時還能掃描化學成分而找到可能的新藥物。
  • 美研究發現「島葉」是與菸癮有關的大腦區域
    美研究發現「島葉」是與菸癮有關的大腦區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9日 10:29 來源:新華網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大腦中一個名為島葉的區域受損後,菸民的菸癮就會消失。
  • 腦科學日報:感覺孤獨時大腦的變化;AI可識別人類的16種面部表情
    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中,由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與英國牛津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感覺孤獨的人實際上擁有更活躍的大腦,而且,在他們大腦中發現更多對記憶和其他認知能力至關重要的變化
  • Nat Commun:發現控制進食的大腦區域!厭食症患者或迎來救星!
    2019年7月1日訊 /生物谷BIOON /——就像交響樂一樣,大腦的多個區域協同工作來調節對食物的需求。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已經在大腦的情緒中樞杏仁核內發現了一個交響樂指揮器--一個控制食慾抑制和活動的大腦區域。
  • 研究發現:與成人不同,兒童運用兩個大腦半球來理解語言
    大腦的某一個特定區域。而小孩子則會同時使用左右兩個大腦半球來完成同樣的任務。為什麼兒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從神經損傷中恢復?這個發現或許就提供了一個可能的原因。而一個出生時即患有腦癱、只有一個腦半球受到損害的孩子,就可以通過另一個腦半球發展其所需要的認知能力。我們的研究證明這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