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體》主創:從粉絲到玩家
本刊記者/隗延章
發於2020.3.16總第939期《中國新聞周刊》
青島萊西區的一家小學,在學校鍋爐房的一位老人那裡,年少的李圳宜第一次讀到《科幻世界》,從此迷上科幻小說。幾年後,他上高中,讀到他在這本雜誌見到的第一部長篇連載,便是劉慈欣的《三體》,作品中像敘述歷史一樣的口吻,讓他覺得「賊真實」。
李圳宜讀到《三體》那年,江蘇高中生Dr.Baa和四川高中生本圖斯,也迷上了這本書。本圖斯高考那天,正好《三體II》發行,進考場前,他爸問他高考後的願望,本圖斯說「給我帶本《三體II》」。
三人在大學,都讀的理科。李圳宜學的是電子工程,本圖斯學的是氣象學,Dr.Baa學醫。那時,他們誰也沒想到,三個素昧平生且專業與動畫、影視毫不相干的人,會有一天因為《三體》聚在一起,將一起把這部作品改編為名為《我的三體》的系列動畫。
如今,《我的三體》的第三季《我的三體:章北海傳》正在播出。這個畫風奇特,人物、場景由一個個方塊組成的系列作品,被苛刻的粉絲們認為精準還原了《三體》原著的精神內核,在豆瓣和B站的評分均在9.5分以上。在《三體》電影、電視劇頻頻跳票,被認為一旦影視化就會「毀了」這部小說的情況下,這是一個不小的奇蹟。
用打遊戲的方式做動畫
章北海在隕石店買了三顆鐵隕石,準備用來刺殺科學家。一間地下室裡,章北海將買來的隕石,用鋸床切割成條狀,又用數控工具機打磨成彈頭形狀。隨後,章北海舉起槍,瞄準靶子射擊。最終,他將切割好的隕石,裝填至一顆顆打空的彈殼中。
這是《我的三體:章北海傳》中的一個情景。《三體》原著中,章北海製作「隕石子彈」時,沒有用鋸床,只用了數控工具機。「原著的方法不算特別科學」。《我的三體》原畫師本圖斯回憶,他和同事專門研究了復裝子彈的流程,做出細節改編。這幾個創作者力求每一個細節的精準。
如今,《我的三體:章北海傳》由一個李圳宜帶領的不足10人的小團隊在進行製作。
六年前,這個系列剛啟動時,一切還只是李圳宜的一個業餘愛好。那年,李圳宜正在法國波城留學,他比較宅,業餘時間都泡在網上,打遊戲、泡B站。不打遊戲時,他喜歡在B站看宇宙探索類的紀錄片,偶爾會見到有網友發一些只有《三體》粉絲才懂的彈幕,比如「消滅人類暴政,世界屬於三體」。也有個別網友會上傳一些與《三體》有關的短視頻。
彼時,距離劉慈欣的《三體》獲得雨果獎還有一年,距離《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硬科幻電影元年」還有五年。《三體》的讀者,大多還局限在科幻迷的小圈子。「我當時就想做點什麼,向大家完整地介紹《三體》。」李圳宜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
在這之前,李圳宜曾多次孜孜不倦地向身邊人推薦《三體》。高中時,他向班裡同學推薦,可那時,同學之間更流行看玄幻小說。
他在法國讀法語預科時,有堂課上,老師要求演講,他便在講臺上分享起《三體》中的「黑暗森林」理論,卻見到臺下的老師聽得似懂非懂。彼時,《三體》還沒有法語版,他一度想要將《三體》翻譯成法文,嘗試翻譯了兩頁,找老師指正,被老師「改出一堆錯誤」後放棄。
後來,李圳宜又一次萌生推薦《三體》的想法,開始考慮用短視頻動畫的方式。
雖然李圳宜從未製作過動畫,但他是一款名為《我的世界》的遊戲玩家。彼時,這款遊戲正在B站流行。《我的世界》是一款沙盒類遊戲,類似於網絡版樂高積木。玩家可以操縱一個個方塊形狀的建築材料,在虛擬世界中製作人物、建築、山水。曾經有遊戲博主用這個遊戲搭建故宮,武漢疫情暴發之後,有人用它搭建方艙醫院。李圳宜打算利用《我的世界》來製作《三體》中的場景和人物,再找配音愛好者給人物配音,製作成動畫。
2014年2月27日清晨7點,李圳宜製作完成了第一集《三體》動畫,將其起名為《我的三體》,用一個名為「神遊八方」的ID發布在B站。動畫情節選取的是《三體》中「葉哲泰慘死」和「白沐霖背叛」的內容,在李圳宜看來,「這兩個場景對葉文潔的思想塑造很重要」。此外,臺詞全部照搬原著中的對話。首先,李圳宜想要尊重原著,另外,還有很現實的原因,他頭一回做動畫,並不知道怎樣編寫臺詞。動畫場景、人物,是李圳宜自己用遊戲做的,配音是在貼吧、QQ群裡找的配音愛好者幫忙。配音愛好者人數不夠,他還拉來平時在《英雄聯盟》一起打排位的隊友幫忙。
《我的三體》第一集和第二集在B站的遊戲區,只有一兩千的觀看量,零星幾個評論。由於第一集照搬原著內容涉及「文革」,發出後不久,還被管理員鎖定了,只有註冊會員才能看。李圳宜還是繼續做了第三集,那時,李圳宜只把這件事當成一個打發時間的愛好。
「技術爆炸」
如今,在B站打開《我的三體》系列,從第一季看下去,彈幕中,越來越密集地出現「技術爆炸」四個字。「技術爆炸」是劉慈欣在《三體》中發明的名詞,指弱小的文明,技術爆發式發展,在短時間內就可以超越強大文明。網友彈幕想表達的意思,是說李圳宜《我的三體》的製作水平,一直在爆炸式提高。
讓技術「爆炸」的那一根引線,在第三集被點燃。那天,李圳宜更新完視頻,在貼吧宣傳了一通,就去玩遊戲了。他正在玩《英雄聯盟》時,聽到QQ群滴滴響,群友告訴他,你的動畫被推薦到B站的首頁了。他去看,發現播放量已經有幾萬。
李圳宜在每集動畫末尾,都會貼上QQ群號碼,招募網友參與製作動畫。李圳宜記得,第一季動畫製作結束時,群裡的網友已經有上千人。經過遠程面試、篩選,李圳宜組建了10人左右的《我的三體》早期團隊。他們清一色都是學生,也都是《三體》迷。
編劇Dr.Baa便是在這之後加入《我的三體》製作組。那時,他正在一所重點大學的醫學院讀書,因為喜歡三體,「為愛發電就進來了」。與很多製作組成員一樣,他也是科幻愛好者。他小學時和父母逛地攤,買了本阿西莫夫的小說,從此入坑。高中時讀到《三體》,「有種精神被洗禮的感覺。不再會覺得生活只有柴米油鹽,會關注人類的命運更宏大的事情。」Dr.Baa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
核心團隊形成之後,動畫在臺詞、配音、建築上變得更為精細。李圳宜卻依然面臨一個難題:《三體》的影像化註定離不開很多科幻鏡頭,無法用遊戲《我的世界》中的現有條件製作,比如「古箏行動」的畫面。「古箏行動」是指軍方奪取「審判日」號上的三體世界信息而制訂的作戰計劃。軍方在巴拿馬運河兩側,平行拉開數十根只有頭髮十分之一細的「飛刃」,「審判日」號從中駛過,船體會被切成片,由於「飛刃」足夠細,不會損壞軍方想要的數據。
於是,李圳宜在網上找教程,自學起3D動畫製作軟體。「團隊裡沒人懂技術,想吸引有技術的人一起做,就得自己去先把這個頭給挑起來。」李圳宜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
動畫製作初學者李圳宜製作的「古箏行動」畫面,雖然現在看顯得簡陋,卻完整地還原了整個「古箏行動」的過程,這是第一次有人讓《三體》粉絲想像中的畫面變成真實可見的圖像。
自學了3D製作的李圳宜挑起了頭,卻依然沒有招募到懂動畫技術的專業人士加入團隊,與此同時,製作組的另一瓶頸隨之出現:由於沒有版權,製作組很難吸引資金進入,將製作專業化。單純靠興趣「用愛發電」,畢竟難以持續。李圳宜記得,在第一季後幾集,團隊「交稿越來越慢」。李圳宜曾給劉慈欣發過郵件,尋求授權,劉慈欣回覆說,版權不在他手中,請他和版權方聯繫。
其實,版權在2009年就已賣出,那時,《三體》還未像日後那樣火爆。2015年,劉慈欣的《三體》獲得雨果獎,被評論界認為憑藉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帶到世界高度,包括劉慈欣在內的許多中國科幻作家開始浮出水面。《三體》這本典型的硬科幻小說,開始被眾多粉絲期待能夠被影像化。但影像化之路一直不平坦。2015年,遊族影業宣布拍攝《三體》電影版,但經過幾次跳票,直到今天,影片依然沒有上映。豆瓣《三體》電影頁面,點讚最多的短評,是模仿《三體》中智子的口吻說「不要拍攝!不要拍攝!不要拍攝!」粉絲一方面希望它被影像化,一方面又擔心毀掉心中經典。
去年,《流浪地球》的成功,證明從技術上講,中國電影也是能夠拍攝硬科幻的,又一次燃起粉絲對《三體》影像化的期待。在《三體》遲遲未能影像化的這些年,三體粉絲、版權方,在嘗試以短片、動畫、舞臺劇、廣播劇的方式呈現它。其中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系在讀研究生王任,曾經將《三體》片段拍攝成短片《水滴》,被劉慈欣評論「如果(電影)能拍出這種意境,真的死也瞑目了」。而除此之外,另一個獲得粉絲廣泛認可的影像化嘗試,便是李圳宜製作的《我的三體》。
2016年,《我的三體》編劇Dr.Baa代表製作組去上海拜訪遊族影業——這是當時《三體》的版權方。兩年後,因為電影項目停滯,該公司重新組建了一家名為「三體宇宙」的公司,專門負責《三體》版權的開發。現在的《我的三體》團隊,屬於這家新組建的公司「三體宇宙」。
對方對他們做的事很感興趣,問,「你們想要什麼?」Dr.Baa回覆說,「讓我們把這個事情繼續做下去就行。」幾個月之後,李圳宜回國,加入遊族影業,開始把製作《我的三體》變成了一份全職工作。
科幻迷改編《三體》
李圳宜回國時,《我的三體》已經製作到第二季的第三集,但那時第二季還不叫《羅輯傳》。公司與李圳宜商議製作規劃,李圳宜將《三體II》中的核心人物「羅輯」單獨摘出來,決定製作《羅輯傳》。這是出於成本考慮,製作完整的《三體II》成本太高,同時也覺得,團隊還很難把控多線敘事的故事。
羅輯本身的故事線中,製作組又將羅輯和莊顏的愛情戲大量刪減。原因是一怕成本太高,二是受限於現實,「團隊成員都是大老爺們,不會講愛情戲」。這種取捨,某種程度上,恰恰為他們在《三體》粉絲中贏得了口碑。《三體II》粉絲真正關心的也是其中的科技、宇宙和英雄,而非愛情。
Dr.Baa擔任《我的三體》編劇前,只在大學給舞臺劇寫過劇本。他被製作組看重的,是他對科幻文學和科學素養方面的積累。《我的三體》前兩季,基本都是原著書中的內容。製作第三季《我的三體:章北海傳》時,由於原著中對章北海的個人故事有大量留白,Dr.Baa開始嘗試自己進行創作改編。他改編的原則,是故事一定要符合原著的世界觀。這一前提下,再將章北海的經歷補充完整。
比如在動畫中增加了章北海與希恩斯對話的情節。原著中,這一情節並不存在。Dr.baa和製作組討論,覺得章北海和希恩斯的計劃殊途同歸,都是打算在末日之戰前逃跑以保存人類力量。於是,製作組分析,兩人可能在「面壁計劃」啟動之後,有過一次碰面,在碰面中達成了逃亡的默契。
與李圳宜、Dr.Baa一樣,如今《我的三體:章北海傳》的原畫師本圖斯也是非科班出身。李圳宜回國加入遊族影業時,本圖斯正在四川一個縣城的氣象局上班。他同樣是劉慈欣的鐵桿粉絲。14歲時,《科幻世界》雜誌在成都舉辦活動,他在現場見到劉慈欣,親手交給他一張他為對方畫的肖像素描。高考報志願時,他想著劉慈欣是娘子關水電站的工程師,便選了理工科,填報了一所大學的氣象學專業。
工作之後,他在業餘時間上網絡課程,學工業設計和繪畫。
2018年,本圖斯見到《我的三體》招聘設計師,要求只有兩個:熟悉《三體》、熟悉科幻類的工業設計。這簡直是為他量身打造的要求。他在上海見到李圳宜那天,彼此覺得很投緣。
在本圖斯看來,《我的三體》獲得觀眾好評,一個原因是團隊很注重考據。在《我的三體:章北海傳》中,本圖斯在設計希恩斯家的日式園林時,曾從上海跑去兩次杭州,在西湖邊上的中日友好公園裡,研究日式園林。而在設計「空天飛機」時,團隊曾花了兩天時間,在網上和《三體》迷討論飛機的細節,具體到翼形、幹質比、二次點火的時間、攜帶的燃料。對於細節的嚴謹,對於原著的尊重以及對於原作精神氣質的精準把握,是他們被《三體》粉絲激賞的最重要原因。
如今,《我的三體:章北海傳》還剩1集就將播放完結,目前B站評分9.9分,總播放量近2000萬。回顧過去的六年,李圳宜覺得「挺神奇的」,「真是想不到,當時只是想要安利《三體》做的這麼一個東西,現在變成了你的事業。」李圳宜對《中國新聞周刊》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