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三體》粉絲燃爆的改編實驗

2020-12-06 中國新聞周刊
(《我的三體:章北海傳》劇照)

《我的三體》主創:從粉絲到玩家

本刊記者/隗延章

發於2020.3.16總第939期《中國新聞周刊》

青島萊西區的一家小學,在學校鍋爐房的一位老人那裡,年少的李圳宜第一次讀到《科幻世界》,從此迷上科幻小說。幾年後,他上高中,讀到他在這本雜誌見到的第一部長篇連載,便是劉慈欣的《三體》,作品中像敘述歷史一樣的口吻,讓他覺得「賊真實」。

李圳宜讀到《三體》那年,江蘇高中生Dr.Baa和四川高中生本圖斯,也迷上了這本書。本圖斯高考那天,正好《三體II》發行,進考場前,他爸問他高考後的願望,本圖斯說「給我帶本《三體II》」。

三人在大學,都讀的理科。李圳宜學的是電子工程,本圖斯學的是氣象學,Dr.Baa學醫。那時,他們誰也沒想到,三個素昧平生且專業與動畫、影視毫不相干的人,會有一天因為《三體》聚在一起,將一起把這部作品改編為名為《我的三體》的系列動畫。

如今,《我的三體》的第三季《我的三體:章北海傳》正在播出。這個畫風奇特,人物、場景由一個個方塊組成的系列作品,被苛刻的粉絲們認為精準還原了《三體》原著的精神內核,在豆瓣和B站的評分均在9.5分以上。在《三體》電影、電視劇頻頻跳票,被認為一旦影視化就會「毀了」這部小說的情況下,這是一個不小的奇蹟。

用打遊戲的方式做動畫

章北海在隕石店買了三顆鐵隕石,準備用來刺殺科學家。一間地下室裡,章北海將買來的隕石,用鋸床切割成條狀,又用數控工具機打磨成彈頭形狀。隨後,章北海舉起槍,瞄準靶子射擊。最終,他將切割好的隕石,裝填至一顆顆打空的彈殼中。

這是《我的三體:章北海傳》中的一個情景。《三體》原著中,章北海製作「隕石子彈」時,沒有用鋸床,只用了數控工具機。「原著的方法不算特別科學」。《我的三體》原畫師本圖斯回憶,他和同事專門研究了復裝子彈的流程,做出細節改編。這幾個創作者力求每一個細節的精準。

如今,《我的三體:章北海傳》由一個李圳宜帶領的不足10人的小團隊在進行製作。

六年前,這個系列剛啟動時,一切還只是李圳宜的一個業餘愛好。那年,李圳宜正在法國波城留學,他比較宅,業餘時間都泡在網上,打遊戲、泡B站。不打遊戲時,他喜歡在B站看宇宙探索類的紀錄片,偶爾會見到有網友發一些只有《三體》粉絲才懂的彈幕,比如「消滅人類暴政,世界屬於三體」。也有個別網友會上傳一些與《三體》有關的短視頻。

彼時,距離劉慈欣的《三體》獲得雨果獎還有一年,距離《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硬科幻電影元年」還有五年。《三體》的讀者,大多還局限在科幻迷的小圈子。「我當時就想做點什麼,向大家完整地介紹《三體》。」李圳宜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

在這之前,李圳宜曾多次孜孜不倦地向身邊人推薦《三體》。高中時,他向班裡同學推薦,可那時,同學之間更流行看玄幻小說。

他在法國讀法語預科時,有堂課上,老師要求演講,他便在講臺上分享起《三體》中的「黑暗森林」理論,卻見到臺下的老師聽得似懂非懂。彼時,《三體》還沒有法語版,他一度想要將《三體》翻譯成法文,嘗試翻譯了兩頁,找老師指正,被老師「改出一堆錯誤」後放棄。

後來,李圳宜又一次萌生推薦《三體》的想法,開始考慮用短視頻動畫的方式。

雖然李圳宜從未製作過動畫,但他是一款名為《我的世界》的遊戲玩家。彼時,這款遊戲正在B站流行。《我的世界》是一款沙盒類遊戲,類似於網絡版樂高積木。玩家可以操縱一個個方塊形狀的建築材料,在虛擬世界中製作人物、建築、山水。曾經有遊戲博主用這個遊戲搭建故宮,武漢疫情暴發之後,有人用它搭建方艙醫院。李圳宜打算利用《我的世界》來製作《三體》中的場景和人物,再找配音愛好者給人物配音,製作成動畫。

2014年2月27日清晨7點,李圳宜製作完成了第一集《三體》動畫,將其起名為《我的三體》,用一個名為「神遊八方」的ID發布在B站。動畫情節選取的是《三體》中「葉哲泰慘死」和「白沐霖背叛」的內容,在李圳宜看來,「這兩個場景對葉文潔的思想塑造很重要」。此外,臺詞全部照搬原著中的對話。首先,李圳宜想要尊重原著,另外,還有很現實的原因,他頭一回做動畫,並不知道怎樣編寫臺詞。動畫場景、人物,是李圳宜自己用遊戲做的,配音是在貼吧、QQ群裡找的配音愛好者幫忙。配音愛好者人數不夠,他還拉來平時在《英雄聯盟》一起打排位的隊友幫忙。

《我的三體》第一集和第二集在B站的遊戲區,只有一兩千的觀看量,零星幾個評論。由於第一集照搬原著內容涉及「文革」,發出後不久,還被管理員鎖定了,只有註冊會員才能看。李圳宜還是繼續做了第三集,那時,李圳宜只把這件事當成一個打發時間的愛好。

「技術爆炸」

如今,在B站打開《我的三體》系列,從第一季看下去,彈幕中,越來越密集地出現「技術爆炸」四個字。「技術爆炸」是劉慈欣在《三體》中發明的名詞,指弱小的文明,技術爆發式發展,在短時間內就可以超越強大文明。網友彈幕想表達的意思,是說李圳宜《我的三體》的製作水平,一直在爆炸式提高。

讓技術「爆炸」的那一根引線,在第三集被點燃。那天,李圳宜更新完視頻,在貼吧宣傳了一通,就去玩遊戲了。他正在玩《英雄聯盟》時,聽到QQ群滴滴響,群友告訴他,你的動畫被推薦到B站的首頁了。他去看,發現播放量已經有幾萬。

李圳宜在每集動畫末尾,都會貼上QQ群號碼,招募網友參與製作動畫。李圳宜記得,第一季動畫製作結束時,群裡的網友已經有上千人。經過遠程面試、篩選,李圳宜組建了10人左右的《我的三體》早期團隊。他們清一色都是學生,也都是《三體》迷。

編劇Dr.Baa便是在這之後加入《我的三體》製作組。那時,他正在一所重點大學的醫學院讀書,因為喜歡三體,「為愛發電就進來了」。與很多製作組成員一樣,他也是科幻愛好者。他小學時和父母逛地攤,買了本阿西莫夫的小說,從此入坑。高中時讀到《三體》,「有種精神被洗禮的感覺。不再會覺得生活只有柴米油鹽,會關注人類的命運更宏大的事情。」Dr.Baa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

核心團隊形成之後,動畫在臺詞、配音、建築上變得更為精細。李圳宜卻依然面臨一個難題:《三體》的影像化註定離不開很多科幻鏡頭,無法用遊戲《我的世界》中的現有條件製作,比如「古箏行動」的畫面。「古箏行動」是指軍方奪取「審判日」號上的三體世界信息而制訂的作戰計劃。軍方在巴拿馬運河兩側,平行拉開數十根只有頭髮十分之一細的「飛刃」,「審判日」號從中駛過,船體會被切成片,由於「飛刃」足夠細,不會損壞軍方想要的數據。

於是,李圳宜在網上找教程,自學起3D動畫製作軟體。「團隊裡沒人懂技術,想吸引有技術的人一起做,就得自己去先把這個頭給挑起來。」李圳宜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

動畫製作初學者李圳宜製作的「古箏行動」畫面,雖然現在看顯得簡陋,卻完整地還原了整個「古箏行動」的過程,這是第一次有人讓《三體》粉絲想像中的畫面變成真實可見的圖像。

自學了3D製作的李圳宜挑起了頭,卻依然沒有招募到懂動畫技術的專業人士加入團隊,與此同時,製作組的另一瓶頸隨之出現:由於沒有版權,製作組很難吸引資金進入,將製作專業化。單純靠興趣「用愛發電」,畢竟難以持續。李圳宜記得,在第一季後幾集,團隊「交稿越來越慢」。李圳宜曾給劉慈欣發過郵件,尋求授權,劉慈欣回覆說,版權不在他手中,請他和版權方聯繫。

其實,版權在2009年就已賣出,那時,《三體》還未像日後那樣火爆。2015年,劉慈欣的《三體》獲得雨果獎,被評論界認為憑藉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帶到世界高度,包括劉慈欣在內的許多中國科幻作家開始浮出水面。《三體》這本典型的硬科幻小說,開始被眾多粉絲期待能夠被影像化。但影像化之路一直不平坦。2015年,遊族影業宣布拍攝《三體》電影版,但經過幾次跳票,直到今天,影片依然沒有上映。豆瓣《三體》電影頁面,點讚最多的短評,是模仿《三體》中智子的口吻說「不要拍攝!不要拍攝!不要拍攝!」粉絲一方面希望它被影像化,一方面又擔心毀掉心中經典。

去年,《流浪地球》的成功,證明從技術上講,中國電影也是能夠拍攝硬科幻的,又一次燃起粉絲對《三體》影像化的期待。在《三體》遲遲未能影像化的這些年,三體粉絲、版權方,在嘗試以短片、動畫、舞臺劇、廣播劇的方式呈現它。其中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系在讀研究生王任,曾經將《三體》片段拍攝成短片《水滴》,被劉慈欣評論「如果(電影)能拍出這種意境,真的死也瞑目了」。而除此之外,另一個獲得粉絲廣泛認可的影像化嘗試,便是李圳宜製作的《我的三體》。

2016年,《我的三體》編劇Dr.Baa代表製作組去上海拜訪遊族影業——這是當時《三體》的版權方。兩年後,因為電影項目停滯,該公司重新組建了一家名為「三體宇宙」的公司,專門負責《三體》版權的開發。現在的《我的三體》團隊,屬於這家新組建的公司「三體宇宙」。

對方對他們做的事很感興趣,問,「你們想要什麼?」Dr.Baa回覆說,「讓我們把這個事情繼續做下去就行。」幾個月之後,李圳宜回國,加入遊族影業,開始把製作《我的三體》變成了一份全職工作。

科幻迷改編《三體》

李圳宜回國時,《我的三體》已經製作到第二季的第三集,但那時第二季還不叫《羅輯傳》。公司與李圳宜商議製作規劃,李圳宜將《三體II》中的核心人物「羅輯」單獨摘出來,決定製作《羅輯傳》。這是出於成本考慮,製作完整的《三體II》成本太高,同時也覺得,團隊還很難把控多線敘事的故事。

羅輯本身的故事線中,製作組又將羅輯和莊顏的愛情戲大量刪減。原因是一怕成本太高,二是受限於現實,「團隊成員都是大老爺們,不會講愛情戲」。這種取捨,某種程度上,恰恰為他們在《三體》粉絲中贏得了口碑。《三體II》粉絲真正關心的也是其中的科技、宇宙和英雄,而非愛情。

Dr.Baa擔任《我的三體》編劇前,只在大學給舞臺劇寫過劇本。他被製作組看重的,是他對科幻文學和科學素養方面的積累。《我的三體》前兩季,基本都是原著書中的內容。製作第三季《我的三體:章北海傳》時,由於原著中對章北海的個人故事有大量留白,Dr.Baa開始嘗試自己進行創作改編。他改編的原則,是故事一定要符合原著的世界觀。這一前提下,再將章北海的經歷補充完整。

比如在動畫中增加了章北海與希恩斯對話的情節。原著中,這一情節並不存在。Dr.baa和製作組討論,覺得章北海和希恩斯的計劃殊途同歸,都是打算在末日之戰前逃跑以保存人類力量。於是,製作組分析,兩人可能在「面壁計劃」啟動之後,有過一次碰面,在碰面中達成了逃亡的默契。

與李圳宜、Dr.Baa一樣,如今《我的三體:章北海傳》的原畫師本圖斯也是非科班出身。李圳宜回國加入遊族影業時,本圖斯正在四川一個縣城的氣象局上班。他同樣是劉慈欣的鐵桿粉絲。14歲時,《科幻世界》雜誌在成都舉辦活動,他在現場見到劉慈欣,親手交給他一張他為對方畫的肖像素描。高考報志願時,他想著劉慈欣是娘子關水電站的工程師,便選了理工科,填報了一所大學的氣象學專業。

工作之後,他在業餘時間上網絡課程,學工業設計和繪畫。

2018年,本圖斯見到《我的三體》招聘設計師,要求只有兩個:熟悉《三體》、熟悉科幻類的工業設計。這簡直是為他量身打造的要求。他在上海見到李圳宜那天,彼此覺得很投緣。

在本圖斯看來,《我的三體》獲得觀眾好評,一個原因是團隊很注重考據。在《我的三體:章北海傳》中,本圖斯在設計希恩斯家的日式園林時,曾從上海跑去兩次杭州,在西湖邊上的中日友好公園裡,研究日式園林。而在設計「空天飛機」時,團隊曾花了兩天時間,在網上和《三體》迷討論飛機的細節,具體到翼形、幹質比、二次點火的時間、攜帶的燃料。對於細節的嚴謹,對於原著的尊重以及對於原作精神氣質的精準把握,是他們被《三體》粉絲激賞的最重要原因。

如今,《我的三體:章北海傳》還剩1集就將播放完結,目前B站評分9.9分,總播放量近2000萬。回顧過去的六年,李圳宜覺得「挺神奇的」,「真是想不到,當時只是想要安利《三體》做的這麼一個東西,現在變成了你的事業。」李圳宜對《中國新聞周刊》感嘆。

相關焦點

  • 《三體》被B站改編成動畫,劇情複雜捏把汗,國漫邁向世界的一步
    前幾天B站宣布要對《三體》三體進行動漫改編,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眾所周知作者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已經被改編過電影,上映效果創下不小的票房記錄,不僅令觀眾有了耳目一新的視覺享受,更是令一眾投資者賺得盆滿缽滿。
  • 劍走偏鋒的《三體》改編之路,我們離成功還有多遠?
    ▲《我的三體》劇照(我們來推導黑暗森林法則)同樣誕生於2015年,一開始由粉絲自製的科幻動畫《我的三體》系列,算是另闢蹊徑,獲得熱度與口碑的雙豐收,成為了國產科幻動畫的新標杆。團隊人數越來越多,觀眾期待期待越來越高,但沒有回報的付出也折磨著這群用愛發電的年輕人,很長時間內他們只能靠粉絲的正面反饋激勵前行,而這一切在第二季終於得到好轉。
  • 英文版《三體》劇集啟動,跨文化改編如何避免不倫不類?
    曾坦言不會將《三體》交付好萊塢拍照的劉慈欣,終究把這個拍照重擔交給了「好萊塢的死對頭」Netflix。上周,《三體》三部曲版權方三體國際、遊族集團與Netflix共同宣告,將聯合開發製造《三體》英文系列劇集。加上之前企鵝影業參投國產《三體》劇版拍照,兩大影視巨子的加盟,賦予《三體》在新版權期興起的決心。
  • 《三體》十年電影夢成空,粉絲又擔心起電視劇版
    粉絲們的這份焦慮可以理解。2015年,《三體》系列第一部獲得有「科幻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作為亞洲人的第一個雨果獎,劉慈欣與《三體》的地位已堅如磐石,單是《三體》三部曲在中國的銷售量已超過100萬冊(2015年數據)。隨著《流浪地球》火爆,《三體》今年的圖書訂單同比漲幅超12倍;尤其是本月初,日文版《三體》開售,在一些書店很快售罄,網絡銷量位列日本亞馬遜文藝作品榜單第一。
  • 如何將「神作」改編成「神作」—來看看《我的三體》是怎麼做的
    和小說不同,影視劇需要的更加凝鍊的劇本和更加清晰的臺詞表達,照搬劇情可能會導致作品極其拖沓等等問題,如果直接完全打翻原作另起爐灶,先不論著作改編上的法律問題,原作粉絲可能會第一個不買帳。那麼我們就以《三體》為例,詳細探討這其中的問題。
  • 郭帆拍流浪地球花6年,三體10年拍不出,改編劉慈欣到底有多難?
    在18線城市上班摸魚,把寫作當副業的「劉電工」不僅成功躋身「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從按字數拿稿費的作者華麗轉身為千萬級版稅的頂級作家,還捕獲了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騰訊馬化騰、小米雷軍、百度李彥宏等一批硬核粉絲。當然,有了這麼多重量級大佬的站樁支持,《三體》自然成了世界級的暢銷書。
  • 《三體》竟然被拍出來了!
    對於《三體》的影視化改編,國內期待已久。但眾所周知,《三體》是一個改編極其艱難的IP。其全篇超過八十餘萬字,構建了地球文明和三體文明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敘事宏大,人物邏輯盤根錯節。也正因如此,它的影視化過程對成本和周期要求極高,遠超過《流浪地球》。
  • 給美國人拍《三體》潑盆冷水
    《三體》粉絲這麼多,吃這套苦情戲的可能還真沒幾個,就有大量的人說遊族應該把《三體》的相關版權出售,把這種科幻巨著交給真正有能力的團隊去做。但《流浪地球》火了,掙錢了,光電影就掙了 50 億票房,遊族顯然也不會放棄《三體》。畢竟流浪地球只能算劉慈欣眾多作品中的小短篇,而《三體》的價值,顯然會比《流浪地球》多得多。
  • 《三體》短片出世,劉慈欣看完稱:這是我心目中的《三體》電影
    《三體》是中國科幻小說界的巔峰之作,擁有大量的粉絲。作者劉慈欣也被稱為「中國科幻第一人」。隨著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電影《流浪地球》的熱播,《三體》的粉絲們希望儘快看到《三體》的上映。然而,自2015年開拍歷經5年,遲遲未能上映,這讓《三體》的粉絲大失所望。但此時,另一部以「三體」為原型改編的電影《水滴》問世。
  • 但說好的《三體》呢?
    《三體》電影的五年「難產」 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19年5月的立項公示中,《三體》將被改編成電視劇的信息赫然在列。 2009年,劉慈欣將《三體》小說的影視改編權以近乎「白菜價格」賣給了導演張番番。2014年,這一權利輾轉來到遊族影業旗下,便開啟了遊族與「三體」的N年糾葛。 去年,曾有媒體曝出亞馬遜斥巨資拿下《三體》改編權的消息,也被遊族官方闢謠,宣示了自己對這一IP全球影視劇改編的「控制權」。
  • 攜手Netflix拍英文劇集,《三體》影視化之路破局?
    如今,距離最後一部《三體》出版完成已經10年,還沒有一部成熟的影視改編作品出現。在今年初的一場對話上,好萊塢著名導演卡梅隆曾告訴劉慈欣,「拍《三體》電影,要拍好那得是六部曲,不然就沒有深度。」在官宣Netflix製作英文劇集前,也曾傳出不少《三體》將由好萊塢影視公司拍攝改編劇集的消息,其中包括亞馬遜影業和HBO。2018年3月,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亞馬遜影業正在與有關方面洽談《三體》小說的電視劇改編權。項目的投資總額高達10億美元,如果項目成功,亞馬遜版《三體》將製作成三季系列劇。同樣是在2018年,HBO也傳出過對《三體》的青睞。
  • 深度解讀劉慈欣《三體》為什麼這麼火 連歐巴馬都是忠實粉絲
    2015年8月23日憑藉《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為亞洲首次獲獎。2015年10月18日憑藉《三體》獲第六屆全球華語科幻文學最高成就獎。2015年11月入選「中央電視臺2015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候選人。2017年6月25日,憑藉《三體3:死神永生》獲得軌跡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
  • 劉慈欣助陣舞臺劇《三體II:黑暗森林》,大讚「改編得很成功」
    今晚至6月3日,由LotusLee未來戲劇出品的舞臺劇《三體II:黑暗森林》將在北京保利劇院演出,該劇將首次在中國劇場內使用3D眼鏡體驗舞臺特效。該劇此前在上海演出時,原著作者劉慈欣曾親臨現場為該劇助陣,不僅在演出謝幕時作為驚喜「彩蛋」上臺與觀眾進行互動,還大讚「舞臺劇改編得很成功」。
  • 劉慈欣來渝談《三體》電影改編:不介意和小說劇情天差地別,只要夠...
    談電影:不介意劇情和小說天差地別,但必須好看記(記者):據媒體報導,首部用您的作品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已經定檔2019年大年初一,而《三體》電影版雖未定檔不過,很多大IP改編的電影往往都難以忠實原著。如果您的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後和原著差異過大,您會在意嗎?劉(劉慈欣):電影和小說在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呈現形式,小說改編的電影在很多時候難以做到忠實原著。所以我不會在意電影劇情和小說差別大不大,但我會很在意改編的電影好不好看。
  • 科幻巨作《三體》電影無緣上映,但是《三體》動漫卻意外登場!
    眾所周知,劉慈欣的小說《三體》幾乎代表我國科幻小說的巔峰,科幻迷們對於這部小說也是相當的痴迷,因此,許多人也十分期待《三體》能夠拍攝成電影,但是儘管幾年前就有製片方宣布《三體》正在製作上映,但後來因為各種原因又無限期延遲了,傷了許多粉絲的心。
  • 英文劇版《三體》「官宣」引發熱烈關注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三體」那極具魅力的科幻世界在此前的許多年中並未展現在屏幕之上。事實上,對於這樣一部熱門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嘗試可以說是其成書後不久就已經開始。2015年,國產電影《三體》宣布開機,然而因為改編倉促、準備不足等諸多原因,這部原本聲稱將於2017年上映的電影最終「爛尾」,消失得悄無聲息。
  • 盤點最值得期待改編影視的科幻神作,《三體》排名第一!
    今天,就為大家盤點最值得期待改編影視的科幻神作!《三體》劉慈欣作為科幻迷來說,還有什麼比在大熒幕上看到《三體》更讓人激動和期待的呢?雖然劉慈欣老師的《流浪地球》率先推出電影,但作為星雲獎獲獎作品的《三體》,可以說兼備了一部優秀電影所需要的宏大場面和出類拔萃的世界觀,「三體文明」對於不讀科幻的人來說,恐怕耳邊也是經常能夠聽到。
  • 《流浪地球》電影票房46億,《三體》電影卻「流產」,原因何在?
    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已被改編成電影,票房46億,表現不俗。然而,作為劉慈欣最著名的科幻作品《三體》,其影視改編權卻一度未被出售。「那時候,我的一些其他作品都有人來問,有些作品還得到了轉讓。不過,沒有人關注《三體》。」劉慈欣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 給美國人拍《三體》潑盆冷水 劇集版權從哪兒來?
    《三體》粉絲這麼多,吃這套苦情戲的可能還真沒幾個,就有大量的人說遊族應該把《三體》的相關版權出售,把這種科幻巨著交給真正有能力的團隊去做。  但《流浪地球》火了,掙錢了,光電影就掙了50億票房,遊族顯然也不會放棄《三體》。畢竟流浪地球只能算劉慈欣眾多作品中的小短篇,而《三體》的價值,顯然會比《流浪地球》多得多。
  • 劉慈欣科幻小說改編漫畫,三體動畫還有多遠?
    這部電影是改編於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流浪地球》,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位科幻巨匠。我會逐一跟大家分享這幾部小說改編後的漫畫。小說改編成漫畫以後也很好的還原了這一故事,可讀性還是很強的。圖片來源於網絡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在改編成漫畫後也是受到了大家的歡迎,其實《三體》也有相關的漫畫了,但是很多人估計跟我一樣在等待三體相關的影視作品或者動畫放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