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曉推科普「第54期」如何肉眼識別夜空中的人造衛星?

2020-10-11 珍曉推科普

星光閃耀的夜空

雖然城市的汙染使得夜晚星空越發暗淡,但晴朗的夜晚,或者索性前往鄉村、田野、高山,我們還是能欣賞到「數不清」的星星。不過,不知你有沒有想過,人眼能看到的都是些什麼星?常聽天文愛好者們說晚上可以看到人造衛星,那麼,夜空中,哪些是「天然」的星星,哪些又是人造衛星呢?

「夜空中最亮的星」?

天上的星星雖然數不清,但實際上,即使是視力極好的人,他能看到的也只有數千顆。

相信一定有人聽過「星等」這個詞,它就是用來描述星星亮度的,星等數越小,說明星星越亮。古代用的是可視星等,1等星的亮度是6等星的100倍,而我們肉眼能夠看到的最暗的星便是6等星。

從星等來說,在黑暗的地方看星空,理論上人肉眼可以看到6000多顆星星(而且它們無法同時被看見),也就是說,天空中亮度在6等以上(即星等數小於等於6)的星有6000多顆。而在街燈明亮的城市中,人眼能看到的星星只有100顆左右。

人肉眼能看到的這6000多顆星星中,99.7%都是恆星,其餘的天然天體中,還有部分是行星、小行星、衛星等。

人類肉眼能看到的行星主要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所以它們也是較早被命名的行星,天王星勉強也在肉眼可看的範圍內,但亮度較差。

除了常說的大行星,小行星當中的灶神星在其衝日(天體運行到與太陽、地球形成一條直線的狀態)時也是肉眼可見的,最亮可達5.2等,平均亮度6.5等。

而圍繞行星的衛星則更難用肉眼看見,不過這其中不包括我們地球的那顆大大的衛星——月亮。其餘的衛星,木衛三等木星的大衛星雖然亮度在肉眼可見範圍內,但被木星光芒遮擋,實際基本不可見。

我們看到的另一種「星」

除了恆星、行星和月亮之外,夜空中還有更多的東西。

比如偶爾有流星飛過,人們會記得要向它許願。說到流星,其實中高層大氣科學研究中就會用到流星的觀測,很多觀測臺都有叫作「流星雷達」的儀器。

另外,如果你仔細看星空的話,或許還經常能看到飛機燈光比較有規律地在夜空中閃爍,這是古代人看星空看不到的。

除了這些,夜空中還有一些東西,也是科學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它們就是那些看起來像恆星、但會移動的白色光點,這就是我們要說的人造衛星。

一顆明亮的人造衛星

需要指出的是,人造衛星其實是不會發光的。

和行星與月亮一樣,人造衛星的發亮來自其反射的太陽光,它的金屬外殼和太陽能電池板都是很好的反射面。

由於太陽落得越低,地球的陰影就越高,因此搜尋人造衛星的最佳時機是春季和夏季夜幕降臨後的第一個小時(秋季和冬季,地球的陰影在天空中的位置較高,人造衛星的可見性會下降)。不過,像月食一樣,進入地球陰影的人造衛星會因為陽光被遮擋而「消失」,人造衛星小且離地球近,所以很容易「消失」。

那麼要如何看到這容易「消失」的人造衛星呢?

觀測人造衛星,首先要把衛星的亮與飛機的燈光區分開。

大部分飛機的白色燈光會很有規律地閃爍,而且往往有綠色或紅色的機翼燈光,如果藉助望遠鏡,還能比較清楚地識別出飛機,甚至能看出飛機引擎排出的氣體。此外,我們的肉眼甚至有可能看見太空梭或者火箭反射的光,但這是相對更加少見的。

更多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快速穿行於星座之間的亮點就是人造衛星,肉眼容易看見的衛星通常有一輛貨車那麼大,在300~500千米的高度以28000千米每小時的速度運動,在兩三分鐘內就能穿越天空。

這些人造衛星由於快速飛行,改變了與我們之間的相對位置,其反射面發生角度變化,亮度可能就會在幾秒鐘內猛增。

例如衛星,論個頭,這種人造衛星並非龐然大物,僅和小汽車大小相當,但它最大的特點在於,其始終將三面金屬拋光的、門板一樣的大天線對準地面,反射率非常高,在陽光經過它們反射到地面的時候,我們能看到極為明亮的閃光,在幾秒鐘之內,它的亮度就會達到-7等甚至-8等的峰值,這樣的亮度幾乎可以和月亮媲美。

銥星衛星,三面金屬拋光的、門板一樣的大天線對準地面

但是,星的反光面非常集中,幾秒鐘後,就會迅速變暗,所以,從看到星到消失的過程,可能不過十幾秒,如流星一般轉瞬即逝。

此外,亮度僅次於銥星的衛星,可能要算歐空局的極地軌道衛星Metop-A和Metop-B了,這兩顆衛星的反光來自它們長長的太陽能電池板,在最亮的時候,它的視星等可以達到-5,這樣的亮度可以力壓金星,成為夜空中的焦點;緊接著的就是義大利航天局的COSMO-SkyMed衛星,它的最高視星等可以達到-4;再其次就是相對巨大的人造天體——國際空間站,它本身以及眾多的太陽能電池板可以反光,最高視星等可以達到-2.6。

我們可以從很多網站查詢人造天體的運行,從而得知自己所在地的銥星及其他人造衛星和國際空間站的可見時間和星等。

大多數情況下,人造天體的視星等都不會高於+2等,並且距離較近的人造天體移動速度都非常快,其反射的光能被我們觀察到的時間,普遍都非常短,即便是國際空間站這樣的龐然大物,往往也只能被我們持續觀測到幾分鐘而已。

延時拍攝的國際空間站的亮光

前面已經提過,如果在遠離城市燈光的地方觀測衛星,入夜後第一個小時最為關鍵,在這一個小時中,一個細心的觀測者應該可以看見至少10顆人造衛星,隨後數量會減少,在半夜降到最低水平。

說到在夜空中看到的人造衛星,必須提到我們中國人的驕傲——東方紅一號衛星,它是我國第一顆成功發射的人造地球衛星。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一樓大廳展示的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模型

東方紅一號的外形為近似球體的72面體。儘管72面體的外形設計能使衛星在旋轉時閃閃發光,但由於衛星直徑只有1米,經過測算,東方紅一號衛星本身亮度只相當於天空亮度極低的6等星,這意味著,地球上的人用肉眼是不可能直接看清衛星的。但看見衛星,是設計方案在最開始就提出的要求。那麼,最終我們靠什麼辦法讓它被看見呢?

當時,東方紅一號衛星本身已經基本設計好了,沒有多留地方,於是,專家們想出了「借箭顯星」的妙招。運載東方紅一號的長徵一號火箭的第三級會跟衛星一起入軌,如果能找到火箭,就能找到東方紅一號了。

科學家們在三級火箭上增加了一個又大又亮的氣球,正面塗抹一種叫聚醯亞胺的材料,這種材料當時很貴,在60年代一平方米的價錢是100塊,而當時的黃金一克也只有九十幾塊。此外,製造這個比黃金還要貴重的氣球也不容易。

這個氣球表面鍍有鋁,並經過拋光,在上天之前可以摺疊起來,當火箭和衛星分離後才進行充氣,撐開的直徑可達4米。陽光照射下,亮度接近可觀察的+2等星。

雖然早已停止工作,但時至今日,東方紅一號還在太空中飛行,不過,由於火箭和氣球已經不在了,東方紅一號已經無法用肉眼識別。

衛星也會「一閃一閃亮晶晶」?

人們都說,天上的星星會閃爍,「一閃一閃亮晶晶」。那麼,人造衛星會閃爍嗎?

其實人造衛星一般不會怎麼閃爍。

星星之所以閃耀,其實是它們發射或反射的光在到達我們眼中之前,還要穿越地球的大氣層,而大氣層中的空氣並不是穩定不動的,各種氣流的波動,都導致了光線在通過空氣這種不均勻的介質時,折射路徑發生晃動,也就是我們所感受到的「眨眼睛」。

你是不是也曾聽說過,區分肉眼看到的恆星和行星的重要一點,就是看它會不會閃爍。這其中的道理就在於,相對於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恆星來說,我們肉眼可以看到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這幾大行星距離我們要近得多,雖然看上去都是一個一個小亮點,但它們在我們肉眼中的面積其實比恆星要大很多,所以,它們反射的太陽光雖然也會受到空氣波動的幹擾產生晃動,卻不易被我們的眼睛察覺。

而人造衛星距離我們就更近了,它們反射的光線產生的晃動,更不易被我們的眼睛察覺,也就基本不存在閃爍。所以,如果你看到衛星有規律地閃爍,只能說明整顆衛星正在翻滾。

工作中的衛星總是處於穩定狀態,因此,如果閃爍很明顯,你就可以確定你看到的是一顆已經停止工作的人造衛星。

最後還要多說一句的是,無論人造衛星的亮度是穩定的還是變化的,我們去看的時候,一些人總以為自己看到它們沿著弧形的軌道滑過夜空,或者覺得它們在飛過我們頭頂的時候由慢變快。事實上,這些變化都發生在我們的腦海裡而不是天上。我們急切地觀察緩慢變化的天空,又不斷想像它們的運動,就可能產生光學錯覺。延時拍攝表明,人造衛星在夜空中基本是在勻速直線運動的。

一閃一閃亮晶晶,可能真的是滿天的「小眼睛」哦!

相關焦點

  • 如何肉眼識別夜空中的人造衛星?
    常聽天文愛好者們說晚上可以看到人造衛星,那麼,夜空中,哪些是「天然」的星星,哪些又是人造衛星呢?「夜空中最亮的星」?天上的星星雖然數不清,但實際上,即使是視力極好的人,他能看到的也只有數千顆。相信一定有人聽過「星等」這個詞,它就是用來描述星星亮度的,星等數越小,說明星星越亮。
  • 夜空中最亮的星——神秘Disco球從紐西蘭升空
    近日美國私人太空初創企業「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竟秘密向太空發射一枚外型 與鏡子球相似的人造衛星,稱之為「人類之星」(Humanity Star),並指9個月內將成為「夜空中最光的星體」,讓人們在夜空欣賞它時反思人類的渺小及脆弱。不過此舉被全球天文學家怒轟,指此商業化行為將加劇光汙染,及影響學者研究太空,形容「人類之星」是太空塗鴉。
  • 珍曉推科普「第65期」原子彈爆炸後為什麼會生成蘑菇雲?
    圖片來源:科普中國依靠那股上衝時的巨大能量,地面的石頭、碎片、粉塵等物質顆粒被推到高空形成了蘑菇莖。而熱氣團在上升過程中由於同周圍低溫的空氣接觸,溫度逐漸降到與周圍氣體的溫度一致,便向水平方向擴散,從而形成蘑菇頂。這樣,一個完整的蘑菇雲便形成了。
  • 珍曉推科普「第41期」薛丁格的什麼貓?
    從科普的角度說,薛丁格的貓通過展示自身的怪誕,向人們傳達了這樣的信息:量子概念很難與宏觀直覺對應起來,如果用視覺常識來理解量子概念,可能產生諸多誤解困惑。為了將這隻名貓說清楚,筆者選取了與這隻貓相關的五個常見爭論點,(基於學術界主流認識)略加辨析。
  • 夜空中最亮的星並不是天然的,而是人造衛星,未來將會是人造月亮
    天狼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恆星,但是肉眼可見的夜空中最亮的星並不是恆星,因為恆星都距離我們太過遙遠了,而肉眼可見的最亮的星就是位於我們太陽系之中的行星,金星。金星雖然只是一顆行星,自己並不會發光,但它可以反射太陽的光芒,而且由於金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所以它也很自然的就成為了夜空中最亮的星,金星的視星等達到了-4.9。
  • 珍曉推科普「第56期」生物安全
    biosafety定義:在生物技術研究、應用及生物技術產品研究、開發、商品化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可能會危及生物多樣性生物安全在農業領域中,指遺傳修飾生物(如轉基因作物)對人體及生態系統造成的安全性問題;在生態領域中,指外來物質(如外來物種入侵、農藥)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的安全性問題;在畜牧領域中,指畜牧生產過程中人、畜的安全性問題;在軍控領域中,指故意盜搶、破壞或人為釋放有害生物及其產物(如生物武器)造成的安全性問題等。除此之外,生物安全還包括生物遺傳資源流失、實驗室生物安全、微生物耐藥性等。
  • 珍曉推科普「第44期」碳定年法
    它是宇宙射線中的中子與空氣中的氮-14原子進行反應的產物,並且接著與氧發生反應而變成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碳定年法的核心原理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納入,變成植物體的一部分,食草動物吃掉植物,食肉動物又吃掉食草動物,動植物的代謝又向自然界排出各種含碳化合物。只要生物存活在世界上,它與自然界進行的碳-14交流就不會停止。
  • 珍曉推科普「第38期」全球變暖
    全球變暖global warming定義:由於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增加,從而使全球尺度上氣溫升高的現象。後來發現,大氣成分中只有少數被稱為輻射活性氣體的(如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和滷代烴等)才有溫室效應,這些大氣成分統稱為溫室氣體。
  • 珍曉推科普「第63期」核裂變
    1939年,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致信美國總統羅斯福,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研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這是人類歷史上僅有的一次在戰爭中使用核武器。1947年,我國物理學家錢三強率先發現核裂變中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該現象在鈾核裂變中發生的概率雖然小,但能夠更完美解釋核裂變的機制,對研究鈾核裂變具有重要意義。
  • 珍曉推科普「第46期」揭秘「海底草原」的微生境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該團隊副研究員杜建國與國內外相關專家合作,利用在南中國海和珊瑚三角區拍攝的熱帶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照片,揭示並記錄了海草床中存在的各種微生境以及它們對棲息於珊瑚礁的動物所發揮的作用。
  • 本周,ISS在夜空等你一睹真容
    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可以用肉眼在晴朗的傍晚天空中,觀察到國際空間站。【注意:未來國際空間站軌道可能會有變數,預報僅供參考】當然,從地球上以肉眼觀察到的國際空間站,只是一個光點。如下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其降低的速度並不是固定的,這源於地球外層大氣密度的微小改變,而這種改變多數情況下又是受太陽活動的影響。當夜空中出現國際空間站時,它就像一顆星星,在不停地緩慢移動著。因此,當你看見那顆移動的星星時,不要懷疑它是外星飛船,它很有可能就是國際空間站(當然要查詢後才知道,因為還有可能是其他人造衛星)。由於國際空間站距離我們很遠,所以只能看見一顆亮點。
  • 抖音「造音行動」寫下音樂市場新玩法
    在第五期的「造音行動」裡,席捲而來,霸榜了抖音音樂飆升榜TOP1 足足一周的時間,橫掃各類創作bgm。 從首期大表哥的《談戀愛》到第二期h3R3《他只是經過》以及第三期《星空剪影》、第四期《虞兮嘆》再到閻其兒的《心戀》,目前「造音行動」已經成功進行到了第六期的《我很好》。
  • 珍曉推科普「第60期」解讀諾獎:黑洞的秘密
    羅傑·彭羅斯(左) 賴因哈德·根策爾(中) 安德烈婭·蓋茲(右)2020年,三位科學家因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而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在許多文化形式中,黑洞一詞都有其更深的含義,但對於物理學家而言,黑洞始終是巨型恆星能量自然耗盡而死亡後的產物。
  • 一個照片「隱身衣」,讓微軟曠視人臉識別系統100%失靈|開源
    這就是來自芝加哥大學的最新研究:給照片加上一點肉眼看不出來的修改,就能讓你的臉成功「隱形」。如此一來,即使你在網絡上的照片被非法抓取,用這些數據訓練出來的人臉模型,也無法真正成功識別你的臉。而後,Fawkes會在 K 個候選集合中,選取特徵表示中心點與 XU 中所有圖像的特徵表示差異最大的類,作為目標類型 T。第二步:計算每張圖像的「隱身衣」隨機選取一幅 T 中的圖像,為 x 計算出「隱身衣」δ(x, xT) ,並按照公式進行優化。
  • 「世界一初戀」2期決定!「Hybrid Child」動畫企劃中!
    沒錯,由中村春菊老師繪製的BL漫畫「Hybrid Child」將被動畫化了!並且同樣由她擔任漫畫版繪製的「世界一初戀」在第一期動畫完結之後,其第二期也製作決定了!   「世界一初戀」動畫:donghua.178.com/donghua_info/1520.html
  • 我們在晴朗夜空中看到的每一顆星星,是一顆恆星還是一個星系?
    我們在晴朗的夜空下看到的每一顆星星,絕大多數都是恆星。天上的星星並沒有上億顆。除了流星、人造衛星等,一般我們用肉眼可以在天空中看到大約6000~7000顆星星,其中90%以上都是恆星。由於每個人的視力不一樣,因此數據並不精確。
  • 珍曉推科普「第45期」火星上曾有過河流嗎?
    位於霍頓撞擊坑(Holden Crater)附近的網狀河谷外流河道是災難性洪水形成的河道,寬度變化很大,從小於1公裡到幾百公裡都有,河道中常見淚滴狀孤島科學家對這些特徵是如何形成的產生了濃厚興趣,並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從這些形貌特徵去反演或研究火星水體活動的演變。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在火星形成之後不久,其表面是溫暖、溼潤和有大量流水的。
  • 夜空彩虹x成都萬象城2期 "逐光之境"探索先鋒光影裝置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夜空彩虹 x 成都萬象城2期|逐光之境探索先鋒光影裝置 2020年末,夜空彩虹聯合多名中國當代 藝術家,共同為成都萬象城2期打造了以「創意燈光藝術裝置」為軸的城市公共藝術空間,發現和探討成都這座國際大都市深層的文化與藝術魅力。
  • 蘋果如何做到「查找離線設備」?
    但在 iOS 13 和 macOS Catalina 中,新加入的「查找離線設備」不再需要遺失的設備接入網絡也能完成定位,也就是說即使遺失的設備開啟了飛行模式,你依舊有可能從「查找」應用中接受到設備的定位信息。
  • 誰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但我們的太陽,並非是一顆很亮的星,當我們離開太陽約55光年距離的時候,就無法用肉眼看到它了。這麼說來,我們在夜空中能夠看到的星星,一個個都是狠角色嘍?事實還真並非如此,那些天空中最亮的星星,都是誰呢?01 星等:誰比誰更亮?星星亮度的評判標準是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