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裂變
nuclear fission
定義:重原子核分裂為質量相近的兩個(極少數情況3個)較輕原子核,放出γ射線和中子,並釋放大量能量的核過程。
學科:化學_放射化學_一般術語
相關名詞:鏈式反應 核反應堆 可裂變性參數
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延伸閱讀】
核裂變的原理是鏈式反應。一些質量較大的原子核,比如鈾、釷、鈽等的原子核,吸收一個中子後發生分裂,產生兩個或者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分裂的同時釋放能量和兩到三個中子;這些中子又促使其他較重的原子核發生裂變,核裂變會一直持續下去。這個過程稱為鏈式反應。
1933年,匈牙利核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Leo Szilard)提出了鏈式反應的猜想,立即引起世界上幾乎所有物理實驗室的興趣,許多科學家對核裂變展開研究。1938年,德國物理學家奧託·哈恩(Otto Hahn)和弗裡茨·施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n)用中子轟擊鈾原子時首次發現了核裂變。1939年,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致信美國總統羅斯福,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研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1942年,物理學家恩利克·費米(Enrico Fermi)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臺可控的核反應堆。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軍分別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擲了原子彈。這是人類歷史上僅有的一次在戰爭中使用核武器。
1947年,我國物理學家錢三強率先發現核裂變中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該現象在鈾核裂變中發生的概率雖然小,但能夠更完美解釋核裂變的機制,對研究鈾核裂變具有重要意義。新中國成立後,錢三強作為我國核能事業的創始人積極投身於核能的利用與核彈的研發。1999年,錢三強被追授為「兩彈一星」元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