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翻譯中的「條」、「款」、「項」、「目」

2020-12-05 新東方網

法律翻譯中的「條」、「款」、「項」、「目」

  法律翻譯同時涉足三個領域,即法律學界、語言學界和翻譯界。因此,法律翻譯對譯者要求十分苛刻。例如,在英漢、漢英翻譯中,譯者除了要掌握一定程度的中國法律以及普通法知識之外,還要擅長法律英語這一特殊用途英語(ESP)。與所有的翻譯一樣,法律翻譯的譯文要忠實原文的實質內容,還要儘量流暢通順。法律翻譯通常包括的內容很多,如立法性文件的翻譯,合同翻譯,訴訟類文書翻譯,法庭口譯,法學論文翻譯,涉外公證文書翻譯,判例翻譯等等。

 本文參閱國內一些法律翻譯(英漢、漢英)工具書,我們發現,各工具書對上述四個詞的翻譯或者沒有涉及,或者十分混亂。這些翻譯之中,不乏十分正確的翻譯,但是有些翻譯則值得商榷。本文從英譯漢、漢譯英兩個方面來說明這一問題。

  一、英漢法律翻譯中的「條」、「款」、「項」、「目」

  在英漢法律翻譯中,上述詞條的翻譯不可一概而論。我們知道,一般意義上而言,在英文中能夠表達法律中「條款」之類的詞彙大概有:article; section; subsection; paragraph; subparagraph; item; clause; rule; regulation; provision,以及stipulation等等。

  (1)關於「article」一詞的翻譯。將article一詞譯為「條」,爭議不大。例如,《美利堅合眾國憲法》(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789)共有「7條」(seven articles)。再如,世界貿易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Protocol on the Access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文譯本也將「article」譯為「條」。

  根據美國權威的《布萊克法律字典》(Black's Law Dictionary. Garner, 1999:106),Article: A separate and distinct part (as a clause or stipulation) of a writing, esp. in a contract, statute, or constitution. (斜體字為作者所加)。再如,美國《法律詞典》(A Dictionary of the Law. Clapp, 2000:36),Article: subdivision of a written instrument; particularly a. a subdivision of a statute or constitution, usually subdivided into sections. b. one of the items or clauses in a contract, treaty, or other agreement.

  從以上兩本比較權威的工具書對Article的釋義來看,「Article」是憲法、制定法、或合同中「單獨的,顯著的部分」。所以,將之譯為我國法律條文中的「條」是合適的。縱然有字典將「Article」譯為「節」(李宗鍔、潘慧儀,1999:23),或是其它不同翻譯,筆者認為,「Article」一詞在法律條文翻譯中一般應該譯為「條」。

  讀者不能混淆「Article」與「Articles」的意義、用法。「Articles」應譯為「條例」。例如,在《美國憲法》之前頒布的《邦聯和永久聯合條例》(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 and Perpetual Union),這一憲法性文件直接稱自己為「Articles」,不過,這不妨礙我們仍將該「條例」中的具體的13個「Article」譯為「條」。

  (2)關於section一詞的翻譯,分歧比較大,主要有兩種聲音。第一種觀點:「section」應譯為「條」或者「節」,而絕不可以譯為「款」。如陳忠誠先生在其力作《漢英-英漢法律用語辯證詞典》中講「以個人有限的認識而論,在英美有以'article'稱'條'的,也有以'section'稱'條'的。以'article'譯'條'為常,以'section'譯'節'為常。……而未見有以'section'譯'款'的」(陳忠誠,2000:604)。第二種觀點:「section」可譯為「款」(薛波,2003:1234),此外,注釋所言,餘叔通主編《新漢英法學詞典》中也認為「款」可以譯為「section」。

  依筆者看,section一詞在英漢法律英語翻譯中,通常譯為「節」,也可以譯為「條」,極少數情形下可譯為「款」。

  把Section譯為「節」,是因為「section」這一概念有時很大,它比「article」(條)還大,若譯為「款」、「項」、「目」過小,譯為「章」、「編」則又過大。例如,在《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簡稱Trips協議)中,第二部分《關於智慧財產權效力、範圍和使用的標準》(Standards Concerning the Availability,Scope and U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包括8個section,第三部分《智慧財產權的實施》(Enforc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包括5個section,每個section又包括若干條article.此時,譯為「節」最好。事實也如此,例如,第二部分中的「SECTION 1: COPYRIGHT AND RELATED RIGHTS」,中文翻譯便將之譯為了「第一節:版權和相關權利」。關於這點,讀者可參看北大法律信息網,Trips協議相關中、英文內容。

  把section譯為「條」,這點很好理解。當section譯為「條」時,subsection則譯為「款」。根據A Dictionary of the Law (Clapp, 2000: 389),Section: a subdivision of a statute or document, represented by the symbol§(or§§for 「section」). Most statutes and codes are divided into sections.另外,subsection: A part within a section of an act .Each section in a Statute may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subsections…A subsection is denoted as a number with brackets. For example, s.78(1)of the Trade Practices Act would read as section 78 subsection 1.(陳忠誠,2000:605),上述解釋說明,section可譯為「條,」subsection則可譯為「款」。此外,經筆者檢索,加拿大法《北美法案》(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英國貨物買賣法》(SALE OF GOODS ACT 1979)等法律條文中均使用Section來表示「條」,subsection表示「款」。

  由於人們常將上述《美國憲法》中第1-4條(article)中數目不等的「section」譯為「款」,而很少有人將這裡的「section」譯為「節」,所以,將「section」譯為「款」,已經是人們約定俗成的一種情形。翻開今天的「外國法制史」類教材,我們可以發現這一事實(何勤華,1998:55;由嶸,2000:355)。總之,英漢法律翻譯中的「section」是個相對的詞,翻譯的時候,譯者需發揮主觀能動性,選擇合適的對應詞為好。但是,同一篇法律條文中,必須遵循「譯名同一律」,不可毫無規矩。

  (3)關於paragraph, subparagraph的翻譯。筆者認為,應將paragraph, subparagraph分別譯為「條」、「款」。以往的翻譯中,人們也大都將paragraph,譯為了「條」。這點問題不大。Trips 協議中,第3條、第64條中有這樣的例子。

  1. Any Member availing itself of the possibilities provided in Article 6 of the Berne Convention (1971) or paragraph 1 (b) of Article 16 of the Rome Convention shall make a notification as foreseen in those provisions to the Council for TRIPS.

  任何利用《伯爾尼公約》第6條或《羅馬公約》第16條第1款(b)項規定的可能性的成員,均應按這些條款中所預想的那樣,向TRIPS理事會做出通知。

  2. Subparagraph 1 (b) and 1 (c) of Article XXIII of GATT 1994 shall not apply to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under this Agreement for a period of five years from the date of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WTO Agreement.

  自《WTO協定》生效之日起5年內,GATT 1994第23條第1款(b)項和(c)項不得適用於本協定項下的爭端解決。

  (4)其他詞的翻譯。

  「Item」一詞譯做「目」非常合適。因為「Item」常常是subparagraph(項)下的一個部分。讓我們來參考Black's Law Dictionary (Garner 1999: 837)中對此的解釋,Item: In drafting, a subpart of a text that is next smaller than a subparagraph. In federal drafting, for example, 「(4)」 is the item in following citation: Rule 19 (a) (1) (B) (4). Also termed clause in this sense.

  這個解釋最後提到了「clause」這個詞。關於clause一詞的翻譯,筆者認為,除了可以將其譯為「目」之外,更多的情形下應將其譯為泛指意義上的「條款」。例如,《新英漢詞典》(1985:208)中對「clause」這個詞的解釋就是「條款」、「款項」。此外,不少工具書也均認可「條款」這一譯法(費曼,2004:245;薛波,2003:233)。比如,「clause of devolution」譯為「義務承擔條款」。限於本文討論的範圍,不再展開論述。

  還有rule以及regulation的翻譯。依筆者看來,雖然它們與「條款」有一定關係,但不應該有某些工具書中「條」的譯法。rule應該譯為「規則」,例如,美國刑法中精神病(insanity)抗辯事由中的「The M' Naghten Rule」(麥那頓規則)、「The Durham Rule」(德赫姆規則),都可以譯為「規則」。再如,Federal Rules of Civil Procedure, 譯作《聯邦民事訴訟規則》,Rules of Evidence譯作「證據規則」等等。

  regulation則應譯為「條例」、「規章」。依據Black's Law Dictionary, Regulation一詞在美國指「A rule or order, having legal force, issued by an administrative agency or a local government」(Garner, 1999: 1289)。所以,它是指行政機構頒發的法規,在我國行政機關頒布的法規一般稱為「條例」或「規章」。

  最後是關於provision以及stipulation的翻譯。有人常將provision與stipulation混用。實則萬萬不可。Stipulation指「契約或協定中的實質性條款」(薛波,2003:1294)。它只指契約的而不指法律的規定,因此陳忠誠先生主張將其譯為「(以契)約(規)定」(陳忠誠,2000:357-359;陳忠誠,1998:301-303)。筆者贊同上述意見。因為,這有章可循。依據Black's Law Dictionary, stipulation 1. A material condition or requirement in an agreement. 2. A voluntary agreement between opposing parties concerning some relevant point(Garner, 1999: 1427)。如,stipulated damages (約定損害賠償金),因此,stipulation應譯為「(契約)規定」;而provision則多指「(法律)規定」。關於這部分的論述,有學者做過專門論述(參見:《法苑譯譚》,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162-165頁相關論述),在此不再贅述。

  二、漢英法律翻譯中的「條」、「款」、「項」、「目」

  讀者可以看得出,事實上,在英漢法律翻譯中,經我們分析到最後,只有六個詞即:article, section, subsection, paragraph, subparagraph, item與法律條文翻譯中的條、款、項、目有關。這就十分有利於我們進行漢英法律翻譯中「條」、「款」、「項」、「目」的討論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2000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第五十四條:「法律根據內容需要,可以分為編、章、節、條、款、項、目。編、章、節、條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達,項的序號用中文數字加括號依次表述,目的序號用阿拉伯數字依次表述。」

  舉例說明:

  第二十三條* 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係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死亡:

  (一)下落不明滿四年的;**

  (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日起滿兩年的。

  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

  第二十三條*

  第二十三條第一款第1項**

  第二十三條第二款***

  Article 23.* Under either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 an interested person may apply to the people's court for a declaration of a citizen's death:

  (1)if the citizen's whereabouts have been unknown for four years or,**

  (2)if the citizen's whereabouts have been unknown for two years after the date of an accident in which he was involved.

  If a person's whereabouts become unknown during a wa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time period in which his whereabouts are unknown shall begin on the final day of the war.***

  article 23*

  the subparagraph (1) of article 23**

  the second paragraph of article 23***

  如上所述,法律根據內容需要,可以分為編、章、節、條、款、項、目。筆者依據上文的論證認為,「編」的翻譯一般應譯為「part」;「章」譯為「chapter」;「節」譯為「section」;「條」譯為「article」;「款」譯為「paragraph」;「項」譯為「subparagraph」;「目」譯為「item」。

  例如,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共有2編(總則、分則各一編),15章(總則5章,分則10章),共包括37節(總則除第1、5章外,其餘章下均設節;分則第3章、第6章下設若干節),452條,還有一個附則(包括附件一、附件二)(高銘暄,1998:1079-1081)。引用條文時,例如刑法第240條第1款共包含8項,則引用文應寫成第240條第1款第X項;刑法第293條只有1款,包含4項,引用時寫為第293條第X項(高銘暄,1998:40)。

  例如,第三章,刑罰,第四節,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則譯為「Section 4. Fixed-Term Imprisonment and Life Imprisonment, Chapter III Punishments」。

  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第2款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此時,應注意「條」與「款」的正確翻譯。The second paragraph of Article 17 of Criminal Cod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ovides that: 「A person who has reached the age of fourteen but not the age of sixteen who commits the crimes of intentionally killing another or intentionally injuring another, even causing serious injury or death, and the crimes of rape, robbery, drug trafficking, arson, explosion, and poisoning shall bear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此外,上述「總則」可譯為「General Provisions」; 「分則」則譯為「Special Provisions」:「附則」譯為「Supplementary Provisions」。「附件一、附件二」則譯為「Appendix I, Appendix II」。

  三、結束語

  法律翻譯中的陷阱很多,法律翻譯中法律條文的翻譯也只是法律翻譯的一部分而已。法律翻譯中的混亂,不同於「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這種繁榮,它值得人們努力彌合。當然,有些約定俗成的,也許不好更改了,例如在大陸,我們法規條文的結構依次是「條」、「款」、「項」、「目」,但在臺灣,這一次序是「條」、「項」、「款」、「目」。這點翻譯工作者必須注意到,如果將臺灣「某法第某項」譯成英文,這裡的「項」恐怕就不能是「subparagraph」而是「paragraph」了。

  翻譯中出現混亂了,也不失為一件好事,這樣人們思考的東西就多了。解決這一問題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法律翻譯離不開法學、語言學與翻譯理論的支持,它的繁榮需要這三方面的諸位一同為之做出貢獻。本文的探討旨在拋磚引玉,請譯界同仁指教。

(責任編輯:何瑩瑩)

相關焦點

  •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十條第一款第(八)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十條第一款第(八)項有害於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響的標誌,不得作為商標使用。   二、其他事實   2016年4月23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簡稱商標局)作出《商標駁回通知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簡稱商標法)第三十條、第十條第一款第(八)項的規定,決定駁回訴爭商標的註冊申請。
  • 法律英語翻譯:法律翻譯常用詞彙注釋
    Ab initio  Ab initio是拉丁文,其意思是「自開始之時」或「從頭開始」,可以直接翻譯為「自始」。在法律英語中,ab initio的使用頻率較高,比較常見。如:ab initio mundi(有史以來),void ad initio(自始無效)等。
  • 法學生:如何提高法律英語翻譯能力?
    法律英語與普通英語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法律英語中夾雜著大量的專業詞彙,導致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今天,我就想探討一個法學生十分關注的問題:如何提高法律英語的翻譯能力?眾所周知,翻譯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長期積累而習得。所以,必須跟大家強調一點的是,即使你知道有哪些方法去提高翻譯能力,但是很可能一個月,兩個月,你都沒有看到明顯的效果。
  • 法律英語翻譯:法律翻譯常用詞彙注釋(C)
    Company  company是法律英語翻譯中最常用的單詞之一,意思是公司,如controlling/holding company 控股公司,parent company母公司,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有限責任公司,company limited by shares 股份有限公司,listed company
  • 法律英語:法律翻譯常用詞彙注釋(A-Z)
    所屬:滬江英語成長樹:大學三年級 來源:網絡   編輯點評:翻譯法律文件時,有些專用詞不知道怎麼翻,或者不確定最準確、最專業的譯法是什麼,確實讓人苦惱。這裡有法律翻譯中常見詞的中文注釋,按字母排序,方便查找。
  •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九條第一款
    該條第二款規定: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原審法院既已認定月息為三分,就應按照《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對未支付部分按照月息2%計算。   韓某針對王某的上訴,答辯稱:王某的上訴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應駁回王某的上訴請求。   韓某的上訴請求為:撤銷原審判決第一項,改判駁回王某的全部訴訟請求,並由王某承擔本案全部訴訟費用。
  • 「律師解讀」《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第二款的理解與適用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第二款規定,用人單位可以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為由,單方解除勞動合同,且不必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或補償金。但在如何理解與適用上述法條的過程中,發現在裁判文書網體現的案例中,不同地區法院乃至相同法院的不同法官,對於用人單位以《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行使單方無賠償解除權合法性的裁判的依據各不相同。
  • 楊代雄:民法典第142條中意思表示解釋的邊界
    我國民法典第142條第1款規定有相對人意思表示的解釋目標是「確定意思表示的含義」。僅從文義上看,該款所謂的意思表示解釋似乎僅限於對一項已經成立的意思表示,通過解釋確定其內容。不過,如果將意思表示解釋的功能限定於此,顯然不能滿足法律實踐的需要。在一個涉及法律行為的案件(通常是合同案件)中,裁判者首先需要判斷當事人是否作出意思表示,這是案件處理的第一步。
  • 【以案說法】調解後打款至法院帳戶,不必然視為「在生效法律文書...
    (2019)陝0802民初8282號民事調解書第一項的內容履行義務。《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18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執行案件應當符合下列條件:(1)申請或移送執行的法律文書已經生效;(2)申請執行人是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人或其繼承人、權利承受人;(3)申請執行人在法定期限內提出申請;(4)申請執行的法律文書有給付內容,且執行標的和被執行人明確;(5)義務人在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期限內未履行義務;(
  • 我與民法典丨關於小區停車位產權的法律分析
    而我國現行法律關於小區停車位規定僅僅在《物權法》74條(《民法典》275條、276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司法解釋》)2條、5條、6條及13條中有所體現,審判實務對於適用該條法律在理解適用上也存在偏差,這導致關於小區停車位產權問題的認識並不統一,也無法充分保護業主的利益。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根據商標法第十三條第二款「就不相同或者不相類似商品申請註冊的商標是複製、摹仿或者翻譯他人已經在中國註冊的馳名商標,誤導公眾,致使該馳名商標註冊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的,不予註冊並禁止使用」的規定,對複製、摹仿、翻譯他人註冊的馳名商標在不相同或者不相類似的商品上作為商標使用,誤導公眾,致使該馳名商標註冊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的行為,要承擔不予註冊和禁止使用的法律責任。
  • 離婚「損害賠償」32個法律要點
    除此之外,不起訴離婚而僅依據婚姻法第46條提出損害賠償請求的,以及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的案件中,當事人基於第46條提出的賠償請求,依法均不予支持。 法律依據:《北京高院民一庭關於審理婚姻糾紛案件若干疑難問題的參考意見(2016)》第46條、《婚姻法解釋(一)》第29條第2款、第3款。
  • 未來的世界:機器翻譯VS人工翻譯
    機器翻譯(NMT: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的根本原理就是語境化,即根據語境化原則建立海量的分門歸類的語料庫。以法律機器翻譯為例:首先確定法律的各種語類(genres),如法律合同、法庭判決書,法律訴訟書等大類,在法律訴訟書下再細化,分民事訴訟書、刑事訴訟書或軍事訴訟書等次語類次語域。
  •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二十四條
    根據《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第一款之規定,合同之解除應以解除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本案中,東莞中行逕自以提起本案訴訟之形式,宣布案涉借款提前到期並主張案涉合同解除,因此合同解除通知到達對方的時間,應以一審法院送達應訴材料之日為準,在一審法院2017年10月30日的法庭調查中,東莞中行及中環投資公司對本案於2017年2月8日公告送達應訴材料的事實均無異議,一審法院因此確認《固定資產借款合同》項下的全部借款於
  • 咱們日常生活中必須掌握的100條法律常識
    必須掌握的100條法律常識 ▶7、借款合同之實踐性 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為實踐合同,即有借條不足為憑,必須提供對方收到款的憑證才行。 銀行轉帳的提供轉讓憑證,現金的提供對方出具的收條。
  • 彭誠信:論民法典中的道德思維與法律思維
    在此試舉幾項我國古代法中的相關規定作為例證:如唐《雜令》規定:「諸官地內得宿藏物者聽收。他人地內得者,與地主中分之。即古器形制異者,悉送官酬其值。」《唐律·雜律》中有:「問曰:官田宅,私家借得,令人佃食;或私田宅,有人借得,亦今人地佃作,人於中得宿藏;各合若為分財?答曰:藏在地中,非可預見。
  • 最新版法律常用詞語、數字和標點符號規範
    11.2公曆年、月、日,統計表中的數字,需要精確到小數點後的數字,法律條文中「目」的序號等,均用阿拉伯數字表述。12.5在修正案、修改決定中,使用引號時,根據下列情況確定:12.5.1引用內容是完整的條、款的,條、款末尾的標點符號標在引號裡邊。
  • 10款護眼燈功能測評: 「艾目」入眼亮度超標25倍
    結果顯示:「艾目」一款護眼燈,照度及照度均勻度不合格,其照度值較低且照度均勻度較差,使用過程中容易導致視覺疲勞;「艾目」和「一人e燈」等兩款  ●測試時間:2019年2月  ●檢測機構:威凱檢測技術有限公司  ●測試對象:10款熱銷的護眼燈產品  ●樣品品牌:包括飛利浦Philips、松下Panasonic、網易智造、美的Midea、小米生態鏈
  • 我們評測了8款翻譯神器 它們似乎比想像中還厲害
    昨天,矽谷小報找了幾款號稱能替代翻譯員、有代表性的翻譯產品,以中英互譯為例,設置了幾個普通人最可能用到的場景,看看它們到底靈不靈。記者 林苑苑 王瀟瀟 文/攝 評測對象 在本次測評的8款產品中,有5款免費App,還有3款價格不菲的硬體(見下面的表格)。自帶AI翻譯的華為手機可以理解,網易翻譯蛋和科大訊飛曉譯的存在是為了什麼?為啥有了手機App,科技大佬們還要生產它們?
  • 芻議信訪條例第四十七條規定中的訓誡
    該條例第四十七條規定:「違反本條例第十八條、第二十條規定的,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應當對信訪人進行勸阻、批評或者教育,經勸阻、批評和教育無效的,由公安機關予以警告、訓誡或者制止;違反集會遊行示威的法律、行政法規,或者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採取必要的現場處置措施、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於訓誡的性質特別是究竟屬不屬於行政處罰,理論和實踐中爭議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