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河系中心有個強大的磁場!「幕後黑手」是超大質量黑洞!
我們知道,在我們銀河系中心,有一個巨大的黑洞,被稱為人馬座A*,然而不久前科學家在銀河系的核心有強大的磁場,而這個磁場正是由超大質量黑洞驅動!此前科學家認為銀河系的中心僅僅是一個巨大黑洞的所在地,但新的研究表明,它並不是我們銀河系中心區唯一的存在,一個巨大的磁場也塑造並驅動著那裡的氣體流動。
-
英媒:磁場可解開銀河系中心兩大謎團
參考消息網6月5日報導英媒稱,平流層紅外天文臺(SOFIA)的觀測顯示,儘管銀河系中心黑洞引力巨大,但附近的磁場仍強大到足以控制黑洞周圍的物質運動。這項最新在美國天文學會一次會議上提交的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解開兩個長期存在的謎團,即為什麼我們的黑洞與其他黑洞相比相對安靜,為什麼我們銀河系中心形成的新恆星少於預期。據英國科學新聞網站6月3日報導,SOFIA利用其最新的紅外儀器研究了與磁場線垂直排列的天體塵埃顆粒,從而繪製出我們星系中心的詳細地圖,顯示了黑洞周圍這些原本看不見的磁場的行為。
-
銀河系中心黑洞磁場首次被發現
但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稱為Sgr A*,人馬座A-星)更像個宇宙發動機,把落入的物質轉換成強輻射,強烈程度要超過所有圍繞它的恆星發出的光的總和。如果黑洞在旋轉,就會產生強烈的噴射,爆炸範圍延伸到幾千光年之外,形成整個星系。科學家認為,給黑洞發動機「供電」的是磁場。
-
新研究提出了早期地球強大的磁場的證據,從而保護了生命的形成
為了確定過去的磁場方向和強度,研究人員對從澳大利亞收集到的鋯石晶體進行了測量和分析。鋯石大小約為0.1毫米,並且包含更小的磁性粒子,這些磁性粒子在形成鋯石時鎖定了地球磁場的磁化強度。圖中,鋯石晶體放在一角硬幣的「 O」內,以表示大小。
-
我們了解地球的磁場,銀河系的磁場是什麼樣的呢?
圖:銀河系中的塵埃,以較深和較紅的顏色顯示,是新恆星形成的區域。這些塵土飛揚的區域與我們銀河系中的磁場相關,因此背景光以可測量的方式被極化。在人眼中,銀河似乎只是恆星和擋光的塵埃的混合物。圖:這張地圖是銀河系磁前景的地圖。等高線顯示了投射在天空平面上的磁場的方向,而亮/暗區域對應於星系發射的完全非偏振/完全極化區域。圖:銀河前景輻射的全天空地圖覆蓋著極化和磁場數據。這是第一張精確、高解析度、全天空的星系磁場和前景結構地圖。所有背景光都會被這些前景偏振,從而重建我們星系的磁場。
-
天文學家發現來自外太空的短促而強大的射電波 新研究確定來自銀河系內部
天文學家發現來自外太空的短促而強大的射電波 新研究確定來自銀河系內部(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4月,一組天文學家發現了來自外太空的短促而強大的太空射電波,然後成功地找到了它的來源:銀河系內的一個強大物體。
-
因磁場「管教」著銀河系黑洞,所以銀河系黑洞才如此安靜!
超大質量黑洞存在於大多數星系中心,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但許多其他星系都有高度活躍的黑洞,這意味著許多物質正在落入黑洞,在這個「供給」過程中釋放出高能輻射。另一方面,銀河系中心的黑洞相對來說比較安靜。加州矽谷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大學空間研究中心天體物理學家瓊·施梅爾茲(Joan Schmelz)說:這是我們能夠真正看到磁場和星際物質如何相互作用的第一個例子之一,HAWC+改變了遊戲規則。索非亞之前的觀測顯示,圍繞銀河系黑洞旋轉的傾斜的氣體和塵埃環,被稱為人馬座A*(念作「人馬座A星」)。
-
磁星的強大磁場可以在2公裡的距離內把人類撕碎成原子
磁星具有強大的磁場。如果在地球10萬公裡內有磁星的存在,那麼它可能會擦除地球上所有電子設備的數據。如果人類靠近磁星2公裡的距離,那麼人類所處的磁場足夠強大,會把人撕裂成一個個原子。要使中子星成為磁星,必須要有適宜的條件:自旋和溫度必須合適,才能將能量轉換為強大的磁能。一般來說,中子星每秒旋轉一次,而磁星的旋轉速度相對較慢,大約每8-10秒才會旋轉一次。但是,磁場需要有帶電粒子,而中子是中性的,那麼中子星又是如何變成磁星的呢?事實上,在超新星爆炸之後,新形成的中子星仍然有質子存在。通常,這些質子會相互排斥。
-
為了「拯救」銀心物質,磁場和黑洞「打了一架」
然而銀河系中心的黑洞貌似遇到了「對手」。 近期在美國天文學會的一次會議上,一項最新公布的研究表明,銀河系中心附近的磁場強大到能夠阻礙黑洞周圍的物質被吞噬。這一研究結果或將有助於解答長期以來籠罩在銀河系相關研究領域的兩大謎團,即為何銀河系中心黑洞相對「安靜」,以及為何銀河系核心區域新恆星「低產」。
-
磁星強大的磁場能將2公裡的距離內把人類撕裂成原子
磁星體的磁場很強。假如磁星存在於地球100,000公裡之內,那麼它可能會抹除來自地球上所有電子設備的數據。假如人類離磁星有2公裡的距離,那麼人類所處的磁場足以將人類分裂成一個原子。為更直觀起見,我們使用了一組數據來說明地球磁場大約是1高斯,而磁星的磁場大約是幾十萬高斯,最強的可以達到1萬億高斯。
-
事實證明:銀河系的磁場比地球弱幾千倍!那它有什麼作用?
答案是有的,銀河系的磁場是什麼樣的呢?銀河系的磁場你知道嗎?研究表明其實銀河系也有自己的磁場。但是與地球相比,它非常弱,甚至要弱幾千倍。即便如此,科學家依然希望了解更多關於它的信息,因為它可以告訴我們關於恆星形成、宇宙射線和許多其他天體物理過程的信息。
-
天文學家發現密集雙星系統 挑戰恆星形成理論
在我們銀河系內,大約有一半的恆星處於雙星系統中,而太陽卻是一顆單獨的恆星,不與任何恆星為伴。這些雙星很可能形成於同一團星雲中,在誕生之初就圍繞對方公轉。 通常認為,如果兩顆恆星在形成的時候離的非常近,那麼這兩顆恆星就會迅速地融合成單一的更大的恆星,這個理論似乎與過去三十多年的觀測相一致。以往觀測表明,雖然雙星系統非常多,但是它們的軌道周期都不短於5個小時。
-
銀河系的「流浪行星」:磁場是地球400萬倍,正向太陽系高速移動
銀河系的「流浪行星」:磁場是地球400萬倍,正向太陽系高速移動在宇宙當中,絕大多數的行星,自從誕生的一刻開始,通常就會圍繞著所在星系的恆星,開始不停地旋轉。而就在我們銀河系當中,也存在著一些「流浪行星」,其中就有這麼一顆,正在不斷地向我們的太陽系運動。這顆行星被編號為「SIMP J01365663+0933473」,是一顆質量非常大的巨行星,大概是太陽系中質量最大行星木星的12倍左右——但是它的直徑卻只有木星的1.2倍,可以說是一個特別「結實」的傢伙。
-
研究發現在氣體雲附近會形成可能成為銀河系旋臂的巨型結構
天文學家發現了太空中正在形成星體的區域實際上似乎形成一個8800光年長的包含三百萬個太陽質量的氣體的起伏的波形結構可能組成銀河系的局部旋臂。拉德克裡夫波形結構(紅色部分)在銀河系圖像(經處理)上 哈佛/世界望遠鏡長期以來,天文學家認為在我們太陽系周圍,由初期的星體,氣體和塵埃組成的一個巨大的擴展的環形結構正在形成一個叫「古德帶」的區域。
-
日本研究人員在銀河系中心發現螺旋狀氣體雲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和國立天文臺的研究小組9月4日宣布,他們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螺旋狀氣體雲,並根據形狀將其命名為「豬尾巴分子雲」。這一發現將有助於研究銀河系中心。研究小組利用日本國立天文臺野邊山宇宙電波觀測所的射電望遠鏡,觀測到離地球約3萬光年的銀河系中心存在一氧化碳等分子氣體,並發現,氣體形成的雲呈長約90光年、寬約60光年的螺旋狀延伸。研究小組發現,在螺旋的根部,還有另兩個分子雲碰撞在一起。
-
科學家發現至今最強大的磁場
利用 2017 年中國發射的硬 X 射線調製望遠鏡,天體物理學家在 X 射線吸積脈衝星 GRO J1008-57 的表面發現了至今最強大的磁場——10 億特斯拉,比地球實驗室產生的最強磁場還要高數千萬倍。
-
科學家在銀河系中檢測到的強大無線電信號,現確認了該信號來源
根據周三發表的研究,天體物理學家首次在我們的銀河系中發現了宇宙無線電波的爆發,並確定了其來源。該研究為宇宙的一個謎團提供了新的線索。它們通常是銀河系外的,這意味著它們起源於我們的銀河系之外,但是在今年4月28日,多架望遠鏡從銀河系中的同一區域檢測到了明亮的FRB。重要的是,他們還能夠確定源:星系磁星SGR 1935 + 2154。
-
宇宙中最強大的「磁鐵」,磁場強度是地球的2千萬億倍!
恆星的核心不再受到聚變產生的向外壓力的支撐,電子和質子被迫靠得太近,以至於它們融合成中子,形成了一個難以想像的緻密球,幾乎完全由中子組成,質量為1到2個太陽,直徑只有20公裡。 中子星在形成後也會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旋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快的一顆叫做PSR J1748-2446AD,它每秒旋轉716次,大約是表面光速的24%。 雖然所有這些聽起來已經相當極端了,但一小部分中子星是作為更極端的物體誕生的,稱為磁星。所有的中子星都有強大的磁場,通常是地球表面磁場強度的2萬億倍。
-
曾為地球「挺身而出」的磁場
然而,目前人類的搜尋範圍在銀河系中仍然非常有限。據估計,我們這個星系中存在著數千億顆恆星,這些恆星大多都有圍繞其運行的行星,許多行星還有屬於自己的衛星。這些顆粒在巖石形成時被磁化,從而儲存下了當時、當地的磁場方向和強度等信息。但這並非易事,因為這種巖石非常罕見,提取它們的磁信號需要細緻的實驗室測量。
-
比人造最強磁場強1千億倍,宇宙最強磁場是如何產生的
在《科學進展》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CEA,薩克雷,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學研究所(MPA)和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史無前例的詳細計算機模型,該模型可以解釋當快速旋轉的中子星在坍縮的大質量恆星中誕生時,這些巨大的磁場通過放大先前存在的弱磁場而產生。這項工作為了解此類最強大、最亮的恆星爆炸打開了新途徑。磁星:它們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