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天文臺開始對俄美衛星碎片進行搜索

2021-01-09 環球網

新華網北京2月12日電(記者 孫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趙長印12日表示,由紫金山天文臺負責的中科院觀測網已開始實施對這次俄美衛星碰撞產生的碎片搜索捕獲,並將密切關注這些碎片對我國在用衛星的影響。

趙長印說,此次衛星碰撞發生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上空,不在國內現有觀測站的觀測空域,因此國內觀測網未監測到碰撞時刻的情況,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負責的中科院觀測網已開始實施對這次碰撞產生的碎片搜索捕獲,並將密切關注這些碎片對我國在用衛星的影響。

他說,估計這次碰撞事件將產生大量的空間碎片,這些碎片將會散布在碰撞發生的高度為主的上下較大範圍內,因此除了對運行在碰撞高度的應用衛星增加碰撞危險外,也會對其它的高度的衛星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總體上,空間物體間發生類似碰撞事件的機率還是很小的。

趙長印介紹,發生碰撞的「銥星33」是美國1997年9月14日發射的通信衛星,碰撞前軌道高度約780公裡,傾角86度,重約560公斤,提供商用通信服務;「宇宙2251」是俄羅斯1993年6月16日發射的通信衛星,軌道高度約790公裡,傾角74度,重約一噸,已停止工作。

趙長印說,根據兩顆衛星的軌道數據,經計算碰撞發生時刻為北京時間2009年2月11日零時55分59秒,碰撞地點為東經97.88度、緯度72.50度、高度788.57公裡的空域附近,即俄羅斯西伯利亞上空,碰撞時的相對速度約11.6公裡每秒。

趙長印說,類似的碰撞事件在以前也發生過,如1996年7月24日,法國CERISE電子偵察衛星與Ariane V16末級火箭殘骸相撞;2005年1月17日,中國長徵4號火箭碎片和美國發射的末級火箭殘骸發生碰撞。

責任編輯:董博

相關焦點

  • 我國開始建造最先進的大型空間碎片望遠鏡
    一臺重達8噸且精度高、光力強、目前我國最為先進的空間碎片探測望遠鏡「65釐米空間碎片探測望遠鏡」,7月30日在中科院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的車間裡進入製造階段。該望遠鏡的建成將提高我國針對空間碎片和人造衛星觀測的精度,對確保航天安全、保護空間環境等具有深遠意義。
  • 太空垃圾或致同步衛星軌道報廢【2】
    據美國宇航局估計,地球周圍尺寸超過彈珠的軌道碎片在50萬塊左右,尺寸超過板球的碎片在2.2萬塊左右。低地球軌道的碎片以大約每小時2.8萬公裡的速度飛行,即使尺寸很小,也能給衛星造成巨大破壞,同時對太空人的安全帶來致命威脅。在已經編目的太空垃圾中,大約有70%位於距地面約2000公裡以內的低地球軌道,時刻威脅著各種衛星的安全。更為可怕的是,地球周圍的太空垃圾雲仍在不斷擴大。
  • 我國四大天文臺聯合進行探月衛星測軌實驗
    明年4月,我國研製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將奔向月球,屆時位於地面的射電望遠鏡將時刻「盯緊」它的行蹤。目前,「嫦娥一號」還在研製過程中,但地面上的天文臺卻已提前開始了「演習」。
  • 我國首臺免圓頂空間碎片觀測望遠鏡可提供衛星...
    隨著太空飛行器與空間碎片不斷地增加,如何避免碰撞並發出預警變得十分必要。近日,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成功了國內首臺免圓頂空間碎片觀測望遠鏡,用於地球同步軌道空間碎片的覆蓋性掃描,不僅可以為在軌工作的衛星提供碰撞預警,還能在近地小行星給地球帶來潛在威脅時發出預警。
  • 地球周圍遍布過億空間碎片 「天眼」監測避免衛星「剮蹭」
    在軌運行或再入大氣的無功能人造物體及其殘塊和組件都叫太空碎片,它們在地球的周圍緊緊圍繞,數量竟然多達過億。  如何保證我國的衛星、太空飛行器在運行的過程中,不發生「撞車」、「剮蹭」事件呢?日前,記者來到了去年6月8日成立於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這裡是我國在軌的130多顆衛星的「隱形軍師」,未雨綢繆提前發布碰撞預警。
  • 中國發射一顆衛星,被稱為「太空清潔員」為何美擔憂得徹夜難眠
    從上個世紀開始蘇聯、美、俄等多個國家,把飛船探測器送到太空以後,圍繞在地球身邊的太空垃圾就逐漸多了起來。這顆衛星叫遨龍一號,相信很多人都對遨龍一號不是很了解,它是一臺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2016年6月25日隨&34;成功發射。&34;的潛在功用是反衛星武器,它和平時期的作用是巡航太空,防止失效的衛星或衛星碎片撞擊北京或者紐約等大城市,但到戰爭時期,又可作為太空威懾武器,直接攻擊敵國的太空資產。
  • 南大再添一名「天文臺臺長」!
    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下面,和小藍鯨一起來看看這些優秀的「天文臺臺長」校友們!嚴俊曾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系,1995年畢業於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理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7年7月~2018年6月擔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看穿穹頂之上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展望未來,在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副臺長汪敏看來,這座40米射電望遠鏡,必將在中國乃至全人類的深空探測過程中,發揮更加重大的作用。 三大主體結構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以地面天文觀測和天體物理研究為主,在恆星演化理論、活動星系核、地面高精度天體定位等領域的科研成果達世界水平。
  • 衛星的「亮」讓天文臺「無處可躲」
    旨在為偏遠地區提供網際網路接入服務的衛星目前有數百顆。但去年5月SpaceX公司發射第一批衛星後,天文學家對它們在天空中的亮度感到震驚。如果所有發射計劃繼續,衛星數量將超過10萬顆。「為躲避光汙染而建在偏遠地區的天文臺,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天文研究大學協會的Phil Puxley說,它們「無處可躲」。
  • 美稱中國「風雲1C」衛星碎片又威脅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於美國東部時間5日下午稱,中國於2007年進行的反衛星實驗造成的衛星碎片當天一度距離空間站只有6公裡,站內3名太空人一度研究是否要到俄羅斯的SOYUZ飛船中避難。據稱,2007年中國使用彈道飛彈成功擊毀了已經退役的「風雲1C」,同時造成了約3000個碎片,直徑在15釐米左右。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
    原子鐘是北鬥導航衛星的「心臟」,直接決定了導航定位的精度。若衛星存在十億分之一秒(1納秒)的時間誤差,則會產生0.3米的測距誤差。作為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的三項關鍵技術之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的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1000萬年才誤差1秒。這一技術日前獲評2019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俄美衛星碎片可能影響中國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俄美衛星碎片可能影響中國太陽同步軌道衛星(新華網北京2月12日電)(記者孫聞)中國科學院空間碎片專家12日表示,俄美衛星相撞後產生的碎片可能對我國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產生影響。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空間碎片行動計劃顧問都亨表示,俄美2顆衛星碰撞事故發生在距地約790公裡處,碰撞後產生的大量碎片大致也會分布在這個高度的殼層上。都亨說,撞擊剛剛發生後產生的碎片呈雲狀分布,是密集的一團,隨時間推移會逐漸散開,目前還不清楚這個碎片雲的直徑。
  • ...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掛牌成立 將跟蹤近2萬塊「太空垃圾」
    隨著空間技術的進步,人類利用太空的活動越來越頻繁,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空間碎片。據統計,每周都會有數十次太空飛行器與空間碎片的危險交會事件。本月8日,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正式成立,該機構將為保障我國太空飛行器在軌運行中,避免和「太空垃圾」發生碰撞,保障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 低軌衛星太「亮」了!讓天文臺「無處可躲」
    旨在為偏遠地區提供網際網路接入服務的衛星目前有數百顆。但去年5月SpaceX公司發射第一批衛星後,天文學家對它們在天空中的亮度感到震驚。如果所有發射計劃發射繼續,衛星數量將超過10萬顆。「為躲避光汙染而建在偏遠地區的天文臺,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天文研究大學協會的Phil Puxley說,它們「無處可躲」。
  • 上海天文臺舉辦「地球2.0凌星巡天衛星」科學討論會
    上海天文臺舉辦「地球2.0凌星巡天衛星」科學討論會 2020-11-03 上海天文臺 【字體:大 中 小】   地球2.0衛星於2020年6月列入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空間科學背景型號項目」(第二批),上海天文臺是項目牽頭承擔單位,參加單位包括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項目負責人是上海天文臺研究員葛健。
  • NASA:24塊印度衛星碎片將飛越國際空間站軌道最高點
    (觀察者網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表示,印度上周進行的反衛星武器實驗製造了大量軌道碎片,直接威脅國際空間站安全。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4月2日報導稱,布裡登斯廷1日表示,印度在3月27日進行的反衛星武器實驗過程中製造了至少400塊衛星碎片,這些碎片中只有大概60塊較大(10釐米及以上)的可以被追蹤,其中有24塊碎片將飛越國際空間站軌道最高點,這讓國際空間站在10天內被擊中的風險增加了44%。
  • 人類首次在白天對空間碎片進行雷射檢測
    OGS是泰德天文臺的一部分,它位於特內裡費島火山島上海拔2400 m,用於開發空間以及空間碎片和近地天體測量和量子通信實驗的光通信系統。一段時間以來,雷射只能用於在幾小時的黃昏期間測量太空碎片的距離,此時地球上的「雷射測距」站處於黑暗中,但高空的碎片仍在沐浴在太陽的最後一縷光線中。就像在夜晚人們能清晰看到月亮一樣,從黑暗的有利位置反射太陽光時,更容易發現太空碎片。
  •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圖)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圖) 2015-09-01 09:00:45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近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陸由俊、閆昌碩和合作者發現在最近的類星體Markarian 231中隱藏著超大質量雙黑洞,此番首次用「連續譜」的特徵方法發現的證據確鑿的雙黑洞,為人類在宇宙中尋找雙黑洞系統指出了新方向。該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天體物理雜誌》上。  在理論上,在標準冷暗物質宇宙模型中,星系合併就不可避免地產生超大質量雙黑洞。
  • 我在國家天文臺脈衝星搜索組,關於「中國天眼」和神秘的脈衝星,問...
    我在國家天文臺脈衝星搜索組
  • 自動化所和國家天文臺超新星搜索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圖為LAMOST望遠鏡日前,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天文臺LAMOST項目組合作研究,在超新星搜索研究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的進展。雙方項目組對SDSS-DR7(美國斯隆數字巡天SDSS第七期釋放數據)中的294843條星系光譜數據進行自動搜索,獲得了36個超新星候選光譜,其中包括12個是已經發現的超新星,24個是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的超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