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總是「有頭無尾」?不是孩子健忘,而是缺乏閉環思維

2020-12-05 騰訊網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記得去年,娃的幼兒園舉行開放日活動,邀請家長進園參與、體驗孩子在園的學習情況,現在的孩子可真幸福呀,幼兒園裡什麼都有,在孩子們進行區域活動的時候,有一項活動吸引了我,叫"萬能工匠"。老師發了一個指令:要求孩子們搭建今天剛剛學習的桌子,每人搭出一輛小推車的形狀出來,聽到指令後,孩子們紛紛拿出萬能工匠的工具準備構建。

孩子們興高採烈的各自搭著,我暗中觀察,發現有的孩子很快就搭好了一輛小推車,並且跟老師說:"老師,我的小推車搭好了,我需要不要再搭一個?"有的孩子則比較慢,搭了半天,不是形狀不對就是少了輪子,而有的孩子搭完就跑到別的地方玩去了,也不跟老師報告,只有一個孩子搭完安靜的等待,不亂跑,不亂說話,不製造噪音。等到一會,時間一到,孩子聽到音樂一響,就紛紛拿著自己的"作品"放在可以展示的地方,一部分孩子會幫忙收拾整理剩下的"殘局",直到整理完再去做別的事,而一部分孩子就會"逃跑",不會幫忙整理,當然,"逃跑"的孩子被老師喊回來要去繼續幫忙整理,所有人直到全部收拾好才可以離開。

為什麼有些孩子能夠搭建好小推車並且幫忙收拾整理完畢,而有些孩子不僅不會搭還不會收拾,做事有頭無尾,總是需要別人的一再提醒呢?你的孩子是不是也總會這樣?執行力不足,做事有頭無尾,三心二意,不能持續保持專注力....

那就是他們缺乏了一種"高級的邏輯思維" —— "閉環思維"。

簡單的說,"邏輯思維"就是孩子通過分析事物的規律之後,讓孩子按照相應的程序作出合理行為的過程,而"閉環思維"是在孩子"邏輯思維"現有的基礎上,把孩子的一系列行為反饋給孩子的大腦,大腦再經過分析判斷,判斷孩子的行為是否到達預期的最終目標,如果孩子已經達成,大腦則會宣布停止,如果孩子沒有達到最終的預期目標,則指導孩子繼續完成,並且做出反饋,再繼續進行目標的完成,一直循環,直到孩子達到最終的預期目標為止。

就像上面搭建萬能工匠的孩子,我可以把孩子分為這兩大類:一類是"邏輯思維",孩子在接收到老師指令的那一刻,就執行了,但是執行的過程中並沒有堅持,孩子受其他因素的影響,直接放棄了手頭上的事情,最後大腦也沒有做出反饋。而另一類就"閉環思維",完成老師的任務之後,再把行為結果反饋給老師,這就是"閉環思維"的表現。

從上面的案例我們不難發現,擁有"閉環思維"邏輯的孩子無論是在理解事物、執行力、還是反饋能力,都比"邏輯思維"的孩子更勝一籌。

建立孩子的"閉環思維",需要哪些要素?

首先,建立孩子的"閉環思維"需要以下這4大要素:

第一要素 接受指令

在孩子的"閉環思維"中,第一步就是要孩子能夠接受指令,就是我們要求孩子要去做什麼事情,孩子在這件事情中需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標準,有了預期目標,孩子才能形成反饋,這是"閉環思維"的第一步。

第二要素 做出反應

當孩子接受到指令後,大腦經過分析和判斷之後,下一步就會做出相應的行為,做出反應就要考驗到孩子的自律能力了,孩子在接受指令的時候,如果是聽到孩子不願意去完成的事,那麼在這個階段,孩子就會做出不同的反應,總的來說,做出反應需要孩子認知、自律和判斷能力相結合。

第三要素 行動

孩子在接受了指令——做出了反應——接下來就是對指令做出行為的時候了,就像我們叫孩子"跳"十下,孩子接受了指令,說好(回應),並跳了十下,這就是孩子在接受指令後做出的的行動。

第四要素 反饋

最後一步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很多孩子都沒有的,反饋即自我檢查的能力,孩子從接受指令到行動的這一過程中,孩子需要檢查自己的行為有沒有到達預期目標,有哪些還需要改正?通過一連串的思考,可以讓孩子進一步的規範自己的行為,直到達到預期目標,反饋是"閉環思維"最關鍵的一步,反饋完成,達到預期目標,反饋沒完成,那麼就還要繼續努力,直到完成預期目標。

這整個過程就是孩子"閉環思維",其中,反饋即自我檢查能力是重要的一步,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學會自我認知,只有學會自我認知能力才能構成"閉環思維"。

"閉環思維"中孩子首先要學會自我認知

在搭建萬能工匠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有一部分孩子是搭完直接去跑掉的,最後是在老師的提醒下才收拾完畢,他們缺少了最後一個環節,自我認知和檢查,看看自己還需要幫忙些什麼,他們就是正常的"邏輯思維",只做到了接受指令——做出反應——行動——就沒有了,不能做到"閉環思維"。

家長要先培養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即自我檢查能力和孩子的認知能力,孩子對事物的認知和對自身的檢查能力對於"閉環思維"來說,是重要的一環,父母要幫助孩子學會自我檢查和自我分析,簡單的說,就是幫孩子總結,歸納孩子的缺點,讓孩子能夠學會評估自己,更完善自己的同時也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下次,孩子就應該知道怎麼去做了。最後,孩子才能形成"自我反饋"。

要孩子擁有"閉環思維",先培養好孩子的這些能力

專注力和執行力是基礎,只有孩子先擁有這些基本能力之後,孩子的"閉環思維"才能形成運轉起來,當孩子的"閉環思維"運轉起來的過程,孩子才會不斷的完善自我。

專注力培養:當孩子做事不夠專注,那麼很明顯"閉環思維"是運轉不起來的,在行動那一環就掉鏈子,比如,你想讓孩子去看書,可孩子變看書邊玩手機,根本完成不了預期目標,孩子也不會自我反饋,這時候怎麼辦呢?

先抓好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專心做一件事情,其他幹擾物都拿開,要讓孩子看書就不要給孩子手機,孩子那麼小,自制力差,根本不懂得控制自己不去玩手機,先培養好孩子的專注力,孩子的"閉環思維"才能運轉起來。

執行力培養:執行力可以影響整個"閉環思維"的運行,如果孩子的執行力差,那麼孩子在一開始接受指令的時候就會不做出任何反應,即使孩子有正確的分析、判斷能力也沒有,孩子直接不完成了,就像上面的例子,有些孩子在玩萬能工匠的時候直接跑去和其他孩子玩了,這就是孩子執行能教差,那麼我們怎麼培養呢?

孩子在行動的過程多給予鼓勵,讓孩子把執行力持續堅持,讓孩子感動自我滿足從而提高執行力,當孩子體驗到這麼做的行為帶給他的是自我滿足和快樂、以及家長的肯定和鼓勵,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的執行力,從而,形成"閉環思維"的運行。

"閉環思維"能夠幫助孩子更全面的完善自己的行為,在糾錯的同時,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一直不斷的在學習,在進步,擁有"閉環思維"的孩子,必然出色!

我是一個分享知識的寶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做事總是拖~拖~拖~拖~?其實不是懶,而是…
    今日關鍵詞:拖延、原因、方法 1.我也不想做事總是拖 其實不是的,拖延≠懶。懶惰是不願意做,而拖延是想做而做不到。 在《拖延心理學》中,2位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拖延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它最主要的原因是「恐懼」。 比如,恐懼失敗,就會用拖延來對抗和避免失敗。
  • 孩子總是忘東忘西?臺心理師教你4招讓孩子不再健忘
    華夏經緯網3月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已經是上了幼兒園的孩子,還是時常忘東忘西,今天是餐具忘了帶,明天是忘了帶運動服,類似場景每隔幾天都會上演一次。孩子為何容易健忘?孩子的記憶力是否天生較差?是否與專注力有關呢?
  • 孩子做事總缺乏信心?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文章/熊二編輯/老花有的父母會抱怨自己的孩子總是缺少信心,羨慕其他家庭中的孩子能夠大膽地站在舞臺上、自信地解決問題,認為自己的孩子遇事總是會退縮,一有困難的事情就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忙,很少有能夠自己完成任務的情況
  • 孩子對知識點總是記不住?缺乏「長期記憶」能力,孩子學完就忘
    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說到這個問題,其中一位寶媽提醒我,如果孩子在學習的時候總是記不住知識點的話,可能不是學習效率的問題,單純由於學習效率造成的知識點記不住,不會出現這麼大的偏差,他們很可能是這兒學的好一些,那兒學的不夠好,記憶不深刻。那麼孩子無論何種學習都存在記不住的情況,很可能是因為「長期記憶」出現了問題,才導致孩子學習的內容不經大腦,難以應用。
  • 做事磨蹭拖拉,教會孩子「吃青蛙法則」,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文/育兒全明白在孩子的幼兒時期,總是會出現做事磨蹭拖拉的現象。這讓許多家長大為惱火,然而很多時候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但是孩子卻依然故我,並不把家長的管教放在心裡。其實想要改變孩子的磨蹭作風,家長可以通過「吃青蛙法則」來幫助孩子培養時間管理能力,徹底改變磨蹭的現象。王女士在當媽之前,總是不理解為什麼哥哥在管教兒子的時候大發雷霆,對孩子一點耐心也沒有。她時常勸哥哥教育孩子要溫柔一些,沒想到哥哥卻笑話她什麼也不懂,以後有了孩子就知道了。
  • 哈佛教授:學霸孩子都有一個共通點,不是智商而是擁有這個能力
    哈佛柯偉林教授,通過各種研究發現,能成為學霸的孩子確實是有共通點,但不是智商而是學習力強。那什麼是學習力呢?其實就是孩子的專注力、閱讀力和內驅力。這三個力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起看看吧!學習力的組成專注力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沒有發現自家的孩子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有頭無尾的,每次幹一件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上課的時候聽著老師講課聽著聽著就走神了。其實這些都是專注力差的表現:一個差生上課45分鐘,他能東張西望個40分鐘,剩下的5分鐘勉強聽得進去一點。而學霸上課45分鐘,每分鐘都全神貫注地聽老師講。
  • 總是低頭不自信?是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原因家長難辭其責
    正文字數:1674字閱讀時長:約6分鐘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很容易忽視孩子的自我認同,一旦讓孩子心裡產生了自卑,孩子就會出現不自信、膽怯、畏縮等狀況。這種情形下,孩子的生活可能會充滿矛盾,也很難有所作為。
  • 孩子做事磨磨蹭蹭?盲目催促並不管用,建議從3個方面入手
    被磨蹭的行為習慣所束縛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很被動。一、為什麼孩子做事總是磨磨蹭蹭呢?賈靜雯帶著女兒咘咘參加真人秀節目,在吃飯的問題上咘咘就表現得很是磨蹭。只見咘咘一會兒要玩玩具,一會兒要去換衣服,總之,眼前的食物在咘咘眼中毫無存在感。儘管媽媽賈靜雯已經催促了好幾遍,但是女兒都不為所動。等到飯菜涼了,小傢伙也還沒有吃上幾口。
  • 別讓多動ADHD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很多家長把正常孩子的好動誤認為是多動症。把孩子好動視為不老實、調皮、不遵守紀律,對好動的孩子加以種種限制。這種做法是違背兒童心理特性的。孩子好動,是精力旺盛、身心健康的表現。只有患有營養不良、重症貧血或有其他先天性疾病的孩子才不好動。
  • 孩子做事懶散不專注,家長要巧用「閾限法」,讓孩子集中注意力
    最近很多家長來反映自家孩子專注力很差,無論在家做作業還是在學校學習,總是喜歡亂動,視線也是十分容易被外界吸引,老師已經批評投訴了好幾次,自己也教訓了孩子好幾次,但孩子就是無動於衷。專注力的高低間接決定了孩子做事能否成功,她就像是一扇門,專注力越高這扇門就開得越大,孩子才能健康成長,而孩子的專注力不足是會產生很多不良的影響。
  • 孩子的這些表現,有可能是專注力不足(ADHD)!
    按照年齡可以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分為兩類 兒童青少年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12歲之前發病,臨床表現為注意力集中短暫、容易分散,活動過多和情緒缺乏克制力,進而導致孩子學習困難,常常伴發其它精神心理障礙,如品行障礙、
  • 為什麼孩子的話總被誤解?不是代溝,而是沒做到「親子同頻共振」
    孩子的成長過程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孩子進入了青春期,不少問題也會隨著發生。生活中經常會聽到青春期的孩子抱怨父母管太多,但是父母也會覺得委屈,自己一心一意為孩子著想,孩子卻不理解自己。家長和孩子之間為什麼總是存在如此大的理解誤差呢?
  • 孩子容易迷路,方向感太差?不是孩子笨,而是「空間知覺」能力差
    這位母親非常的著急,她也說孩子就是一個路痴,平時去哪裡都總是不認得路,日常中也總是分不清方向,搞不清東南西北。日常中像這樣的現象也有很多,總是有一些孩子搞不清方向,給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帶來阻礙。那究竟為什麼孩子的方向感如此差呢?是因為孩子笨嗎,錯,是孩子的空間知覺能力差。
  • 孩子膽怯缺乏自信?家長試試「歸因理論」,比陳舊的心靈雞湯更好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孩子做事情不成功,打擊了自信心,從而不願意主動承擔任務,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膽子小,不敢做想做的事情,只能空想。這都是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現。很多家長這時候也比較無奈,只能用用失敗是成功之母等老調的心靈雞湯來激勵孩子,部分情況下或許能產生效益,但實際上也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 孩子做事總是分心?家長試試「斯特魯普效應」,提高孩子注意力
    列夫·託爾斯泰說:「能贏得普遍尊敬的人,並不是由於他顯赫的地位,而是由於始終如一的言行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一個人的專注度越高,對事情的熟練度才會越高,同時離成功也就更進一步。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注意力會逐漸分散,並且在學習上經常開小差,其實注意力也是可以提高的。
  • 總是擔心孩子微量元素缺乏?在家這樣給孩子補充
    開業當天,店家在門口擺了一臺機器,說是免費給孩子測微量元素,吸引了不少小區寶媽帶著孩子去檢測。它是如何檢測的?店家用機器上的夾子夾住孩子的手指或手腕,然後機器自動列印出一張測試表格。鄰居壯壯的媽媽帶著孩子去考試。店家拿著化驗單找她談了半天,大意是壯壯缺鈣缺鐵,鉛超標。我該怎麼辦?
  • 總是擔心孩子自理能力差?家長要學會適當放手,構建親子信任關係
    話雖如此說,多數家長卻還是只能口頭說說而已,一旦落實到現實中,往往不是這麼回事。生活中常見的家長不信任孩子的現象:1、孩子的吃飯問題。嘉佳的媽媽最近最苦惱的一件事就是孩子的吃飯問題,每當孩子吃正餐的時候,大人都要跟在孩子的身後追著餵飯,因為只要家長不喂,孩子就不吃。家長總是擔心孩子如果不吃飯就會缺乏營養,缺乏營養的話就會長不大。
  • 當孩子做事總後退時,說10句「你能行」,還不如正確的引導來勁
    聽到朋友如此一說我就知道孩子膽小的個性,實際上跟父母的教育方法有著很大程度的影響,記得小時候父親也是如此說我的,句句帶話的尖酸刻薄讓人聽起來心情極為負面,一個孩子如果做事情總是往後退,說明這個孩子從內心而發就是不自信的自卑性格,有些先天性「不愛說」的性格叫做文靜,但更多的時候是屬於韜光養晦地偷偷驚呆所有人。
  • 老馬談學習、教育和培訓:第八篇要幫助孩子克服浮躁心理
    還有的青少年興趣愛好轉換太快,幹什麼事都沒有恆心,做事情總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今天學書法,明天學編程,後天學美術,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經常忽冷忽熱,最終沒有一樣能夠學好學精。還有一些青少年,他們做任何事情的表現不是焦慮不安就是喜怒無常,總是自尋煩惱。
  • 孩子總是情緒不定?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周末和幾個老朋友一起吃飯,不經意間就討論到了孩子的一些問題:「我們家璐璐總是喜怒不定,一會兒哭了一會兒又笑了,唉,我真是拿她沒辦法啊!為什麼孩子總是這樣情緒不定呢?」「我們家亮亮也是,自己整天總是陰晴不定,也不知道小腦瓜裡一天天在想些什麼,總是一會兒高興一會兒難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