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嘉賓:
張鴻星 全國人大代表 撫州市委副書記、市長
許 銳 全國人大代表 瑞金市委書記、瑞金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
羅來昌 全國人大代表 南昌市青山湖區湖坊鎮進順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馮 帆 全國人大代表 國浩律師(南昌)事務所主任、江西省律師協會副會長
史 可 全國政協委員 農工黨中央常委、江西省委會主委,江西省科協主席
龍國英 全國政協委員 農工黨江西省委會副主委、南昌市委會主委,南昌市副市長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堅持依法行政,堅持政務公開,提高治理能力」「加強法律援助,及時解決群眾合理訴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進一步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提出了諸多目標。
如何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為契機,全面梳理社會治理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找出短板和不足,將疫情之「危」化為創新社會治理之「機」?5月27日晚,我省4位全國人大代表和2位全國政協委員走進「雲訪談」直播室,聚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這一主題,講做法、談經驗、說問題、提建議。
以基層基礎為抓手,打通社會治理微循環
問: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主體在基層,任務在基層,很多基礎性工作也在基層。這次疫情防控工作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哪些經驗?
張鴻星:疫情防控考驗著基層治理水平,同時也為優化基層治理體系提供了契機。疫情期間,撫州市通過「黨建+」引領、網格化管理,全面夯實疫情防控的基層基礎。
我們創新推行「臨時黨支部+社區黨員+機關黨員報到」制度,引導2萬餘名機關、企事業單位在職黨員到所居住的小區參與疫情一線防控工作。同時在城區推行「社區網格服務站—小區網格長—樓棟單元網格員」三級網格管理模式,在農村推行以行政村為大網格、以自然村為小網格的管理模式,把網絡化防控體系延伸到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
通過這次疫情,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創新和加強社會治理,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踐行群眾路線。一是要堅持把黨的領導落實到社會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以黨建為引領,統籌推進區域治理、部門治理、行業治理、基層治理、單位治理。二是要更加充分地依靠群眾,善於發動群眾,主動引領群眾,不斷提升群眾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通過大力推廣南豐「和事佬」、臨川「說事堂」、金溪「夕陽紅」等群眾自治經驗做法,推動實現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
許銳:瑞金市將17個鄉鎮239個村居劃分為982個單元網格,將城區劃分為43個大網格。通過網格,各種信息得以迅速上傳、匯集、研判、分類,各種管理責任逐級向下向前延伸直至最微觀的治理單元,將農村、社區、街道打造成為嚴密、安全的「抗疫堡壘」。
但是,網格對社會力量資源整合不夠、信息化程度不高、網格員應對突發事情專業能力不足、群眾自治參與的動力尚未被完全激活等短板也在這次疫情中顯露。下一步,將重點探索建立基層黨建引領下的網格化管理新模式,構建以網格黨組織為核心、網格黨員為紐帶、網格群眾組織和社會力量為支撐的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體系,形成「社區吹哨,部門報到」的高效有序局面。
羅來昌:基層的事情紛繁復雜,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特點。要打通社會治理微循環,一是要堅定黨對基層的領導,充分發揮黨員先鋒作用。二是要突出網格化管理,為鄉村治理打造「銅牆鐵壁」。三是要完善鄉村應急機制,加強鄉村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四是要突出共建共治共享,引導群眾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
以法治為核心,築牢社會治理根基
問:法治是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江西在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依法防控方面有哪些積極舉措?如何進一步提高基層工作者依法行政能力,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法治獲得感?
馮帆:依法防控需有法可依。早在今年2月10日,江西就審議並通過《江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依法全力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決定》。承擔疫情防控職責的各級政府部門也更加重視依法行政,每一項疫情防控措施出臺前,都積極諮詢法律顧問的意見,做好法律諮詢和合法性審核,確保合法合規。
要進一步提高基層工作者依法行政能力,我建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對縣、鎮級政府的防控措施進行詳細、具體的規定,劃定基層行政組織行為邊界。在落實疫情防控措施時,基層行政組織要注意遵循「比例原則」,選擇對社會、對個人影響最小的措施。要有「共理心」,採用溫情執法,特別要注意依法保障群眾的人格尊嚴、個人隱私等基本權利,避免不文明、不人性化的行政執法行為。進一步完善黨政機關法律顧問制度,將村(居)法律顧問、公益性律師調解、律師參與信訪接待等公共法律服務事項納入政府購買法律服務。
張鴻星:下一步,我們將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上再發力。一是推動科學立法,重點圍繞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深化村(組)社區網格化管理、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等方面深入調查研究,健全政策法規體系。二是推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對執法過程中的過激做法及時進行糾偏,全面執行行政執法公示、執法過程全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等制度,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三是推動全民守法,不斷創新普法宣傳載體、豐富普法宣傳內容、擴大普法宣傳覆蓋面,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協調利益關系,化解矛盾糾紛。
以大數據為支點,釋放社會治理效能
問:以大數據、雲計算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在疫情預警、傳染溯源、公眾防護和復工復產方面都有亮眼表現。請問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會給社會治理帶來哪些機遇?存在哪些短板?如何應對?
史可:江西在全省範圍內推出贛通碼,利用數字化手段「管住重點人,放開健康人」,有效推進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充分體現了這幾年來數字化治理的成效。但是,問題亦不容忽視。數據顯示,目前社會對大數據的需求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長,但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增長速度僅為10%,基礎建設的缺口仍然很大。此外,各級政府電子政務系統千差萬別,系統之間無法互聯互通形成「信息孤島」,以及大數據技術人才的缺口,都限制了「智治」的步伐。
建議一是充分發揮「新基建」國家戰略的引領作用,加快各地工業網際網路、5G、智慧城市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平臺的資源配置效率和覆蓋範圍。二是加快全局性、基礎性資料庫和各重點業務系統資料庫的建設與完善,進一步清理相關部門間協同的業務流程和信息流程,盡快消除「信息孤島」。三是引育並重,盡快建立科學合理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有目標有計劃地培養大數據人才。
龍國英: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將由分散治理向整體治理轉變、事中應對向事前預防轉變、權威治理向數據治理轉變、經驗決策向數據決策轉變,這些都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下一步的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網絡安全、個人隱私洩露等風險能否得到控制,技術與治理能否進一步深度融合,各個平臺之間能否正確分工、避免重復競爭,都是關系人民群眾感受的關鍵問題。隻有不斷創新,為群眾提供精細化、便捷化、智能化的服務,才能推動社會治理體系越來越完善。
現場互動:
網友:都說這次疫情是對社會治理的一次「大考」,在您看來,主要「考」了哪些科目?
張鴻星:作為江西省最早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設區市,對撫州來說,疫情確實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
一是考我們的組織動員能力。我們用最短的時間組建全市疫情防控指揮系統,在最大的程度上組織動員廣大幹部群眾構建起了群防群控的防控體系,在最廣的範圍內動員社會各界捐款捐物。
二是考我們的醫療救治能力。我們迅速啟動12家醫院作為定點醫院,緊急徵用30多處酒店、學校作為集中醫學觀察點,組成6個專家醫療組,推出了「建昌系列」中藥組方。
三是考我們的應急物資保障能力。我們堅持自產、外購「兩手抓」,破解了口罩、體溫槍等應急物資保障難題。
網友:防疫過程中個人進入公共場所需要登記信息、掃描二維碼,行蹤軌跡可被查詢。為了疫情防控,大家自覺讓渡了部分個人信息權利。您覺得怎樣才能保護好疫情期間及疫情後個人信息?
馮帆:我覺得可以從五個方面著手。一是合理框定個人信息收集範圍,做到不超範圍收集。二是涉疫個人信息使用者應該在最大化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安全存儲並合理使用個人信息,不將其用於疫情防控目的之外的其他事宜。三是建立個人信息匿名化或脫敏機制,以免個人信息流入不法分子之手。四是嚴格執行現有法律法規及政策,對已發現的違規行為嚴肅查處。五是加快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為公民個人信息撐起法律保護傘。
網友: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社會組織積極參與、主動作為,發揮了重要作用。您覺得,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許銳:我們將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中布局志願服務組織孵化中心,扶持和孵化一批有發展潛力、群眾急需、社會急需的志願服務組織,對其提供成長性支持。每年開展一次優秀志願服務項目遴選,分檔次進行差異化資金扶持。同時建立服務聯動機制,形成「群眾點單、政府派單、志願接單」開放式管理,進一步提高社會組織的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