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拍攝的發生故障後準備降落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的川航3U8633。萬贔/攝(新華社發)
5月14日早上,四川航空3U8633重慶至拉薩航班在飛行途中,駕駛艙右座前風擋玻璃破裂脫落,機組實施緊急下降,安全備降成都雙流機場,所有乘客平安落地。
駕駛艙瞬間失壓,氣溫降低到零下四十攝氏度,大量機載自動化設備失靈,副駕駛半個身子被「吸」了出去。從文字描述上,我們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事件的驚心動魄。正如專業人士所言,在高空、高速兩大前提下,機長靠飛行經驗手動操縱,成功讓飛機備降(嚴格來說,應該是迫降),並且沒有重大傷亡,的確配得上「英雄」二字。這起事件,也註定是寫入航空史的奇蹟。
不過,在點讚機長之餘,圍繞是否該立即徹查事故,坊間出現了不小爭議。有質疑者提出,「機長的英勇,掩蓋不了川航的責任」。這種呼籲冷靜的聲音,很快被「請別急著罵川航,先給機組鼓鼓掌」的說辭懟了回去。這種輿論割據的場面,在以往的事故中並不多見。
讚揚機長的英雄主義,以及機組臨危不亂的處置,跟調查風擋玻璃破裂的真相,絲毫不矛盾。在基本排除飛鳥撞擊的前提下,如果我們承認,這是一起由人為因素引發的事件,那麼搞清楚事件原因,同樣是件無比迫切的事。沒有徹查,甚至懲罰,就不會有後續的深度反思和風險防範。所謂「先給機組鼓掌」,這種否定真相意義的議程設置,毫無邏輯性可言。
在盛讚機長臨危不亂的操作時,很多人將他比作中國的「薩利機長」。實際上,根據2009年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迫降哈德遜河事件改編的電影《薩利機長》,還原了事件發生後的真實走向:雖然機長創造了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生還的奇蹟,但官方並沒有停留在禮讚英雄的氛圍中,來自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近乎刁難般的百般審問,讓英雄機長不得不面對眾人的唇槍舌劍,來確認自己應急操作是風險最低的方式,沒有置眾人性命於不顧。
為什麼救了一百多人的英雄,還要受到百般拷問?電影中還原的審問現場,一度讓觀者感到不快。但實際上,正是這種對真相的嚴謹,才支撐起了整個航空安全的體系。
而且,不同於1549號航班遭遇的飛鳥撞擊,川航備降的前提是風擋玻璃破裂。不少業內人士都談到,風擋玻璃破裂可能原因是裝配故障,劣質玻璃、螺釘等。也就是說,與機務維修操作不當有莫大關聯。如果真的對全機乘客的性命負責,在緊急度的排名上,是否維繫操作不當,以及日常的安全巡查為什麼沒能檢測出風險,無疑是首先得弄清楚的事,因為它意味著航班飛行的安全制度出了紕漏。
航空不同於地面交通,它是一種沒有任何試錯餘地可言的出行方式。回顧整個航空史,寫下的每一條規定,完善的每一個細節,背後的代價都是如此慘痛。此次雖然沒有重大傷亡,但足以讓人驚出冷汗。機長越是英勇,在應急操作中體現的英雄主義光環越重,意味著人為失誤觸發的安全漏洞越是龐大,乘客越是接近災難的邊緣。
克制掌聲不是無情,恰恰是對事實的尊重。以往的案例也告訴我們,「先鼓掌」這樣的說辭,很容易讓事件的走向,滑出真相反思的軌道,往「壞事當喜事辦」的邏輯上一路狂奔,以至於體現飛行安全重大漏洞的事件,被當作營銷和表功的工具,「人禍」反而被一筆帶過。
在這點上,川航應該有足夠的自我警醒,積極配合事故調查部門拿出徹徹底底、令人信服的調查,才能讓機長的英雄行為,導向風險防範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