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格局的「一超多強」特徵表現得越來越清晰,單極與多極之間的國際秩序之爭,仍是國際政治鬥爭的主線。
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在伊拉克戰爭後強烈反彈,恐怖主義活動在規模、數量和地域活動空間上都有擴大的趨勢,反恐形勢不容樂觀。
世界範圍內的能源爭奪加劇,能源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中國今後面臨的國際能源安全形勢將更加複雜和嚴峻。
與2003年相比,2004年的國際形勢趨於平靜,大的戰事沒有發生,大國之間由於伊拉克戰爭產生的矛盾也有所緩解,但是伊拉克戰爭的後遺症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全球範圍的恐怖主義活動烈度加劇,某些熱點問題(比如伊朗核問題)有惡化的趨勢。國際政治和安全形勢的發展基本延續了「9·11」事件以來國際關係的走向,一些具有規律性的特徵進一步顯現,總起來看,可以歸納為以下9大特徵———
一、和平與發展作為當今世界的主題沒有改變,但近年來發生的某些重大事件和國際戰略態勢的變化,促使我們對時代特徵進行更廣泛的理解和更深入的思考。「和平」是指在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大國之間的全面戰爭不會發生;但是,目前的總體和平並不是真正的天下太平,局部熱點地區戰事和衝突不斷,臺海地區的緊張局勢日趨嚴峻,美國的戰略調整顯示出越來越強的遏制中國崛起和幹預我國統一大業的可能性,我國發展的和平環境面臨重大考驗。發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發展經濟,而是要樹立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抓住難得的戰略機遇期,推進我國的經濟、政治、社會、科技、文化、軍事能力的全面發展,切實提高綜合國力,做好應付最壞情況的準備。
二、國際關係格局的「一超多強」特徵表現得越來越清晰,單極與多極之間的國際秩序之爭,仍是國際政治鬥爭的主線。伊拉克戰爭及其戰後形勢的發展,對當前國際格局的特徵做了最好的詮釋。單極與多極激烈較量的實質是,今後應建立何種國際新秩序,由誰來主導未來世界秩序?
從理論上講,對當前國際秩序有3種認識模式:單極霸權、單極主導下的多極合作、多極均勢下的國際關係民主化。多極均勢過於理想化,國際關係的民主化任重而道遠。單極霸權國際社會不願也不會接受。基於國際格局的「一超多強」特徵和目前的國際戰略態勢,現階段比較可行的是爭取單極主導下的多極合作秩序,這意味著既要接受美國的主導作用的客觀現實,又要在一些重要的原則問題上對美國有所制約、堅決鬥爭。
三、2004年大國關係在平穩中繼續調整,美國處於中心地位,這構成了幾乎所有大國關係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美國的戰略走向決定了大國關係的基本走向。2004年美國單邊主義的做法有所收斂,主要是由於國際社會對其發動伊拉克戰爭、美軍「虐囚」醜聞的猛烈批評,以及伊拉克、阿富汗的動蕩局勢對它形成較大的牽制。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國關係總體保持平穩的情況下,出現了「一熱一冷」的現象,即中歐關係越來越熱,中日關係越來越冷。
四、在國際形勢總體緩和、穩定的前提下,我們仍然不能不看到國際政治嚴峻、冷酷的另一面,局部性的動蕩與緊張有所加劇。原有的地區熱點持續發展甚至升溫,比如巴以之間的以怨報怨無休無止、朝核問題的一波三折、俄羅斯車臣問題的再度激化、「臺獨」勢力的發展引發的戰爭風險等。
五、區域一體化和區域合作繼續發展,其中既有經濟利益的驅動,也有政治、安全和戰略因素的考量,各種力量都在尋求對自己有利的國際政治經濟安排。歐盟和北約雙雙東擴,是2004年國際政治舞臺上最重大事件之一。北約成員國從19個擴大到26個,這是北約自1949年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此舉對俄羅斯的戰略安全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損害。歐盟在原有15國基礎上擴大到25國,將歐洲一體化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擴大後的歐盟將在國際舞臺上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東亞區域合作繼續發展,中國與東協的合作越來越密切並日益顯示出戰略意義。亞歐首腦會議作為一個橫跨亞歐大陸的對話和合作論壇,正在對國際事務發揮日益明顯的作用和影響。
六、聯合國改革特別是安理會改革問題成為2004年國際社會廣泛矚目的焦點之一,但是開花容易結果難。由於2005年是聯合國創立60周年,聯合國的發展和改革面臨又一個整數關頭。安南秘書長為此專門成立了討論聯合國改革的「名人小組」,提出了改革方案供各成員國討論。儘管國際傳媒熱炒,各種討論和建議令人眼花繚亂,但是綜合考量,聯合國系統特別是安理會的變革近期不太可能付諸實施。
七、由於美國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使用的高科技武器顯示了巨大威力,各大國加快了新軍事變革的進程,引發了一場新的軍備競賽。這是一場在更高層次上的科技水平和經濟能力的競爭,這種競爭甚至延伸到了外太空領域。美國的第一個飛彈攔截系統2004年底正式啟用,這破壞了當前國際戰略力量的平衡,給國際關係帶來了新的變量和不可避免的矛盾衝突。美國冷戰後最大的一次全球軍力調整計劃開始付諸實施,這將實質性地提高美國對全世界重要地區的控制能力。日本不斷出臺向軍事大國邁進的新舉措,對東亞地區的和平穩定構成了新的不穩定因素。
八、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在伊拉克戰爭後強烈反彈,國際社會對美國的反恐戰略的真實意圖、單邊主義的做法和實際成效產生強烈質疑,反恐形勢不容樂觀。儘管美國本土沒有受到新的恐怖襲擊,但是從世界範圍來看,2004年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在規模、數量和地域活動空間上都有擴大的趨勢,除伊拉克和巴以衝突外,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和印度尼西亞成為重災區。不可否認的是,經過3年的反恐戰爭,恐怖主義愈演愈烈,越反越恐。比如,「基地」組織在沉寂了一段時間後死灰復燃,2004年幾乎所有重大事件都有它的影子。
九、世界範圍內的能源爭奪加劇,能源安全問題日益突出。2004年,世界石油市場異常火爆,石油價格一路飆升,一度高達每桶55美元。石油問題突顯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能源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更是戰略問題。它是國際經濟政治化和國際政治經濟化趨勢的最好詮釋。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加強對中東石油資源的控制,掌握世界經濟的命脈。日本在中俄石油管道問題上攪局,亦有其長遠的戰略考慮。馬六甲海峽是中日韓3國海上石油進口的重要通道,2004年發生了美國借反恐和打擊海盜之名企圖染指馬六甲海峽的事件,引起了國際輿論和周邊國家的強烈反應。日本也在通過各種渠道向馬六甲有關各方施加影響。中國由於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特殊的地緣政治因素,今後面臨的國際能源安全形勢將更加複雜、更加嚴峻。(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