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格局「一超多強」特徵凸顯

2020-11-23 網易新聞

  國際關係格局的「一超多強」特徵表現得越來越清晰,單極與多極之間的國際秩序之爭,仍是國際政治鬥爭的主線。

  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在伊拉克戰爭後強烈反彈,恐怖主義活動在規模、數量和地域活動空間上都有擴大的趨勢,反恐形勢不容樂觀。

  世界範圍內的能源爭奪加劇,能源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中國今後面臨的國際能源安全形勢將更加複雜和嚴峻。

  與2003年相比,2004年的國際形勢趨於平靜,大的戰事沒有發生,大國之間由於伊拉克戰爭產生的矛盾也有所緩解,但是伊拉克戰爭的後遺症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全球範圍的恐怖主義活動烈度加劇,某些熱點問題(比如伊朗核問題)有惡化的趨勢。國際政治和安全形勢的發展基本延續了「9·11」事件以來國際關係的走向,一些具有規律性的特徵進一步顯現,總起來看,可以歸納為以下9大特徵———

  一、和平與發展作為當今世界的主題沒有改變,但近年來發生的某些重大事件和國際戰略態勢的變化,促使我們對時代特徵進行更廣泛的理解和更深入的思考。「和平」是指在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大國之間的全面戰爭不會發生;但是,目前的總體和平並不是真正的天下太平,局部熱點地區戰事和衝突不斷,臺海地區的緊張局勢日趨嚴峻,美國的戰略調整顯示出越來越強的遏制中國崛起和幹預我國統一大業的可能性,我國發展的和平環境面臨重大考驗。發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發展經濟,而是要樹立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抓住難得的戰略機遇期,推進我國的經濟、政治、社會、科技、文化、軍事能力的全面發展,切實提高綜合國力,做好應付最壞情況的準備。

  二、國際關係格局的「一超多強」特徵表現得越來越清晰,單極與多極之間的國際秩序之爭,仍是國際政治鬥爭的主線。伊拉克戰爭及其戰後形勢的發展,對當前國際格局的特徵做了最好的詮釋。單極與多極激烈較量的實質是,今後應建立何種國際新秩序,由誰來主導未來世界秩序?

  從理論上講,對當前國際秩序有3種認識模式:單極霸權、單極主導下的多極合作、多極均勢下的國際關係民主化。多極均勢過於理想化,國際關係的民主化任重而道遠。單極霸權國際社會不願也不會接受。基於國際格局的「一超多強」特徵和目前的國際戰略態勢,現階段比較可行的是爭取單極主導下的多極合作秩序,這意味著既要接受美國的主導作用的客觀現實,又要在一些重要的原則問題上對美國有所制約、堅決鬥爭。

  三、2004年大國關係在平穩中繼續調整,美國處於中心地位,這構成了幾乎所有大國關係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美國的戰略走向決定了大國關係的基本走向。2004年美國單邊主義的做法有所收斂,主要是由於國際社會對其發動伊拉克戰爭、美軍「虐囚」醜聞的猛烈批評,以及伊拉克、阿富汗的動蕩局勢對它形成較大的牽制。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國關係總體保持平穩的情況下,出現了「一熱一冷」的現象,即中歐關係越來越熱,中日關係越來越冷。

  四、在國際形勢總體緩和、穩定的前提下,我們仍然不能不看到國際政治嚴峻、冷酷的另一面,局部性的動蕩與緊張有所加劇。原有的地區熱點持續發展甚至升溫,比如巴以之間的以怨報怨無休無止、朝核問題的一波三折、俄羅斯車臣問題的再度激化、「臺獨」勢力的發展引發的戰爭風險等。

  五、區域一體化和區域合作繼續發展,其中既有經濟利益的驅動,也有政治、安全和戰略因素的考量,各種力量都在尋求對自己有利的國際政治經濟安排。歐盟和北約雙雙東擴,是2004年國際政治舞臺上最重大事件之一。北約成員國從19個擴大到26個,這是北約自1949年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此舉對俄羅斯的戰略安全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損害。歐盟在原有15國基礎上擴大到25國,將歐洲一體化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擴大後的歐盟將在國際舞臺上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東亞區域合作繼續發展,中國與東協的合作越來越密切並日益顯示出戰略意義。亞歐首腦會議作為一個橫跨亞歐大陸的對話和合作論壇,正在對國際事務發揮日益明顯的作用和影響。

  六、聯合國改革特別是安理會改革問題成為2004年國際社會廣泛矚目的焦點之一,但是開花容易結果難。由於2005年是聯合國創立60周年,聯合國的發展和改革面臨又一個整數關頭。安南秘書長為此專門成立了討論聯合國改革的「名人小組」,提出了改革方案供各成員國討論。儘管國際傳媒熱炒,各種討論和建議令人眼花繚亂,但是綜合考量,聯合國系統特別是安理會的變革近期不太可能付諸實施。

  七、由於美國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使用的高科技武器顯示了巨大威力,各大國加快了新軍事變革的進程,引發了一場新的軍備競賽。這是一場在更高層次上的科技水平和經濟能力的競爭,這種競爭甚至延伸到了外太空領域。美國的第一個飛彈攔截系統2004年底正式啟用,這破壞了當前國際戰略力量的平衡,給國際關係帶來了新的變量和不可避免的矛盾衝突。美國冷戰後最大的一次全球軍力調整計劃開始付諸實施,這將實質性地提高美國對全世界重要地區的控制能力。日本不斷出臺向軍事大國邁進的新舉措,對東亞地區的和平穩定構成了新的不穩定因素。

  八、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在伊拉克戰爭後強烈反彈,國際社會對美國的反恐戰略的真實意圖、單邊主義的做法和實際成效產生強烈質疑,反恐形勢不容樂觀。儘管美國本土沒有受到新的恐怖襲擊,但是從世界範圍來看,2004年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在規模、數量和地域活動空間上都有擴大的趨勢,除伊拉克和巴以衝突外,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和印度尼西亞成為重災區。不可否認的是,經過3年的反恐戰爭,恐怖主義愈演愈烈,越反越恐。比如,「基地」組織在沉寂了一段時間後死灰復燃,2004年幾乎所有重大事件都有它的影子。

  九、世界範圍內的能源爭奪加劇,能源安全問題日益突出。2004年,世界石油市場異常火爆,石油價格一路飆升,一度高達每桶55美元。石油問題突顯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能源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更是戰略問題。它是國際經濟政治化和國際政治經濟化趨勢的最好詮釋。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加強對中東石油資源的控制,掌握世界經濟的命脈。日本在中俄石油管道問題上攪局,亦有其長遠的戰略考慮。馬六甲海峽是中日韓3國海上石油進口的重要通道,2004年發生了美國借反恐和打擊海盜之名企圖染指馬六甲海峽的事件,引起了國際輿論和周邊國家的強烈反應。日本也在通過各種渠道向馬六甲有關各方施加影響。中國由於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特殊的地緣政治因素,今後面臨的國際能源安全形勢將更加複雜、更加嚴峻。(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室主任)

相關焦點

  • 國信證券曾光:免稅行業未來是「一超多強」的格局
    舉報   9月2日,國信證券社會服務行業首席分析師曾光做客網易《財經派雲對話》直播時表示,免稅市場的投資一是看牌照
  • 郭雲濤:國際競爭呈現新特徵
    原標題:國際競爭呈現新特徵(刷新見解)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持續顯現,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複雜變化,對國際競爭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不斷深化,改變了國際競爭的內涵和具體形態,國際競爭呈現一些新特徵。
  • CFPLS11第一周綜述 一超多強格局基本確定
    CFPLS11第一周綜述 一超多強格局基本確定 發布時間:17-08-23 14:31 來源:官方 作者:
  • ...金燦榮教授做客天翼大講堂 看今朝國際關係 瞻未來世界格局
    抗疫大考中,不僅各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各方面都遭遇嚴峻挑戰,世界格局和國際關係也發生了微妙變化。面對風雲詭譎、瞬息萬變的局勢,我們該如何以更長遠的目光剖析當前世界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又該如何客觀正確解讀世界國際關係?
  • 半導體顯示產業集中「兩超多強」格局還未真正到來
    最近TCL華星收購了蘇州三星8.5代線60%股權及其模組廠,有人說「兩超多強」格局確立。
  • 馮玉軍:俄戰略界縱論「後疫情時代」國際格局與世界秩序
    一、國際格局深度調整俄羅斯戰略界敏銳地觀察到,這種紊亂表現在諸多方面:一是疫情之下人類的共同利益被置於政治和經濟利益之後,疫情本身也被視為各國提升地緣政治和經濟地位的有利條件,世界各國仍在圍繞暫時的利益得失爭吵不休;二是民粹主義勢力藉機抬頭,社會團結受到嚴重衝擊,全球政治呈現民族主義、排他主義、仇外心理、漠視國際法等特徵;三是人類在應對共同挑戰方面採取集體行動的意願持續下降
  • 周樹春:自覺把握新時代國際傳播的特徵規律
    以下文章來源於對外傳播 ,作者周樹春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際傳播也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的歷史時期。從根本上說,新時代國際傳播應該是與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時代特徵相適應的國際傳播。
  • 未來15年國際經濟格局變化和中國戰略選擇
    未來15年是我國比較優勢轉換期,是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崛起的關鍵期,也是國際格局大調整期。這一時期,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大國競爭與博弈加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快速變革等,將深刻改變國際經濟格局。認清形勢、把握方向,做好對未來國際經濟格局變化趨勢及其對中國影響的研判,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未來,國際經濟格局將呈現「十大變化」趨勢,外部環境的這些重大變化,將給中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 任衛東:世界正形成新的兩極格局
    兩大陣營的冷戰格局結束後,世界毫無疑問地進入了單級霸權格局。所謂「一超多強」、「多強一超」的提法迴避矛盾,無視第三世界國家的存在和作用。「多極化」同樣如此。事實上,美國也不反對「多極化」,因為這個概念和「一超多強」一樣,隱含著承認霸權的成分,完全可以把它設想為美國霸權主導下的多極化。
  • 人民日報海外版:世界正形成新的兩極格局
    兩大陣營的冷戰格局結束後,世界毫無疑問地進入了單級霸權格局。所謂「一超多強」、「多強一超」的提法迴避矛盾,無視第三世界國家的存在和作用。「多極化」同樣如此。事實上,美國也不反對「多極化」,因為這個概念和「一超多強」一樣,隱含著承認霸權的成分,完全可以把它設想為美國霸權主導下的多極化。   不過,如今,世界正日益明顯地兩極化。
  • 世界正形成新的兩極格局
    兩大陣營的冷戰格局結束後,世界毫無疑問地進入了單級霸權格局。所謂「一超多強」、「多強一超」的提法迴避矛盾,無視第三世界國家的存在和作用。「多極化」同樣如此。事實上,美國也不反對「多極化」,因為這個概念和「一超多強」一樣,隱含著承認霸權的成分,完全可以把它設想為美國霸權主導下的多極化。不過,如今,世界正日益明顯地兩極化。
  • 依託鐵路做專做強 導向就業凸顯特色
    辦學事業凸現出報考率高、錄取線高、就業率高、就業質量高的「四高」特徵。究其原因,來源於學院質量立校、人才興校、專業強校、特色名校的辦學思路所鑄就的過硬的人才培養質量,更來源於適應市場法則的競爭能力,而競爭取勝的唯一法寶就是依靠特色辦學。特色增強了學院的辦學活力,凸顯了學院姓「鐵」的品牌優勢,提升了學院的辦學聲譽,從而形成了學院鐵路屬性、集束專業特徵和就業強勢等鮮明的辦學特色。
  • 全球國際關係學與中國國際關係理論
    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全球國際關係學應當具有的六個基本特徵:一是要基於多元普遍主義;二是必須根植於世界歷史而不是西方歷史;三是包含而不是拋棄現有的西方國際關係理論;四是需要將地區主義和區域研究融合起來;五是要摒棄例外主義;六是要承認多元行為體的存在。
  • 國際關係中的汙名與汙名化
    同樣,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美蘇之間的意識形態矛盾凸顯,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日益加劇。美國一直試圖通過各種手段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施壓,將共產主義視為「紅色殖民主義」,把蘇聯貶斥為「世界戰爭的販子」。與此同時,美國還對古巴的內政、人權以及移民問題強加指責,給古巴貼上了「極權國家」「警察國家」「流氓國家」「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等帶有侮辱性的標籤,使古巴遭受了極為嚴苛的制裁和孤立。
  • 新疆縣域城鎮化時空格局演變特徵及影響因素
    >摘 要 綜合運用變異係數、多元回歸、地理探測器研究方法,分析2000—2015年新疆縣域城鎮化時空格局演變特徵及影響因素。從國外理論研究來看,主要有劉易斯的城鄉二元經濟發展理論[6]、拉文斯的人口推拉理論[7]、諾瑟姆「S」型曲線[8]、錢納裡多國模型[9]等理論研究,為開展城鎮化實證研究提供了相關理論基礎;從實證研究來看,國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世界城市發展與全球城市體系空間重構[10],集中型城鎮化、郊區城鎮化、逆城鎮化、再城鎮化4個不同階段城鎮化空間結構演變特徵[11-14],不同地域空間的城鎮職能演變特徵
  • 「一超多強」的定製家居行業 歐派家居憑什麼「斷層C位」獨領風騷?
    來源:新浪證券乘風破浪的定製家居行業,呈現出「一超多強」的發展格局,歐派家居作為定製家居龍頭企業,實至名歸穩坐「斷層式C位」。綜合來看,歐派家居具有不可撼動的核心壁壘:以產品為基礎,以渠道取勝,以品牌和營銷助力,這些核心壁壘造就了歐派家居這個定製家居行業的唯一「超一線」品牌。
  •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法關係的再定位
    二 權力結構的變化:國際關係轉型的夥伴  (一)權力結構的變化  權力結構的變化是國際格局中最為根本的變化。從中法關係的歷史發展來看,國際權力結構對中法關係具有重大影響。今年是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00周年。百年前的勤工儉學運動見證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向處於國際格局中心的歐洲國家全面學習的歷程。
  • 疫情後的世界發展格局觀察
    作者 | 項兵來源 | 《財經》雜誌地緣政治與全球治理體系現有全球治理體系構建於二戰之後的世界發展格局基礎之上。冷戰結束後,世界發展格局變為「一超多強」,形成了美國主導、各國廣泛參與並由各類國際組織專業化協作與管理的全球治理體系。
  • 李巍:民航發動機——國際政治關係的另一種隱喻
    同時,航空發動機這類戰略性產業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際政治格局的重要體現。民航發動機的競爭態勢也就成為國際政治關係與格局的另外一種隱喻。作為飛機的動力來源,航空發動機是整個航空工業鏈的核心環節,它和晶片一起共同構成現代工業皇冠上的兩顆璀璨明珠,一國航空發動機特別是大型民航發動機的研製生產能力體現了該國在高端工業領域中的綜合技術實力,也是大國技術競爭的必爭之地。民航發動機的競爭態勢也就成為國際政治關係與格局的另外一種隱喻。
  • 人類起源的文化格局
    生物進化論在世界範圍發生重大影響以來,人類學家們沿著生物進化的思路,一直在探求和考證人類的起源,希望從一系列範例的替代中,徹底揭示人類起源的整個過程,特別是從人形動物到人類的各個進化替代範例。       然而,從人形動物到人類的進化替代範例,一直難以用生物進化的自然史來求證和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