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了,數學家為何仍痴迷於質數研究?

2021-01-16 環球科學

撰文 | Martin H. Weissman

翻譯 | 佐佑

來源 | 原理(ID:principle1687)


3月20日,數學界的最高榮譽之一——阿貝爾獎頒發給了數學家羅伯特·朗蘭茲,以表彰他對數學作出的終生成就。朗蘭茲提出的綱領探討了數論和調和分析之間的深層聯繫,這種聯繫被數學家用來解答與質數性質相關的問題。


2300多年以來,數學家一直都在試圖更好的理解質數。可以說,相關的研究構成了數學史上最大最古老的數據集。我們不免好奇,質數如何能讓數學家為之著迷上千年?



如何尋找質數?


為了研究質數,數學家將整數一個個通過他們的虛擬網格,將質數「篩選」出來。這種篩分過程在19世紀就產生了含有數百萬個質數的表格。現代計算機可以用這種方法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找到數十億個質數。但篩分的核心思想卻在2000多年間從沒改變過。


數學家歐幾裡德(Euclid)在公元前300年寫道:「只能為一個單位量測盡的數是質數。」 這意味著質數不能被除了1之外的任何數字整除。根據慣例,數學家不將1計為質數。


歐幾裡德證明了質數的無限性,但歷史表明是埃拉託色尼(Eratosthenes)為我們提供了快速列出質數的篩分方法。


篩分的想法是這樣的:首先依次過濾出2、3、5、7這四個質數的倍數。如果對2到100之間的所有數字執行這一操作,很快就會只剩下質數。


○ 在1到100之間篩分2、3、5、7的倍數,結果只會餘下質數。| 圖片來源:M.H. Weissman


通過8個過濾步驟,就可以分離出400以內的全部質數。通過168個過濾步驟,可以分離出100萬以內的所有質數。這就是埃拉託色尼篩法的力量。



表格×表格


為質數制表的早期人物代表是 John Pell,一位致力於創建有用數字的表格的英國數學家。他的動力來源於想要解決古老的丟番圖算術問題,同時也有著整理數學真理的個人追求。在他的努力之下,10萬以內的質數得以在18世紀早期廣泛傳播。到了1800年,各種獨立項目已列出了100萬以內的質數。


為了自動化冗長乏味的篩分步驟,德國數學家 Carl Friedrich Hindenburg 用可調節的滑動條在整頁表格上一次排除所有倍數。另一種技術含量低但非常有效的方法是用漏字板來查找倍數的位置。到了19世紀中葉,數學家 Jakob Kulik 開始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他要找出1億以內的所有質數。


○ Kulik 用來篩分3、7倍數的漏字板。| 圖片來源:AÖAW, Nachlass Kulik /Denis Roegel


若沒有高斯等人對質數的研究,這個19世紀的「大數據」或許只能作為一張參考表。在有了這張包含300萬以內所有質數的列表之後,高斯開始著手數它們,每次以1000為分界點分組。他找出1000以內的質數,然後再找出1000到2000之間的質數,然後是2000到3000之間,以此類推。


高斯發現,隨著數值的增高,質數出現的頻率會遵循「反對數」定律逐漸下降。雖然高斯定律沒確切地給出質數的數量,但它給出了一個非常好的估計。例如他預測了從1,000,000至1,001,000之間大約有72個質數;而正確的計數是75個,誤差值約為4%。


在高斯的第一次探索之後的一個世紀裡,他的定律在「質數定理」中得到了證明。在數值越大的質數範圍內,它的誤差百分比接近於零。作為世界七大數學難題之一的黎曼假設,也描述了高斯估算的準確程度。


質數定理和黎曼假設都得到了應有的關注和資金,但這兩者都是在早期不那麼迷人的數據分析中得到的。



現代質數之謎


現在,我們的數據集來自電腦程式而非手工切割的漏字模板,但數學家仍在努力尋找質數中的新模式。


除了2和5之外,所有質數都以數字1、3、7、9結尾。在19世紀,數學家證明了這些可能的結尾數字有著同樣的出現頻率。 換句話說,如果數100萬以內的質數,會發現大約25%的質數以1結尾,25%以3結尾,25%以7結尾,以及25%以9結尾。



○ 質數的結尾數字。除了2和5之外,所有質數都以1、3、7、9結尾。| 圖片來源:theConversation


幾年前,史丹福大學的數論學家 Robert Lemke Oliver 和 Kannan Soundararajan 在一個觀察質數和下一個質數的最後一位數字的實驗中,發現了質數的結尾數的奇異之處。例如質數23之後的下一個質數是29,它們的結尾數字分別是3和9。那麼是否在質數的結尾數中,3和9的出現要多過於3和7嗎?


○ 在1億以內的連續質數的結尾數字對的出現頻率,相同的顏色對應於相同的間隔。| 圖片來源:M.H. Weissman


數論學家預計會有一些變化,但他們的發現遠遠超出預期。質數與質數之間被不同大小的間隔分開;例如,23與29之間相差6。但是像23和29那樣的先以3再以9結尾的質數比先以7再以3結尾的質數要普遍得多,儘管這兩種質數組合的間隔都是6。


雖然數學家很快找到了合理的解釋。 但是,在研究連續質數時,數學家大多能做的僅限於數據分析和盡力說服。而數學家用以解釋某事物為何為真的黃金標準——證明,似乎仍距我們數十年之遠。


原文首發於 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y-prime-numbers-still-fascinate-mathematicians-2-300-years-later-92484?xid=PS_smithsonian,略有增刪。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原理」(ID:principle1687)

相關焦點

  • 數學家為何對素數著迷,素數規律如何關係著人類的信息安全?
    與之相反的叫做合數,另外定義"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歐幾裡德在兩千多年前,就證明了質數是無限的,此後的數學家一直在研究素數規律,以至於許許多多的猜想都和素數有關,比如:哥德巴赫猜想、孿生素數猜想、梅森素數猜想、ABC猜想、黎曼猜想等等。
  • 計算:為什麼數學家對質數很著迷?
    還在研究當中。最早迷上質數的人有文字資料可查的最早迷上質數的人是歐幾裡得,他是公元前300多年的人,如果生在中國,大約跟秦王嬴政爺爺的歲數是差不多的,他當時用了一種反證法,證明了質數有無窮多個。質數研究史在1601年的時候,既是法官又是業餘數學家的費馬開始研究費馬數,費馬數由一個公式來定義,咱們不具體說了,如果順著這個公式算下去,前幾個數都是質數,這前幾個是3、5、17、257、65537,但是第六個數是不是呢?
  • 何時攻破質數難題,探尋神奇的質數
    開啟質數之旅質數,可以說是數學領域中最龐大、最古老的數據集,數學家們歷經 2300 年的努力一直在不斷探索它的奧秘。那麼是什麼吸引無數傑出的數學家,數千年來前僕後繼地投身於素數研究中?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數學英雄」歐拉、「業餘數學家之王」費馬、「數學王子」高斯……都曾痴迷於質數的無窮魅力。費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孿生質數猜想等印證著人們探索質數神秘表象背後潛藏的奧秘的堅持和尋找通往未知道路的努力。質數神出鬼沒,分布得極不規則,而且無窮無盡,怎樣從自然數中把質數找出來?
  • 為什麼數學家對質數如此著魔?-數學,數學家,質數 ——快科技(驅動...
    質數又叫素數,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是所有大於1數字的基本組成。也就是說,每個數字要麼本身就是一個質數,如2、17、53或673,要麼就是質數的乘積,如17119(17 x 19?3)。此外,每個數字都只有一種方法可以分解成質數。
  • 孤獨得像質數一樣
    馬蒂亞認定,他與愛麗絲就是一對「孿生質數」。在數論中,這指的是中間僅隔一個合數的兩個質數,比如3與5, 11與13,101與103。    馬蒂亞漸漸愛上了數學,痴迷於質數。現實中,也有無數的數學家不顧一切地投入質數的神秘世界。    早於公元前1650年,已有跡象表明古埃及人開始把自然數區分為質數與合數。有關質數,人類更確切的思維起點是公元前大約300年。
  • 為什麼數學家對質數如此著魔?
    質數又叫素數,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是所有大於1數字的基本組成。也就是說,每個數字要麼本身就是一個質數,如2、17、53或673,要麼就是質數的乘積,如17119(17 x 19?3)。此外,每個數字都只有一種方法可以分解成質數。
  • 數學家為什麼揪住質數幾千年不放手?黎曼猜想被證明了又如何?
    沒有接觸過高數的人可能很難理解,就是這個看似簡單的素數,幾千年來被無數的數學家揪住不放手,更有一些著名的大數學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我國數學家陳景潤就是一個例證。那麼,看似簡單的素數到底有何魔力?對素數的探索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阿基米德時代,當時的人們已經意識到素數是一種很特殊的自然數,通過所有素數的乘法運算,就可以組成所有其他一切數字。
  • 質數的通項公式尋找之旅為何如此艱難?質數的數量是無限的!
    作為最存粹的數學分支,數論的研究和發展實在是艱辛。作為純數學思維的產物,數論的研究幾乎是沒有什麼現實的經濟效益的,在這個追求有用無用論的時代,數論可以說真的是「格格不入」。在數論領域,雖然已有很大一部分的定理已經被「數學性」證明了,但是還有一些卻仍舊停在「經驗階段」,這些問題至今依舊挑戰著地球上最優秀數學家們的大腦。
  • 數學小知識 | 判斷質數的方法
    自古以來,數學家們就想弄明白:自然數中到底有多少個質數,質數的分布有什麼規律,如何去尋找質數。公元前300多年,希臘學者埃拉託色尼提出了一種方法,先把自然數列的數寫在一個表中,然後把其中的合數一個一個地挖去。
  • 樹上微精讀——自然數的質數判定,合數分解與孿生質數分布
    人類早已認識質數,但人們不能像隨意說出一個奇數和偶數那樣說出一個質數,原因在於質數無規律可循,因而尋找一個像奇數、偶數一樣的質數表達式,成為許多人的追求。可惜至今無一人找出其公式,致使許多著名的數學家,對一些著名的大數是否為質數,無法給出肯定回答,只能給出猜想。
  • 128.質數的生成
    128.質數的生成   在證明某數是否為質數時,最基本的問題就是:確定某數是否為質數的唯一方法,就是找出其因數.長久以來,人們一直想找出表示質數的「公式」,但都徒勞無功.下面介紹一些前人努力的結果.
  • 〖美文〗孿生質數
    我曾經以為自己是喜歡數學的
  • 科幻小說作家們為何鍾情質數?
    其中被許多作者採納的一個解決方案是數學是唯一一門真正的宇宙語言,而且在這門語言中,所有人都應該先講的幾個詞就是構成這門語言的基石——質數。在卡爾·薩根的小說《接觸》中,為SETI(搜尋地外文明計劃)工作的愛莉·埃洛維捕捉到一段信號,她意識到這段信號並不是背景噪音,而是一系列的脈衝。她猜測這些脈衝代表的是二進位的數字。
  • 千年質數之謎藏在準晶體結構中?研究發現原子排列與質數驚人重合
    微軟研究中心的首席研究員 Henry Cohn 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說:「這篇論文的有趣之處在於,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關於質數的不同視角:我們可以將它們視為粒子,還能嘗試通過X射線衍射繪製出它們的結構。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個優美的新視角,建立了材料科學與晶體散射理論的新聯繫。」
  • 質數分布規律,人類幾千年來的追求
    在古希臘學者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中就有三個章節涉及到對質數的研究。可以用一個公式將所有的奇數或偶數表示出來,能否用類似的方法將質數或其中一部分質數表示出來,這是很多數學家的追求。遺憾的是在目前看來,質數的分布並沒有太多的規律可循。
  • 國內外10大天才數學家盤點
    高斯對代數學的重要貢獻是證明了代數基本定理,他的存在性證明開創了數學研究的新途徑。事實上在高斯之前有許多數學家認為已給出了這個結果的證明,可是沒有一個證明是嚴密的。高斯把前人證明的缺失一一指出來,然後提出自己的見解,他一生中一共給出了四個不同的證明。高斯在1816年左右就得到非歐幾何的原理。他還深入研究複變函數,建立了一些基本概念發現了著名的柯西積分定理。
  • 一個奇數與5個質數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14日報導說,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在研究「弱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突破,有望最終解決這個難題。1742年,哥德巴赫在寫給另一位數學家歐拉的信中提出一個數學猜想,這個猜想可用現代數學語言陳述為:任一大於5的整數都可寫成3個質數之和。歐拉在回信中提出另一個等價版本,即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如8=5+3。
  • 美國數學家找到目前人類已知最大質數 共有2千多萬位
    先來複習下初中數學知識:素數又稱質數,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那麼,你能說出來多少個質數?2、3、5、7、9……  據報導,美國密蘇裡中央大學數學家柯蒂斯·庫珀通過「網際網路梅森素數大搜索」項目,在1月7號找到了目前人類已知的最大素數,有多大呢?該素數有2千多萬位。  聽著好像挺簡單,但研究難度卻極大;它不僅需要高深的理論和純熟的技巧,而且需要進行艱巨的計算。
  • 質數的最小間隔有上限,人的奮鬥沒有上限 |張益唐的故事
    但與眾不同的是,他在各種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一直在研究世界難題,最後終於石破天驚。他就是傳奇數學家張益唐。       張益唐做了什麼呢?回答非常有意思。數學家的成果往往很難向大眾介紹,因為僅僅聽懂他們在研究什麼問題都需要很多背景知識。而且張益唐是當代人,一般而言,越往後的就離普通人越遠。
  • 物理還未發現,100多年前黎曼已先知先覺
    但是質數是沒有規律可循的,最早用數學表達式來表達質數的普遍規律,還是瑞士的天才數學家歐拉在1737年發表了歐拉乘積公式。在這個公式中,如鬼魅隨性的質數不再肆意妄為,終於向人們展示出了其循規蹈矩的一面。這一定理給出了質數在整個自然數中的大致分布概率,且和實際計算符合度很高。在和人們玩捉迷藏遊戲兩千多年後,質數終於露出了其漂亮的狐狸尾巴。雖然符合人們的期待,質數定理所預測的分布規律和實際情況仍然有偏差,且偏差情況時大時小,這一現象引起了黎曼的注意。其時,年僅33歲的黎曼(Riemann)當選為德國柏林科學院通信院士。